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20日,澳大利亚墨尔本,第20届国际艾滋病大会在墨尔本会展中心如期召开,开幕期间代表们默哀一分钟为遇难同事致哀。17日坠毁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17航班298名乘客中,6人是艾滋病领域权威专家、公共卫生工作者,准备前往墨尔本参加第20届国际艾滋病大会。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18日表示,马航客机失事造成全球抗艾领域巨大损失。据悉,第20届国际艾滋病大会仍将于7月20日至25日如期召开,组委会将会空出遇难专家发言时间以致哀悼。
6位专业人士罹难全球抗艾滋病事业受到多大影响
2014年国际艾滋病大会,尚未开幕,就因为马航客机失事而蒙上了悲伤。
国际艾滋病协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声明:“这些同事们曾与我们并肩抗击艾滋病,此次会议将如期举行,我们希望会议是对他们的悼念。”墨尔本当地时间7月19日中午12点15分,本次世界艾滋病大会设立的官方网站公布了遇难专家的最新消息。消息称,遇难专家并非如此前所报道的108人,而是包括前国际艾滋病协会主席乔普・朗格及其夫人在内的6名专家。
“大家的情绪都很失落。”北京时间7月19日,健康报记者独家连线正在墨尔本参加本次世界艾滋病大会的男同防艾组织负责人杨杰。
杨杰说,按照惯例,世界艾滋病大会召开的前一天都会举办世界同性恋大会,艾滋病相关专家将会出席会议,今年也不例外。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执行主任米歇尔・西迪贝等专家出席了19日召开的世界同性恋大会。“会议召开前,首先对包括前国际艾滋病协会主席乔普・朗格(joep lange)等多位在此次马航mh17客机坠毁事件中丧生的专家默哀。”杨杰说。
杨杰介绍,西迪贝在会上表示,近10年中,全球艾滋病死亡率下降了30%。他表示,到2030年,有可能根除艾滋病疫情。西迪贝同时表示,虽然防治艾滋病经费从2004年的4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5.3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91亿美元,但人们不要过于乐观,全球各地仍有2200万病患无法接受充分治疗。
在早些时候unaids发布的全球报告里,将“根治艾滋病疫情”的目标设定为,于2030年前把艾滋相关死亡和新增感染者减少90%,而它先前披露的策略是要达成“零艾滋相关死亡”。unaids报告说,2030年前终结艾滋病疫情,意味着病毒传染受到控制或抑制,以及因大幅减少健康不佳、死亡和艾滋孤儿数量,得以减少艾滋病毒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杨杰说,目前尚未接到会务组更改日程的通知,“对于原计划中遇难专家的发言,极有可能不做更换,而是将其保留,以此缅怀遇难专家。”
健康报记者19日上午还连线了即将启程赴墨尔本参会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交流与合作中心办公室主任胡翼云。胡翼云表示,此次性艾中心派出了由流行病、预防干预等多个领域的14位专家组成的代表团赴澳参会。胡翼云说:“我们尚未收到会务组更改日程的消息。”他介绍,国际艾滋病大会是世界上艾滋病领域参与人数最多的会议,参加人员包括与艾滋病防控相关的科学家、医师、决策者、社会组织、感染者及其他方面人士,总人数约有1万至2万。
由于此前报道称有知名艾滋病专家丧生,因此舆论普遍认为艾滋病研究将受到重大挫折。“可以肯定的是艾滋病防控领域会有重大损失,”胡翼云则表示,“但对研究进程的影响程度目前还不好判断。”
专家观点:深感悲痛,影响有限
马航mh17航班上6名艾滋病专家不幸遇难的消息传出后,有国内的hiv感染者说自己紧张得身上的毛孔都竖起来了。因为太担心这件事情会对抗艾滋病事业造成重大影响,以至于造成自己的寿命因此缩短。那么,马航mh17航班被击落对全球抗艾滋病事业到底会有多大影响?
我为失去了这么多优秀的、顶尖的艾滋病专家同行而深表惋惜,也知道,世界抗艾滋病事业也一定会因此受到负面影响,至少在目前,世界艾滋病大会会首先受到一定的影响。
就我所了解,无论是大型的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是一个团队,绝对不是个人单独行动的,研究的数据也不会完全集中在某一两个人手里,除非研究团队的成员全都在这个航班上,否则研究数据一定会得到保留。
因此,个人认为,负面的影响虽然无法避免,但总的来说,对全球抗艾滋病事业的影响还是有限的。
遇难的乘客中,目前所知知名度最高的人恐怕要属乔普・朗格了。这位国际公认的艾滋病活动家曾担任过国际艾滋病协会主席,一直致力于倡导人们更多地了解和防治艾滋病,他为了让那些低收入的hiv感染者也能得到治疗,出面与制药企业、政府等多次交涉,朗格还与澳大利亚和泰国的专家共同于1996年成立了荷兰澳大利亚泰国艾滋病研究合作中心。另外,他在艾滋病的母婴阻断方面也有不少贡献。
吴焱(北京地坛医院艾滋病治疗与关怀综合管理合作中心办公室主任)
遇难名单还未完全确定,团队的名单持续更新中
1、琼普・兰格
琼普・兰格(joep lange),生于1954年,19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8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艾滋病相关研究治疗工作。2001年创办了非盈利组织pharmaccess基金会并一直担任主席一职,此组织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完善艾滋病治疗事业。他于2002-2004年任国际艾滋病协会主席。2006年起任阿姆斯特丹大学学术医学中心教授并在阿姆斯特丹国际抗病毒治疗评估中心担任高级科学顾问。琼普・兰格还担任位于泰国的荷兰-澳大利亚hiv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同是也是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美国微生物学会成员。另外,琼普・兰格还组建了网络平台hiv-educaiton,这一系统主要是对接触艾滋病患者的医生及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他也是《抗病毒疗法》杂志的创立者和主编之一。
早在1983年艾滋病初露端倪时,琼普・兰格就开始投入研究,并持续了30年左右的时间。他在诸多关键性实验(包括如何阻止艾滋病母婴传播)中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皮姆・德・库耶
皮姆・德・库耶(pim de kuijer),是stop aids now!组织的说客。stop aids now!是一个独立的合作组织,旨在扩大荷兰对发展中国家应对艾滋病方面的贡献。该组织向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毒携带者提供保健、治疗和工作机会等方面的支持。皮姆・德・库同时在荷兰外交部任选举观察员,此外,他还曾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欧洲议会等任职。
3、马汀・德・舒特
马汀・德・舒特(martine de schutter)是荷兰的艾滋病基金会下设的bridging the gaps(弥合间隙)组织的项目经理。这个国际组织致力于为lgbt群体(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变性人transgender)、性工作者以及毒瘾患者提供健康和权益上的帮助。她还曾任aids action europe(一个欧洲和中亚的艾滋病民间组织)的项目行政协调员。
4、卢西亚・冯・门斯
卢西亚・冯・门斯(lucie van mens )是女性健康公司(the female health company)的发展和支持项目的主管。从1995年起开始参与公共卫生事务,主要集中在性传播感染和艾滋病毒领域。
5、杰奎琳・冯・唐格林(jacqueline van tongeren)
杰奎琳・冯・唐格林(jacqueline van tongeren)目前担任阿姆斯特丹全球卫生与发展研究所的传播主任。她从1986年起开始从事艾滋病领域的工作,曾合作参与过很多艾滋病与健康相关的项目。她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营了一个画廊,与琼普・兰格有紧密的工作关系。
6、格伦・托马斯(glenn thomas)
格伦・托马斯(glenn thomas)是日内瓦世卫组织总部控制结核司的媒体关系协调员。
1985年,第1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
1986年,第2届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
1987年,第3届大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
1988年,第4届大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1989年,第5届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大会主题是“艾滋病对科学和社会的挑战 (The Scientific and Social Challenge of AIDS)”。
1990年6月20日,第6届大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大会主题是“艾滋病在九十年代:从科学到政策” (AIDS in the nineties: from science to policy)。与会者在会上交流了与艾滋病有关的研究、治疗和保健方面的最新进展情况。74个国家的约1万名专家、学者和官员出席了会议。
1991年,第7届大会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大会主题是“科学挑战艾滋病” (Science challenging AIDS)。
1992年7月,第8届大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来自133个国家的专家、医学研究人员、社会活动家、政府官员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主题是“世界团结起来反抗艾滋病” (A world united against AIDS)。一些代表指出,艾滋病的产生和蔓延是与经济落后、贫困愚味、道德败坏、歧视和不平等社会现象密切相连的。他们还呼吁国际社会要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这一威胁人类生存的严重问题。
1993年6月,第9届大会在德国柏林举行。166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学者、研究人员和社会学家以及艾滋病援助和自助组织代表就艾滋的预防、传播和治疗等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
1994年8月7日至11日,第10届大会在日本横滨举行。来自128个国家的研究人员、专家、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毒感染者共12000多人参加了大会。大会的主题是“艾滋病对全球的挑战:为了未来一起行动”(The global challenge of AIDS: together for the future)。主要议题是“女性与艾滋”、“亚洲的艾滋病对策”。会后通过一项决议,呼吁建立一种国际性网络,以使艾滋病毒感染者互通信息,互相合作,早日战胜艾滋病。
1996年7月7日至11日,第11届大会在加拿大的温哥华举行。来自125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科学家、艾滋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参加了会议。大会的主题是“一个世界、一个希望” (One world one hope),主要讨论艾滋病在全世界的蔓延、治疗艾滋病药品的最新科研动向和艾滋病的预防等问题。
1998年6月28日至7月3日,第12届大会在日内瓦举行。来自135个国家的1.2万多名代表、专家和学者参加了大会。大会的主题是“缩小差距” (Bridging the gap)。与会代表分别参加大会组织的不同主题的讨论会,就以下4个议题开展讨论:如何缩小南北之间在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方面的差距;制止和减少母亲将艾滋病毒传染给儿童的危险;世界艾滋病科研最新成就,特别是推广发达国家目前采用的综合药物治疗法和预防艾滋病疫苗研制方面的最新进展;加强公共卫生教育,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大会对显著减少该病死亡率的“鸡尾酒”疗法取得的进展以及发现抗病疫苗的前景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2000年7月9日至14日,第13届大会在南非德班举行。大会主题是“打破沉默” (Breaking the silence),旨在号召国际社会充分认训艾滋病蔓延的严重性,采取切实措施遏制艾滋病蔓延。来自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0名代表着重讨论了如何有效控制艾滋病蔓延等问题。
2002年7月7日至12日,第14届大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大会主题是“知识与行动承诺” (Knowledge and Commitment for Action)。 来自170个国家的1.4万名政府官员、医务工作者、学者和社会学家出席会议,就艾滋病的防治等问题展开讨论和学术交流。由中国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会议的议题涉及到了全世界艾滋病的现状和传播趋势、艾滋病研究领域的新成果、艾滋病造成的孤儿问题、艾滋病疫苗和新药的研制、艾滋病预防控制所需要的资金筹集、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推广普及,以及如何让发展中国家的患者享受到与发达国家患者同样的治疗权利等。
2004年7月11日至16日,第15届大会在曼谷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全面共享”。会议发表了《曼谷领导声明》,这份声明代表社会各领域的领导者承诺,将支持有关政策和立法,增加提供预防和医护,增加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并有义务将所作的承诺变为现实。
第16届世界艾滋病大会13日至18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约2万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与会。会议召开前夕,举办一系列面向记者的讲座,其中一个名为“阳光生活”的讲座打破了人们有关艾滋病患者压抑、凄惨和绝望的旧印象。
第16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当地时间13日晚在加拿大多伦多开幕,约2万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与会,本届大会的主题是“行动之时”。
1985年,第1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
1986年,第2届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
1987年,第3届大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
1988年,第4届大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1989年,第5届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大会主题是“艾滋病对科学和社会的挑战 (The Scientific and Social Challenge of AIDS)”。
1990年6月20日,第6届大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大会主题是“艾滋病在九十年代:从科学到政策” (AIDS in the nineties: from science to policy)。与会者在会上交流了与艾滋病有关的研究、治疗和保健方面的最新进展情况。74个国家的约1万名专家、学者和官员出席了会议。
1991年,第7届大会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大会主题是“科学挑战艾滋病” (Science challenging AIDS)。
1992年7月,第8届大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来自133个国家的专家、医学研究人员、社会活动家、政府官员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主题是“世界团结起来反抗艾滋病” (A world united against AIDS)。一些代表指出,艾滋病的产生和蔓延是与经济落后、贫困愚味、道德败坏、歧视和不平等社会现象密切相连的。他们还呼吁国际社会要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这一威胁人类生存的严重问题。
1993年6月,第9届大会在德国柏林举行。166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学者、研究人员和社会学家以及艾滋病援助和自助组织代表就艾滋的预防、传播和治疗等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
1994年8月7日至11日,第10届大会在日本横滨举行。来自128个国家的研究人员、专家、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毒感染者共12000多人参加了大会。大会的主题是“艾滋病对全球的挑战:为了未来一起行动”(The global challenge of AIDS: together for the future)。主要议题是“女性与艾滋”、“亚洲的艾滋病对策”。会后通过一项决议,呼吁建立一种国际性网络,以使艾滋病毒感染者互通信息,互相合作,早日战胜艾滋病。
1996年7月7日至11日,第11届大会在加拿大的温哥华举行。来自125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科学家、艾滋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参加了会议。大会的主题是“一个世界、一个希望” (One world one hope),主要讨论艾滋病在全世界的蔓延、治疗艾滋病药品的最新科研动向和艾滋病的预防等问题。
1998年6月28日至7月3日,第12届大会在日内瓦举行。来自135个国家的1.2万多名代表、专家和学者参加了大会。大会的主题是“缩小差距” (Bridging the gap)。与会代表分别参加大会组织的不同主题的讨论会,就以下4个议题开展讨论:如何缩小南北之间在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方面的差距;制止和减少母亲将艾滋病毒传染给儿童的危险;世界艾滋病科研最新成就,特别是推广发达国家目前采用的综合药物治疗法和预防艾滋病疫苗研制方面的最新进展;加强公共卫生教育,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大会对显著减少该病死亡率的“鸡尾酒”疗法取得的进展以及发现抗病疫苗的前景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2000年7月9日至14日,第13届大会在南非德班举行。大会主题是“打破沉默” (Breaking the silence),旨在号召国际社会充分认训艾滋病蔓延的严重性,采取切实措施遏制艾滋病蔓延。来自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0名代表着重讨论了如何有效控制艾滋病蔓延等问题。
2002年7月7日至12日,第14届大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大会主题是“知识与行动承诺” (Knowledge and Commitment for Action)。 来自170个国家的1.4万名政府官员、医务工作者、学者和社会学家出席会议,就艾滋病的防治等问题展开讨论和学术交流。由中国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会议的议题涉及到了全世界艾滋病的现状和传播趋势、艾滋病研究领域的新成果、艾滋病造成的孤儿问题、艾滋病疫苗和新药的研制、艾滋病预防控制所需要的资金筹集、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推广普及,以及如何让发展中国家的患者享受到与发达国家患者同样的治疗权利等。
2004年7月11日至16日,第15届大会在曼谷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全面共享”。会议发表了《曼谷领导声明》,这份声明代表社会各领域的领导者承诺,将支持有关政策和立法,增加提供预防和医护,增加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并有义务将所作的承诺变为现实。
第16届世界艾滋病大会13日至18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约2万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与会。会议召开前夕,举办一系列面向记者的讲座,其中一个名为“阳光生活”的讲座打破了人们有关艾滋病患者压抑、凄惨和绝望的旧印象。
第16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当地时间13日晚在加拿大多伦多开幕,约2万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与会,本届大会的主题是“行动之时”。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362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