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妹老师在岐黄网推出的三堂免费公益课圆满结束啦~ 没有及时学习的小伙伴识别下方二维码进行回看。
▲毛小妹老师讲座当天实况录像节选
课程回放地址
▼
第三讲的课程同样精彩,我课后的收获非常大,在这里我就“人体气象”与“视”和“觉”的部分作以下分享:
老师在课上提出了——“人体气象”的新概念,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可能一个新名词,但说到“视觉中医”您一定不会陌生,它是毛小妹老师2009年创立的治疗理念。
记得刚跟随老师时,有一次写文章,我用了“可视化”来描述视觉中医,老师立即给我指正,她强调“可视”和“视觉”是两个不同含义的词。
“可视”是直观的,属于感官层面。而“视觉”是视与觉层面的,看到后要悟,要知其所以然,它属于意识、思维层次。从那时起,我就特别留心起“视觉”来。
比方说我们通过热成像技术,将看不见的气血运动变成可观察的图像,在这个基础上发现其存在的天人相应的时空规律,而如何将这个规律与中医治疗相结合发挥更好的疗效?这就是将可视化升华到视觉化的层次。
▲毛小妹老师讲课当晚
毛老师用多年积累的数据来告诉我们“人体气象”的真实性和重要性,比如在您面前放上三张图,气象图——物候图——人体红外热成像图,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日月、五星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如何反映到天、地、人这三个层次里?
为了让您产生更多共鸣,我加了一张课上毛老师2010年留下的数据图,有人会问里面的气象图为何倒过来放?这就是老师所讲的要遵循古人的视角看问题,面南而视——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之前我们只是停留在“看见”的层面,而当它倒过来与物候图、人体图摆放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发现它们有相似之处,经老师的点拨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立刻有了觉悟。
▲2010年数据图
这就是“视”和“觉”的不同,毛老师的觉悟是通过每年上应的星象,所对天、地、人上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能跟上她的思维,那眼睛里看到的都是一件事物了,把无形变有形,把不可见变可见,把视变为觉。
我认为“人体气象”应该是“视觉中医”的升级版本,它增加了老师这些年的新思想和研究成果,如何将古代“上工治未病”的法宝与现代化中医相结合,提高中医预防疾病和诊疗疾病的效果?还得要你自己好好上课悟道才行。
课上老师还对庚子年的运气做详细的分析,指出了易受运气影响的人群,并给出了详尽的食药和养护方法。在岐黄网的这三讲公益直播,名副其实的干货课,承载了老师从二十年、十年、六年、五年……的每个运气周期中摸索出的规律和实践成果。
第一讲说“过去”——第二讲说 “现在”——第三讲谈“未来”,贯穿了老师多年来的运气研究与愿景。每次看到她认真备课的背影,我都会感触万分……
一定要去听,即使当时不能完全理解,但这些精妙点也会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迸发出来,成为走进天地奥秘的绝佳路径。
认真上一堂好课,它将是一个支点,撑起对知识的渴望。认真上一堂好课,它将是一次转机,用思想之光嘉奖向学之心!
▲来自部分朋友的感想
接下来,毛小妹老师会在岐黄网推出十讲文化课,主题为《永不枯竭的中医智慧之源》,这也是很多同学翘首以盼的课程,光看目录就兴奋不已。中国人不能丢的就是文化自信,一切悟道都要建立在“视”、“听”、“学”的基础之上。我相信十讲课,将是您人生中的重要财富。
识别下方二维码,订阅2020年4月10开始的文化大课。
END
你好,这是由温度感受器决定的。人的皮肤和某些粘膜上存在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分为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两种。它们将皮肤及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传递给体温调节中枢。当皮肤温为30℃时,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发出冲动传至体温调节中枢从而产生冷觉,也就是。而当皮肤温为35℃左右时,温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发出冲动传至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则产生温觉,也就是热。希望我的答案能够帮助你。
人体冷热感觉属于触觉问题。许多人习惯只以气温的高低作为推断人体冷热感觉(感觉温度)的唯一标准,其实,人体的感觉温度和实际气温有时相去甚远。如:人们常说“热在三伏”,但翻开气象资料一看,多数地区的最高气温并不出现在三伏,而是在三伏前后,人们之所以感到三伏天最热,是因为这时的“热”加进了“湿”,是闷热。人们还有这样的体会,在旋转的电风扇下,往往感觉到电风扇吹出的风是凉爽的,但拿一根温度计放在电风扇前吹,就会发现温度计的示温并不下降,人感到凉爽是因为风改变了空气湿度的缘故。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时感到凉爽,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这些都说明大气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综合的。决定人体冷热感觉的主要因素除温度外,还有湿度和风力,这三者都不可忽视。
现代气象学表明,秋季是天气系统较为活跃多变的季节,冷暖空气频繁交汇,此长彼消,气象要素变化剧烈。秋天的气温和湿度比夏天低,而气压则升高,某些人就易感“秋季气象过敏症”。表现为:困倦乏力、腹胀、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头晕目眩、心悸多汗、易激动、多焦虑等。
传统中医十分重视天气、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凡是干燥的天气,容易伤肾脏;偏热偏寒的天气容易伤心肺;多风和大风天气容易伤肝脏;寒湿或湿热天气则易伤脾胃。同时,中医又认为调节生活规律,适应四时气候之变化,能有效地保养身体,防御疾病的侵害。一年四季,天气、气候不同,饮食也须有所差异。
具体说来,如何做到看天吃饭呢?这里不妨根据气象要素的具体指标,将天气、气候分为几个类型,再列出对应的较佳饮食及其搭配。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87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一岁前的宝宝为什么不能吃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