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识百草,认中药——中药标本馆

柳华 2023-07-29 05:55:22

2013年的时候,制作了这个中药标本馆。虽然现在APP众多,但是比来比去,还是这个比较好。

这个资源是2013年的时候,在找关于中药的资料的时候发现的,应该是来自中医药网,制作时间应该是零几年。但是有时候访问会出现宕机现象,其他情况,比如由于网路问题,访问不是很方便,所以就对资源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处理。

先把程序从网站下载后,用dreamwave对代码进行了处理,然后通过photoshop对图片进行了整理压缩。花了一个星期左右时间,但是还是存在一些瑕疵,同时文件还是有点大,大概有80M大小,图片信息有1500多张。但是对于认药,却方便了很多。放到电脑和手机上可以直接看。不用联网。

比如像这样的:

进入主界面 就很简单,方便索引:

以上是主界面。

下面是具体列表举例:

药物界面:

特别说明:“中药标本馆”原本为某中医药大学所做,原创连接也已经失效。曾被多家论坛网站所引用,但所有的论坛和网站所引用保留的都不够全面,超大清晰的那部份图片都没有保留。

为了弘扬祖国传统医药文化,所以对原创的“中药标本馆”给予全面完整的保留,使得经典资源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PS1:完全保留原貌,超大超清晰。内容主要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和学习文中个别有疏漏之处,为忠于原貌,未作任何更改。

PS2:可以将文件夹下载下来后,直接放到网站根目录,就可以直接

访问了。由于我的博客 服务器空间不够,所以没有放。

PS3:免费分享资源,仅供传播,如果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人。

PS4:下载该中药标本馆文件,请关注本公众号,然后回复数字“521520”即可。

- END -

另外,我猜你可能喜欢,点击可 :

门诊见闻和“老闹”

姚荷生学术思想资料下载

或进入主菜单点击已发精选 可查看更多文章。

▼往期内容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位于哪里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SHANGHAIMUSEUMOFTCM),反映中医药学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的缩影。是高校、科学技术、专题类博物馆。属上海中医药大学领导,是学校的二级机构。是全国、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旅游示范基地,浦东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第二批“二期课程改革”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拓展课程教学实践基地。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作为2004年度上海市科普实事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中药标本陈列馆、校史陈列馆组成,2004年3月开始筹建,同年12月建成试开放,2005年3月面向社会正式开馆。是我国目前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药史专业博物馆。位于上海市东部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距离市中心约25公里。正式开馆以来,年均观众人数近3万。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和“百草园·杏林苑”占地面积约11500m2。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占地面积约2200m2。“百草园·杏林苑”占地面积约9300m2,其中“百草园”约7300m2,“杏林苑”约2000m2,供游览。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楼结构为3层单体建筑物,呈半圆半方造型,寓意为“天圆地方”。外观具有现代时尚特色,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楼、实验室楼、行政楼和图书馆楼等风格一致。建筑面积6314.12m2。各展厅雅致、新颖、大气,充满传统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气息。1F是医史综合馆,2F是养生康复、针灸推拿、中医文化、中药方剂和中医科教5个专题馆,3F是校史陈列馆和中药标本陈列馆及中药科普活动室。展出面积约3940m2,其中医史综合馆约1340m2,养生康复馆、针灸推拿馆、中医文化馆、中药方剂馆(在同一展厅,未作明显的分隔)和中医科教馆约1285m2,中药标本陈列馆约645m2,校史陈列馆展出面积约670m2。
全馆展项展品合计3164件,其中医史综合馆、养生康复馆、针灸推拿馆、中医文化馆、中药方剂馆和中医科教馆展项展品1063件;中药标本陈列馆陈列药物标本等1379件;校史陈列馆陈列图片650件、实物72件,共计722件(不含112块展版)。
重要藏品有秦代五角形下水道管,汉代马王堆出土的花椒、茅香、桂皮,晋代王羲之族妹王丹虎墓0土的丹丸,晋代越窑青瓷“四耳药壶”,泉州湾宋代沉船中的降香、沉香,宋代八卦星月纹铜串铃,宋代瓷研钵,南宋“内府”黑釉瓷药坛,明刻本《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万历年间刻本《赤凤髓》,明代獬豸铜熏,明代葫芦形黑釉特大药坛,明代“高县医学记”铜印章,明代孙思邈鎏金铜像,明代《铜人明堂之图》(清康熙四年[1665]林起龙重刊图系统版本),清乾隆九年(1744)铸造、乾隆皇帝赐与编著《医宗金鉴》官员福海的针灸铜人,清代御医陈莲舫书案,清代十二生肖药瓶,清末《世补斋医书》书板全套,明清中医名家傅青主、何鸿舫、恽铁樵和曹沧洲等书法、绘画作品,民国红木出诊药箱,丁甘仁、张聋彭耳(张骧云)、陈筱宝、石筱山、夏应堂和王仲奇等近代上海著名医家的医案真迹,现代著名画家程十发《濒湖问药图》等。
镇馆之宝和部分珍品有:
陈莲舫用砚。此砚为晚清医家陈莲舫著书用砚,系端砚之精品。砚长16cm,宽10.8cm,高2.9cm。砚盖左刻11字“莲舫先生校勘素灵之砚”,款识有“光绪乙酉(1885)初秋伯其题赠”等语。莲舫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出身世医之家。精通内、外各科,擅治疑难杂症,以审病详慎、用药轻灵著称。著有《女科秘诀大全》《医学启悟》等。
“高县医学记”铜印。印长8.2cm,宽4.2cm,钮高6.7cm。印背左刻“高县医学记”,右刻“礼部造洪武三十五年(洪武三十五年[1402]即建文四年)十二月日”。高县,包括今四川筠连、珙县两县及高县部分地区。此印是明代地方医药行政和医学教育管理机构的钤记。
透雕镂空熏球。红铜质。熏球高12cm,腹径12.8cm。圆球形,镂空透雕。分上下两部分,可开合紧扣。内部香灶以万向环结构保持平衡,纵横方向两个同心机环,机环有轴承,环内有盂,盛放香料药物,无论熏球怎样滚动,香盂始终保持平衡,“虽外纵横圆转,而内常平,能使不倾”。熏球可用于消毒被褥,故亦名“卧褥香炉”。此熏球是明代松江府仇竹石铸造。
针灸铜人。黄铜质。铜人高46cm。中年女性造型,面露笑容,两耳宽长,线条流畅,体表铸有经络、穴位,配有匣子。此针灸铜人为清乾隆九年(1744),乾隆为嘉奖参加纂修《医宗金鉴》的官员而特铸。匣中有一块“上赏”木牌,为乾隆所赏,牌上有腾录官福海于乾隆十年四月初九收领的签名。《医宗金鉴》载,福海在腾录官表中名列第一。这尊铜人是1944年上海丁济民在北平振声处购得,出售者是福海九世孙。
《世补斋医书》全套木刻书板。书板均高19.2cm,均宽26cm,均厚1cm,凡557块。《世补斋医书》始刊于同治五年(1866年)。正集为陆懋修自撰医书6种,收有《文集》16卷,陆氏医论120多篇,及校正医书4种。馆藏书板为山左书局清光绪12年(1886年)印行雕版。陆懋修(1818~1886)字九芝,号江左下工,又号林屋山人。江苏元和(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人。清代医家。贯通《内经》、《伤寒》诸书,著有《世补斋医书》《世补斋医书续集》等。
曹沧洲自铭书案。书案长61.5cm,宽75.5cm,高94.5cm。曹沧洲读书治学之案,案边铭文为:“温风煦远,明月垂秋,适时济理,长生无忧,众善咸集,所向皆通,嘉德之会,和气之中,水积则流,善积则扬,神芝含光,百代其昌”,后署“兰雪主人集苏灵芝书为铭”。曹沧洲(1850~1924),名元恒,又字智涵,晚号兰雪老人、兰叟,江苏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世传内外科,尤精内科,多有效验。擅长时证,论治多效法于叶天士。光绪年间被征为御医。
王士雄信笺。信笺长26cm,宽16.3cm。是王士雄致寅_之函。信中记述王士雄外出应诊行程,《洄溪医案》内容文字之校正意见,并建议将《古今医案》付梓等内容。王士雄(1808~1869),字孟英,号梦隐、潜斋等,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人。清代温病学家。
何鸿舫处方。处方长23cm,宽10.2cm。处方上钤“重古梅花庐”朱文印,“梅花庐”为何家堂号。何鸿舫(1821~1889),原名昌治,后改长治,字补之,晚号横泖病鸿,清代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清代医学家,名医何书田之子,何氏医学第24代传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工诗能画,尤擅书法。书宗颜真卿、李邕,字体挺拔,笔力雄健浑厚。处方由姜文熙医师捐赠。
主办、承办和参与的短期专题陈列主要有:1、2003年7月~8月,作为协办单位参加上海科技馆等主办的“科学与健康同行——系列科普活动”,明代獬豸铜熏等中医药文物和多媒体人体针灸模型等参展。2、2006年10月~11月,参加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崇明县教育局等主办的“科技伴我成长”崇明科普大联展活动,在崇明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展出“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简介”、“名贵中药材鉴别”、“传染病防治”流动展版。3、2007年3月,“校园情·科技风·民族魂——2007上海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联展”在上海科技馆举办,由上海市文明委办公室、市科教党委和上海科技馆共同主办,由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等共同承办。参展的展项展品主要有何首乌等中药标本、《本草纲目》金陵版影印本、多媒体人体针灸模型和脉象模型。互动项目有动手健脑中国结和中草药植物艺术书签制作等。4、2007年5月,参与浦东新区科技节主题活动,有“健康科普社区行——‘弘扬祖国医学瑰宝,普及中医药知识’活动专场”中的“中医药知识展板”和真假中药材现场辨别等。5、2007年12月~2008年4月,主办“‘轮椅上的天使’——陈海新实物图片展”。展厅面积约330m2。展版有“陈海新生平年表”、“天道酬勤”和“轮椅天使”等,展出“人民健康好卫士”陈海新的图片、1988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文化考试准考证、《中医基础理论》等大学教材、毕业论文手稿《活血化瘀在小儿肺炎中的运用》、藏书《医宗金鉴》等。
高度重视文物资料和中药标本的征集、采集工作,藏品来源的主要形式是捐赠、采购、调拨、采集制作。例如在2007年,收藏家邵允明捐赠明末清初石臼石杵、吴昌硕题书李霖斋诊室牌招等3件,郑健龄捐赠清刻本《傅青主女科》等中医书籍116册,吴志明兄妹捐赠清刻本《本草述钩元》等41件文物、资料,顾玉龙捐赠《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成绩》等5件,陈海新父母陈介亮、吴银超捐赠陈海新资料200多件等。
藏品类别主要为陶瓷器类、石玉器类、金属器类、纸质品类和竹木骨牙制品类。中药标本陈列馆藏品类别主要为植物药标本、动物药标本、菌类药标本、矿物药标本、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医史博物馆收藏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中医药文物15000多件,古今医籍6000多册,医药报刊3000多册/种。中药标本陈列馆收藏中药标本和中成药等3000多件。校史陈列馆收藏校史实物、图片2316件。
采取的藏品保护措施是,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建立、健全和实施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文物藏品库房管理制度(试行)》和《安全事故紧急处理预案(试行)》等制度。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由藏品保管部专人负责,文物藏品库房实行双人双锁同进同出制度,其他人员经同意后需办理出入库手续。中药标本定期由专人检查。文物藏品库房配备中央空调,设有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烟导式)和喷淋防火设备。库房设置摄像头和红外线探头安保系统,并和保卫处联网。库房家具按文保要求定制,陶瓷器文物和玉器文物存放囊匣,配有防紫外线窗帘、除湿机、毛发温湿度计。建成恒温恒湿系统,使展厅和文物藏品库房的温度、湿度控制在适当的状态。专职保安人员24小时值班,2人一班。
2000年3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傅维康教授等主编的《中国医学通史·文物图谱卷》。科研成果有:1、吴鸿洲等主编《中华医学文物图集》,2003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6年获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2、2005年11月,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领衔、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为第二负责单位的“国家重点医药卫生文物收集、调研和保护”项目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面向社区、企业等,举办“中医养生保健科普知识”、“冬令保健与养生”、“常见传染病与中医防治”、“中药鉴别”、“常用中草药简介”和“食疗与健康”等科普讲座。
加强馆际交流合作。2005年8月24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65名市文博学会会员来馆参观。同年9月1日,全体党员参观张闻天故居。同年12月31日,全馆工作人员学习、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陈化成纪念馆。2006年6月26日,全馆工作人员学习、参观上海公安博物馆。
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主要有:1、2005年9月,参加“上海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提升研讨会”上,作题为《试谈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与展示效果》的发言。2、2005年11月,第八次全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举行。新当选的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吴鸿洲致开幕词,并作《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是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方向》主题发言,主题发言和《试谈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与展示效果》,收入《第八次全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2007年8月,第九次全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召开。会上,经选举连任的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吴鸿洲作题为《上海高校博物馆联展的思考》的主题报告。4、2007年12月,参加第二届上海科普场馆暨第三届行业博物馆研讨会上,作题为《上海高校博物馆联展的思考与启示》的发言,《多媒体技术在中医药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作书面交流。5、2004年10月,在第八届全国中药标本馆专业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药鉴定学教学研讨会上,《中药标本馆室展品布展方法的重新设置与探讨》等3篇论文作书面交流。6、2006年7月,在第九届全国中药标本馆专业学术研讨会,《中医药博物馆的多媒体项目建设的思考与前瞻评析》等3篇论文作书面交流。7、2003年11月,在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史研讨会上交流《试论程门雪黄文东精神》。8、2006年5月,在第九届全国高校校史研讨会上交流《校训文化与校史研究》。
属事业单位。设置办公室和藏品保管部、陈列展出部、科学普及部、党史校史工作部4部。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管理人员1人,占总人数的6.66%。专业技术人员14人,占总人数的93.34%。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人,占总人数的26.66%。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100%。博士1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6.66%。硕士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3.33%。30岁以下有5人,30岁~50岁有4人,50岁~60岁有6人。
为观众服务的项目、设施有“多语种(汉语、英语、日语、韩语)讲解导览系统”、“多媒体动态演示(分别是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简介、处方赏析、针灸沿革、海洋药用资源、名贵中药材真伪鉴别和游戏竞猜)系统”。组织常用药用植物品种识别、采集、观赏等活动。为青少年观众开展中药标本趣味习作、益智健脑中国结和手机链编结、中草药植物艺术书签制作、“采果标本发放”、“收集花叶闻香识药”、“干花干草香熏摆件”和“药膳餐饮品尝”等科普教育辅导活动。举办各类中医养生保健、中药鉴别讲座。设有服务部,出售纪念品、中医药书籍、针灸器械和针灸模型等。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上海中医药大学内)。邮编:201203。
公交车辆:线路1、乘大桥六线、大桥五线到上海中医药大学站(西门)。线路2、乘地铁二号线到地铁张江站,转乘大桥六线、大桥五线到上海中医药大学站(西门)。线路3、乘塘川线到地铁张江站,转乘张南线、张川线到科苑路站,从上海中医药大学西门进入。线路4、乘徐川线、申江线到钓鱼桥站(金科路),从上海中医药大学东门进入。线路5、乘609路到蔡伦路华佗路站(上海中医药大学南门)。
联系电话:51322710、51322712、51322721。传真:51322712。
电子邮箱:shtcm@163.com.
网站:www.shtcmm.com.
开放时间:9:00~16:00(周一馆休。国庆节、春节期间,周一照常开放)。
门票价格:参观券每人每张为15元,团体(10人以上。提前2~3天预约)每人每张为12元/10元。免票和优惠的情况为:1、离休干部、现役军人、残疾人、本市70周岁(含70周岁)以上老人凭相关证件免费参观;2、成年人可以免费携带一名未成年人参观;3、青少年团体票价7折优惠,其它团体8折优惠;4、“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和每月第二个星期六为免费开放日;5、每年5月15日~6月15日为免费开放月;6、每年暑假为青少年免费开放一个月(全年免费开放70天以上)。

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史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中,发现药物。逐步积累经验的历史过程。

在原始社会的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不知农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只是共同采集,成群出猎,过着“巢栖穴窜,毛血是茹”的原始生活。就在他们采集野果、种子和挖取植物根茎的过程中,由于饥不择食,自然会误食某些有毒植物而发生呕吐、腹泻,甚至引起昏迷和死亡。如误食大黄,引起腹泻,吃了瓜蒂引起呕吐;当然也可能食用某些植物(如生姜)而使原来的呕吐得到缓解。人们就是这样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逐步学会了辨别药物的方法。通过无数次观察,口尝身受,实际体验,逐步认识了哪些植物对人体有益,有治疗作用,哪些植物对热闹台体有害,有毒副作用,并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这就是早期植物药的发现。当进入的后期,由于弓箭的发明和应用,使在原始社会,人们狩猎和捕鱼时,也逐渐发现一些动物也有治疗作用。例如我国先秦时期有关地理物产的著作《山海经》中,有关治疗痈疽药物如何罗之鱼,“食之己痈”,有关防疫药物如青耕乌、珠鳖鱼、三足鳖,“食之可以御疫”的记载,就是我们祖先从动物食物中发现动物药的旁证。

在我国一些史书上,如《史纪纲要》中出现的“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淮南子·修务训》中关于“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述,以及西汉贾陆的《新语卷上·道基第一》、任防《记巽记》中有关神尝百草的传说和古谚,虽属历史传说,但有其社会基础。可以说,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从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由鱼猎时代过渡到原始农业、畜牧业时代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神农”无非是这一时代劳动人民的代表;“尝百草”正是反映了医药起源于劳动实践的认识过程;“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我们祖先在发现药物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毋容置疑,神衣尝百草的传说,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艰苦历程的真实写照。

中药的发现和应用,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中药”一词的出现确是近代的事情。我国长期以来以“本草”作为中药的代名词。本草一词首见《汉书》。为什么以本草作为中药的代名词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药,治病草也。”五代时韩保异也说:“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药最多也。”这就是说,虽然中药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的不同种类,其中以植物药最多,所以自古相沿袭,就把中药称为本草,同时记载中药理论知识的文献书籍,也多以本草命名。近百年来,由于西洋医药学的传入,为了区分两种医药学,始有中医、中药之称。

所谓中药,是指中医用以防病治病的物质,包括天然药及其加工品。

中药的应用既不同于一般天然药物,更不同于西药,它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中药从采集加工、炮制、制剂到临床应用,都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的特色。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些知识由早期的口耳相传,习习相因,师学相承,到有文字之后,才逐渐出现了有关记载药物知识的专书。从秦汉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部中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以来,经过后世医药学家的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涌现出大批各有特色本草学著作。这些著作是我国人民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古老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做为防病治病有效武器长盛不衰的历史见证。中药的应用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特点是显而易见的。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国土上蕴藏着丰富的药物资源,如人参、鹿茸、附子、黄连、当归、大黄、甘草、黄芪等,都是驰名中外的药材,不仅满足国内需要,而且还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地。据近代出版的《中药大辞典》所载,供临床使用的中药已多达5767种,医药部门统计,目前开发可供临床使用的中药已超过8000多种。中药的应用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使用方法,运用中药治疗疾病必须首先进行辩证,找出发病原因,抓住疾病本质,才能确立治疗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结合药性特点,遵循方剂组成配伍法度,才能筛选药物,组成方齐。前人把它概括为辩证求因,审因论治,法从证论立,方从法出。只有通过上述理、法、方、药完整的辨证施治过程,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这是中药区别于西药、天然药的重要标志之一。中药的应用还有着特殊的加工方法,这就是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对原药材必须经过挑拣修制,除去杂质及非用药部分,再切制成片、段、丝、块等不同形状的饮片,并通过蒸、炒、炙、煅不同的加工过程,才能入药用,这就是中药的炮制加工。中药的应用,还要根据一定的配伍组合法度,采用复方用药的形式,制成汤饮酒露、丸散膏丹等多种剂型,以方便临床使用。然而无论是炮制还是制剂,也都必须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这也是中药区别于西药和天然药的又一特点。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使中药事业,继往开来,蓬勃发展。由于中医医院、中西结合医院的普遍建立,中药治疗工作得以广泛开展,在治疗急腹症、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多种危重病症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加上中药毒性小,疗效好,人们对中药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每年每人要用0.5公斤中药,全国合计每年需要5亿公斤,而北京市每年要用1400公斤,平均每人每年,需用1公斤,比解放初期增加22倍。为了解决供需矛盾,有关部门积极发展中药生产,开展了南药北种,北药南移、野生变家种、家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使药材生产基地扩大,产量不断增加;对一些药源少,长期靠进口的药材如乳香、血竭、番红花、西洋参及麝香、海马等引种和驯化工作也在顺利开展;牛黄、冰片、天竺黄等人工合成的研究成功,也是解决稀有贵重药材来源的又一途径。中药炮制技术不断提高,中药制剂工艺不断改进,使中药材饮片加工及中成药生产朝着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目标前进,使中药生产伴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贯彻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目前世界医药界为了寻找征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癌症)的有效药物,为了寻找效价高、毒性低的新型药物以代替毒副作用大的化学合成药,以及为了防治老年病寻找抗衰老的新药,对中医中药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少专家学者及科研部门广泛深入开展中药科学研究工作,掀起了中医中药热。深信在中外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中药必将走向世界。

中研百草是做什么的?

中研百草是一个中药材检验认证机构,主要从事中药材检验与检测、评估与认证、技术咨询与服务等相关业务,坚持服务中药行业的发展理念,致力于中药品质提升及中药行业品牌打造。

更多同行分析,上企知道了解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03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