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处暑如何养生?注意防病调整睡眠

金婚银婚 2023-07-30 00:54:51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大约在每年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过或接近尾声。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热夜凉的气候,对人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依照自然界规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谨防多事有谚语说“处暑寒来”,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这个时节,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这也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也可将此视为夏天的回光返照。顾铁卿《清嘉錄》在形容处暑时说:“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可见,处暑之际,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因此,处暑是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处暑注意防病

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此时应着重保养脾胃、肺脏,以保障夏季郁积体内的湿热排出以及预防秋燥。

处暑节气之睡眠

调整睡眠“春困秋乏”所指“秋乏”,就是说,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不爱起,白天不爱动,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早睡早起,适当添加衣服。秋季养生之所以强调保证睡眠时间,是因为睡眠有很好的养生作用。秋季养生首先要早睡早起,要保证充足睡眠,改掉夏季晚睡习惯,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要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在这里要特别提醒老年朋友,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具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家说:“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这是符合养生学的观点的。

另外,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还强调了子午觉的重要性(即每天于子时、午时入睡),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侯气复。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即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适当秋冻“春捂秋冻”所指“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让体温在秋时勿突然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秋冻,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但是,“秋冻”并不是无条件地“冻”,而是要适当。尤其是处暑过后,早晚比较凉了,要注意添加衣服,尤其是夜里外出要注意保暖,以保护阳气。晚上睡觉应关好门窗,腹部盖秋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白天只要室温不高就不要开空调,而要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适量运动秋天,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

处暑节气之运动

运动不宜太过,尽量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避免大量出汗,以伤阳气。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运动。但要多注意滋脾补筋。所以,在运动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剧烈,做好准备活动,避免伤筋。老人锻炼以早晚为好。也可做传统保健操:①每日凌晨,正坐,向左右转头,两手捶背各五到七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吞咽津液。②清晨闭目叩齿21次,咽吞津液,用两手搓热后,扶熨眼睛,3秒,8次,不仅明目,而且对肝、肺、心都有益处。此外,伸伸懒腰、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散步等也可缓解秋乏,特别是下午感到特别疲乏,伸个懒腰就会马上觉得全身舒展。

处暑节气之饮食

注意饮食这个时期,气候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因此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清热安神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尽量不吃萝卜(胡萝卜除外),萝卜主下气,此时人的中气不足,吃萝卜易伤中气。为防“秋燥”,应保持饮食清淡,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物,如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酒等;少吃油腻的肉食;多吃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西红柿、辣椒、茄子、马铃薯、梨等;多吃时令的水果、新鲜蔬菜等;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及豆制品等;此外,还应多喝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老人可吃温补食物,早晨可吃几颗红枣、桂圆等。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

处暑养生需要注意些什么 处暑养生要诀

导读:因处暑这一节气处于夏天和秋天的交替时节,因此秋季一直以来也被认为是非常适合养生的季节,从养生层面来看,秋季若是好好养生对于对抗冬季的严寒可能带来的疾病,有很大的调养作用,那么,大家知道处暑养生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就来分享一些处暑养生要诀,一起来看看吧。

处暑养生需要注意些什么

1、益肾养肝多吃咸

处暑节气,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此时饮食调养方面宜益肾养肝,润肺养胃。饮食上宜多吃咸味食物如荸荠、沙葛、粉葛等。

2、多喝水去秋燥

想去秋燥必须养阴,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除了多吃平润的食物外,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过来。

3、早晚添衣

处暑时节,正值初秋,暑热尚未退尽,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

4、护肠养胃

对于消化功能低下的人来说,除了及时治疗、尽量不喝酒、避免冷饮冷食、避免过度刺激的辣椒等调味品、少吃伤害消化系统的药物之外,还要消除不利于消化吸收的各种不良习惯。

处暑吃什么

夏天结束了,就意味着秋季的开始。这个时期,气候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保持饮食清淡,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物,如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酒等;少吃油腻的肉食。多吃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西红柿、辣椒、茄子、马铃薯、梨等;多吃碱性食物,如苹果、海带以及新鲜蔬菜等。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及豆制品等。此外,还应多喝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处暑养生提醒

随着天气渐渐转凉,不少人会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秋燥”。预防秋燥好的办法是及时补充水分,但和夏季补充水分有点不同,比如晚上喝点蜂蜜水,有助于润肺祛燥,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梨和柿子是去燥的佳食品。

近几天气温较低,不少市民感觉容易犯困,虽然睡眠状况良好,但是白天还是显得倦怠无力对付秋困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由于处暑以后气温在夜间较低,甚至有凉意,所以尽量在晚上10点前入睡。中午有条件的话,午休半小时,也利于化解困乏。

处暑养生六个注意事项

1、穿着提示:不宜急于增加衣服。“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2、睡觉夜寝提示: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3、室内提示: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4、防病提示:在9月23日秋分之前,气候变数较大,雨前气温偏热,雨后气温偏凉,易引发人的风寒或风热感冒。发病及时用食物疗法恢复平衡。

5、饮食提示:可吃温补食物。脸无痘、面不红者若有吃辣味的习惯,可适当吃些辣椒、胡椒之类食物;有饮酒习惯者可适量少喝点酒,其中白酒、黄酒一定要加温;主食以吃精白面补气为好;喜欢吃红枣、桂圆者,早晨可吃几颗;喜欢吃酸味者,可适量吃些酸味食品,酸味主收敛。

6、这段时间尽量不吃萝卜(胡萝卜除外)。萝卜主下气,此时人的中气不足,吃萝卜易伤中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14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