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热病】福建省确诊4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
福建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确诊4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
患者范某,男,42岁,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人,长期在安哥拉罗安达经商。患者于2016年3月17日在安哥拉出现发热等症状,在当地某医院诊治,症状未缓解。18日,乘飞机经埃塞俄比亚于北京时间19日到达上海浦东机场(因上飞机时服用退热药,体温正常),当晚抵达福州市。现收治在福州市某医院。
患者郑某,女,36岁,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人,长期在安哥拉罗安达经商。患者于2016年3月15日在安哥拉出现发热症状,自行服用退热药,体温恢复正常。20日,乘飞机经埃塞俄比亚于北京时间21日到达上海浦东机场,当晚抵达福州市。现收治在福州市某医院。
患者朱某,女,53岁,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人,在安哥拉罗安达经商。患者于2016年3月13日发病并在当地医院就诊。21日,乘飞机经埃塞俄比亚、上海转机,抵达福州市(入境时体温未升高)。现收治在福州市某医院。
患者黄某,男,18岁,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人,随父母在安哥拉罗安达居住。患者于2016年3月12日在安哥拉出现发热等症状,在当地医院就诊治疗。3月27日,患者乘飞机经阿联酋迪拜、北京转机,抵达福州市(入境时体温未升高)。
福建省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核酸检测结果,确诊上述4例病例为输入性黄热病病例。目前,患者均在医院隔离治疗。 福建全省卫生计生部门已按照福建省卫生计生委的统一部署,开展安哥拉归国人员健康监测工作。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黄热病的预防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接种疫苗!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黄热病跨越重洋,气势汹汹的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打破了几千年来中国境内无黄热病的历史!都是蚊子惹的祸?可以预防的!
1、黄热病可以通过接种黄热病疫苗进行预防。通常黄热病疫苗为减毒黄热病毒17D株制备的疫苗,可以有效的预防黄热病毒感染。抗体一般于接种后7-10天出现。对于大多数旅行者来说,接种1剂足以提供持久的免疫保护,甚至产生终身保护,无需加强免疫。根据国际卫生条例规定,黄热病属于国际检疫疾病。去非洲和南美洲等疫情流行国家,在入境时需要提供接种黄热病毒疫苗的证明。建议准备前往有黄热病流行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应提前接种疫苗,防止在境外感染黄热病。
2、建议居民出境前要详细了解目的地国家的传染病疫情状况,前往疫区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将会面临感染黄热病毒的风险,应积极做好黄热病预防,做好个人防护,采取驱蚊剂、长袖衣物等防蚊措施,避免蚊虫叮咬。
3、无论在境外疫区或从疫区国家和地区返回的旅行者,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以便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北京地区接种黄热病疫苗的机构:北京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马甸东路17号23层2306室
工作时间:每周1-5,上午8:00-11:00,下午13:00-16:00。
注意事项:接种疫苗时需携带有效证件(身份证或护照)和一张2寸照片。
打一针足以提供持久的免疫保护,甚至产生终身保护,无需加强免疫哦亲!然后你会领到这个黄色小本本!
黄热病流行地区
据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20万病例,3万例死亡,90%以上病例发生在非洲。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公报称,自2015年12月以来,安哥拉黄热病疫情已造成490人感染、198人死亡,随着疫情在该国扩散,非洲其他国家和中国发现输入性病例。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了以下39个国家或地区存在黄热病流行的风险,并要求前往这些国家的旅行者接种黄热病疫苗,主要分布在非洲和拉美地区:安哥拉、阿根廷、贝宁、玻利维亚、巴西、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哥伦比亚、刚果、科特迪瓦、刚果、厄瓜多尔、赤道几内亚、埃塞俄比亚、法国民主共和国法属圭亚那、加蓬、冈比亚、加纳、肯尼亚、利比里亚、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巴拿马、巴拉圭、秘鲁、塞内加尔、塞拉利昂、苏丹南部、苏丹、苏里南、多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乌干达和委内瑞拉。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头痛、黄疸、蛋白尿、相对缓脉和出血等为主要表现。本病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呈地方性流行,亚洲尚无本病报告。由于黄热病的死亡率高及传染性强,已纳入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之检疫传染病之一。
黄热病病毒属虫媒病毒B组披膜病毒科,病毒直径22~38纳米,呈球形,有包膜,含单股正链RNA。易被热、常用消毒剂、乙醚、去氧胆酸钠等灭活,但在血中能于4℃保存1个月,在50%甘油中于0℃下可存活数月,于-70℃或冷冻干燥条件下可保持活力数年。最初分离的黄热病毒Asibi株通过组织培养弱化成17D株,用以制备减毒活疫苗,预防效果良好。
潜伏期3~6天。多数受染者症状较轻,可仅表现为发热、头痛、轻度蛋白尿等,持续数日即恢复。重型患者只发生在约15%的病例。病程经过可分为4期。
fever的三种意思为发烧,发热;狂热。
fever,英语单词,主要用作名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作名词时意为“发烧,发热;狂热”,作及物动词时意为“使发烧;使狂热;使患热病”,作不及物动词时意为“发烧;狂热;患热病”
短语搭配:
yellow fever[内科]黄热病;黄热;黄急性病;trench fever[内科]战壕热;战场侦察雷达;五日热;swamp fever沼地热;疟疾;沼泽激战;沼泽激斗;relapsing fever回;Jungle Fever丛林热;森林热;丛林狂热;热带丛林。
Pontiac fever庞提阿克热;庞蒂亚克热;庞提亚克热;ephemeral fever[兽医]一日热;三日热;短暂热;暂时热;spotted fever[内科]斑疹热;斑点热;落基山热;雀斑热;Tulip Fever狂热郁金香; 郁金香狂热;欲望郁金香;郁金香热。
双语例句:
He raved all night in his fever.他发烧时,整个晚上都说胡话。Do you have fever?医生:你发烧吗?。She might has some fever.她可能有点发烧。
快速退烧方法:
1、加强饮食护理:
如果出现发热后,身体的毛细血管会处于扩张状态,体液会大量的丢失。此时可以适量的增加饮水量,也可以适量的食用一些水分充足的食物,比如苹果、西瓜、梨等,保持合理的饮食护理可以为身体及时补充水分,也有助于身体散热。
2、冷敷:
发热时也可以选择干净毛巾包裹冰袋,冷敷额头或腋下部位,通过冷敷的方法可以促进局部的毛细血管收缩,也可带走体表多余的热量,从而达到退热效果。
3、口服药物:
如果体温超过38.5℃,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布洛芬胶囊、对乙酰氨基酚颗粒、吲哚美辛胶囊等药物,规范应用此类药物后,可以起到明显的退热效果。
黄热病(Yellow Fever),又俗称“黄杰克”、“黑呕”,是由黑热病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媒介在城市是埃及伊蚊,在农村为趋血蚊和非洲伊蚊,传播途径是经蚊的叮咬。
热病是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国际上将黄热病定为检疫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定为甲类传染病。迄今为止,我国尚无病例的报道。 黄热病系蚊传病毒性急性传染病,有记载的人间流行已有几百年,历史上流行地区曾波及南美、北美、非洲及欧洲,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灾难。1907年继天花、鼠疫、霍乱后被当时《国际卫生公约》列为国际检疫传染病。自本世纪始,黄热病发生局限在中、南美洲及非洲中部地区。40年代至60年代疫情曾一度处于相对静息状态,流行次数与病例总数大为减少。但近10几年来,非洲地区的黄热病流行再次引人注目。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已号召有关政府、部门和机构行动起来与黄热病作斗争。我国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存在着该病的传播媒介,一旦传人有潜在的流行危险。而世界各地赴南美、非洲等黄热病流行区工作、旅行的人员因感染黄热病而死亡的病例时有报道。故在我国保持对黄热病的警惕十分必要。
1648年,美洲的YUCATAN半岛首次证实黄热病的流行。17~19世纪,此病通过交通运输被带到欧洲及北美,在差不多两个世纪内,黄热病成为美、非、欧三大洲一些地方最严重的瘟疫之一,造成大量人群死亡。 20世纪以来,本病在北美及欧洲未再发生,但在中、南美、非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仍不时流行。据WHO(1983)报告,1979~1982年期间,黄热病在非洲发生50例,南美洲发生695例,估计实际病例数为上述报告数的35~ 480倍。 1900年,美国政府派沃尔特和另外三位医学科研人员调查黄热病的病因。在哈瓦那,一位名叫卡洛斯·芬莱的古巴医生花了19年时间试图证明:和疟疾一样,黄热病也是由蚊子引起的。但是,他所有的实验都失败了。沃尔特·里德和他的研究小组同意芬莱的理论。 他们让已经叮过的黄热病人蚊子叮咬自己。尽管他们都得了病并且其中一人因此而死亡,但仍然不能证明蚊子携带有黄热病毒。只有在医院的隔离帐篷内进行对照实验后,研究者们才能证明蚊子是罪魁祸首。一组呆在隔离帐篷内的志愿者没有发病,另一组被蚊子叮咬过的人有五分之四患了黄热病。 图:1888年,黄热病在佛罗里达引广泛的巩慌。在这幅画上,人们正慌忙逃离一位被怀疑患有黄热病妇女。这种疾病之所以被称为黄热病,是因为病人患有的黄疸症常常导致全身皮肤发黄。 黄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人常出现黄疸伴发热,故名。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黄疸和出血等。根据流行学特点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应用疫苗预防后,发病率明显减低。17~19世纪,本病曾在美洲和非洲及少数欧洲国家流行,在开凿巴拿马运河时,几万人得病,死亡较多。20世纪以来,仅局限在中南美洲和非洲。本病的传播媒介是蚊,城市型黄热病的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西非也是埃及伊蚊,东非有可能是黄头伊蚊、白点伊蚊和泰氏伊蚊等。人与人之间是通过蚊叮刺病人传播的。丛林型黄热病是兽类的地方病,也是家畜的流行病。若人偶然进入森林,被蚊叮刺后可以得病。 1927年通过猴和鼠的接种,获得了黄热病毒。此病毒属于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的黄病毒科,是RNA病毒。易感的动物限于哺乳动物。可用多种细胞培养,例如鼠胚、鸡胚、猪肾、地鼠肾、绿猴肾和蚊细胞。具有嗜内脏性和嗜神经性。已分离出多株病毒。 黄热病的主要病变在肝、肾、心、胃、肠等内脏。由于肝功能受到损害,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可以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渗血以及皮下出血。也可以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病人经过3~6日潜伏期后出现症状,极轻型病人的症状类似感冒,只有1~2日的发热、头痛。轻型病例呈急性发病,有明显的发热、头痛、恶心、鼻衄、轻度黄疸和蛋白尿,几日后痊愈。重型病例常突然发病,表现寒战高热头痛、背痛、全身痛、恶心、呕吐、面红、眼结合膜充血、末梢血液中白细胞降低。持续数日后,症状减轻。然后再出现发热并开始有黄疸,伴出血倾向,表现为软腭出血点、鼻衄、牙龈出血、呕黑色血水,有时出现蛋白尿甚至无尿。50%病人出现相对缓脉。意识清醒。肝功能受损,血胆红质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转氨酶升高,肝病重时可出现低血糖。10~60%病人在6~8日后出现休克、昏迷以致死亡。 本病的诊断可在发病后4日内从血清分离病毒,从尸检的肝组织更易分离病毒。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IgG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者有诊断意义。中和试验最灵敏适用。血凝抑制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有交叉反应。死亡病例可作肝穿刺以检查肝脏特殊病变。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可以对症治疗和采用支持疗法。由于本病有肝、肾损害,故禁用对肝、肾有毒性的药物。灭蚊是预防本病的基本措施。17D鸡胚活疫苗已经用了30多年,效果好,副作用少,可明显减低发病率。
人类记载的第一次黄热病流行发生在1648年的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此前在加勒比海地区已有该病存在。17至19世纪该病通过交通运输、人员流动传人北美和欧洲后,成为美洲、非洲及欧洲部分地区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曾造成人群大量死亡及部分社会活动瘫痪。如1741年英国27000名士兵攻打哥伦比亚,因20000人感染黄热病而溃不成军;1762年英国殖民军侵略古巴,15000名士兵中8000人死于黄热病;1793年美国费城黄热病大流行全市1/5人口死于黄热病,导致社会完全解体。其后疫情沿密西西比河深入到北美中心地带,美国至少有50万人罹患此病;1800年西班牙发生大流行,死亡至少6万人;1851年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因本病至少死亡23000人;巴拿马运河开凿第一期工程中曾因本病严重流行而迫使工程停顿;1826年英国殖民者人侵非洲时发生本病,535名殖民军在两个月中死亡115人;1940年以前,黄热病在非洲同样是大小流行不断造成人员大量死亡。
人类进入20世纪后,黄热病开始在中、南美洲及非洲形成地方性流行,再也没有传出过上述两地区。30年代末,黄热病毒减毒活疫苗17D株研制成功并被广泛用于流行地区的预防接种,黄热病流行强度明显受到抑制,尤其是西非法语系国家由于采取普种黄热疫苗控制黄热病这一策略,曾一度使黄热病逐步消失,疫情于间歇和静止状态。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人们降低了对黄热病的警惕,忽视了对黄热病的监测和预防接种,结果新的流行又不断出现:如1958年,1959年,扎尹尔和苏丹相继出现暴发流行。1960~1962年埃塞俄比亚发生严重大流行,100万人口中约10%感染本病,其中死亡3万人。
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洲和南美洲的黄热病暴发一直未曾中断。每年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病例数波动在近百例至数千例不等,形成高峰低谷明显的流行曲线。在一些国家流行已出现有4-6年的周期性。个别国家则出现报告一批病例后20余年销声匿迹无病例发生,突然又报告相当数量的病例的“偶发”现象。从报告病例的国家数量与报告病例的总数来看,非洲黄热病的疫情远比南美洲严重。 然而,目前黄热病流行国家报告资料反映的流行情况,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在调查后指出,近10余年来非洲的黄热病正在引人注目地传播,由于卫生设施不足或者误诊等原因,黄热病例漏报严重。据估计仅非洲大陆33个黄热病地方性流行区国家其每年的病例数应有20余万。 近年来,欧、美等非黄热病流行区人员赴黄热病疫区或流行区而感染黄热病并死亡的病例时有报道。总之,由于目前非洲、南美黄热病传播再趋活跃,加上当今世界间交往的频繁及交通工具的便捷,黄热病的传人以及赴流行区感染黄热病的危险性均在加大。
原为黄热病病毒(yellow fever virus),属黄病毒科(family Flaviviridae)的黄病毒属(genus Flavivirus),(过去的虫媒病毒B组)与同属的登革热病毒等有交叉免疫反应。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37~50nm,外有脂蛋白包膜包红,包膜表面有刺突。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分子量约为3.8×106,长约11kb,只含有一个长的开放读码框架,约96%的核苷酸在此框架内。黄病毒基因组分为二个区段:5’端1/4编码该病毒3个结构蛋白,即C蛋白(衣壳蛋白)、M蛋白(膜蛋白)和E蛋白(包膜蛋白);3’端3/4编码7个非结构蛋白。基因组的5’端和3端均有一段非编码区。 E蛋白是主要的包膜糖蛋白,含有病毒血凝素和中和抗原决定簇,可能是某些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配体,当它与受体结合,可对细胞产生感染。E蛋白樘可能是一种膜融合蛋白,可诱导病毒颗粒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促使病毒颗粒进入细胞而引起感染。M蛋白能导致病毒的感染性增加,并形成病毒颗粒的表面结构。非结构蛋白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在病毒免疫反应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黄热病病毒有嗜内脏如肝、肾、心等(人和灵长类)和嗜神经(小鼠)的特性。经鸡胚多次传代后可获得作为疫苗的毒力减弱株。易被热、常用消毒剂、乙醚、去氧胆酸钠等迅速灭活,在50%甘油溶液中可存活数月,在冻干情况下可保持活力多年。小鼠和恒河猴是常用的易感实验动物。
病毒侵入人体后扩散到局部淋巴结,并在其中复制繁殖,数日后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主要累及肝、脾、肾、淋巴结、骨髓、横纹肌等。以后病毒从血中消失,而在脾、骨髓、淋巴结等处仍可检出。病毒的强毒株常主要侵犯肝脏,并引起严重病变。
黄热病的病理变化乃病毒聚集于各器官组织,并在其中复制增殖所引起。肝病变主要见于小叶中间带,肝细胞呈浊肿、点状凝固性坏死及嗜酸性透明变性,形成具相当特征性的康氏小体(Councilman bodies);严重肝病变可导致深度黄疸、各处出血、低血糖等。肾病变轻重不一;见于近曲小管,小管上皮浊肿、脱落或坏死,管腔充塞颗粒样碎屑;肾功能减退和尿毒症乃血容量减少、肾小管坏死等所引起。心肌有广泛退行性变和脂肪浸润,偶有灶性出血,病变常累及窦房结和希氏束;临床上可出现心率减慢、心律失常、低血压、心力衰竭等。脑部偶见水肿及灶性出血,系继发于脑组织缺氧和乳酸血症等代谢改变,而非病毒直接侵犯所致。各脏器组织元炎症细胞浸润,此乃本病的特征之一。出血倾向与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和凝血因子减少有关。
黄热病按传播媒介蚊种的不同划分为城市型黄热病与丛林型黄热病。由埃及伊蚊传播的黄热病称城市型黄热病,病例多发生于城镇。由埃及伊蚊以外的野栖(非宅栖)蚊种传播的黄热病称丛林型黄热病,病例多发生于山野、森林地区。但在东非部分地区宅、野两栖的辛浦森伊蚊也曾导致城市型黄热病暴发。埃及伊蚊是黄热病主要媒介,至今发现至少有7属30余种(亚种)嗜血蚊种可在实验条件下经叮咬传播黄热病。从自然界捕获的蚊中能分离到黄热病毒的已有10余种。有人曾从牛蜱的成虫和幼虫体内分离出黄热病毒,并证明对猴有传染性。在气温37℃时,埃及伊蚊吸人带病毒血后需4天、28℃时需1周、22℃时需3周才有传染性。蚊子吸人黄热病毒后会终身带毒并可经卵传代。 人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终身免疫,未发现有两次感染者。
本病的潜伏期为3~6天,最长可达13天。感染后大部分病人为轻型或亚临床感染者,仅少数病人病情严重终至死亡(约占5%~15%)。 黄热病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极轻型、轻型、重型和恶性型。极轻型和轻型仅靠临床难以作出诊断,因其发热,头痛,肌痛仅持续1~2天自愈,难以与流感,登革热等相鉴别,只有依靠病原学或血清学试验方能证实。这两型病例数多,易忽略,是流行病学上的重要传染源。重型和恶性型黄热病,临床上可分为三期,全病程10天左右。排队接收黄热病疫苗注射
(一)、感染期(病毒血症期)急起高热,可达40℃以上,可伴畏寒或寒颤、剧烈头痛、背痛、腿痛和全身衰竭、眼部充血、鼻衄、恶心呕吐,舌尖及舌缘鲜红,中央有苔,相对缓脉,上腹不适,压痛明显。随病情逐渐加重,病人烦躁不安,第3天出现黄疸,第4天出现蛋白尿。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本期持续3~4天。 (二)、中毒期 (器官损伤期) 病毒血症期后,病程第4天左右,病人症状可出现短暂的缓解,体温降低,症状改善。但几小时~24小时后症状再度出现并加重, 表现为热度上升,心率减慢,心音低钝,血压降低,黄疸加深,尿蛋白量增多,频繁呕吐,上腹痛更明显。各种出血征象相继出现,如牙龈出血,鼻衄,皮肤瘀斑,呕血,黑粪,血尿,子宫出血等。如出现频繁呃逆或呕吐鲜血,黑便,昏迷,谵妄,无尿等,均为病情转危的先兆,常于第7~9天内死亡,偶见暴发型病例在病程第2-3天死亡,而无明显肝肾损害。 该期一般3~4天,少数病例可延长至2周以上。 (三)、恢复期 从病程第7、8天开始体温下降,尿蛋白逐渐消失,黄疸渐退, 食欲渐渐恢复。乏力可持续1~2周。一般无后遗症。 (四)、治疗 黄热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急性期病人应就地处理,以防止感染扩散。对病人应进行精心护理和对症治疗。 1、一般处理 应卧床休息至完全恢复,加强皮肤及口腔护理,保持大便通畅,补充维生素B,C,K类,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对症处理 高热时宜采用物理降温,可给予少量镇静剂, 但阿斯匹林应慎用或忌用,因其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可诱发或加重出血。腹痛明显者可给予阿托品,呕吐频繁时给服胃复安。有出血征象时用大剂量维生素K类。肾脏或心脏受累时,应及时作相应处理,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重症病例的诊断一般无困难,流行病学资料及一些特殊临床症状如颜面显著充血、明显相对缓脉、大量黑色呕吐物、大量蛋白尿、黄疸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轻症和隐性感染不易确诊,常需依赖血清免疫学试验包括单克隆抗体、ELISA等技术始能得出结论,也可采用PCR检测血标本的病毒RNA,必要时作血液的乳鼠脑内接种以分离病毒。若患者以往未患过同属病毒感染,则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结试验等的阳性结果即可藉以作出诊断。如第2份血清中仍无特异性抗体的出现,则可将黄热病的可能性除外。
(一)一般常规及生化检查 早期中性粒细胞数减少,血小板计数正常或稍减少。血清胆红素、ALT、AST等升高。病程等4~5天尿蛋白可增高至3~5g/L。大便隐血常呈阳性。脑脊液压力常增高,细胞数正常。心电图可示ST-T波异常、PR和QT间期改变等。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见于黄疸病例。 (二)病毒分离 取病程4日以内的患者血液注入乳鼠脑内或传代的Vero细胞,可分离出病毒,并用血清免疫学进行鉴定。 (三)血清免疫学试验 取急性期及发病后2~4周的恢复期血清作IgM抗获ELISA(IgM ontibodycapture ELISA)、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或中和试验。IgM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和中抗体在发病后5~7天内出现,CF抗体在病后7~14天内出现。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增高者可确诊为本病。由于IgM和CF抗体存在的时间相对较短,效价升高时提示近期感染。如血清内有特异性IgG抗体且效价无动态变化,则提示病人过去曾感染过本病。 采用ELISA方法检测发病早期血清中的病毒抗原,有助早期诊断,此方法特异,敏感性较高,可在数小时内获结果,在一般实验室均可采用。 (四)病毒核酸的检测 应用逆转录(RT)-PCR方法检测黄病毒RNA,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国内外均有报道,为本病的早期、快速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但此项检查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条件,一般实验室难以推广。 (五)肝穿刺检查 对患者不宜进行肝穿刺,因可导致出血等严重后果。对死亡病例可用内脏穿刺刀截取小块肝组织作病理检查、小鼠接种和酶免疫测定(应用单克隆抗体或人多克隆IgM抗体)。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依据下列条件分别将一个地区划分为黄热病疫区、黄热病地方性流行区或黄热病易感区。 黄热病疫区:指发现既非外来又非迁移性病例;在人类以外脊椎动物的肝脾中发现黄热病毒或分离到黄热病毒的地区。1950年来,非洲有20个国家和地区、南美洲有16个国家和地区为黄热病疫区。 黄热病地方性流行区:指存在黄热病媒介,一年中各月埃及伊蚊指数超过1的地区。至今非洲31个国家和地区,南美洲17个国家和地区为黄热病流行区。 黄热病易感区:指虽无黄热病病毒存在,但当地存在适于病毒孳生繁殖的埃及伊蚊或任何其他住宅性蚊类或半住宅性蚊类,一旦传人足以使病毒有繁殖条件的地区。当今世界五大洲有116个国家和地区属黄热病易感区
本病预防的关键是防蚊、灭蚊及疫苗接种。我国目前尚未发现黄热病, 但我国南方地区如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广泛存在埃及伊蚊,且黄热病常与登革热和疟疾等病共存,临床上有时难以区别。此外,应加强病人入境以及带毒伊蚊传入。 (一)、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黄热病作为3种国际检疫的传染病之一, 对来自疫区的人员包括近期去过疫区的人员必须出示有效的黄热病预防接种证书,对疑似病人应进行留验观察,对来自疫区的车、船、飞机及货物,特别是进口的废旧物品如旧轮胎等必须采取必要的灭蚊措施。 (二)、防蚊灭蚊 是防止本病的重要措施,应以消灭伊蚊孳生地为重点,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填平水流洼地,喷洒杀虫剂马拉硫磷或50% 杀螟松。流行区可用飞机对城市及其周围作超低容量喷洒,马拉硫磷为30~ 50ml/亩,50%杀螟松为150~200ml/亩。室内除采用常规防蚊方法外,尚可用1%甲醚菊脂气雾剂或苯醚菊脂乳剂喷洒,剂量0.3~0.5ml/m3。 (三)、预防接种 在黄热病疫区居住或去疫区旅行的人员,都必须进行黄热病疫苗的预防接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黄热病疫苗预防接种的免疫期自接种后第10日起10年内有效。
主要是要对飞机轮船作彻底的灭蚊处理。对来自疫区的人进行检疫,还要检查货物及交通工具中是否携带蚊子。将去疫区的人,出发前10天要进行疫苗接种,在疫区睡觉要使用蚊帐。在有伊蚊地区开展灭蚊运动,消灭蚊子孳生地,堵树洞,填埋小面积水坑,去除室内外无用的容器等。注射疫苗
今天,仍然有一些国家存在着黄热病。如果作为一个游客要到这些国家去,必须先证明自己已经接种了预防黄热病的疫苗。 是黄热病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伊蚊传播。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临床特征有发热、剧烈头痛黄疸、出血、蛋白尿。我国尚未发现本病。
1.管理传染源 患者宜就地治疗,予以防蚊隔离。加强国境检疫,要求来自疫区的旅行者必需持有效的预防接种证书。 2.切断传播途径 本病流行的规模取决于适于媒介蚊虫密度增加的条件,防蚊、灭蚊是重要措施之一。 3.保护易感者 预防接种是防止暴发流行和保护易感者的有效措施。长期使用的历史证明黄热病减毒活疫苗17D是一种有效的疫苗,剂量0.5~1.0ml皮下注射一次即可,接种后7~9天即可产生免疫力,保持10年以上,鸡蛋过敏者应慎用。自1945年应用以来总剂量已达20亿人份,只发现18例脑炎与疫苗有短暂的联系,其中15例年龄均在4个月或4个月以下的儿童,提示这种减毒活疫苗有嗜神经性,特别是对未成熟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是明确的。有的国家规定6个月以下儿童不应接种。近期研究表明黄热病疫苗与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伤寒Vi多糖菌苗联合接种,均不会减低各自的免疫效果,副反应也未增加。
28中的吧?
诚 实
不知为不知
孔子一辈子勤于学习,知识渊博,后人尊称他为圣人。其实他本人还是很诚实,很谦虚的。他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一次,孔子到齐国去,路上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凉飕飕的,一点也不热;可中午的太阳却像开水一样烫人,这不就说明早上太阳距亢我们远,中午太阳靠我们近吗?”另一个争辩道:“不对!早上太阳又大又贺,就像车顶上的篷盖那么大;可到了中午,太阳就变小了,顶多也不过菜盘那么大,近的东西大,远的东丁小,这是普通常识。”两个孩子争得不可开交时,抬头看见两个大人站在现前,就问那位年长者“你是谁?”年长者回答:“我叫孔丘,是鲁国人。”一个孩子高兴地说:“噢,原来是孔夫子呀,听说你很有学问。就请你评一评,看谁说得对。”孔子老老实实地承认:“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以后我向理角学问的人请教一下,再来回答你们吧。”孩子们哈哈大笑起来:“人家都说孔夫子是个圣人,原来也有回答不了的问题呀!”孔子望着笑着离去的孩子,对身边的学生子路说:“在学习上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只有抱着这种诚实态度,才能学到真正知识。”
裴度诚归玉带
裴度是唐代政治家,曾做过三朝宰相,虽其貌不扬,个头矮小,但为人诚实。
他从少年是规范就立下做人的宗旨:“只要自己不欺心,不欺人,诚实、努力,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的。”在裴度十五六岁时,有一年秋天到城外香山寺游览。来寺院烧香的一位中年妇女丢失了一个绸布包,被裴度拾到,他一连两日在寺院门前等待失主。当那位妇人两日后从裴度手里接过自己绸布包后,一下子跪在地上,泣不成声地说:“您真是我家的大恩人啊!”妇人打开包裹,里面是两条镶满珍珠的玉带。原来这位妇人是准备用这两样东西去官府赎她父亲性命的。国灰其你正蒙冤被判成死罪。
诚实的门德尔松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白金汉官举行盛大的招待会,欢迎杰出的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来访。
署名门德尔松的《伊塔尔兹》曲子演奏以后,女王对他称赞道:“单凭这一个曲子,就可证明你是天才。”门德尔松平静地对女王说:“不,那是我妹妹芬妮亚的作品。”
原来芬妮亚也是个音乐造诣极深的音乐家。《伊塔尔兹》就是出自她手。由于几个史弟不赞成署女人之名,便商定用门德尔松的名字发表。
自 信
成就事业就要有自信,有了自信才能产生勇气、力量和毅力。具备了这些,困难才有可能被战胜,目标才可能达到。但是自信决非自负,更非痴妄,自信建筑在崇实和自强不息的基础之上才有意义。
事实论据
李四光不信洋人信自己
李四光,字仲揆,湖北黄冈人。卓越越的科学家,地质力学的创立人。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国际地质和地理学界长期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内地没有第四纪冰川。李四光想:外国地质学家并没有做过认真调查,凭什么说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他不信洋人,1921年,李四光亲自到河北太行山东麓进行地质考察,1933到1934年又到长江中下游的庐山、九华山、天目山、黄山进行考察,然后写出论文,论证华北和长江流域普遍存在第四纪冰川。1939年,他又在世界地质学会发表《中国震旦纪冰川》一文,用大量实证肯定中国冰川遗迹的存在,这对地质学、地理学和人类学都是一大贡献。
20世纪初,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曾在我国西部打井找油,结果毫无所获。于是以美国布莱克威尔教授为首的一批西方学者,就断言中国地下无油,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家”。
年轻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偏偏不信这个邪:美孚的失败不能断定中国地下无油。他说:我就不信,油,难道只生在西方的地下?在这种强烈的自信心的支配下,他开始了30年的找油生涯。他运用地质沉降理论,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江汉油田。他当时还预见西北也有石油。今天正在开发的新疆大油田,也完全证实了他的预言。
李四光靠自信、自强彻底粉碎了“中国贫油论”。
在困境中充满自信的人
世界上有一批虽身处逆境,但充满自信,自强不息,奋斗向上,最终获得辉煌成就的人。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原先患有口吃病,幼年结巴,语音微弱,演说时常被人喝倒彩。他始终对自己信心百倍,为了克服疾病,每天清晨口含小石子,呼喊练习,终于成为口若悬河,辩驳纵横的演说家。
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海伦·克拉,幼年因病造成又聋又瞎。她自信自强,14岁攻克多种外语,通晓德、法、古罗马、希腊文学。20岁考入著名的哈佛大学。后来成为著名作家。
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4岁时出天花,留下一险麻了的后遗症,后又患猩红热,高烧坏了眼睛,成了高度近视。他终身受疾病折磨。但他从未失去自信,在贫病交加中大无畏斗志昂扬0余年。建立了行星运动三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打下基础。重要著作有《宇宙的神秘》,《哥白尼天文学概要》,《宇宙谐和论》等。
塔哈·候赛因,埃及作家,文学评论家,三岁时就双目失明,他顽强自信,留学法国,成为埃及历史上第一位博士。作品有小说《鹧鸪的叫声》、《不幸的树》、《失去的爱情》和自传性的《日子》等。还写有文学评论《前伊斯兰时代的文学》和《阿拉伯文学史》等大量作品,被誉为“阿拉伯文学支柱”。
在逆境中不失自信,古今中外屡见不鲜:张海迪幼年因病高位截瘫,她自信努力,成为作家翻译家;被誉为科技“铁人”的高士其,他在病情不断恶化,从半身瘫痪到全身瘫痪,失去讲话能力的情况下,他还创作了60多万字的科学小品和科普论文,创作了两千多行诗歌,著述新书十几本;屈原被流放写成《离骚》;孙子受膑型后著《孙膑兵法》;司马迁遭宫型写《史记》;贝多芬耳聋后谱出《英雄交响乐》;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失明瘫痪中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尊 严
文天祥面对劝降,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昂首挺胸,大义凛然,被喻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故事:1995年春天,在珠海瑞进电子公司跪倒了一大片打工仔、打工妹。这只是因为一次破例的10分钟休息,令工人们高兴得忘了南韩老板金珍仙定下的铁规矩:休息时一律列成4队离开车间。
唯一拒绝下跪的是一个22岁的小伙子,金珍仙一遍遍地命令他,金(金珍仙)的家属也苦口婆心地好言相劝,但他仍站着。小伙子说:“死也不跪!我是一个有人格、有尊严的中国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46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最便宜的疫苗?预防疾病就这么简单?
下一篇: 如何快速止咳,咳嗽食疗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