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的hiv感染者机体中,慢性乙肝(hbv)和丙肝(hcv)共感染或许会增加个体患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
相比hiv阴性感染者而言,非霍奇金淋巴瘤在hiv感染者机体中的发生率大约为前者的10倍,而且其也是引发aids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在接受art疗法的患者中也是如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机体中,某些感染能够通过慢性免疫刺激的方式来增加个体患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但研究者目前并不清楚,是否hbv和hcv共感染会促进hiv感染者患非霍奇金淋巴瘤。
文章中,研究人员对来自欧洲艾滋病流行病学的33项观察性研究中的18项进行了研究分析,来调查是否hbv和hcv的共感染和患者非霍奇金淋巴瘤风险增加直接相关,这项研究包括了52479名接受art疗法的初始患者,40219名患者后来才开始进行art疗法;其中有些患者患hbv或hcv,有些患者处于共感染的状态,而且有些hiv感染者在研究后期出现了获得性感染。
研究者发现,相比未感染hiv的患者而言,进行art疗法的患者如果患上了hbv或hcv,其患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会明显增加。最后研究人员总结道,对慢性hbv和hcv进行常规筛查,并且对hiv感染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降低hiv感染者非霍奇金淋巴瘤而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丙型性肝炎是什么
一、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续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二、致病原因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致病根本原因,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如饮酒,劳累,长期服用有肝毒性的药物等,可促进病情的发展。丙肝的病理改变与乙肝极为相似,以肝细胞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慢性肝炎可出现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严重者可以形成假小叶即成为肝硬化。
三、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
(1)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 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因此,无法完全筛出HCV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HCV。
(2)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HCV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2.性传播。
3.母婴传播
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4.其他途径
四、总结,又称非甲非乙型肝炎。该病病毒潜伏期长,感染后可长期带毒或导致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更易发展成慢性肝炎。
急、慢性丙型肝炎病人及无症状丙肝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
丙肝病毒通过肠道外途径传播,常见为输血和血制品、血透析、注射器材污染、器官移植及滥用毒品等方式,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及性接触也可传播。主要见于输血后肝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00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为什么有些青年中医水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