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管内乳状瘤是不是癌症
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内乳头状癌病情非常的相似,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这两种疾病很容易被混淆,这就会给治疗造成非常大的困扰。但是导管内乳头状瘤并不是癌症的一种,所以我们在检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区分,以免造成病情的耽误。患者在得了这种疾病之后,千万不能疏忽大意,应该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并且还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护理,以免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那么导管内乳头状瘤应该如何治疗呢?对于导管内乳头状瘤这种疾病,我们最好是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为了确保治疗的效果,患者最好进行全乳切除术,这样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复发的几率也会比较低。但是这种手术对于身体的伤害也非常大,并且还会严重的影响患者的外形美观,所以我们在进行治疗之前,一定要谨慎的进行选择。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患者也要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平时要多注意休息,并且要补充均衡的营养,这样才能使病情尽快恢复。
总而言之,导管内乳头状瘤并不是癌症,但是它很容易和导管内乳头状癌相混淆,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病情的耽误,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区分它们的区别。患者在得了这种疾病之后,可以选择全乳切除术进行治疗,这样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还可以预防癌变和复发。
二、导管内乳状瘤做什么检查
1.乳管镜检查
从溢液乳管口处放入纤维乳管镜,借助电视屏幕可直接观察溢液乳管的上皮及管腔内的情况,并可酌情进行活检,极大地提高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准确性,为需要手术的患者提供肿瘤的准确定位。
2.乳腺导管造影检查
乳腺导管造影是将造影剂注入溢液导管后摄片,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显示导管突然中断,断端呈弧形杯口状影像,管壁光滑完整,可见到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近侧导管显示明显扩张。由于乳腺导管造影不能直接观察导管上皮及导管腔内的病变,目前许多大医院已不再使用,诊断乳管内病变通常采用乳管镜检查。
3.乳腺超声检查
对较大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彩超可见到扩张的导管和肿瘤影像。
4.脱落细胞学或针吸细胞学检查
乳头溢液细胞学涂片检查是通过采集乳头溢液,制成细胞学涂片,经显微镜观察,了解病变的细胞学特征,如能找到瘤细胞则可明确诊断,阳性率较低但可重复进行,临床医生应客观分析涂片结果。对查体可摸到肿块的病例,可进行针吸细胞学检查。最后确诊还应以石蜡切片为准(组织学诊断)。
三、导管内乳状瘤鉴别诊断
因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乳头溢液,故应与产生乳头溢液的乳腺疾病进行鉴别,如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囊性增生症等。
1.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鉴别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归于导管原位癌范畴,发生于乳腺导管内。导管内乳头状癌以血性溢液为主,多为单侧单孔溢液。导管内乳头状癌若可触及肿块多位于乳晕区外,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肿块常大于1cm,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辅助检查可与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明确诊断应以病理学检查为准。
2.与乳腺导管扩张症鉴别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慢性良性疾病,病程可持续数月数年之久。发病较长时间后,乳管分泌物不仅刺激导管扩张,还可溢出管外,引起管周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故又名为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病情反复发作者,可出现1个或多个边界不清的肿块,多位于乳晕区,位置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相同但肿块较大,质地坚实,与皮肤粘连者皮肤可出现橘皮样改变,乳头回缩甚至乳腺变形,腋窝可触及肿大淋巴结。乳管造影可显示大导管明显扩张、迂曲,失去正常的树枝状影像。
3.与乳腺囊性增生症鉴别
乳腺囊性增生症是乳腺小叶、小导管及末梢导管高度扩张形成囊肿,同时伴有其他结构不良,它与单纯性增生病的区别在于该病伴有不典型增生。乳腺囊性增生症出现乳头溢液可为单侧或双侧,多为浆液性或浆液血性,纯血性者较少。乳腺囊性增生症常以单侧或双侧乳腺肿块来院就诊,肿块大,有的可累及大部分乳腺,多靠近乳腺边缘,可呈孤立的圆球形或为多发性囊性肿块。乳腺囊性增生症常出现周期性疼痛,疼痛与月经有关,月经前加重,且囊性肿块似有增大;月经后疼痛减轻,肿块亦缩小。辅助检查亦可协助与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
四、导管内乳状瘤预防与病因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因尚不十分明确,故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推荐乳腺自我检查(自查)结合定期体检。乳腺自检可及时发现乳头溢液、结节等乳腺异常及时就诊。乳腺自查应每月1次,最佳时间应选择在月经过后或两次月经中间,此时乳腺比较松软,无胀痛,容易发现异常,对已停经的妇女可选择每月固定的时间进行自查。
乳腺自我检查方法 站立或坐于镜前,面对镜子仔细观察自己两侧乳腺,包括乳腺大小、形态、轮廓、皮肤及颜色有无改变,乳头有无抬高、回缩、溢液等。触诊时手指伸开并拢,用手指指腹侧触摸乳腺,左手查右侧,右手查左侧,可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触摸,不要遗漏乳头、乳晕及腋窝部位。
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主要与雌激素水平增高或相对增高有关。由于雌激素的过度刺激,引起乳管扩张,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乳管内乳头肿瘤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乳腺良性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认识不清,常常误诊为乳腺炎、乳腺结核或乳腺癌等疾病。乳腺导管扩张症又称之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其实浆细胞性乳腺炎仅仅是乳腺导管扩张症发展过程中的晚期表现。此病多见于30~40岁的产期、非哺乳期女性,有时发生于绝经后老年女性。
到目前为止,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病人常常伴有乳头内陷或畸形,乳腺导管开口被分泌物阻塞,引起导管扩张,积聚物刺激管壁,造成管壁破坏,乳腺腺体组织出现炎症。
此病早期可表现为乳头溢液,溢液呈黄色、棕色或血性,有时挤压乳房后可分泌稠脓样物质;后期在乳头、乳晕附近,可出现大小不等的肿块,肿块表面皮肤红肿并有压痛,有时按脓肿切开后常不易愈合,有瘘管形成。由于病变反复发作,乳房皮肤可以增厚,乳头内陷。此病病程较长,最长者可达十余年,抗生素治疗通常无效。
乳腺导管扩张症术前非常容易误诊,诊断此病主要靠乳腺b超、乳腺钼靶、乳腺导管造影、乳腺细针穿刺等检查。一旦诊断为乳腺导管扩张症,应根据疾病的不同特点,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局部病变者,可采取乳腺腺叶切除术;病变广泛者,可行皮下乳腺切除术,保留病人的乳头及正常部分腺体。对于肿块伴有脓肿形成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及时切开引流,待感染好转后再切除病变的组织
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溢液性质可为血性、浆液血性、浆液性,如并发梗死则可因感染而形成脓性溢液。溢液常由质脆的乳头状瘤破损出血以及脱落的导管上皮细胞组成。最常见的为血性溢液,其次为浆液性或浆液血性。可为单管溢液或多管溢液。单管溢液多为大导管内的乳头状瘤造成,也可为单纯的导管扩张甚至导管内癌;多管溢液可由于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或者导管内乳头状瘤合并导管扩张引起。
乳头溢液的患者中有35.5%确诊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乳头状瘤病,其中血性溢液占33%,浆液血性溢液占17%,浆液性溢液占2%,水样溢液占2%。在体检的过程中,对于以溢液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医师通过挤压乳晕区可发现某一方向的乳管一经挤压,与之相应的乳头部的乳管开口便有溢液渗出。此时若在此压迫点周围寻找,1/3的患者可扪及肿块。单发的大导管内肿块性质偏韧,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性佳,通常无压痛。若肿块较大并使导管梗死,挤压时可引起疼痛。对于无法触及肿块的患者,可通过挤压各个方向的导管并观察有无溢液而确定病变导管的位置。若患者病变位于中小导管并呈多发陛,可扪及肿块分布于外周,呈串珠样排列,边界常不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44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柿子的营养和功效,柿子有哪些营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