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因
病因
大多为柯萨奇病毒所引起,A组2、4、6、9、16、22型皆可引起此病,B组1~5型也可致病,但较少见。此外,埃可病毒3、6、9、16、17、25型和肠道病毒70型也可引起本病。
疱疹性咽颊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直接经由肠道、呼吸道传播,也可间接经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传播。
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受到感染,但以1~7岁多发。因婴幼儿呼吸道屏障功能不足,呼吸道黏膜柔嫩,呼吸道分泌抵抗细菌、病毒的免疫物质不足,呼吸道“自洁”功能差,故易发病。
诊断
在疾病流行期间,根据典型症状和特征性咽峡部损害即作出诊断。最好通过从损害处分离到病毒或通过特征性抗体滴度升高加以证实,但这些检查并不推荐常规采用。
鉴别诊断
1.疱疹性口腔炎,其特点为任何季节均可发病,呈现更大的,持续更久的溃疡。
2.复发性口疮和贝氏(Bednar)口疮很少发生于咽部,而且一般无全身症状。
3.柯萨奇A组10型病毒也会引起类似病变(淋巴结性咽炎),但口咽部损害突出,呈现白色到黄色小结,治疗为对症处理。
二、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2~4天。常急剧发热,热多为低度或中等度,偶见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热程大都2~4天。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诉咽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婴幼儿则表现为流涎、拒食、烦躁不安。有时伴头痛、腹痛或肌痛,5岁以下小儿有1/4可伴发呕吐。
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表现为咽部充血,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数个(少则1~2个,多达10余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2~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此种黏膜疹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也可位于软腭,悬雍垂,扁桃体上,但不累及齿龈及颊黏膜。
病程一般为4~6天,偶有延至2周者。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随后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
检查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大多正常。如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正常,应考虑合并细菌感染。
取咽部疱液或粪便,经组织培养或接种于乳鼠可得致病病毒,同时可取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进行特殊的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或血凝抑制试验,以助确诊。
三、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
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较强,应注意隔离治疗,患儿用过的餐具、玩具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患病期间注意休息,多饮温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忌食刺激性食物,不吃过热、过冷的食品。
目前对肠道病毒感染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用10%硝酸银涂于溃疡处或用咽喉灵丹,冰硼散等吹播咽部以减轻咽痛症状。口服维生素C及B等。
对于轻、中度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体温超过38.5℃时,可给予布洛芬等退热药。有高热惊厥及严重肌痛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和止痛剂。
抗病毒治疗可选用利巴韦林、更昔洛韦、干扰素等。抗生素对病毒性咽峡炎无效,但如考虑合并有细菌感染,可酌情使用抗生素。
中药治疗对此病有一定效果,常用解毒利咽、化湿退热的治法,分内服及外用两类,应根据病情选择用药。
氦氖激光照射咽喉部双扁桃体穴及合谷穴各3分钟,可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四、疱疹性咽峡炎的预防措施
预后
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性(1~2周),预后良好。偶有腮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极少数病情进展迅速,可合并脑炎、肺水肿、肺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预防措施
疱疹性咽峡炎为儿童夏季常见病,预防此病,家长要注意保持孩子个人和室内的卫生,尽量不带孩子去嘈杂的公共场所。.呼吸道屏障功能不足,呼吸道黏膜柔嫩,呼吸道分泌抵抗细菌、病毒的免疫物质不足,呼吸道上的这种纤毛活动比较微弱,“自洁”功能差。该病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咽痛,吞咽时尤甚,有时诉头痛、腹痛或肌痛;血常规检查大多是血细胞计数正常或略低。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少数(很少多于12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在以后的24小时内水疱破溃变为浅溃疡,直径一般在5毫米以下,1~5日内愈合。
4月-9月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它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强、传播快,通过接触和飞沫就可以传播。在1-7岁的儿童中普遍易感,特别容易在幼托机构造成流行。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 HA)是一种主要由人类肠道病毒(Enterovirus, EV)引起的以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性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好发于学龄前幼儿,传染性较强。
疱疹性咽峡炎早期病毒的主要复制部位是口咽和肠粘膜的上皮细胞:一部分病毒复制发生在鼻咽部,并扩散到上呼吸道淋巴管;另一部分病毒被吞噬转移到胃和下消化道,从而引起后续的感染发生。《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强调,治疗应遵循早期发现、早期对症治疗、局部抗病毒用药的原则。
与全身给药模式相比,利巴韦林气雾剂(信韦林)按给药途径分类为非吸入式气雾剂,小颗粒与抛射剂形成稳定性的气溶胶,随抛射剂挥发过程中,药物随抛射剂的挥发快速的扩散到腔道内,促使药物均匀的分散在口腔、咽喉和鼻腔深处。药物直接作用于疱疹性咽峡炎病灶部位,局部药物浓度高、起效时间短,对于疱疹性咽峡炎的抗病毒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相较于传统口服,静脉给药相比,气溶胶给药方式不但避免了注射痛苦,而且具有上呼吸道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药物浓度低、不良反应少、起效时间短等优势,更适合儿童使用。
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童易感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在高发季节应加强预防措施,包括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少到公共场所、室内多通风等。疱疹性咽峡炎的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而延误治疗。当孩子出现不适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儿童到正规医院进行确诊,以采取正确的方法及时对症治疗。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常见于婴儿和儿童中与感冒病症相似的病疾。这种疾病让很多家长觉得难以区分呢,在治疗上更是不知道怎样的治疗方法才是得当的。以下是相关的治疗方法介绍。 在儿童出现了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时,就有可能是患上了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可采用以下的治疗用药方法。 1.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并不复杂,主要是采用一些如双黄连、板兰根、清咽冲剂等清热解毒药品即可,另外,还可以利用超声雾化吸入类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2.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确诊后治疗应以病因治疗为主常用抗病毒药物有双嘧达莫、三氮唑核苷、青霉素等。 3.治疗期间,饮食上一定要注意保持清淡,要多喝温开水,多给孩子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青菜、水果等,尽可能少吃煎、炸的油腻食品,尤其要注意不吃过热的食品。鱼虾肉蛋和刺激性食物不吃或者尽量少吃,尤其是各种口味较重的零食 4.可以漱口的孩子,可以每天用淡盐水漱口; 5.注意孩子和家长的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卫生; 6.多喝水; 7.食物选择流质性食物,如稀饭,米汤,面条等。 以上便是对帮助治疗和护理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很有帮助的常识。其实,在小编看来,及时的治疗固然重要,预防更重要。疱疹性咽峡炎为儿童夏季常见病,预防此病,家长要注意保持孩子个人和室内的卫生,尽量不带孩子去嘈杂的公共场所。
宝宝的健康牵动着一家人的心,而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往往容易患上一些疾病,需要家长引起重视,那么,宝宝疱疹性咽峡炎怎么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多见于3到10岁的儿童,多发于夏秋两季。主要的症状为突发高热,伴随着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症状,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大一些的儿童常见的症状为咽痛严重、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一定要做好口腔卫生工作,患儿的口腔要保持清洁。家长可以让患儿常使用淡盐水来漱口;此外,可以使用冰硼散等吹播在患者的咽部,可以减缓咽痛。如果患儿出现发热的话,那就要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了,才可以有效控制继发性细菌感染。
另外,为了避免继发感染、让患儿尽快痊愈,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的过程中可以肌肉注射一些青霉素和庆大霉素等。宝宝疱疹性咽峡炎,平时要多注意休息,多饮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310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