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怎么来的,
然后治疗有什么经过,
详细了解疾病的发病过程,
治疗经过,
然后变化,
对于后面的治疗很重要的。
所以有时候我会反复询问病人,
你有发热,有头痛,有反酸,有睡觉不好,
时间上,哪个最长呢?
分辨这些的目的就是分清楚治疗的先后顺序。
治病有先后的。
比如:
《姚梅龄老师讲课语录选》
最近在整理姚老师资料,
下面这段当时读来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所以一起整理到下面。
======分割线======
说说病因,
这么多病因可以相互兼夹,
表里的病因可以兼夹,
表有寒、里有热。
还可以表有风寒湿三气兼夹。
表有寒里有寒饮,
就是小青龙汤证。
再加个心气虚那又不一样。
加一个肺气虚就要用党参,
小青龙汤里面还可加点党参呢。
如患者觉得气短,寸脉沉而弱,
甚至整个脉都虚,病程比较久,
用小青龙汤就要小心,
脉象虚要用补药。
这么多病因病机夹在一起,
何者为主?“必伏其所主”,
对于复杂的疾病,
我们要找主要原因和机理。
如表寒闭热,
如果发热恶寒,是麻黄汤证,
但跟麻黄汤证又有不同,
他里面有热痰,何以见得?
他口有些渴,
痰是黄浓的,麻黄汤够吗?
不够。
要加黄芩,要加前胡,
甚至要加芦根清肺热,
因为是表有寒里有热。
药物加减之外,药量也很重要。
表有寒里有热,何者为主啊?
麻黄用几克,桂枝用几克,
黄芩用几克,就要看症状优势,
有汗没汗,没汗就是表寒闭得厉害,
辛温药要重用,
还要懂得它的机理,
要见病知源。
肺里的热是因为表寒的闭所导致的。
前提是表寒闭,表寒一散开,里热也会散,
也就是说它主要的因素、
前提的因素是风寒闭表,
而不是里有痰热。
为什么?
里有痰热是继发性的因素。
要以辛温药为主,黄芩、芦根最多用8克6克,
否则就会加重表寒的闭。
何者为主呀?
风寒闭表为主, “必伏其所主”,
凉药要轻,辛温药要重,
“而先其所因”,
刚才我们讲,
热是寒所继发的。
痰呢?
痰又是在热的基础上继发的,
热邪煎熬津液而成痰。
虽然我们讲表有风寒两种病因,
里有痰热又是两种病因,共四种病因,
但前提的因素是风寒闭表,
热是继发的,痰更是继发的。
所以要先考虑表的风寒,
才可能布津,
才不会被热邪煎熬,凝聚成痰。
所以麻黄、桂枝一定要重,黄芩、芦根要轻。
那么化痰的药呢?
如果是真正的前胡,
一样前胡就够了!
如果一看到痰多,
就拼命地化痰止咳药堆上去,
二陈汤呀,前胡呀,枇杷叶呀,
甚至冬桑,桑白皮呀,
这样堆起来用,错!
前提是风寒闭表,
其次是热邪煎熬津液,
痰是第三位的。
“必先其所因”,来龙去脉要搞清楚。
其实这个就是要求,疾病为什么发生了,
然后针对这个机理用药,
更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写公号,写文章,
主要是为了分享:
我在看病、
学医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唯一目的就是,
让找我看病的人知道我的诊疗风格,
和医学理念。
不做科普,
不做教育,
用药遵医嘱,
求医请就近,
急症到医院。
认同的欢迎转发。
不认同的请直接绕过。
最后的最后,分享这些,
自己的患者自己带,
其实也是我的中医观点:
《医生,你会摸脉吗?帮我摸摸脉》
《中药有没有副作用?吃了会不会变黑?》
《给医生多一次机会,给自己多一个希望》
《神奇的“他们说”。。。》
《为什么有些青年中医水平高?》
《为什么说医不扣门?》
……
可以移步阅读。
其他平台: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97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