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把辨证论治装进时间的笼子里」课程分享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2023-07-28 20:26:36

把辨证论治装进时间的笼子里

2020年3月20日课程分享

虽说在这个啥都不缺的时代,想获得信息比什么都快,但有时候我们还是更喜欢坐下来,听一堂好课,尤其是一堂有思想有内容的好课。

20号晚,你有没有准时搬起小板凳听毛小妹老师的直播课?据上了课的同学反映,这期讲座非常精彩。

有同学说听完课发现自己变了,不但运气变好了,而且变得更有自信了。

对有五运六气基础的同学而言,此次课程就是实打实的“干货”满满,收获更为深刻和具体。

毛小妹老师用了一个很独特的名字,叫“把辨证论治装进时间的笼子里”,真是精辟的点出了“先立其年以明其气”的五运六气思想体系,点出了“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的整体观。用时空与病症对话,就有了清晰的治疗方向和脉路。所以听有思想的人讲课,感觉就是不一样。

▲直播当晚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有什么心得:

紫鹤:听得入迷,毛老师磁性的声音穿透屏幕,带着春天般的温暖,给我们来了一次中医五运六气思想的梳理,时而让我遨游在知识海洋,时而推动我登上智慧山颠,每一个起伏都恰到好处,还听出了评书趣味感。

荣震烨医生:毛老师把庚子年初之气客气太阳寒水这一时空笼子的因素,与本次新冠疫情的关系进行主题演讲。

从运气理论、六经辨证、伤寒论第一方的麻黄汤、麻黄开鬼门洁净府的关系,更加还有30个病例的实战经验,讲解得丝丝入扣、入木三分。听后有一种令我拍案叫绝的感觉。

毛老师讲课已经如火纯青了,已入境界了!拜谢毛老师!

王洪霞:感恩毛老师的精彩授课,每次听毛老师的课,都会被她对五运六气的热爱打动,都会为中医自豪,都会由衷感恩古圣先贤,为炎黄子孙留下五运六气这颗中医桂冠上的明珠。

龙行天下:听了毛老师的课,忽然茅塞顿开。明白了古人为什么大锅熬药广为布施,因为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

还有的同学在激动的同时也在着急,课中涉及到五运六气专业知识的部分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不用慌!对于初学者而言,这都是正常现象,如果你肯努力,一定能跟上毛老师的步伐,她会引领你一步步迈进经典的殿堂。

同学的反馈那么真诚,虽然职业和专业不同,对五运六气的理解深浅不同,但都能从中获利智慧和启发,看来小板凳没有白坐呀!

用心去讲义是毛小妹老师的座右铭,每次课她都会准备丰富的内容,三期公开课相辅相成、由浅入深,诠释了她看待疫情的角度和观点,也诠释了《五运六气体质学》的真义,对2020年的运气健康指导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疫情当下,一位医者用经验、数据与实例说话,虽然没能如愿踏上一线战场,但用前线医生带回的医案,用运气的角度加以分析和总结,何尝不是她竭尽全力付出的医者仁心。

敬请期待3月27日第三次课吧!同时这也是疫情系列的最后一次公开课程,主题为《2020年运气对何种体质的人影响大》,那会同样是一期有份量的大课,期待毛老师为我们带来更精彩的《五运六气体质学》分享。与此同时,也愿同学们静下心来慢慢细品前两节课的内容。

悟透课程内容,它将成为你受用终身的智慧锦囊,欢迎与我们分享你的感悟。下期的内容,相信你会有更多收获!

戳下方二维码,看前两次精彩回放!

?中医学的现代统一辨证论治方法——六期辨证

自朱肱在其《类证活人书》中首次将《伤寒论》三阴三阳称为「六经」以来,有关「六经」的涵义及其实质一直是中医各学者聚讼的焦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目前已有三四十种说法,代表性的有1、经络说2、脏腑说3、气化说4、六经辨证体系说5、六经层次说6、六病说等等。所以,「六经」成了学习或研究伤寒论的一大关键环节或重要概念,而其实质成了学习与研究伤寒论的一大障碍。只有突破六经实质的研究,才能破解伤寒论当中的许多难题及奥秘,才能真正理解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温病伤寒与杂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此,笔者依据「中化西医」的思想与方法,立足于现代外感、热病的临床特征,探索发现六经其实质就是各种外感、热病类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六个部位损伤的六种情况,它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分期的机理一样,都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病理分类与辨别,从而建立了温病、伤寒、杂病等共同的统一的疾病中医现代临床「六期」辨证论治模式。
疾病临床发生发展六大基本病理特点的现代中医化
伤寒论是四大经典之一,更是外感疾病的经典,这说明其在当时的临床实践活动中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与极广泛的应用,可是为何在21世纪的今天,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在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胃肠型感冒、中暑、伤暑,以及其他感染性、非感染性外感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为何伤寒方、伤寒法及六经辨证的应用频率,不及温病方、温病法及卫气营血辨证的那么多呢?相反,伤寒方、伤寒辨证论治法却在内伤杂病当中应用极其广泛?这难道说明伤寒论是一部治疗内伤杂病的专著?不是吧!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先从各种内伤杂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现代医学认识入手,利用「中化西医」的思维方法,探讨其病理变化的具体全过程:大家知道,一般内伤杂病,或者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它们大都是因为外感或急性发作后,由于治疗或调理不当,而遗留来的。尤其是张仲景的那些年代、那种科技条件,自然是很常见、很普遍的事情。所以,有伤寒就必有杂病,伤寒与杂病是形影不离、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只是伤寒与杂病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二个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罢了。而一般外感疾病发展到内伤杂病,都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1、首先是由于机体免疫机能与细胞功能的变化,产生风、湿、寒、热等性的「致病因子」,并首先作用于机体体表及内脏表层粘膜发生(六淫性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卫或膜(部、期)。
2、随后病变与损伤发展到机体病变内部的器官、体液、细胞等部位,引起各种脏器功能的变化或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气(部、期)。
3、病情继续深入发展,病邪大量进入血液循环,并诱导机体全身抗病能力与细胞物质代谢的全面激发,导致产热过度,以及动脉循环亢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阳(部、期)。
4、物质及能量代谢的过度进行,就会消耗机体大量的体液、胞液、水分,并出现营液不足的各种临床症状。——营或液(部、期)。
5、持续的代谢消耗又会导致机体或体液中物质成分的紊乱与失衡,并堆积大量的毒素物质,如果影响到血液成分、或血脉结构时,就会引起血液及循环的变化,乃至血溢脉外,出现斑疹、出血点等等临床症状。——血(部、期)。
6、同样物质及能量的剧烈代谢,伴随着内分泌及交感神经系统的高度兴奋与活动,时间过长,就势必会导致其功能的紊乱、或神经营养物质的缺乏,出现内分泌不足各种阴虚火旺、阴津不足的临床症状。——阴(部、期)。
最后,如果不予治疗或治疗无效,机体就会因为物质与能量的衰竭或紊乱(中毒),即气性与阳性物质的耗竭,导致机体生命体征的消失,以及机体大脑神性气、血、阴、阳的衰竭而引起死亡。而如果治疗与调理不太正确、不够合理,造成机体脏器组织的某个结构或功能发生损伤、不能及时修复,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内伤杂病、或慢性病。
这是疾病自然的、一般的发生发展规律,致病因子损伤膜表部,此阶段相当于中医之「卫期」;损伤发展到脏器组织的肌肉及细胞功能,此阶段相当于中医之「气期」;损伤到血脉或能量代谢时期,就相当于「阳期」;损伤达到体液物质时,就相当于中医「营液期」;损伤到血液与血管的功能与结构时,就相当于「血期」;损伤达到内分泌或交感神经时,就相当于中医之「阴期」。可见,疾病的发展是按照结构、功能、物质次序进行的,而物质的损伤又是按照能量、体液、血液、神经及内分泌阴津的次序逐步发展。这是任何脏器的任何疾病发展变化共同具有的「六个」病理损伤环节。当然,这也正是现代中医「六期——卫、气、阳、液、血、阴」概念的现代医学实质与内涵所在。至于六期(卫、气、阳、液、血、阴)所包含的其他现代医学病理内涵,今后我们进行全面阐述。
伤寒论六经病症病理实质的现代化
经过前面对疾病病理发生发展的剖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医的外感六淫病邪,其实质并非是真正自然界中的「六气」入侵所致,只是六气变化能影响或降低机体的免疫与调节功能,引起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生长,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致病因子,并作用于机体脏器组织的不同部位,从而表现出了类似「六淫」征象的病理变化或临床症状。如果没有机体免疫反应及诱导的致病因子,机体只是一个带菌者,却不会出现疾病与症状表现。而神经、细胞、体液三种机制都能形成致病因子或病理症状。所以,临床上才会有:没有受凉却见寒邪,以及伤了寒气,反而发作成热病的常见病例。可见,伤寒论能包容一切外感疾病,就是因为机体容易在「受寒」后,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并出现由病菌介导的各种免疫反应与致病因子生成,从而引起机体出现风、湿、寒、热、燥等特征的各种外感寒、温病症。因此称「伤寒论」,而不称风寒论、寒病论等等,可见伤寒实际就是现在的外感之意。
那么伤寒论为何不按照六淫研究外感疾病,却要引用六经呢?伤寒论的六经病症是如何形成的呢?其现代实质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前面刚才分析的六个病理阶段——六期呢?这就得从伤寒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六经病的现代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大家明白,外感一般因寒而作,但寒有外来气温之寒,又有应用寒凉饮食或药物太过而来之寒。因此,这二者都是外感伤寒类疾病产生的原因与基础。
1、寒气一旦来袭,首先伤及机表皮膜,体质(表阳)强健者当时不会发病,而体质虚弱者,则体表组织及细胞立即发生寒性功能改变,变为寒邪,产生寒性致病因子,就会出现恶寒、头项疼痛等症,即太阳病。——卫或膜(部、期)。
2、如果病情继续发展,寒邪伤及肢体或脏器的腠理筋肉,则其组织细胞的功能就会失调,同时内部免疫细胞的功能也被激活,又产生了热性致病因子,寒性、热性两种致病因子交替影响机体功能与代谢,就会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咽干目眩等症,即少阳病。——气(部、期)。
3、疾病要是继续发展,寒性致病因子进入阳热旺盛的血脉系统,而被清除,同时内部免疫细胞及功能已经全面激活,热性致病因子大量产生,导致机体物质及能量代谢的过度消耗,或血液循环活动的持续亢进,就会出现身热烦渴、大汗谵语等症,即阳明病。——阳(部、期)。
接下来,假如病情继续发展,就会进入伤营、动血、伤阴等期,由于认识有限或者其他原因,因此,伤寒论对此并没有深入或全面研究。但前面的三阳病症是外来寒气所致,于是伤寒论就把饮食与药物之寒引起的疾病,归于三阴病症来论述。然其病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相同的。只是三阳为「表」三阴为「里」。
4、饮食及药物之过于寒凉,则会首先损害机体内脏中的胃肠道粘膜,一般脾胃(之阳)素体强健者不容易发病,而虚弱者,则粘膜组织与细胞就会产生寒性致病因子或寒性功能改变,且多兼湿。所以,就会出现腹满、自利、腹痛等症状,即(里虚寒)太阴病。——里卫或里膜(部、期)。
5、如果不予治疗,继续加重,寒邪伤及脏腑内部的组织细胞(筋肉),就会影响脏腑功能活动,同时机体免疫细胞及功能开始激活,脾阳渐复,也会产生出热性致病因子或热性功能改变,寒热两种因子与变化并存,机体脏腑功能抑制(气虚)与致病因子(实邪)并存,所以就会出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下之利不止等症,即(寒热错杂)厥阴病。——里气(部、期)。
6、随着病情不断发展,如果寒性致病因子进入阳热旺盛的血脉系统,而被清除,同时免疫细胞及功能全面激活,阳气恢复,热邪未成,则疾病就会痊愈。相反,如果机体阳气衰弱,寒性致病因子大量产生,导致机体物质及能量代谢不能激活,造成血液循环活动的功能受阻,就会出现肢厥逆、脉微细,但欲寐等症,即(表里虚寒)少阴病。——里阳(部、期)。
可见,少阴病是伤寒中最为危重的阶段。厥阴病期(多为消化系炎症)也可以热化而痊愈,因为免疫功能强健,则疾病就会「热化」并逐步痊愈,但如果免疫功能低下或阳气受损,则疾病就会「寒化」并走向死亡,所以,六气不一定都会「皆从火化」。而卫、气、阳三期的病位实质也分别是膜、肌、脉;免疫变化分别是产邪致病期、损伤发病期、全面修复期;同时,伤寒发作的卫、气、阳「表」三期(三阳病),正是增强机体抵抗力、免疫力,激发物质与能量代谢的过程。而卫、气、阳「里」三期(三阴病),则是机体抵抗力、能量代谢逐步衰弱的过程。因而,伤寒疾病发展到某期后,如果此时机体免疫功能不够强健,或者脏腑功能不能恢复,就会转变为该期的「虚型病」「慢性病」或「内伤病」,也就是说伤寒既可以转化为温病,也可以转化成杂病。各期伤寒的治疗一方面要驱邪,另一方面更要扶正复阳。可谓:留得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伤寒既可以从表而发,随后入里,也可以从里而发,随后达表(也就是发于阳、发于阴)。也就是说伤寒各期各病,既可以按次序逐步发病传变,也可以越经、越期任意发作,还可以多病合发,而不是固定的、机械的、不变的。因为,如果机体正气恢复或治疗有效,疾病就会向好、向轻的一期发展,相反就会向里、向重的一期进展。如,素体阳虚的中老年人,受寒后容易患太阳、太阴、少阴病及其合并病;体质强健的婴幼儿易患阳明、少阳、厥阴病及其合并病。这表明伤寒与杂病之间有密切关系。同时,所谓伤寒的兼、变病症,其实就是伤寒初期、或后期由于伤阴、伤阳、伤气、伤血、夹痰、夹火、夹湿等等,而造成的与内伤脏腑杂病的合并证。由此看来,外感伤寒与内伤杂病之间的联系密切,就不足为奇了,而其治疗方药之间密切相关,也顺理成章,只所以称《伤寒杂病论》,的确名实相符。何况它还包括外感气候之寒气所致的三阳病,又包括了内伤饮食与药物之寒而引起的三阴病,但前者以伤寒为主,后者以杂病为主,合则就是「伤寒(及其引起的外感与)杂病论」。
温病卫气营血病理特征的中医现代化
中医温病,其实相当于现代各种发热性疾病,包括非感染性、感染性、内伤性等多种疾病,所以,它和伤寒一样有广义与狭义之别。不过在发生发展的病理以及辨证论治方面有着自身的不同于伤寒的基本规律。
那么,温病为何没有按照六淫、或六经的理论辨病与论治呢?卫气营血理论全面不全面?它和我们今天提出的疾病「六期辨证」理论有何联系?现在我们就探讨一下温病发生发展时卫气营血四期的病理特点。
1、首先还是由于机体免疫机能与细胞功能的变化,产生风、湿、寒、燥等型的「热性致病因子」,并首先作用于机体体表及内脏表层粘膜发生(六淫性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卫或膜(部、期)。
2、随后病变与损伤发展到机体病变内部的器官、体液、细胞等部位,引起各种脏器功能的变化或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气(部、期)。(此期温病没有认识到)。
3、由于病情继续深入发展,热性病邪大量进入血液循环,并诱导机体全身抗病能力与细胞物质代谢的全面激发,导致产热过度,以及动脉循环亢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阳(部、期)。(温病归在「气」期。)
4、物质及能量代谢的过度进行,必然会消耗机体大量的体液、胞液、水分,出现营液不足的各种临床症状。——营或液(部、期)。
5、同时持续的代谢活动又会导致机体或体液中物质成分的紊乱与失衡,并产生大量的毒素物质,从而影响到血液成分、或血管结构时,就会引起血液及循环的变化,甚至血溢脉外,出现斑疹、出血点等等临床症状。——血(部、期)。
6、同样物质及能量的剧烈代谢,伴随着内分泌及交感神经系统的高度兴奋与活动,时间过长,就势必会导致其功能的紊乱、或神经营养物质的缺乏,出现内分泌不足各种阴虚火旺的临床症状。——阴(部、期)。此期温病也没有专门进行论述。
可见,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完全遵循由外感到内伤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六期病理规律。只是我们发现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并不够全面与完善,它遗漏了脏腑细胞功能改变的「气」期和「阴」期,并把「阳」期误当了「气」期。同时,如果疾病发展过程中损伤了「阴、阳」,转化为阳虚、气虚、血虚、阴虚等慢性疾病时,温病的论述没有伤寒的全面。也就是说温病类疾病发展到某期后,如果此时机体免疫功能不够强健,或者脏腑功能或阳气受到损伤而不能恢复,也就会转变为该期的「虚型病」「慢性病」或「内伤病」,也就是说温病也既可以转化为伤寒,又可以转化成杂病。各期温病的治疗一方面要清邪保阴,另一方面更要扶正护阳。可谓:存得一分阳气才有一分活力,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否则,在温病初期、或后期,如果伤阴、伤阳、伤气、伤血、夹痰、夹火、夹湿等等,就会造成与内伤脏腑杂病的合并证。
六期辨证的现代中医临床意义
从内伤杂病、伤寒、温病三者病理发展变化过程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六期」是它们共同具有的发病阶段或发病特点,是总特征。只是寒邪后期转而损伤脏腑之「里」卫、气、阳三部,而热邪后期关键损伤液、血、阴三部。这是因为,一方面是由于伤寒与温病各自的病邪特征不同,而出现差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时代与科技条件的原因,它们二者对病理各期的描述都有缺陷,这是难免的。伤寒论中对涉及营、血、阴等与温病相关的问题论述不详,温病却对涉及阳虚、气虚时的伤寒及杂病问题论述不够,而内伤杂病的病期认识(即六期)又一直没有完善或建立,结果就会造成三者之间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的局面,从而影响了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影响了我们后学者对它们的学习与理解。可见,六期是所有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一种纵向概括,而不针对单一的某一种疾病,难怪伤寒方或温病方临床疗效与应用的确很好,但就是很难与现代临床中具体的某个病相关联,并制作成非处方药广泛由患者自己应用,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卫、气、阳、液、血、阴六期,是一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普遍的、基本的六个病理阶段,是对脏器组织的膜、肉、脉、液、血、阴津这六大方面发生损伤变化的理论总结与划分(病期),是疾病变化发展的总规律。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任何部位的任何疾病的病理特点都离不开这六个方面,六期辨证论治既包含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内涵,又拥有现代医学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现代中医学的概念特征,因此它在现代中医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结合六淫辨证或八纲辨证,可运用于伤寒类疾病的现代辨证论治过程;如果结合脏腑辨证,形成「脏腑六期辨证」,结合细胞辨证,形成「细胞六期辨证」,结合体液辨证,形成「体液六期辨证」,则可以广泛应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过程,这样既让中医传统各种辨证论治理论与方法重新得到了整合与规范,又能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等做出深入而准确的判断,并指导临床科学而合理的组方用药。从而不仅实现了寒温辨证统一,还达到了内伤外感的辨证统一。
因此,六期辨证,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中医学中科学化具体化的运用。经过六期辨证就能让我们的疾病病理认识更清晰、更具体,让我们的辨证更科学、更客观,让我们的治疗更有效、更合理。虽然病邪损伤的是六个部位、但表现的是六个病期;我们分析的虽然是西医病理,但表达的却是中医名词。这种通过对疾病现代病理发展变化的中医思维认识与研究方式,深刻而科学的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遵循的基本规律,从而在西医病理理论与中医传统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达到了互通,既体现了现代医学病理发展变化理论的「中医化」(即,中化西医的思想与方法),也体现了中医卫气营血阴阳辨证论治理论内涵的「现代性、科学性」,更彰显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先进性,为中、西医学或药理学的相互融合,奠定了基础、取得了突破、指明了方向。
综上,我们之前的伤寒论研究,多数是「以经解经」式自圆其说的「理论性」研究方法,其结果当然就像盲人摸像一样,众说纷纭。医学是实践型的科学,伤寒论更是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型「临床巨著」,我们抛开临床去研究伤寒论,那能有成果吗?最多就是「纸上谈兵」罢了。张仲景告诉我们,医学研究的对象不仅是「病」,更重要的还是不同体质不同内伤的「人」,而不能单纯地迷信经典或书本,做无谓的文字游戏式研究。

中医教材能培养出好中医吗?

目前,对于现行的中医教材,尤其是本科阶段教材的编写,中医界人士有了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这些教材能在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中医最基本的理论和概念,应该予以肯定;也有些人认为,现行的教材应该是原汁原味的经典,而不应该是现在教材中某些内容的断章取义,甚至有些是对经典的误导。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话要说—— 观点1 本科教材应以传授知识点为主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基础理论》主编 孙广仁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其他基础类课程和临床类课程的基础,属中医学专业的龙头课程。编写好《中医基础理论》本科教材,关系到中医学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责任重大。以我为主编的编委会编写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一、二版的《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行业的规划教材,也是目前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和综合性大学、医科院校的中医相关专业使用最广的专业基础课教材。 我担任了十多年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的主编,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中医基础理论范畴内的一些学术疑难问题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我认为,这本《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原则应该以给学生传授到最基本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为目的,达到这个目的,就能称得上是一本好教材了。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适合本科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编写思路。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以人为本,量体裁衣”的原则。《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以符合五年制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宗旨。在内容上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高于以往任何一版教材,符合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以中医学的传统(即原汁原味)内容为主体,兼以吸收近5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近5年发现的新理论和创建的新假说,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每章后附有“现代研究进展”,体现中医学理论进展的时代性特征。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将在充分阐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的同时,适度指出它们的临床指导意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 医学与哲学分论的原则。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有着严格的区别。《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坚持把中医学理论与古代哲学思想分开叙述,如将中医学的精、气理论与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分开叙述,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术语规范统一与概念逻辑建构的原则。《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涉及的中医术语,尽量采用现有的国家标准中的表述,以体现我国在中医术语标准研究方面的成绩。术语含义的统一标准,便于中医学术的交流和发展。概念和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是中医学科学理性的重要标志。《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将对涉及的概念和理论体系进行逻辑建构,使其层次清晰,逻辑性强。 注重思维方法和能力培养的原则。《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将在重点阐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同时,着重叙述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思想及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以引导学生尽快打通认知方面的盲区,增强对中医学理论和概念的认知能力,为其后的学习铺平道路。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培养学生的同源性思维,而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医学。 观点2 中医教材需要更新 安徽中医学院教授 顾植山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中医药不可谓不重视,中医院校规模空前,培养的学生不少,但为什么大家感到中医院校毕业生的整体临床水平不尽如人意呢?笔者认为,中医教育的不成功,问题首先出在教材上。 现行教材基本承袭民国教材模式 古代中医教育以家传师承为主。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学校教材的系统编写始于民国时期。当时社会风气以西方科学为时髦,对中医学持怀疑、否定态度,卫生行政机关也由西医掌握,认为中医“不科学”而将中医排斥在学校系统之外。中医为求生存,争取中医教育加入学校系统,不得不向西医学靠拢,以西医为参照系整理构建出中医基础学科体系的雏形。 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基本承袭了民国时期中医教育的模式及课程体系。编写第一、二版统编教材时,为顺应当时的现实,以取得立足之地,在内容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西医学的一些知识对中医基本理论进行了改造,构建了一套现代中医理论的新模式。以后的各版教材都只是稍作修补而已。 现行教材存在诸多问题 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中医教材,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与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传统中医思想已有很大差距。兹将主要表现简述如下: 五运六气是古人研究自然界周期性节律变化而总结出来的规律,是阴阳五行思想在更高层次的结晶。五运六气思想起源很古,对中医学基本理论模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五藏六府”的模式即来源于五运六气。已故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讲:“五运六气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渊源。”此言极有见地。《黄帝内经》中曾运用五运六气探讨了疫病发生的规律,我们的科研课题显示运气理论用于疫病预测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但疫病预测仅是运气学说临床应用之一端,不能说五运六气就是疫病预测,中医学的许多重要原则都是在运气“七篇大论”中总结出来的。近代有些学者不去认真研究五运六气的精神实质,却把社会上一些简单利用五运六气常位推算方法,仅凭天干地支的机械推算就去搞疾病预测的现象认作是五运六气的代表加以评判,从而粗暴地否定了五运六气。中医教材中摈弃了五运六气,许多中医的道理和原则都讲不清楚了。 教材宣扬中医看病的主要特色是辨证论治,但辨证论治是中医较低层面上的特色,《黄帝内经》并不突出辨证论治,反复强调的是谨守病机、无失病机。辨证时把某一时间点上采集到的症状集合在一起,分析它们的寒热虚实等属性,是空间的、静态的思维方式;抓病机则要求从动态的、时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角度看问题。证是象,证象不明显时会无证可辨;而抓病机每能握机于病象之先,抓的是先机。辨证论治引导学生有是证、用是方,容易被理解为对症疗法;抓病机则要抓产生证的关键因素,深层次的因素往往是不显于表的隐机、玄机。分析病机时还要把握时机,七损八益是从动态的角度教人抓时机的重要原则。 更新中医教材到了关键时刻 国医大师陆广莘呼吁重铸中华医魂。中医的魂是什么?首先是中华文化之魂。中医药理论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凝聚着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源头是太极河洛,是阴阳五行。太极河洛是古人对自然变化规律的基本认识,阴阳五行是时间的动态模型,这些都是中医思想的灵魂。教材把太极河洛摈弃了,把阴阳五行改造了,现在讲中医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向社会和世界弘扬中医文化,但我们完全不讲中医理论中对太极河洛思想的精妙运用,反而讲阴阳是朴素的辩证法、五行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这样的文化还能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吗?不是讲西医的知识和技术对中医没有用,问题是教材有意无意地用西医的思想来要求中医、改造中医,抽换了中医的魂。 中医要发展,教育是基础;教育要发展,教材是根本。 观点3 教材编写应留有空间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刘力红 作为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的体验者,更有幸作为国医大师邓铁涛的入室弟子,对中医教材多少有些许感悟。教材,顾名思义乃施教之材。 过去的教材乃教师所有,以兹确定教授的范围,学生未必全有。如教授《四书》,便以《四书》为教材;教授《内经》,便以《内经》为教材。《四书》、《内经》基本为原文,最多加少许名家之阐释,以为举一反三。现在的情况略有不同,教材乃教师和学生共有,故教材不仅是教师教授的材料,亦为学生学习的材料,这便成为教材编写必须考虑的两个基本因素。然而教与学本相因相长,故虽曰二,实为一。 教是一个鲜活的过程,唯有其活,方有化的功用,故曰教化。此为中医教授的一大特征,是我们今天探索教材编写需要注重的问题。所以教材绝不应该仅限于集聚知识,只做硬件,而必须是软硬的结合体。 依据这一原则,教材虽然必须确定教授学习的范围,但亦须确保足够的空间。唯有足够的空间,教师方有充分展示探求、体悟、修学过程的机会,而这一鲜活的过程,最是学生需要吸取的。教材留有空间,教师和学生皆有事可做。教材若无空间,越填越满,越编越厚,教师无事可做,只是照本宣科,学生无事可做,只是强记应考,教便成为“死”的过程,便难以产生“化”的功用,此最为教学之所忌讳。 当然,有感悟、有上进心的教师每每不甘于此,干脆弃教材不用,完全按照自己设定的内容和方法教授。如此一来,反受学生欢迎。若国家花费大量人财物不断更新的教材,不为求取上进的教师和学生所喜爱,那么教材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鸡肋,这实在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的问题。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87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