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世上之事,万万千千,能够看出一点名堂,也全在自己的一些思考角度和方法的问题。就像看中医、学中医,每个人眼中的中医,都只是他眼中的中医而已。就像这“横看成岭侧成峰”。中医,我还是觉得应该姓“中”的。
很多人诟病开中成药,其实很多中成药都是好药的。吃对了,能够活人化腐朽为神奇,却病延年,携带也方便,古往今来,膏丹丸散,何其多?作用又何其好。但是为什么很多人用了作用不大呢,因为是按照现代药理的研究,按照现代医学的套路来用的,就像用英语的语法指导使用汉语,当然就没有了汉语的神采和风韵了,甚至不伦不类,需要淘汰。
我很推崇一个观点:任何一个有用或者有价值的新奇的创意或者想法,一定已经有人在做或者想到了,只是你没有找到这个人罢了。
其实,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也是这样。有一本书叫做《乌合之众》,有空可以看看的一本好书。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和琢磨,随大流是最省力的做事方法,但是也是代价最大的。学习中医,需要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那么,以什么为基础呢?一个是学术的信心,来自好中医的疗效。另外一个是坚持中医思维的信心,循着中医自己的系统思考治病。
最近在看陈瑞春的书,陈老很多观点,真是启人心脾。陈老无疑是这样的先知先觉的人。
“
所以我们在临证的时候,千万不要套用西医的病名,把病机丢到一边不辨是不行的。特别是不要看到炎症就去消炎,我们现在中医学院的学生学西医比学中医还多。一定要注意,不要把中医的精华都现代化“化”掉了,这是非常可惜的。
”
“
比如市场上治感冒的中成药,大多数都是寒凉润肺的糖浆,对风寒咳嗽郁遏有加,如此用中药怎么能正常发挥中药的疗效呢?又怎么能促进中医的发展呢?这样的“现代化”除了把中医化为乌有,别无可取之处。所以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注意,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单子可都在大家的肩上了啊。
”
所以我有时候看病,会想。看到一个病人,进入脑袋的先是阴阳五行,外感七情,方证病机呢?还是血压,脑血管,感染?我常常修正自己的思考。也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被病名牵着鼻子走”。
但是也不是说中医不做检查和检验了。为什么?排除鉴别恶性病变,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比如:
曾经看到同行治疗一个咳嗽很久的,一直中药不行,这个同行本来治咳嗽效果不错。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建议做个胸部CT,后来发现里面长了一个瘤,然后切掉后,咳嗽就好了。
另外,之前看到一前辈,治疗一个便秘患者,看了多次也不好。建议西医做个肠镜,发现是直肠癌,幸亏早期发现,治疗也好了。患者也非常感谢。
怎么看到这个问题呢?中医应该姓“中”,现代医学可以被包容进来,做个辅助。
另外呢,也要有正确的心态。不论中医思维还是现代医学思维,都不是万能的,不要走极端,也不要绝对化。生命是复杂的,宇宙是神秘的,人类是渺小的。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05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