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食疗和普通的药物治疗有一些显著的区别,中药食疗除了能治疗一些病症外,还能起到预防的效果,药物疗法主要是有症状后针对相应的病症来通过药物作用在一定时期内达到预判效果。还有一点就是,药物治疗是有一定时效的,也就是治疗效果基本是预判好的,而中药食疗更倾向于长期的调理和养生。
中药食疗在操作上,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主要原则有以下三项。
有针对性的下药。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也就是结合个体体质和病症差异结合起来,先对病症做一个整体的诊断,再根据病症的发展程度因病施治,有些病症虽然一样,但轻重程度和个体的体质都有可能对下药的方式和计量有影响,对于一些特殊的药物入膳也要在问过医生后才能操作,并不能因为中药温和就擅自食用。
营养均衡。中药食疗是把中药和一些菜品相结合,但不是特定要一直服用入药的菜品,而是需要在饮食上尽量做到全面,荤素搭配,凉热也要顾及,包含一些水果,干果等各种类型食品,中医种讲究都要适量服用。
饮食有节。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饮食规律,三餐定时定量,禁忌暴饮暴食,身体的生物钟对一些规律性的活动是有记忆能力的,每天习惯定时用餐对身体机能是很好的锻炼,
不管是中药食疗还是西药治疗,都是在针对病患的具体病症基础上施药的,中药食疗的意义更侧重预防为主,其实,日常也可以在饮食种加入一些性脾温和的中药做一些药膳,全家都能食用还对健康很有意义。
作者\陈晓萱
流产是产科常见情况,导致流产的原因很复杂,从西医观点,较为常见的原因为胚胎染色体在复制的过程中出现异常、内分泌失调、甲状腺异常、胎盘异常、黄体素不足、血栓、免疫疾病、母体疾病等。
中医眼中的两大流产杀手
中医怀孕讲究逐月养胎,每个月都有不同的经络,中医有「妇人怀孕,一月足厥阴肝养胎,二月足少阳胆经养胎,三月手厥阴心包络养胎,四月手少阳三焦养胎,四经皆有相火。」的说法,也就是怀孕的妇女体内本就有逐渐偏热的倾向。
有流产病史的人,如果是因为体质所造成,一定要注意饮食及生活习惯,高温油炸烧烤的饮食、熬夜都容易造成身体上火及发炎,中医认为凡滑胎者,常由于水不济火,血热所致,因此更要注意养生,避免造成血热体质。当血瘀、血热的情况处理好,体内不再处于发炎状态,阴阳平衡,怀孕就会顺利。
就中医观点,流产原因大概有两大类:
血瘀:
因嗜吃高油脂、烤炸食物等,或是体质的关系不易代谢油脂,造成体内瘀滞现象严重,血液黏稠,子宫的血液供应不良,胚胎无法获得充足的营养支持胚胎发育。
推荐阅读:怀孕初期出血是流产先兆?孕期出血三原因
血热:
指的是身体瘀滞过久化为内热,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发炎或肝火太旺。造成血热的原因往往来自不良的饮食习惯、加工食品、化学添加物以及环境污染、农药、重金属、环境荷尔蒙等外在因素,使身体代谢超过负荷,造成身体的修复功能失常,无法回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中医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血热的子宫就像火山,无法让胚胎好好长大,西医所说的子宫内膜异位、巧克力囊肿等,也都是这样的体质。血热也可能使身体产生自体免疫问题,导致子宫像是被太阳晒得滚烫的房子,甚至热得像即将爆发的火山,使敏感又脆弱的胚胎初期宝宝无法在里面健康成长。
流产后更要注意食疗与调养
日夜期待、用心呵护的小宝宝未能顺利来到,妈妈一定十分沮丧,但务必仍要把身体养好,为了下一胎做好准备。人体的气血和情绪互为表里,情绪为肝所主,气行则血行,肝气顺了,血液才会畅通,有利之后的求子路。
但流产后的调养不可轻忽,这时更要怀抱希望,照着步骤调养,假以时日,宝宝自然会选择最好的时候来报到。在这段时期,药膳对于滋补元气大有帮助,如果不能接受中药的味道,也可以喝滴鸡精来调补气血,一天一到二份,将气血补回来。
推荐阅读:流产很伤身,调养切记按同周数坐月子
流产后的建议休养天数
■怀孕5周以内:休养3-4天。 ■怀孕约8到12周:至少休息调养2周。 ■怀孕3个月以上:至少休息调养3周。 ■怀孕6个月以上:比照正常生产,调养1个月。
食疗有一些基本原则,首先饮食的量要有节制,对某一种食品也不能偏爱偏食,食品中的四气五味最好能比较调和等等。其次针对不同的体质实施食疗。作为一般的食品,当然一般人都可食用。但是作为一种食疗,就需要根据不同的体质,有的食品比较适宜吃,有的食品则不太相宜。不相宜的食品,从病的角度看,通常就称为忌口。比如胃口不太好的人通常就适宜吃些芳香的、帮助消化的食品,而不宜吃太甜、太油腻,以及茶、酒之类。
一般来说饮食讲究色、香、味、皿,从现代化生活基础条件来看,特别是从科学养生的视角来认识食疗问题,还应该加一个“平”字,也就是说,人体可以通过食疗,达到阴阳、气血处于相对性的平衡状态。因此,饮食应该讲究色、香、味、皿、平。
食养原意指食物的营养、滋养作用,后扩展成为合理选择、制作、使用膳食而养生。中医食养的概念,针对的是非疾患人群,充分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的思想,是研究合理膳食,使其充分发挥营养保健作用的学术。
食疗则是指食物的治疗作用。因此,中医食疗的概念,针对的是已患病的人,体现的是中医药食同源,食先于药的思想,是研究运用适当的食物,或运用食物配合药物,通过日常饮食的方式治疗疾病的学术。食疗的作用和重要性,唐朝时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作了高度概括:“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句话告诉我们,食物能祛邪保健,滋养人体气血,如果仅用食物就能治好疾病的人,可称高明的医生。治病的一般规律是,洞悉疾病的病因,明了病情,然后先用食物调治,食物治疗不好,再使用药物。
此外尚需强调,食疗虽有效,但不可盲目替代药物。因为食物虽然也有性味的偏性而有纠正机体阴阳失衡的作用,但其偏性总不及药物明显,故单纯的食疗主要适用于病情较轻浅的疾病初期或恢复期,或慢性疾病的缓解期。药物毕竟偏性较大,治疗疾病效果远强于食物。食疗也不能替代西药,从中西医比较的角度而言,中医治疗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调理脏腑阴阳升降出入的气机,注重整体却局部针对性不足;西医则强调针对性的靶点治疗,在全身机能的整体调节方面又有所欠缺。二者配合,各施所长,往往能事半功倍。这正是对于某些疾病尤其是慢性病,配合中医食疗后能减少西药用量的原因所在。但如果盲目停药,仅用食养、食疗维持,必然导致病情的短期反弹。对于这种情况,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在两者配合的情况下,根据病情逐渐减少西药用量,通过一个缓慢的过程,力求将西药用量降到最低或者单纯用食疗控制恢复。
可见,食疗、食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由于中医治病的根本原则是“调理阴阳、以(药食之)偏纠(人体之)偏”,也就是说运用各种治疗介质的偏性,去纠正已经发生偏颇的人体阴阳失衡状态,使其恢复阴阳平衡的常态。如果健康人群服用食疗方,由于食疗方偏性明显,则非但起不到保健作用,还会打破原本的阴阳平衡而导致疾病。所以养生者一定要分清哪些是食养方、哪些是食疗方,平时看到相关信息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弄清其作用和适用范围,切不可胡乱使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03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患者看病要上心
下一篇: 英医生称止咳药效果不如柠檬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