德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近期肆虐欧洲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由两种危险的大肠杆菌混合而成,病菌具有黏附肠道的能力,令人更易吸收志贺毒素,引发肾衰竭等併发症。
曼斯特大学教授卡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这次爆发的大肠杆菌由肠出血性大肠梪菌(ehec)和肠黏附性大肠梪菌(eaec)的致病基因组合而成,前者释放志贺毒素,后者黏附在肠道。eaec加速肠道吸收毒素,亦解释为何有大量患者出现溶血性尿毒症(hus)。两者混合而成的病菌对全部盘尼西林及头孢菌素含抗药性,但碳青霉烯类仍有药效。
卫生部要求,各级医疗机构要加强病例的监测,发现急性血样便腹泻、腹痛病例,或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临床表现的病例,应询问近期有无赴德国或其周边国家的旅行史。一旦发现有上述临床表现且有旅行史的患者,应立即报告当地疾控机构,并留取粪便及其他相关标本以备检测。疾控机构在核实病例信息后,要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并开展实验室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阳性标本,须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确认。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的病菌“是常见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一个非常远的远亲”。它大约80%的基因来自血清型为O104型的大肠杆菌,其余20%的基因来自另外一种大肠杆菌。这一新组合有利于病菌在肠细胞上附着,从而使其能在肠道内宿居更长时间,造成更大的破坏。此外,这种病菌还对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专家克鲁泽当天也对美联社表示,初步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的致病菌是由两种不同大肠杆菌基因结合的突变体,以前从未被发现过。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一般对人无害。它有三种抗原结构,即菌体抗原(又叫O抗原)、包膜抗原(又叫K抗原)和鞭毛抗原(又叫H抗原)。
O抗原是对大肠杆菌进行分型的基础,目前已发现有170多种。其中一些特殊的血清型具有致病性,可引起人类感染性腹泻。引起人类感染性腹泻的大肠杆菌又可被分为5类,即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肠聚集性大肠杆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因能引起人类的出血性肠炎而得名。EHEC包括几种血清型,分为157、26、111。分离出的主要致病菌株为O157∶H7。还包括O26H11、O111及无动力的O157菌株O157NM等。目前不断发现其他型菌株与出血性肠炎的关系。
EHEC-O157H7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有动力、两端钝圆的短杆菌。没有芽孢、有周鞭毛,大多数菌株有荚膜。它对热敏感,最适生长温度为37℃,30-42℃时在肉汤中也生长良好,55℃经60分钟可有部分存活,在75℃水中1分钟可被杀死。迟缓发酵山梨醇-麦康凯(SMAC)培养基可作为对O157∶H7之筛选培养基。在SMAC培养基上,O157∶H7菌落无色,而发酵菌株呈粉红色,但有半数EPEC菌株有类似O157∶H7之特性,应注意EPEC与EHEC之鉴别。大肠埃希杆菌O157∶H7抵抗力较强,耐酸耐低温。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几周甚至几个月,在冰箱内则可长期生存。在酸性果汁(PH为2)中甚至可存活几十天。对氯敏感,在余氯为1mg/l的水中可被杀死。O157∶H7具有含60MD质粒的纤毛,此纤毛能与Henle407细胞粘附。EHEC能产生大量类志贺样毒素(Shiga-Like toxin,简称SLT)。SLT有抗原性,可被志贺I型菌毒素之兔抗血清中和。因SLT能使Hela细胞和Vero细胞(即非洲绿猴肾细胞)变性坏死,引起组织病变,溶解,死亡,故又称之为Veto毒素,简称VT。在细菌产生的毒素中,VT为最强毒素之一。加热98℃,15min可被灭活。根据抗原性不同,分为VT1、VT2两种。结构上均由1个A亚单位和5~6个B亚单位组成。分子量分别为3300及8000。
大肠埃希杆菌O157∶H7不同于其他血清型大肠埃希杆菌,大肠埃希杆菌O157∶H7不含有一般肠毒素基因密码,用基因探针及动物试验检测均不产生LT、ST,不具侵袭性,不属于EPEC血清型。
1、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患者摄入被细菌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水所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根据病原体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2、病因:患者所进食物或水被细菌和/或其毒素污染引起本病。
3、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被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所产生的肠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引起葡萄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食品主要有淀粉类(如剩饭、粥、米面等)、牛乳及乳制品、鱼肉、蛋类等,被污染的食物在室温20℃~22℃搁置5小时以上时,病菌大量繁殖并产生肠毒素,此毒素耐热力很强,经加热煮沸30分钟,仍可保持其毒力而致病。该病以夏秋二季为多。
4、大肠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被大肠杆菌及其所产生的肠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虽然绝大多数大肠杆菌为肠道正常菌群,但是仍有少部分特殊类型的大肠杆菌具有相当强的毒力,一旦感染,将造成严重疫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代号为O157:H7的大肠杆菌,它是EH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家族中的一员。美国在1982、1984、1993年曾三次发生O157:H7的爆发性流行;日本曾在1996年爆发过一次波及9000多人的大流行。O157:H7感染后的主要症状正是出血性腹泻,严重者可伴发溶血尿毒综合征(HUS),危及生命。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将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6类: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和弥散黏附性大肠杆菌(DAEC)。
5、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用了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副溶血性弧菌是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临床上以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水样便等为主要症状。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具有暴发起病(同一时间、同一区域、相同或相似症状、同一污染食物)、潜伏期短(数小时至数天)、有一定季节性(多夏秋季)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特点。
6、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是由于摄入大量变形杆菌污染的食物所致,属条件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变形杆菌是革兰阴性杆菌,根据生化反应的不同可分为普通变形杆菌与奇异变形杆菌,有100多个血清型。大量变形杆菌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肠毒素,引致食物中毒。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为胃肠型及过敏型。
1.大肠杆菌:肠道正常菌群,寄生部位改变可引起肠道外化脓感染(内源性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腹膜炎、胆囊炎、阑尾炎、败血症等。2.致病性大肠杆菌:大肠杆菌获得编码毒力的质粒或溶原性噬菌体而成为有毒力的致病菌,通过消化道入侵,引起腹泻(外源性感染)。(1)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破坏肠黏膜,影响吸收功能,严重者可致死。(2)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产生耐热和不耐热两种肠毒素,引起儿童和旅游者轻度或类似霍乱的水样腹泻,一般无肠黏膜损伤。(3)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具有侵袭力,细菌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生长,形成肠黏膜炎症和溃疡,引起较大儿童和成人菌痢样(脓血便)腹泻。(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产生志贺样毒素,也称为Vero毒素,可干扰细胞蛋白质合成,造成肠黏膜细胞死亡,引起出血性结肠炎,表现为伴剧烈腹痛的血性腹泻,5岁以下幼儿易感。3.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引起伤寒、副伤寒(肠热症)。伤寒沙门菌为胞内寄生菌,经消化道入侵,被肠黏膜局部的吞噬细胞吞噬后可在吞噬细胞内生存和繁殖。部分细菌经淋巴液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大量繁殖后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细菌随血流播散到肝、脾、肾、胆囊、骨髓等器官并在其中繁殖,再次入血引起第二次菌血症。此时病人可出现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皮疹、白细胞下降等。胆囊中的细菌随胆汁排入肠道,可随粪便排出体外,也可再次侵入肠壁淋巴组织,使已致敏的淋巴组织发生超敏反应,造成肠壁组织坏死、溃疡,严重者甚至引起肠出血和肠穿孔。4. 志贺菌(痢疾杆菌):引起细菌性痢疾(急性、慢性、中毒性、带菌者)。痢疾杆菌具有侵袭力,细菌依赖菌毛黏附肠黏膜上皮细胞并进一步侵入上皮细胞内生长,释放内毒素破坏肠黏膜,造成肠黏膜损伤、脓血便等肠道症状。志贺痢疾杆菌除有内毒素外,还可产生外毒素,称为志贺毒素,兼有细胞毒素、肠毒素、神经毒素三种毒性。毒素自肠道吸收可引起发热、神志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细菌一般不入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409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人类早期胚胎发育奥秘有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