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研究发现滥用抗生素增加糖尿病风险

中医世家 2023-07-29 06:31:21

近日,发表在《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过度使用抗生素可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根托夫特医院糖尿病中心的研究者,收集了1995年~2012年间,丹麦国家健康登记中心130万人的数据,对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发现。接受多种抗生素治疗后,患有2型糖尿病的风险相应增高1.5倍。其中涉及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磺胺类、大环内酯类、呋喃妥因等。

研究者建议要避免滥用抗生素,但当明确是细菌感染,且医生认为需要使用时不应拒绝。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儿子8岁就得了糖尿病,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首先要确诊是不是患上了糖尿病,血糖高和糖尿病不要混淆,这个当然要去正规医院的内分泌科就诊!!诊断指标有大约4个:1.空腹血糖大于7.1,2.餐后2h血糖大于11.1,3.有明显的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随机血糖大于11.1,4.糖化血红蛋白大于6.5%,只要随机两次满足任意一个标准,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糖尿病分两种,中老年和肥胖患者易得的是2型糖尿病,可以通过饮食、运动等控制;另外一种就是1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糖尿病,因为多发于青少年儿童,所以又称为青少年糖尿病。

原理:正常人体通过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将血糖转化成能量或储存,1型患者因为感染等因素导致体内错误的产生了一种抗体,这种抗体并不是杀死外来细菌等,而是以胰岛B细胞为攻击对象,最后自己的胰岛B细胞被杀灭殆尽,自身也无法分泌胰岛素,必须靠未来长期注射胰岛素。由于胰岛素的发明,1型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具有正常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不应该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只要努力付出,



1、首先是遗传基因。当然,并不是说父母有糖尿病的话孩子就容易得1型糖尿病。对1型糖尿病发病来说,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基因,在自己身上发生了变异或突变,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1型糖尿病。

2、其次是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这是导致发生1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大部分1型糖尿病儿童血液中可以查出有多种胰岛细胞自身抗体,也证实了免疫系统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有重要作用。能够引起儿童免疫功能出现问题的因素很多,如病毒感染、化学物质、维生素D缺乏、过早喝牛奶、滥用抗生素、空气污染等等。

3、病毒感染。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关系密切。各种病毒即能直接损伤胰岛,造成急性胰岛炎,引起糖尿病,病毒感染也能导致免疫系统损害,连锁反应性的损伤胰岛,导致糖尿病。

4、维生素D缺乏。在北欧地区,因为缺乏阳光,那里的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地区。研究发现,如果每天给这里生活的儿童补充2000单位的维生素D,儿童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接近80%。说明维生素D充足对预防1型糖尿病可能有重要作用。此外,维生素D可能对胰岛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维生素D是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剂,维持免疫功能异常,也有利于1型糖尿病的预防。最后,维生素D能够刺激人体细胞分泌一种叫“抗微生物多肽”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杀灭细菌和病毒,提高人体抵抗力,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

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氟喹诺酮类药品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此类药品因抗菌谱广、疗效显著、使用方便等特点,在抗菌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氟喹诺酮类药品的基本情况

氟喹诺酮类药品抗菌谱广,尤其对需氧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灭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也有较好抗菌活性,某些品种对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氟喹诺酮类药品适用于敏感病原体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以及关节、软组织感染等。

我国上市的氟喹诺酮类药品包括诺氟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克林沙星、加替沙星、芦氟沙星、托氟沙星、那氟沙星、莫西沙星、司氟沙星、吉米沙星等。

二、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一)重症肌无力加重

美国FDA对其不良事件病例报告数据库(AERS)以及文献进行了回顾分析,对氟喹诺酮类药品和重症肌无力加重的关联性进行了评估。评估认为,重症肌无力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时可导致重症肌无力加重。在动物和体外模型诱导重症肌无力实验中,氟喹诺酮类药品也表现出神经肌肉阻断作用。截至2011年3月1日,美国FDA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共确定了37例重症肌无力发作和氟喹诺酮类药品使用有关。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4例氟喹诺酮类药品引起的?重症肌无力?报告,其中1例患者原患疾病为重症肌无力,使用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时导致重症肌无力加重,出现了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经治疗后好转。

所有氟喹诺酮类药品都有神经肌肉阻断活性并可能加剧重症肌无力患者肌无力症状。重症肌无力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可能导致死亡或需要辅助呼吸,重症肌无力患者应慎用此类药品。

(二)可能不可逆转的周围神经病变

2004年,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系统使用氟喹诺酮药物(口服和注射)的已知风险已写入产品说明书。此后,美国FDA依然持续收到相关病例报告。美国FDA近期对不良事件病例报告数据库(AERS)进行的分析显示,尽管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已经在说明书中有所描述,但快速发生的特点和风险的永久性尚未被充分认知。

美国FDA对2012年8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收到的不良事件病例报告分析时发现,有1例报告的不良反应结果为?致残?。评估结果表明氟喹诺酮类药品和致残性周围神经病变有持续相关性。但因为不良事件病例报告数据库(AERS)是自发报告系统,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特别是暴露在此类药物的患者发生永久性损伤的发生率无法计算。周围神经病变在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治疗后很快就会发生,通常在几天之内,一些患者尽管已经停用氟喹诺酮类药品,症状却可以持续一年之久。且有一些患者在已经出现神经症状的情况下仍然继续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美国FDA目前尚未识别发生外周神经病变的特定风险因素,周围神经病变未显示与治疗时间或患者年龄有相关性。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库中也有氟喹诺酮类药品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报告,如刺痛感、感觉迟钝、感觉异常、肢体麻木、热感等,大多数患者在停用药物后,症状好转或痊愈,也有一些患者在停用药物后未见好转。

如果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如疼痛、灼烧感、刺痛感、麻木感、和/或虚弱或其他感觉方面的改变如轻触感、疼痛感、温度感觉、位置感觉和震动感觉等应停用氟喹诺酮,替换为其他的非氟喹诺酮类的抗菌药物。除非继续使用氟喹诺酮治疗的效益大于风险。

(三)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

最新病例报告和研究表明,氟喹诺酮类药品的几个品种可能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在第11期和第24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警示了加替沙星引起血糖异常等的不良反应。在35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警示了洛美沙星、莫西沙星、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品引起血糖异常的风险。

2013年8月发表的一项大样本研究估算了氟喹诺酮类药品影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发生率,并识别了此类药品中哪个品种对糖尿病患者的风险更大。该项研究分析了台湾78433例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比了在服用氟喹诺酮类药品或大环内酯类药品30天内由于低血糖症和高血糖症在急诊就诊或住院的风险。研究发现,与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相比,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症和高血糖症的比例更高。

氟喹诺酮类药品中莫西沙星出现低血糖症和高血糖症的比例最高,每1000名使用该药的糖尿病患者中有6例出现高血糖病例,而服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糖尿病患者1000例中仅有1.6例高血糖病例。左氧氟沙星高血糖病例发生率也较高,1000例中有3.9例。环丙沙星,1000例中约有4例。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也有所升高,使用莫西沙星的.患者1000名中有10例,使用左氧氟沙星的患者1000名中有9.3例,使用环丙沙星的患者1000名中有7.9例,而服用大环内酯类的1000名糖尿病患者中仅有3.7例。

该研究提示糖尿病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出现血糖异常可能是氟喹诺酮类药品的类反应,不同的氟喹诺酮类药品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会有所不同,其中莫西沙星的风险最高。

三、建议

(一)医务人员应按照药品说明书的指导处方氟喹诺酮类药品,严格掌握适应症,详细了解药品的用法用量、禁忌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特殊人群用药等信息,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

(二)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时修订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产品说明书,更新相关的用药风险信息如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以有效的方式将氟喹诺酮类药品的风险告知医务人员和患者,加大合理用药宣传,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04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