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这些中药,就在我们的身边,天天见却不知道

夏枯草 2023-07-28 23:12:51

分享临床心得,记录寻师访友过程,解密草根树皮金石神奇;讲老百姓喜欢的中医,分享最接地气的中医干货。日常思索,性情而发。

今天陈医生整理电脑,把这几年的病历还有相关的书籍、收集的各种文献资料梳理了一下。我觉得人脑和电脑一样,需要定期的分析碎片,把不要的东西去掉,然后理顺,这样下次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快速反映,通俗的话说,人脑虽然没有办法定期重装电脑,但是定期进行碎片整理还是需要的。如果整天忙忙碌碌,没有给一点自己思考的时间,常常得不偿失。

陈医生看病也是这样,记录好病历,定期整理,有疑问的方便翻阅文献。如果因为事情太多,不做整理归纳和总结,进步就慢。回头反思、各种思考,同时各种学习,那么以前看不好的病,以前没有的思路,现在就有了。也就是需要“善总结”。

下午整理前几年中药资源普查的资料,内容挺多。虽然当时很累,现在回想起来,收获却很大。上午下班回家的路上,我就在想,看病看方,手术旁观等各种医学生需要走的路程,如果一个不是学医的去接触,往往就没有去做其他事情那么容易直观,有很多东西,说是说不清楚的,一看就知道了。打个比方,解剖课,各种尸体都看过了,很多东西就不会和非医学生那么感觉“多怪”。所以学习也需要“望闻问切”。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用手摸,嘴巴问。

有时候看病,有患者问,这些药吃了会怎么样,其实很多中药都是天然的动植物,要么草根,要么树皮,要么矿石花果。很多地方用药甚至都是当地特有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生病,自然有些当地的特色中医药保驾护航。相对于化学药,自然安全很多。山药、肉桂、草果、豆蔻、陈皮……很多都是药食两用的。我在进行中药普查的时候,这种感受也特别大,很多中药,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是中药知识匮乏,导致大家天天见却不知道罢了。有时候感觉非常可惜。

比如有些风寒感冒,可能就是葱白生姜香菜熬水就可以。我们看看,葱白,生姜,香菜,都是中药。再比如妇科常用的益母草,还有治疗小孩子食积的鸡屎藤,抗肿瘤的半边莲,治疗咳嗽的枇杷叶,解鱼腥毒的紫苏,肾结石的海金沙,清热解毒的金银花,夏枯草,治疗肝炎的白马骨……是不是有些都有印象呢?常见常用的中药,如果大家都有所了解,那么下次自己即使用来煲汤也都更懂得怎么使用。我常常说,要把中医生活化,要藏中医于民,让老百姓感受到中医就在身边,这不就是最好的方法吗?就再也不会日用而不自知了。

我还整理了一个中药标本馆,有兴趣的可以多了解一下。《识百草,认中药——中药标本馆》。

延伸内容:

关于陈医生的介绍:《陈医生简介与主治》;

更多的文章目录,可以看这里:《目录都在这里了,方便查看》;

福利来啦:打开公众号对话框输入“失眠”“感冒”“脱发”“手脚冰凉”“胃痛”“祛湿”“气血”“减肥”“便秘”“肾虚”“祛痘”“月经不调”“咳嗽”“鼻炎”“腹泻”“肝气不舒”“伤精”“上热下寒”“脾胃”“颈椎”“抑郁”获取相应调理方。

温馨提示:本号旨在传播中医,让普通老百姓了解中医,帮助有缘人自医自助,让中医惠民,藏医于民,更是方便自己在临床之余总结经验和教训,也兼做医患沟通的渠道,偶尔推荐好物,提到的方子,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切勿盲目试药。觉得有用的话,帮忙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见,感谢支持。

话梅是中药吗?我想用来泡茶,不知道在哪买,是不是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那种零食呢?

话梅是属于中药,是属于凉果(零食)
乌梅是一种中药(直接晒干的乌梅),肉厚,色乌黑味酸
性味是酸、涩
功效:敛肺,涩肠,生津
用量3-10克
一般的药房都可以买到

中医药故事

老鹳,是鸟名,它羽毛灰白色,嘴长而直。一般住在江湖池沼近旁,捕食鱼虾等为生。

这里有个故事。相传,在隋唐时期,我国著名医药家孙思邈云游在四川峨眉山上的真人洞,在洞中炼丹制药,为患者治病解疑。由于四川属盆地气候,湿度很大,上山求医的患者中有许多风湿病患者,孙思邈却束手无策。

这天,孙思邈带着徒儿上山采药,忽然发现一只灰色老鹳鸟在山崖上不停地啄食一种无名小草,许久之后,才拖着沉笨的躯体缓慢地飞走了。过了几天,孙思邈又见到这只老鹳在啄食这种小草,随后飞走了。奇怪的是,老鹳已无病态,飞得轻巧雄健有力。

孙思邈对身边的徒儿说:老鹳鸟常年在水中寻食鱼虾,极易染上风湿病痛,老鹳鸟能食此草,说明此草无毒,能治疗风湿病,我们也把这草采回去试用。

风湿病患者用水煎此草服汁,连服几天之后,奇迹发生了,原来双腿红肿的关节,都肿消痛止,可以行走自如了。

喜讯传开,慕名前来求治者络绎不绝,治愈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请孙思邈为小草起个名,孙思邈说:这药草是老鹳鸟认识的,就叫它“老鹳草”吧!

现代植物为牻牛儿苗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牻牛儿苗,或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老鹳草,除去残根的全草入药。性味苦辛、平,祛风、活血通络。治风湿疼痛,肢体麻木,关节酸痛,痈疽,跌打,肠炎,痢疾。

据《滇南本草》载,老鹳草可祛诸风,治皮肤发痒,通行十二经,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软、手足筋挛麻木等。用法与用量为:水煎内服6-15克干品,或浸酒或熬膏。在民间,运用老鹳草治疗风湿病,由于疗效显著而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扩展资料:

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

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

五行学说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

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

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

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腑学说

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

与脏腑学说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92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