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肠道微生物会影响帕金森?!(不好好养护你的肠道菌群,小心你会变傻)

佚名 2023-07-31 02:23:36

来自芬兰的研究者们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他们通过比较正常人与帕金森(pd)患者肠道微生物成分特征,发现相比于正常样本,pd患者肠道微生物群中普雷沃氏菌科的丰度发生了明显的下降。这一发现可能为研究pd的发生提供了一条非常有价值的线索。

“尽管这一发现仅仅是‘表面工作’(指研究部位较浅)”,然而却为我们深入研究提供了极佳的理由",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大学神经学系的教授,filip schepenjans博士说道。“如果进一步的研究能够证明pd是由于肠道这种特定微生物的缺失而引发的,那么向患者体内补充此种微生物就可能减缓疾病的恶化,甚至阻止疾病的发生。”

“这是一项非常有意思的发现”,schepenjans说:“我们将会重点研究这一问题,因为我们研究这项课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找到那些我们能够改变的因素”。然而,一个更加迫切的目标就是要确认肠道微生物组成分的改变在pd出现前就已经发生。

之前研究已经发现pd患者肠道出现紊乱,尤其是便秘,而这些症状在运动系统出现问题前好几年就已经开始发生了。“所以从临床角度上来看,我们了解了肠道在pd早期就已经受到影响,但具体的原因却并不清楚”,schepenjans博士说道。

根据该文章的背景介绍部分的内容,人体内含有的细菌细胞数量是人体本身细胞数量的十倍,而且这些微生物携带的蛋白质表达相关基因的数量更是人体基因数量的100到200倍。肠道微生物能够影响免疫系统等,以及影响营养成分,维他命,药物以及有毒化合物的吸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与神经系统存在双向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脑活力,行为方式,神经信号传递受体的表达量以及其它因素。

这项研究囊括了72名pd患者(平均年龄65.3岁,48.6%为女性),同时还包括相同数量的正常人(平均年龄64.5岁,50%为女性)。pd患者症状产生平均时间有5年。患者样本中只有两位接受了抗帕金森药物治疗。通过收集每位参与者的粪便样本,研究人员通过测序手段检测了细菌16srna的v1-v3区域,进而从中选取了4500条序列进行分析。分析发现:相比于正常样本,pd患者粪便中普雷沃氏菌科的细菌丰度下降了77.6%。“这类细菌是人类肠道中的常见物种,虽然不同个体的丰度会有波动”,schepenjans博士说到。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他们的数据,pd患者普雷沃氏菌科的细菌丰度是有明显下降,但正常人也有较低水平的情况出现,所以仅凭这个现象并不能解释pd。与此同时,研究者们并没与发现细菌的丰度与年龄,体重等其它因素的相关性。

这项研究还发现另外一类细菌:肠杆菌科,它的丰度下降与患者姿势不稳定以及行动困难等症状具有相关性。pd患者的症状确实五花八门,对于是否这些不同的症状均代表了相同的疾病也尚有疑问,但schepenjans博士认为不同的症状可能对应着不同细菌的丰度下降这一事实。然而,schepenjans也承认该研究并没有清楚地解释细菌的变化在pd症状发生之前,还是之后出现。

大家都清楚肠道微生物的构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日常饮食的影响。而目前关于饮食对于pd症状的发生,尤其是肠道特定微生物丰度的下降的影响仍不清楚。从目前已经知道的研究成果看,人们食用较多的纤维与一些碳水化合物(比如水果,蔬菜等)能够促进普雷沃氏菌科细菌在肠道的积累。关于这一点,schepenjans以及他的同事正在进行相关研究,相信今年内会有结果。

不好好养护你的肠道菌群,小心你会变傻

说起我们人类的肠道,大家可能都知道肠道是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我们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部位;生活在我们肠道的微生物加起来远远超过我们人体的细胞,他们在维持我们身体健康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健康的肠道菌群可以为我们的身体提供所需的维生素、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保持身体、保持大脑健康。然而,当我们的肠道被坏细菌占领,会导致炎症等多种健康问题。其实,像老年痴呆症、自闭症、抑郁症、肥胖症等都和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

让什么样的细菌住在你的肠道,还是我们自己说了算。如果通过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让益生菌入驻我们的肠道,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肠道微生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小蛮腰还是啤酒肚?

我们的肠道就像是另外一个世界,里面生活着上百亿的细菌,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恐怖。一个人是胖是瘦除了先天遗传和生活习惯外,肠道的细菌类型也能决定你是否能保持苗条还是体重爆表。

那么我们的肠道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细菌呢?其中90%左右都属于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虽然目前科学家还不能确认这两个群体的比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肠道内的厚壁菌门比拟杆菌门多的话,那么身体就更有可能出现炎症,也更容易发胖。为什么呢?厚壁菌门非常擅长吸收食物中的能量,我们吃进去的食物都被厚壁菌吸收了,于是我们会不知不觉摄入更多的卡路里;相反,拟杆菌却不怎么消耗卡路里,而是忙碌于分解植物纤维和淀粉。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的实验研究表明,探究人的肠道微生物群与肥胖之间的联系,他们比较西方人和非洲大陆的两类人群,发现西方国家的肥胖人群越来愈多而非洲胖人较少,任何人群的肠道菌群的问题都是可以说明问题的;最后研究人员发现,非洲人的肠道中含有更有的拟杆菌门而西方人肠道中则有较多的厚壁菌。

健康的肠道微生物不仅让我们保持苗条的身材,还能帮助肝脏分担工作,我们的肝脏的工作任务繁重,那些食物中带有的环境毒素,一旦进入我们的身体,肝脏就要负责把它们清除。不过健康的肠道也可以承担一部分的清理工作,所以肠道常常被称为是人体的“第二肝脏”。当毒素进入肠道,微生物就要充当第一防线,负责把毒素中和掉,从而减轻肝脏排毒的压力,让我们的肝脏更加健康。

炎症反应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保护身体又可能引发伤害。

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们被蚊虫叮咬过后,周围的皮肤就会变得发红发痒,其实发红就是炎症反应的表现,身体通过外界刺激表现的反应来保护我们的机体健康。谈到炎症,我们首先会想到感冒的时候嗓子发炎、咽喉肿痛;或则是皮表现的红肿热痛,但是事实上并不是如此简单。

身体的炎症反应是为了帮助免疫系统对抗感染、损伤,然而炎症反应有时也会一发不可收拾,反而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如果炎症反应持续时间比较长,且找不到明确的原因,有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比如说糖尿病、癌症、哮喘、关节炎,甚至是多发性硬化症。身体好好的为什么会出现过度的炎症反应呢?首先,一些基因会导致炎症反应不受控制,不过只要我们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饮食,那么这些基因就不会被激活。另外,血糖过多也会增加机体的炎症反应。如果血液中的糖分过多,细胞就会消化不完,多余的糖分就会被蛋白质或脂肪结合,形成糖基化终产物。如果糖基化终产物一旦过度堆积,就会影响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也就引发了炎症反应。所以说,适当的炎症可以对抗疾病,如果炎症反应过多也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肠道菌群也会引发炎症反应,甚至也会让你的大脑出现问题。

肠道微生物不健康,大脑可能也会遭殃。

我们的大脑和肠道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但是二者之间的联系却相当紧密。肠道微生物可以说是大脑健康的“晴雨表”,大部分时间肠道忙着从食物中吸收营养物质,与此同时,它还要防止有害物质的入侵,于是肠道黏膜的表面就像是一个保护层,既能吸收营养物质,又可以隔绝有害物质。研究发现,肠漏还会导致脑漏,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大脑被血脑屏障所保护,防止有害物质进入大脑。从肠道进入的有害细菌可以一直往上进入大脑,不速之客进入大脑后会导致脑部的炎症。

大脑是我们的机体的控制中心,如果脑部发炎则后果很严重。由于大脑本身没有痛觉感受器,即使大脑有炎症我们短时间内也无法察觉。然而脑子发炎是很要命的事情,会引发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抑郁症等。

自闭症的产生与肠道微生物有很大关系。

自闭症我们都听说过,但是对自闭症的确定的病因至今不明确。自闭症候群是一系列的症状,通常在大脑发育的早起开始出现,患者往往回避眼神接触,难以表达自己的需求,有重复性行为等。为什么会出现自闭症呢?有一种假设就是说肠道菌群出了问题,如果儿童时期脑部出现了炎症,就会可能影响大脑的发育,从而患上自闭症。研究发现,很多患自闭症的人的菌群都很类似,这种肠道菌群的表现和炎症的反应有很大的联系。现在的粪便移植治疗方法,有效的回复患者受损的肠道微生态菌群。

如何好好的保护我们的肠道微生态?西餐中的大量果糖会引发各种疾病。

很多甜食中含有大量的果糖会对我们的身体不利,果糖是西方人卡路里的主要来源之一。一瓶350ml的碳酸饮料中含有140卡路里的果糖,一个中等大小的新鲜的苹果只有70卡路里,研究表明,摄入过多的果糖与胰岛素的耐受有关。此外,高果糖的饮食也会对我们的肝脏造成负担,因为果糖只能通过肝脏进行代谢,大部分会被转化为脂肪。作为身体代谢的重要器官,一旦肝脏出现了问题,我们整个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此外,麸质也是对健康不利的,麸质是谷物和谷物制品的一种蛋白质,它可以让面团更加有韧性。麸质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平时吃的piza、通心粉、甚至是冰激凌和化妆品内都有的。虽然真正患有麸质不耐受的人群很小,但是很多人对麸质都是有不良反应的,甚至是察觉不到的,这种现象被成为麸质敏感。麸质敏感会增加机体的炎症反应,从而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和不良反应。

过量的抗生素和各种毒素会威胁我们的健康。

1928年的苏格兰的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作为20世纪的一项突破,这一发现标志着抗生素时代的到来。虽然抗生素挽救了很多生命,但是如今我们却面临着抗生素滥用的尴尬局面。在如今抗生素泛滥的年代,我们不仅在损害肠道菌群,更是在牺牲整个生命的健康。

当我们用的抗生素越来越多,细菌也会变得越来越厉害。抗药性金黄色葡萄菌就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出现的,一旦感染,常用的抗生素根本没有用。如果超级细菌耐药后被传播,将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抗生素同时也会杀死我们的有益菌,没有了有益菌,有害菌就会占领我们的肠道,从而引发越来越多的肠道问题。此外,环境中的有害的化学物质也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双酚A被证实可以致癌,但是目前该物质被用于制作塑料、超市小票等。

吃发酵食品和有规律地断食对健康大有好处。

面对如此多的物质破坏我们的肠道菌群,那么我们该吃点什么有益于健康呢?吃发酵的食品和有规律的断食对我们的健康大有好处。像葡萄、酸奶、红茶、泡菜等都是发酵产品,发酵就是把糖等碳水化合物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是有机酸的过程。发酵的过程中,微生物还会产生珍贵的维生素B12,乳酸发酵是非常有用的,糖被转化为乳酸,有益于增加益生菌的数量,可以防止有害菌的入侵和食物的变质。

断食也是对人体健康很有益的,比如某段时间控制卡路里的摄入、间歇性断食,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减缓衰老,让身体燃烧脂肪减轻体重。另外,断食还有利于细菌的良性转化,控制卡路里可以减少易衰老细菌的数量,

姜黄和椰子油是天然的养生食物。

姜黄是一种黄色的草药,是我们常用的咖喱粉的重要成分,也是一种养生物品,它具有很强的消炎和抗氧化的能力,甚至可以增加脑细胞的数量。姜黄中的姜黄素可以维持血糖的稳定,对糖尿病和肥胖症都是很有帮助的。

椰子油具有惊人的消炎功效,可以预防甚至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类的神经病症,还有适量的饱和脂肪,对心脏非常有益。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椰子油代替花生油、菜籽油做饭,每天1-2勺就可以。

想让自己的肠道菌群恢复健康,需要调整我们的饮食,适量补充一些益生菌、日常适量酸奶,拒绝滥用抗生素~

哪些因素会使人患帕金森病?

1.年龄。其实从临床医学的角度上来说,年龄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是导致帕金森病的主要原因,帕金森的患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并且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除草剂,汞锰等微量元素,就有可能会提高患此病的风险。
2、药物。如果经常服用某些药物,那么也有可能会导致得帕金森病的几率上升,比如吩噻嗪类和丁酰苯类药物以及利舍平等。
3、精神。精神因素也是加重患该病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帕金森患者经常合并有抑郁症,而长期的抑郁状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虽然说年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会越来越大,但是尽量去控制自己的心情,还是有办法预防的,治疗帕金森证还得需要从患者的心境入手。
但是, 帕金森患者如果偶尔出现紧张,焦虑或者是兴奋,还有恐惧等不良的情绪,虽然有可能会加重患者的震颤,但不会改变疾病的进程。也就是说不会加重疾病。当患者的情绪稳定到原来的样子之后,那么患者的状态也会回到原来的样子,震颤也回回到了原来的程度,所以患者没有必要去刻意抑制自己的兴奋情绪。
4、遗传。现在医学界认为帕金森手抖脚颤可能是因为遗传因素所导致的,这也就是说,帕金森症有着一定的遗传倾向,近亲中如果有帕金森病人,那么就比那些近亲中没有患这种病的人患这种病的几率更大。

帕金森会遗传吗?

有调查发现帕金森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并不是单一的原因而导致的帕金森病。帕金森病引起的原因包括环境因素、年龄老化、遗传基因等有关,还有重金属的积累和中毒等等。所以治疗帕金森病需要了解清楚引发的原因,对治疗会更有利。

帕金森病是有一定遗传倾向的,但是大部分的帕金森的都是散发病例,散发病例就是,帕金森病只见于没有家族史的家庭当中,目前发现了大概有23个基因,是与帕金森病有相关性的,能够提高帕金森病的易患率。经过统计发现,大概只有10%的帕金森患者是有家庭的聚集的现象,有一定的遗传的病史。

帕金森病是多因素的问题,并不是现在某一个基因突变之后,就一定会产生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多因素、多个环节造成的问题,包括有一定的遗传倾向,10%的患者可能是有家族的聚集现象,有23种基因跟帕金森病是有相关性的,而且基因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就是携带突变的基因的有很高的可能性会罹患帕金森。

除了遗传倾向之外,神经的老化在帕金森病的患病当中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也就是帕金森病其实是跟年龄相关的疾病,中国帕金森的罹患的年龄的是55岁上下。

除了年龄之外,环境对帕金森病的影响也非常大,例如一些杀虫剂或者一些药物的毒性作用,会提高帕金森的患病率,从这些方面来讲,帕金森病的是跟很多因素相关的,除了年龄之外,还有中毒、炎症,还有自身免疫。

现在发现了胃肠道的微生物的功能失调也与帕金森相关,还有一些重金属中毒,特别是铁的异常沉积在脑部,也会促使帕金森患病。

针对帕金森的患病因素,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方法,会尽量的减少一些重金属的接触,特别是铁、铅等重金属的接触;还有就是尽量减少一些比较有明确相关的物质的接触;特别是杀虫剂,还要防止一些药物的滥用,特别是利血平、氟桂利嗪、西比灵等药物都是长期服用会导致帕金森。

另外就是因为帕金森病跟年龄的老化有关系,年龄老化神经元退行性变有关,因此,在预防方面也可以采取一些适当的保护神经元的方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41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