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对人体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五脏六腑出现了问题,身体的正常机能也会产生问题,随之而来就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我们现在要具体的了解一下,五脏六腑之间的联系到底是什么?
我想大家对五行都不太了解,其实在中医当中,五行是可以治疗疾病的,因为五行和五胀六腑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五脏中的心,小肠循环系统旺盛,可以促进胃循环系统正常运行。五脏中属土的脾胃循环系统旺盛,会被称之为中气的,可以促进属金的肺大肠循环系统正常运行,这样看来五行和五脏六腑有着很重要的联系。而五脏六腑之间的联系是很重要的,如果其中一种出现了问题,对其它器官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当其中的一个器官出现问题时,另一个器官相继会出现其它症状。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而且五脏六腑在医学上是有重要联系的。在经络学中,心包括也作为脏,故称之为六脏。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储藏精气,也称之为神脏。五脏的职能各司所职,但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进程,五脏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以及精神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五脏之间的联系是很密切。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由于心的主血脉和主藏神功能,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就被称之为君主之官。
很多人对于五脏六腑的认识,只局限于人体的器官,但是真正要说到五脏六腑的联系,他们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我们现在要针对五脏六腑的联系,进行深入的了解,最好可以帮助大家,了解清楚五脏六腑对人体的重要性。
五脏包括肝、心、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那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来看!
1.心与肺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是心主血脉和肺主气之间的关系。肺主宣发肃降和“朝百脉”,能促进心行血;而血液正常的循环,营养于周身,方能维持肺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由于宗气具有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的生理功能,所以联结心和肺中心环节主要是“宗气”。
2.心与脾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的密切联系。脾气健运,气血充盈,则心有所主。脾气健旺,脾的统血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逸出于脉外。在病理上,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导致血液妄行,均可引起血虚而心无所主。可见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等临床表现。
3.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方面。心之行血功能正常,则肝有所藏;而肝不藏血,心无所主。故在临床上“心肝血虚”亦常同时出现。人的精神情志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亦密切相关。由于情志所伤,多化火伤阴,因而在临床上心肝阴虚、心肝火旺常相互影响或同时并见。
4.心与肾
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肾阴阳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而称为“心肾相交”,也称“水火既济”。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心肾关系失调,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为“心肾不交”,也称“水火失济”。
5.肺与脾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代谢两个方面。宗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所吸入的清气和脾的运化功能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津液的输布代谢,主要与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脾的运化水液、输布津液的功能有关。脾气虚损时,常可导致肺气不足;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出现喘咳痰多等临床表现。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6.肺与肝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机的调节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对于全身气机的调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多致气火上逆,可出现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等病证,称之为“肝火犯肺”。相反,肺失清肃,燥热内盛,亦可影响及肝,使肝之疏泄不利,在咳嗽的同时,出现胸胁引痛胀满、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
7.肺与肾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而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因此,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失职,累及于肾,而致尿少,甚则水肿;肾的气化失司,关门不利,则水泛为肿,甚则出现喘咳而不得平卧。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肾气充盛,肺吸入之清气方能下纳于肾。此外,肺与肾之间的阴液也是相互资生的,肾阴虚与肺阴虚亦可互相损及而同时并见,出现颧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症。
8.肝与脾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肝的疏泄对脾的运化功能的影响,以及在血的生成、贮藏及运行等方面。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若肝失疏泄,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可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泄泻便溏等症。脾运健旺,生血有源,且血不逸出脉外,则肝有所藏。若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导致肝血不足。
9.肝与肾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血和精之间以及阴液之间的相互滋生的关系。肝肾之间有“肝肾同源”之说。肝藏血,肾藏精。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肝血的滋养。由于肝肾同源,所以肝肾阴阳相互制约,协调平衡。如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称之为“水不涵木”;如肝阴不足,可导致肾阴亏虚,而致虚火内生。另外,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
10.脾与肾
脾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先后天之本的相互促进方面。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而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因此,脾与肾在生理上是后天与先天之间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关系。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可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等症。若脾阳久虚,进而也可损及肾阳,形成脾肾阳虚之病证。
1.六腑生理功能的相互联系
六腑,是以“传化物”为其生理特点的,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于饮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
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和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小肠的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其清者为精微物质,经脾的转输,营养全身;其剩余之水液吸收后渗入膀胱;其浊者为糟粕,下达于大肠。渗入膀胱之液,经气化作用及时排出体外;进入大肠的糟粕,经传导与燥化,由肛门排出体外。在饮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还有赖于胆汁的排泄以助食物的消化;三焦则是水谷传化的道路。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有“六腑以通为用”和“腑病以通为补”的说法。
2.六腑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
六腑之间在病理上亦可相互影响。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致大肠传导不利,大便秘结;而大便燥结,便秘不行,亦可影响胃的和降,而使胃气上逆,出现恶心、呕吐等症。又如胆火炽盛,常可犯胃,导致胃失和降而见呕吐苦水。脾胃湿热,熏蒸肝胆,而使胆汁外泄,可发生黄疸病证。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脏腑表里配合关系的依据
主要为经脉络属、生理配合、病理相关。
2.心与小肠
手少阴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手太阳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构成了表里关系。心火下降助小肠泌别清浊,小肠腑气通畅亦有助于心火下降。在病理方面,心有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热赤、尿痛等症。
3.肺与大肠
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助于肺气的肃降。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影响肺的肃降,产生胸满、喘咳等症。如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而肠燥,可见大便干结或便秘。
4.脾与胃
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为腑属阳,脾为脏属阴,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饮食物的传化过程。
5.肝与胆
胆附于肝,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所以能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亦依靠肝的疏泄功能。
6.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小便排泄方面。
中医学认为:五脏之间、脏腑之间具整体相关性,亦即生理上密切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脾与胃、肾与膀胱是脏腑的表里关系,脾与肺(注: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脾所运化的水谷精气,是组成气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是否健旺,与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肺的宣发肃降与通调水道,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而脾的转输津液,散精于肺,不仅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而且,也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了必要营养。因此,二者之间在津液代谢中存在着相互为用的关系。)、肺与肾(注:肾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水液代谢方面,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降,则水道通畅;肾的气化正常,则开阖有度。肺肾协调,对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是母子相生的关系,中医术语为土生金(注:即脾上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金生水(注: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等功能。)。临床上常见肾炎、肾病患者因感冒或腭扁桃体炎等而使尿蛋白增多,这种情况现代医学释之为上呼吸道感染是其诱因。而中医学则认为外邪袭肺、肺气不宣、肺胃热毒上攻、湿热内蕴等均可影响脾肾统摄精微的功能。所以,蛋白尿的中医症侯主要有虚症(注:虚症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侯,多见于素体虚弱,后天失调,或久病、重病之后,以及七情劳倦,房事过度所致的阴阳气血亏虚而形成。但因气血阴阳虚损的程度不同,所以临床上又有血虚、气虚、阴虚、阳虚的区别。)与实症(注:实证是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活动抗盛所表现的症候。)两大类。虚症因于脾虚、肾虚、脾肾两虚以致升清藏精失职。实症因于肺胃邪实波及脾肾以致统摄精微无权。“法随症立”,因而蛋白尿的中医治法也是丰富多彩的。
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壬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1. 心与小肠:
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而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思维意识活动有关,如我们经常说“用心想一想”,就是讲的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心主汗,开窍于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帕。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心属里,小肠属表,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2. 肝与胆:
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协助脾胃消化食物。肝开窍于目,肝脏有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
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夹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3.脾与胃:
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此外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胃主要是消化食物。脾与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脏腑,二者经脉互相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于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到全身。
4.肺与大肠:
肺上连气管喉咙,开窍于鼻。肺是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主一身之气,肺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如果肺气不足,则可出现呼吸减弱,身倦无力,气短自汗等全身虚弱症状。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保持小便通利。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排泄槽帕。
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大肠的传导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肺气肃降则大便传导如常,粪便排出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反过来也影响肺气的肃降。
5.肾与膀胱:
肾主要功能藏精,一是指禀于父母之精,称为先天之精,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本;一是指来源于脾胃的水谷之精,称为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命门之火,命门之火不足,常导致全身阳气虚弱,发生各种疾病。肾主水、主骨、生髓,与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水液代谢有密切关系。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肾气充足,尿液可以及时分泌于膀胱并排出体外,若肾气虚而不能固镊,就会出现小便频繁,遗尿或失禁,肾虚气化不及,则出现尿闭或小便不畅。
肾左右各一,与膀胱构成表里。
6. 三焦.
三焦也是人体六腑之一。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而是指人体部位的划分,即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眺等。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人体的气化作用与水谷的运行通路。这些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肺脏宣发卫气,散布津液,脾胃运化,肾与膀胱调节水液和排泄尿液等几个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而不是指单一脏腑的功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89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夏至深圳宝安中医院跟诊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