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中药的副作用,喝中药的最佳时间

妙手生春 2023-07-30 20:33:01

一、什么时候喝中药效果好

喝中药要在餐与餐之间

《汤液本草》指出:“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药物与食物不宜同时服用,二者必须间隔一段时间。

“因此,慢性病则要按时服药,一般中药方剂皆选在两餐之间服食,即上午九至十点,或下午三至四点各服一次,如须服用三次,可在临睡前再加服一次。但急性重病则不拘时间、次数,应根据医师的医嘱,尽快服药或频服,有的甚至可每隔1~2小时服1次,或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1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中医专家解释。

此外,服用中药时要注意药物的作用与人体节律同步协调,即阳药用于阳长之时,阴药用于阴主之时等等也需要注意,像升阳的生姜就宜在早上服用,但要综合整剂中药来说。

中药服用时间细细分

中医专家提醒,许多老人喜欢服用中药治病,不过想要发挥药效,需要注意用药时间,不同类型的药物服药时间也不尽相同,如想达到最佳中药的效果,也要细细区分。

空腹服

空腹服的中药多用于实证疾病,特别是积滞、瘀血、水湿等病证。从部位上说,它适宜于治疗人体心腹以下的疾病(如胃、肝、肾等)。而具体的服药时间包括:天未明时服(如鸡鸣散);平旦(清晨天刚明)时服(如十枣汤);饭前服(如三大承气汤)等。一般,饭前空腹服药,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

饭后服

适用于人体胸膈以上的疾病,饭后服药能使药性上行。传统认为:上部的疾病,如耳、目、口、鼻等五官疾病都宜采取先食后服药。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此外,健胃药及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如甘露消毒丹等),宜饭后服用,这样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毒性较大的药物,也宜在饭后服用,以避免毒性药物吸收太快而发生不良反应。

二、熬中药的3个基本步骤

煎药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30-60分钟,浸泡的水量以淹没药面3~5cm为宜)

第二步、将药放在火上,用武火(即大火)熬开,沸腾后改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减慢水分蒸发,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改用文火后开始计时,解表药(多为治感冒的药)煎15-20分钟左右,其他药一般煎40~50分钟。

第三步、将第一次煎出的药液倒出,加入适量的热水(水不要太多,以刚淹没药材2-3cm为宜)进行第二次煎煮,煎煮的时间约20-30分钟左右即可。

煎药时间

煎药的时间从水开后算起,分为三种情况:

1.用于治疗急性热病、四季外感风寒、风热类疾病的清热发散性药物。头煎从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0~15分钟左右。

2.用于治疗一般常见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脏腑功能失调、高血压病、心血管类疾病的调理性药物。头煎从沸后中火煎煮20~3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分钟左右。

3.用于治疗虚损性疾病的补益药,如:气虚、血虚、肾虚等各类虚损病症的药物。头煎从沸后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钟左右,第二煎药沸后再煎20~30分钟。

煎药的次数

一般一付中药煎煮2次为宜,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有效成分含量将减少,达不到疗效。解表药煎煮一次即可。如一付药的量较少,可以在多放些水煎煮一次。一付药的量很大也可以煎煮三次。要注意的是:不论煎煮几次都应该将每次煎好的药液混兑在一起后再分开服用,这样可以使得每次服用的药力均匀。

三、喝中药不苦的小窍门

1、放凉后再喝

人体口腔内的温度为36.2℃—37.2℃,味觉神经纤维大多分布于舌面,当汤药温度与舌的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对五味的感知最灵敏,此时喝汤药味道最苦。因此,中药汤剂的温度控制在15—36℃,既可防止烫嘴,又可减轻苦味。

2、加快服药速度

实践证明,中药汤剂在口腔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到的苦味就会越大。因此,一口气喝下汤药是减少药液苦味的好办法。

3、适当多喝温开水

服用中药汤剂后,如果能立即喝些温开水,可以减少药液在口腔内的残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药液的苦味。

4、正确添加“佐料”

大多数人习惯在中药汤剂里放点糖,使得服用时口感好一些。其实,去苦味随意加糖不可取。从中医观点来看,糖也是一味药。此外,加糖还可影响某些药物有效成分的发挥和吸收。例如,红糖中含有铁和钙等成分,容易与中药的一些成分发生相互作用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在许多退热中药中加糖,可能减弱其清热效果。

四、中药的副作用有哪些

药物相互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西药联合应用和中西复合制剂的出现,药物配合不当,亦可引起不良反应。据报道,同时使用7~8种药物的病人,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左右,而同时用药超过11种以上者则不良反应的发生数将会增加3倍。如含水合型鞣质的诃子、五倍子、地榆等不宜与对肝脏有一定毒性的红霉素、利福平、氯丙嗪等西药联用,因联用后会加重肝脏的毒性,导致药源性肝病的发生。含甘草的某些制剂与阿司匹林同用,可导致和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含钙较高的石膏、牡蛎、珍珠等不宜与洋地黄、地高辛等强心苷类药合用,因钙离子为应激性离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与强心苷有协同作用,从而增加强心苷的作用和毒性。

过敏反应

中药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多与个体差异或特异性体质有关。一般说来,妇女哺乳期、妊娠期、月经期就对许多药物反应敏感;婴幼儿的肝肾功能、神经系统等发育尚不完善,因此对于中药的代谢功能不如成年人,容易产生不良反应;老年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迟钝,代谢功能低下,分泌和排泄器官的功能减退,解毒和防毒功能较差,加之平时用药品种又较多,特别是当其处在病理状态或疲劳、营养不良时则不良反应更为明显。所以性别、年龄、生理病理状况等个体差异均会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

用药过量或长期用药

含有有毒物质(如乌头类、马钱子、雷公藤、杏仁、桃仁、蟾酥、蜈蚣、全蝎、朱砂、雄黄等)的中成药常因用量过大或持续用药过久造成中毒。据统计,在中成药毒副反应的病例中,由于超量用药引起中毒的约占85%以上,中毒死亡病例中约75%系超量所致。长期用药,由于药物在体内蓄积,造成慢性中毒,如含雷公藤制剂长期服用可致再生障碍贫血,久服含朱砂制剂及红升丹长期外用可导致汞中毒,长期服用含雄黄的中成药可导致砷中毒。

个别药物长期服用还可引起依赖性。据报道,有人因慢性扁桃体炎口服牛黄解毒片(每日4片),连续服药1年后停药时,咽痛加重,咽、鼻窦起疱疹,全身不适,兴奋失眠,食欲降低,上腹烧灼感,大便秘结。再服牛黄解毒片后,上述症状迅速缓解,至今已连服30年,其中多次试图停药,均因出现上述症状而被迫服药。

经常服用中药的人,服用时间应该怎么掌握呢?

现在很多人生病了都是首选中药进行治疗,因为中药是纯天然植物成分,对人体肠胃没有刺激性,而且是全方位的调理,对人体的健康和恢复非常有利,但是很多人尽管经常吃中药,但是却不知道中药吃多久才有效果,什么时间喝效果最好?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吃中药的常识。

中药需要吃多久才会有效果呢?

不同的疾病服药时起作用的时间有所不同,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吸收药物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这个时间并不是非常明确的,而且还取决于您的病情严重程度,如果病情相对温和,则很快就会有效果。如果情况很重,则需要慢慢调整。

中医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效果,然后逐渐改变处方。一般来说,需要服用三个疗程,一个疗程七天,每付药在早上和晚上各喝一次,就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如果病情严重,那就需要继续坚持治疗,如果病情好转的话,就可以慢慢停药!

另外,由于中药调理时间会比较长,所以在调理期间应禁止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同时注意劳逸结合,加强营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知道了吃多久才能有效果,接下来了解下什么时候喝中药效果最好

不同的药服用时间都不一样,只有时间对了,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一般来说中药应该这么吃:

? ?1.清晨服用滋补类药物和调理四肢血脉的药物

清晨阳气生发,所以适合服用具有滋补作用的药物,特别是滋补肾阳的药物,在早餐前服用可以确保药物的充分吸收,用于治疗四肢血管的药物也应清晨空腹服用,这样可以使药物迅速被肠道吸收,并保持高浓度,迅速发挥功效。

2.益气升阳的药应该中午前服用

中午之前建议服用益气升阳的药,因为中医认为中午前为阳,可以发汗,午后为阴,不能发汗。所以益气升阳的药必须在中午前服用的。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医的天人合一理论。

3.泻下药应在下午服用

传统中医认为泻下药“乃当日巳午之后,为阴之分时下之。”,经过很多年的实践,很多医生都认同泻下药不宜在午前服用。只能在下午服用,否则太伤人体的阳气。

4.滋阴的药物睡觉前服用效果最好

一般在睡觉前15到30分钟,可以服用镇静安神药,滋养阴虚和补血的药。在晚上,内脏的功能都很弱时,如果你此时服用滋阴的药物,效果比白天要好上数倍。

5.有些药服用需要隔夜连着吃

常见的驱虫药,如乌梅丸,通常在睡前服用1次,第二天早上空腹服用一次,以方便服用充分吸收药物,使人体的寄生虫被杀死并排出体外。

中药虽好,但是吃的时候有很多讲究,药物起效时间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略有不同,不要担心。服药前一定要认真咨询医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药物的性质,在正确的时间用药,这样才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也能避免药物对身体的刺激。

? ?喝中药的六大禁忌

辛辣类

在喝中药的时候,我们在饮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辛辣的食物,此类食物多辛热,有通阳健胃之功效,若过多食用则易生痰动火,散气耗血,故该类饮食仅适合于寒证疾病者,而不适于阴虚阳亢之体及血证、温病、痔瘘、痈疖患者等。此类食物包括葱、蒜、韭菜、生姜、酒、辣椒等。如辣椒属热性,若有发热、便秘、尿短赤、口干渴、唇燥、咽喉肿痛、鼻衄、舌质红等热象者食用,必然会加重“上火”症状,从而抵消清热凉血及滋阴药物的功效,故热证病人就诊中医不可同食辣椒。

鱼腥类

鱼腥的食物也需要注意避免食用,不然有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此类食物多为咸寒而腥之品,且含有异性蛋白,易引起过敏反应,多食易伤脾胃并诱发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过敏体质者更不可食之。此类食物有黄鱼、鲤鱼、带鱼、蚌肉、虾、螃蟹等,而鲤鱼、沙丁鱼、鲇鱼、黄鱼、螃蟹、黄泥螺最易引起过敏。鱼腥类食物亦属发物。

发物类

发物的食物一般会促进疾病的恶化,所以我们在吃中药的时候最好也不要吃发物类的食物,此类食物均为动风生痰助火之品,由于疾病对食物选择程度的大小不同,其“发”亦有异。此类食物有蘑菇、香蕈、笋、芥菜、南瓜、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等。如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患者当禁吃公鸡肉、猪头肉;疔、疖、疮、痈等皮肤疾患者,当禁吃香蕈、蘑菇、笋、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否则会加速红肿、生脓;有肠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会产生较多的酸,对胃肠有刺激。鉴此,“发”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有促进疾病恶化之意。

生冷类

吃中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吃寒凉的食物,不然会影响身体健康,此类食物性多寒凉,主要作用为清热解渴,故适合热证疾病。但却易影响胃肠功能,因此虚寒体质者及胃肠病患者,当禁忌。如白萝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气之功效,若体质虚寒及胃肠病患者食之,岂不寒上加寒,胃肠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时服用人参和其它滋补药时,由于药性相恶,可降低或消除补药之效力,故萝卜与人参不宜同服。

油腻类

油腻的食物我们也需要注意最好不要吃,不宜消化,有损脾胃,此类食物包括动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腻有损脾胃健运,故凡外感疾病、黄疸、泄泻者当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质硬、燥热,不易消化,胃肠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 ? 酸涩类

吃中药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避免食用酸涩类的食物,会刺激肠胃,酸过多则对肠胃有刺激,故胃酸过多、胃肠溃疡患者禁食。涩者,大多含鞣质。如茶叶含有鞣质,而浓茶含量更高,与中草药同服时,可与中草药中某些蛋白质、生物碱、重金属盐结合产生沉淀,这就会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同时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也有影响。因此,在服用中草药时,一般不宜与浓茶同服。

?喝中药的注意事项

1、喝中药请在饭后30-60分钟服用为宜。可以避免中药成分对胃粘膜的刺激。

2、喝中药前后一小时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浆,以免中药成分与茶的鞣质,咖啡因及蛋白质等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可以喝水。

3、如果服用中药后有不舒服或腹泻等现象,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感冒咳嗽请停服汤药。

4、如果觉得口味较苦,可以加些糖再服用。

一般中药均宜温服,药煎好后放一会儿,待其不冷不热时服,如平和补益药物。但凡伤风感冒的药,宜趁热服下,以达到发汗目的;祛寒通血脉的药也如此,以利于祛寒活血。

结语:我们应该知道对于不同的病症服药的时间和疗程都是不一样的,一般需要连服三个疗程,七天为一疗程,每服药物早晚各喝一次,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喝中药前后一小时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35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