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宝市区,市民经常能见到这样一位“老顽童”――清晨光着脚丫子在水泥地上疯跑;在草坪上像做瑜伽一样把身体扭成各种形状;就连骑个自行车,他也要和别人不一样:上车下车,每次都要把腿从车把手上绕过去。
他就是78岁的老人张济洲,依靠自创的锻炼方式,一身病的他在两年前停下所有药物,重新找回自己的“青春时光”。
刚一见面,张济洲就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各种绝活儿:胳膊从背后伸过去,能摸到自己的耳朵;弯下腰,头能夹到两腿之间;两肘能在背后相互触到一起……
“俗话说‘软软和和,死硬死硬’,只要身体柔软,百病都不来找你。”这样一句普普通通的民间俗语,被他总结成了健康之道。
张济洲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1956年还加入了郑州大学校篮球队。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安底金矿筹建化验室,在后来洛阳地区的许多化验室筹建中都有他的功劳。仗着年轻身体好,他在工作中拼命干活,退休后落下了一身病:糖尿病,血压高、颈椎骨质增生、肩周炎,腰椎严重变形……65岁时还到西安动了一次大手术,术后吃不下饭、喘不上气儿,脖子四肢僵硬,张济洲“感觉自己快不行了”。
“不能躺在床上等死啊”,于是,“病则思变”的张济洲开始了自己的锻炼之路。
张济洲用自己的方式锻炼,后来身体状况竟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两年前,他停掉所有药物。结合自己的养生方式,他总结出三句话:吃药不如吃饭;吃饭不如锻炼;锻炼不如养心。
张济洲说,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没时间锻炼,其实如果把锻炼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身体时时刻刻都能得到锻炼。在家里,张济洲自己动手洗碗做饭,清扫拖地,甚至缝衣缝被这种针线活儿也要自己动手。
“我的两个儿子、四个闺女都有小汽车,我从来不坐他们的车。”张济洲不管是去矿上找老哥们唠嗑,还是去三门峡办事,从来都是骑自行车,连公共汽车都很少坐。
采访结束时,张济洲说,他愿意无偿举行健康知识培训班,让更多人分享到他的快乐。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飞速发展,每个人人手一部手机已经代替了传统的电话亭,在多数人看来,已经是属于回忆里的片段,那些隐藏在街头巷角的电话亭们,也大多处于荒废状态。?
在上海福州路的弄堂口,有一间不足5平米的传呼公共电话亭,上面写着?智能公话站?五个大字,这是上海市最后一家传呼公共电话亭。78岁沈奶奶在这里守了27年,就是为了要遵守亡夫的遗愿。1996年,丈夫临终前叮嘱沈奶奶,无论赚不赚钱,都希望她不要关掉这个公共电话亭。沈奶奶说丈夫主要是害怕她孤独,在电话亭还有人来陪她聊天,也能为大家提供服务,如今沈奶奶的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家立业,不在陪伴在身边,而她就独自一个人住在电话亭附近的小区。?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几乎每条弄堂口都有一座传呼公共电话亭,当时人们的通讯工具主要是BB机,收到传呼信息后,机主需要到公共电话亭进行回复。据媒体了解,1993年在居委会的推荐下,沈奶奶与另外4人成为福州路614弄堂口传呼公共电话亭的值守员。沈奶奶说那时候很多人来打电话,都要排队等的,在不足5平方米的电话亭里有5部公共电话。由于当时来打电话的人太多,值守人员还分成早中班,6点至14点为早班,14点至22点为中班,而沈奶奶主要负责的是管账工作,当时是4毛钱打3分钟,一个月营业额有三四千元。随着时代的发展,沈奶奶还可以守着这么很多年,因为她觉得前去打电话的人一定是需要帮助的人,我被这个爱情故事深深感动着,被沈奶奶这种奉献精神感动着。如今,与老人同时经过岁月老去的,还有那里的3台公用电话机,它们目前的使用效果已经不再理想,目前已经有媒体联系到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办公室,工作人员邹小姐表示,正协调相关部门为沈奶奶免费更换新的公共电话机。
楼主说的是不是这个题目:古代印度有位老人临死前给三个儿子留下遗言:财产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得总数的二分之一,老二分四分之一,老三五分之一。怎么分?
借邻居一头牛,是20头。老大分10头,老二分5头,老三分4头,剩下的一头还还给邻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19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起床后的第一杯水有哪些健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