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去亲自攀登高山,就不知道天的高度,如果不亲自去深深的溪水边,就不知道大地的厚实。用高山与蓝天,深溪与大地作为对比,显然是在诉说一份实践和探索。经过了三周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看视频
>>>>发现问题,在原文和生活中找答案……时晓红同学每次都会把《黄帝内经》原文做成思维导图,在这次整理中她发现有两处与老师课上PPT里不一样,她提出了疑问。毛小妹老师在课上做出了解释:看视频
发现问题
寻找答案
这是个快乐的过程
>>>>学在当下,用在当下……认真的周泉同学每次听完课都会认真研究老师的小妙招,这次她按毛小妹老师文化课中介绍的小方法自制了开塞露,并分享到了学习群,在庚子年尤其是立秋之后对很多便秘的人来说,是一剂良方:
看视频
不当旱鸭子
学了游泳,一定要下水去游,去感受……
>>>>换个角度看问题,世界就会不一样……群里放了一张脑洞图,同学们纷纷亮出自己的答案:27、17、20、194、79、144…… 有同学说这不是数学题,这是哈姆雷特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我们来看看毛老师怎么看这张图:看视频
老师说学习五运六气,思路就像这张图。先把鞋子,手套,眼镜的价格搞清楚,把加减乘除搞清楚,最后还要靠眼力和心细才能算出正确答案,其中的道理意味深长……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给认真完成作业的同学点赞
▼
作业做起来
动起手来做一做
▼
学员里有一位书院的老师,她把此次学习五运六气的知识分享给了夏令营的孩子们,小朋友天资聪慧,学起来非常快。看来五运六气要从小朋友抓起。每一个生命成长---从未知的无明到闪耀的开悟---都要经历很多个发展阶段。灵性意味着我们如何和宇宙连接,加上不断努力、点滴进步、逐渐完整的过程。了解更多课程内容,识别下方二维码。>>>>A1文化课8月14日直播进入倒计时……让“思想的小路”变为“双向六车道”,那一定要去岐黄网看一看毛小妹老师的A1文化课,十讲内容带你驶上“中医智慧的快行线”,在学习五运六气的路上如虎添翼。“知以藏往”
安身立命
让思想生根发芽
开出智慧的花
往期文章:A2五运六气基础课|难忘的网课生活(第二周)!A2五运六气基础课|难忘的网课生活!毛小妹老师7月14日公益直播回顾毛小妹2020年7月14日公益直播课|大暑前后养生保健毛小妹老师2020年夏季推荐自制特饮——柠檬姜片蜂蜜饮端午节天象与防病
人人都说大学很轻松,什么也不用做,有很多自由时间,可现实不是这样的,大学就像步入一个小社会,要情商高,处理好人际关系。
上了大学才知道,家人才是自己唯一的依靠,真的只有家人是希望自己好的,除此之外,就算你怎么样也不会有人管你?我也很怕别人的勾心斗角,每天晚上都是很想家开始频繁的父母打电话,但我不会表露自己的不开心,父母是自己可以永远依赖的人,但现阶段自己要学习,不去依赖。
上了大学才知道,孤独是大学的常态,可是适应孤独的过程很难熬,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课,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取快递,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没上大学之前,我对大学生活是很向往的,以为会有一群朋友一起,现在才知道干什么都是一个人,不过没有关系,只要我慢慢的充实自己,过程中总会遇到志同道合的人,遇不到也没关系啦,毕竟强者都是孤独的,提高自己远比迎合别人有用的多,所以要加油啊!
上了大学才知道学习是真的靠智力,老师上课就是直接讲着去的,并不会像高中那样停下来等你,或者慢慢跟你讲,自己去找资料,自己复习自己背,毕竟成功都是留给准备的人的
现在的大学生活,我好像还没有明白,但是身边朋友跟我说,这是刚开始上大学的,我们不是以后的我们,我也这么感觉,所以接下来是要好好生活了。
少年不惧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要好好的为自己的大学做铺垫。
在高中时期,你也许特别的优秀,也许还是全校第一名。但到了大学之后却发现自己身边的人都很优秀。这时候心里别有落差,好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要知道比你优秀的大有人在。给自己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严格按照自己的计划执行。
一、学习依然是最重要的事,专业课一定要抓紧打牢。
提高专业课的成绩,同时也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考研会选方向,毕业后我们也会面临岗位细化,我们要在自己的专业课内,做到专精。毕业以后踏入社会,我们常常需要在一个岗位上长期深耕,格外重要。如果不喜欢本专业,一定要尽快重视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主动去找老师、辅导员、有经验的学长学姐,他们会给你提供很多有用的帮助和解答。千万不要在二十岁的年纪,就选择了逃避和将就,在大一,转专业甚至回去复读,一切都还来得及。
二、学习不是唯一,人际关系也是必修课。
大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试验场,让你跟你的室友朝夕相处。很多人成绩不错,却忽视了如何结交朋友、如何跟室友处理好关系。如何去包容和尊重对方,和平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都可以在这四年里得到很大的锻炼。沟通和人际相处的技能,在之后的工作中也格外重要。
三、去考驾照
相比大一,你从学弟学妹,升级为学长学姐了。很多人的差距,往往在大二这一年拉开。毕业以后真的没有太多的时间,给我们去任性练车考试挂科了。我们可以利用好大二的时间,早早地把驾照拿到,成为学生中的老司机。
四、工作计划
在这一年里,确立自己大学的终极目标,将前面提到的大学目标和人生目标完美融合在一起。是直接工作,还是决定考研;是在家庭的支持下出国留学,甚至跟同学朋友创业、组建乐队,都是可以勇敢想象和选择的。这个决定一定要慎重,因为最后两年我们要为这个终极目标,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五、实习机会,毕业论文设计
大四进入大学的最后一年,我们要忙的事情很多。单是一个毕业论文,就让很多人抓破了头。这个时期,我们要学会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切换,锻炼自己协调处理各种事情的能力。不管考不考研,我们都可以在校园招聘季里,跟身边的同学一起感受氛围,认真准备。毕业前的校招,我们可以对职场规划和招聘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通过招聘时的岗位要求和面试情况,对比总结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思考公司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毕业后少走弯路。寻找适合自己的实习机会,这段经历同样对我们的毕业求职很有帮助。实习的经历可能不长,但对于我们了解职场、打磨相关技能,转变心态和角色非常重要。
大学里的同学可能来自天南地北,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学会适应不同同学的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世方式,在理解他们的同时去试着了解他们。在学习方面千万不要混日子,要认真积累专业知识,考下专业证书,不断充实自己。
你好,真实的大学生活是相对轻松自由的,也会根据学校的不同,学习氛围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区别。
1、大学生活是相对自由,轻松的。和高中相比,大学生活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可以去自由支配,同时学习压力也没有高中时那么大,相对轻松。这种环境记忆让一个人丧失奋斗的动力,沉迷于轻松自由的生活,而忘记了学习是最基础的东西。
2、学习氛围会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的状态。在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学校,大家的比学赶超互相开展学习讨论,大家都有共同的进步。而如果在一个学习氛围较差的学校,可能很多的学生都是沉迷于吃喝玩乐的,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这也会极大的影响学校的每一个人,造成学习氛围不好。
3、大学首先要抓好学习,其次要兼顾生活。大学学习仍然是第一位的,只有学到真才实干,才能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也要兼顾生活,在相对空闲的时候,可以选择去旅行去参观,多看看不同的事物,增强自己的见识,扩大自己的眼界。
大学生活是轻松自由的,也是最容易拉开差距的时候,只有自己有较强的自律性,才能把大学生活过得精彩。
第一节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
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法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一门学科。其内容极为广泛,主要包括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疾病,二者各有其病因病理、临床特点、诊治方法,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理论课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基础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内科学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习,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内科学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这就是内科学重要性之所在。在源远流长的中医学发展进程中,内科学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整理,使内科学知识,包括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等项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即中医内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传统将其研究的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一般说来,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随着时代的前进,学术的发展,学科的分化,原来属于中医内科学范畴的外感病如伤寒、温病等热性病以另设专科。本教材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内伤杂病和部分外感病,即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疾病为主要研究和阐明的对象,按其体系分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和经络肢体病证。
第二节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称“大方脉”,它是人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积累、逐渐形成的。
由于中医内科学在中医学中的特殊地位,因此,它的起源亦像中医学一样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如在《山海经》一书中,就可以看到“风”、“疟”、“疫疾”、“腹痛”等内科病证的名称和症状。《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已分有疾医、食医、疡医、兽医四种,其中疾医相当于内科医生,而扁鹊被人们视为分科的先师。由于内科疾病的普遍存在和医疗实践的深入,内科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得到迅猛的发展,尤其是《黄帝内经》的问世,被视为战国以前医学知识的总结。
一、奠基时期
殷周之际出现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学说,至春秋战国时期,则被广泛用于阐述和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并被中医学所采纳,以此探讨和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从而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为中医学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自战国迄秦汉这一时期,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时期。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各81篇。其基本理论可概括为:①强调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健康与病态与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关系。②将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摸索出人体疾病变化与治疗的粗略规律。③重视脏腑、经络,论述人身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④在以上理论指导下叙述六淫、七情、饮食、劳伤等病因以及脏腑、六气、经络的病理变化。⑤论述望、闻、问、切四诊的诊断方法和具体内容。⑥确定治未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标本,正治反治,制方,饮食宜忌,精神治疗及针刺大法等治疗法则。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已见理、法、方、药的雏形,成为内科学理论的渊源。另外,《黄帝内经》还记叙了二百多种内科病证,从病因、病理、病性转化及预后等方面作了简要的论述,有些病证还专篇加以讨论,如“热论”、“咳论”、“痿论”、“疟论”、“痹论”等,从而为内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言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比较系统的辨证施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分别讨论各经病证的特点和相应的治法,此外,还阐述了各经病证的传变关系以及合病、并病或失治、误治引起的变证、坏证的辨证与治疗方法。通过六经辨证,又可以认识证候变化方面的表里之分、寒热之异、虚实之别,再以阴阳加以总概括,从而为后世的八纲辨证打下了基础。《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以病证设专题、专篇加以论述,如肺痈、肺痿、痰饮、黄疸、痢疾、水肿等病证的辨证与治疗。.张仲景开创辨证论治的先河,临证时因证立法,以法系方,按方遣药,而且注意剂型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书中共制375首方剂,有不少功效卓著的名方,一直沿用至今,仍有很高的疗效。因此,《伤寒杂病论》在中医学术及内科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继承发展时期
经隋至唐,由于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发展,医学教育也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宫廷医学校的课程规定,必须先学《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等基础课,然后再学习包括内科在内的临床各科,以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亦可以看出内科在当时所处的位置和所具有的规模。隋唐时代,对内科中的多种疾病已有详细的论述,如对伤寒、中风、天行、温病、脚气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等都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对绦虫病、麻风、恙虫病、狂犬病的预防和治疗亦具有较高的水平。《外台秘要》已记载消渴病人的尿是甜的,对黄疸病及治疗效果的观察,提出“每夜小便中浸白帛片,取色退可验。”孙思邈进一步总结了消渴病的发病过程及其药物、食治等疗法,并规定了饮食、起居的某些禁忌。《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理学及证候学专著,其中记载内科病27卷,内科症状784条,对每一个病证的病因、病理、证候分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如对泄泻与痢疾、痰证与饮证,一反过去之统称而分别立论;对寸白虫的病因、疟疾的分类、麻风病的临床表现都具有极其深刻的认识。
宋代对于医学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比较重视,规定了各科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元丰备对》记载,宋神宗时“太医局九科学生额三百人”,分科中属内科的大方脉120人,风科80人,可见当时对内科之器重。从宋代起,金、元、明三代均设有大方脉科,为治疗成人各种内科疾病的专科,促进了内科的进步。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金元时代四大医家的出现,他们各自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人体状况及发病特点,总结了具有特色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刘完素对《内经》中五运六气学说有深刻的研究,他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参照《内经》病机十九条精神,认为“火热”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故力倡火热致病的机理,创立“火热论”。在治疗上,他极善于使用寒凉药物,故后人称之为“寒凉派”。张子和受刘完素的学术影响并加以发挥,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全在于病邪之侵害,不论外因、内因致病,一经损害人体,即应设法祛邪外出,不能让其滞留体内为患。他把汗、吐、下三法广泛运用于临床,并有独到的见解。由于他治病以攻邪为主,后人称他为“攻下派”。李杲生活于金元混战、社会动荡之年,人们饥寒交迫,民不聊生,体质虚弱,从而使脾胃在人体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所以,他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病时则多用补气升阳的药物。由于他擅长温补脾胃,后世称他为“补土派”。朱丹溪研究了先世医家的学术思想和著作,熔各家学说于一炉,独树“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两论。在治疗上,竭力主张滋阴降火之法,故后世称他为“滋阴派”。此四者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四大学派。
金元时代的成就不仅限于金元四大家。与此同时,《圣济总录》有18卷专论诸风,反映当时对“风证”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水平。张锐著《鸡峰普济方》,把水肿分为多种类型,根据起始部位的特征区别不同性质的水肿,施以不同治法。另外,还有一些内科病的专著问世,如宋代董汲著《脚气治法总要》,对脚气病的病因、发病情况、治疗方法均有详细论述,并订出64方,是一部现存较全面的脚气病专书。元代葛可久著《十药神书》,是一部治疗肺痨病的专著,书中所拟10首药方,分别具有止血、止嗽、祛痰、补养等作用,对肺痨全过程的分型和治疗总结了一套可以遵循的经验。
病因学在此时也有重要发展。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在《伤寒论》病因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内经》理论,创立外因、内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此说概括性强,适于临证应用,沿用至今。
三、系统完善时期
自金元四大家掀起学术争鸣之风,后世历代诸家,各抒己见,使中医的理论与实践日趋系统和完整,在中医学术界掀起了发展、创新的风气。如历代对中风之争,或言真中,或言类中,或言“非风”,越辩越明。又如对补脾、补肾及脾肾双补的推敲,使脾肾的生理、病理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也更加明确。再如对鼓胀的病机认识,从东垣与丹溪的“湿热论”,到赵养葵、孙一奎的“火衰论”,再至喻昌的“水裹气结血凝论”,也是越分析越透彻,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了治疗效果。明代继承了金元的学术成就并有所发展。如薛己的《内科摘要》在学术上受李杲善于温补的影响,而有所发展,是我国最早用内科病名的医书。虞抟的《医学正传》则发展了朱丹溪的学说。王纶明确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是对当时内科学术思想的总结。另外,龚廷贤所著《寿世保元》,先基础,后临床,先论述,后列方,并附医案,取材丰富,立论精详,选方切用,适于内科临床参考。《景岳全书》为纠正金元刘、张嗜用寒凉攻伐之偏,倡导人之生气以阳为主,指出人体“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力主温补之法,是书论内科杂病部分计28卷,记述70余种病证的证治,每病证均引录古说,参以己见。张景岳对内科许多病证病理之分析与归纳极为精辟,治则方药也多有心得,在这部分内容中,张氏结合病证对温补学说进行了充分的阐述。
明清时代,在医学史上具有特别突出地位的要算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它使内科学之外感病的实践与理论进入更高、更完善的境界。吴又可的《温疫论》,是我国传染病学中较早的专门论著,他认为瘟疫有别于其他热性病,它不因感受“六气”所致,而以感染“戾气”和机体机能状况不良为发病主因。并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自口鼻而人,无论老少强弱,触之皆病。这一认识,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也是一个突破性的见解。叶天士的《温热论》为温病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辨证的基础,其贡献在于:首先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说,概括了温病的发病途径和传变规律,成为外感温病的纲领;其次,根据温病的发病过程,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表示病变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再者,在温病诊断上,总结前人经验,创造地发展了察舌、验齿、辨别斑疹与白痦的方法。这就为温病学说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吴鞠通在叶氏学说基础上著成《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论述风温、温热、瘟疫等9种温病的证治,并提出清络、清营、育阴等各种治法,使温病学说更趋系统和完整,建立了温病辨证论治体系。其后,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对湿温病进行了深入研讨;王孟英著《温热经纬》,将温病分为新感与伏气两大类进行辨证施治。也都对温病学说作了发挥和补充,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发展。
在内科杂症方面,明清也有一定发展。喻昌《寓意草》中提出疾病发生与时代背景密切相连的观点,加深了对疾病发生本质的认识,故而提高了疾病诊疗和理论水平。林佩琴的《类证治裁》极为实用,熊笱著的《中风论》及尤在泾著的《金匮翼》对中风病的叙述,胡慎柔著的《慎柔五书》、绮石著的《理虚元鉴》对虚劳病的分析,卢之颐著的《痃疟论疏》对劳疾的认识,都可称之为内科专篇专著,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时,对血症的认识也有新的突破,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对瘀血证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创立了活血化瘀诸方,特别是为气虚血瘀所制益气活血之补阳还五汤更属创举,直到今日,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唐容川的《血证论》是论述血症的专著,对血症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并提出治血证四大要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医学传人我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中西汇通派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旧中国统治阶级的导向错误,不能正确引导中西两种医学取长补短,相互为用,反而企图扼杀中医,严重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继承发扬中医学的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医院校和中医医院的建立,使内科学同其他各学科一样,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医内科学》统编教材的几次修订和使用,一些中医名家整理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著书立说,如秦伯未的《谦斋医学讲稿》、蒲辅周的《医案》、《医话》,任应秋的《论医集》都有一定的见解和发挥。1983年的“衡阳会议”和1985年的“合肥会议”对振兴中医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特别是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医药学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这一决定得到全国的响应,各类中医学校和中医医院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中医药队伍不断成长,造就出一大批内科专业人才,既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促进了中医内科学的迅速发展,为中医走向世界创造条件。
第三节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中医内科学所包含的疾病,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深入、历代医家的积累和疾病谱的变化而与日俱增。为了方便学习研究与临床应用,探讨内科疾病分类的方法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金匮要略》一书中,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如痉、湿、喝三者皆是从太阳经开始,为来自外感的病证,故合为一篇利于鉴别;消渴、小便不利、淋病均属小便异常症状,故列为一篇论述;呕、吐、哕、下利又都是胃肠疾病,合在一起讨论,易于辨证施治等。这种分类尽管粗糙,但在疾病分类方面的探索却是有益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证候学专著,其以“候”类述,共1739则,可见书中证候分类之细,该书把风病、虚劳病、伤寒、温病、热病、时气病等作为全身性疾病,然后再按证候特征或脏腑生理系统进行分类。此种分类,实有过繁之感。《千金方》则由博返约,初步进行归纳。将风病、伤寒、脚气、消渴、水肿等作为全身性疾病,其他疾病则归入肝脏、胆腑、心脏、小肠腑、脾脏、胃腑、肺脏、大肠腑、肾脏、膀胱腑等脏腑门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虽是宋代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但此书按病分类,在疾病分类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如将内科病分为诸风、伤风、诸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杂病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试图按三因将疾病分类,但就某些病证之中,又包含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等不同证治,所以也说明此法分类尚未达到尽善之地。《明医杂著》将当时常见内科病证分题讨论,如对发热、劳瘵、泄泻、痢、疟、咳、痰饮、喘胀、饮食过伤、头痛、小便不禁、阳痿、梦遗、暑病等的证治加以论述,重点突出。
《三法六门》把疾病按病因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内伤、外伤、内积、外积共十门,这对后世《医门法律》影响颇大,是书将前六者及诸杂证分门别类,著成一书。《医学纲目》则按脏腑分部加以分类。如肝胆部,论述中风、癫痫、痉厥等病;小肠部,论述心痛、胸痛、谵妄等病;脾胃部,论述内伤饮食、诸痰、诸痞等病;肺大肠部,论述咳嗽、喘急等病;肾膀胱部,论述耳鸣、耳聋、骨病、牙痛等;伤寒部,论述伤寒病为主,兼及温病、暑病、瘟疫等,也可以看出著者在分类学上所下的苦心。《证因脉治》将所论病证又以外感、内伤分类,可以说是以外感、内伤对疾病进行分类的雏形。《证治汇补》将内科杂病分为八门,提纲门列中风、伤风、中寒、暑、湿、燥、火等证,内因门列气、血、痰、郁证及虚损劳倦等,外体门列发热、恶寒、汗病、疟等,上窍门列眩晕、头痛、五官等病,胸膈门列咳嗽、喘、哮、呕吐、反胃等,腹胁门列心病、腹痛、霍乱等,腰膝门列痿蹙、疝、脚气等,下窍门列泄泻、痢、便血、淋、遗精等,探讨了按部位分类的方法。《医学实在易》以表证、里证、寒证、热证、实证、虚证分类讨论疾病的证治。
纵观历代医家对内科疾病的分类,尚未统一看法。为了指导临床,寻找一个比较合理的分类法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多数医家认为以病因、病理变化为纲对内科疾病加以分类较为合适。以病因为纲,可将内科疾病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两大类。外感疾病,是由外感六淫等邪气所致;内伤疾病是由情志刺激、饮食劳倦、起居失常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如气血津液输布失常所生之痰浊、瘀血等引发。诚然,这两类疾病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些外感疾病可变为内伤疾病,内伤疾病使正气亏虚也易感受外邪,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可以变为外感疾病。以病理变化为纲可将内科疾病分为热病与杂病两大类。热病包括一切外感热证,以六经、三焦、卫气营血为传变特点的病症;杂病包括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而产生的病证。
病因分类,突出了病因的特殊性,便于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病理分类反映了疾病病理变化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因为病理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故可以进一步按五脏六腑进行分类。
病理分类法是在病因分类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病因分类的补充。因此,临床上可把这两类分类法结合起来,称之为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
外感热病,根据感受邪气的不同可分为伤寒与温病,温病又可分为温热病与湿热病。温热病包括了风温、春温、冬温、秋燥、温毒、温疫等;湿热病包括了湿温、伏暑、暑温等。按发病特点,温病又可分为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两类,如风温、冬温、暑温、秋燥属新感温病,春温、伏暑则属伏气温病。
内伤杂病分类的理论基础是藏象学说。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外联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以经络为通路。因此,内伤杂病虽多,但其病理变化始终不离脏腑功能紊乱、经络通路障碍、气血津液生成运行输布失常。故内伤杂病的分类,则按照不同脏腑生理病理变化而分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系病证、肾系病证、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证等。
中医内科病证的命名原则主要是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主症、体征为依据。如以病因命名的中风、中暑、虫证等;以病机命名的郁证、痹证、厥证等;以病理产物命名的痰饮等;以病位命名的胸痹、肝着、肾着、肺痿等;以主症命名的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等;以主要体征命名的黄疸、积聚、水肿、鼓胀等。由于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方法不同,对疾病的命名有其自身的固有特点,大部分是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来命名,与西医学有明显的差异。但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过程中,这种传统的命名方法已具有确定的含义,在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与病名相应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类证鉴别、发展演变、转归预后的系统认识,以及辨证论治的具体治法、方药和预防调护,迄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87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