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林、haibaraemily
这四颗星属于西方的飞马座,代表半神珀耳修斯的羽翼飞马。而在中国古代则分别称之为营室和东壁,可能是觉得四四方方像一处院落。
飞马座四颗星 | 拍摄:邵林
这是织女星和牛郎星,银河横贯二者之间。在中国,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而西方则把他俩分别划分到天琴座和天鹰座。
拍摄:邵林
面对这星辰浩瀚,西方有西方的诸神星空,中国则有我们的华夏苍穹。二者都源远流长,各擅胜场。可惜现代天文学主要使用西方的星座,中国的星空、星官则少人问津。
中国古人是如何探索和描绘属于我们的“华夏苍穹”的?
自古以来,“天”在中国思想文化体系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华民族也从未停止对宇宙、苍穹的探索。仰望星空,既是来自人类探索未知的本能;亦是因为星空本身灿烂瑰丽,引发了无数浪漫诗意的想象。
北斗七星 | 拍摄:邵林
这是北方夜空中七颗显眼的星星,形似一柄勺子,我们称之为 “北斗七星”。两千多年前的《史记·天官书》里描绘了古人用北斗七星定位其他星星位置的方法:
杓(biāo)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shēn)首。什么意思呢?
右起四颗星星构成了勺口,被称作“魁”,中间三颗连线比较平直的星星,构成勺子较长的直柄,也就是“衡”,最左边两颗的连线角度偏折,构成了勺柄手握的部分,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杓”。
“杓携龙角”,意思是两颗星(杓)的连线出来,直指一颗很亮的恒星大角星,古人认为它是天上东方青龙的龙角。
“杓携龙角” | 拍摄:邵林
“衡殷南斗”是说“衡”所代表的长柄部分的连线,直指二十八宿中的南斗星宿。
“衡殷南斗”| 软件模拟:Stellarium;标注:尞祡
最后的“魁枕参首”则是说,代表勺口的“魁”,正对着二十八宿中的觜宿。汉代的人把觜宿和参宿加在一起,看成一只老虎,觜宿代表虎头,所以“参首”就是“觜宿”了。(如何在夜空中找到参宿,参见:12月天象漫谈 | 流星雨、土星合木星)
“魁枕参首” | 软件模拟:Stellarium;标注:邵林
这种通过已知星星的连线来定位其他星星的方法叫做“星桥法”,直到今天也是天文爱好者们夜观星空辨识星星的重要手段。
星星位置和星座形态不仅在史书典籍中会用到,更是深深融入了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之中。
例如,《诗经·大东》里说: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意思是说天上代表簸箕的箕宿和代表勺子的斗宿都不能真的使用。
这里说的斗宿,不是北斗七星,而是前面提到的南斗星宿——二十八宿中的斗宿。《三国演义》中说“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就是分别指它们俩。箕宿和斗宿一南一北,比邻而居,所以诗中才说维南有箕、维北有斗。
后世苏轼《赤壁赋》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个斗也是指斗宿。在夜空中,牛宿也是斗宿的邻居,是箕宿的邻居的邻居。苏轼这句是说月亮当时位于斗宿和牛宿之间,这是用星宿来记录月亮的位置。
箕宿-斗宿-牛宿 |拍摄:邵林
又例如杜甫的《赠卫八处士》里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就是指参宿,也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那只老虎,而商则是指心宿二,参星和商星在空中相距约180度角,一个升起另一个则会落下,难以同时出现在夜空中。正因如此,杜甫说人与人之间不得相见,好像天上的参、商星一样。
参商永隔 | 软件模拟:Stellarium;标注:邵林
对了,这个商星,也叫大火星。注意了,大火星,不是火星!《诗经·七月》里“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个“火”说的也是大火星。在当时的七月傍晚,大火星逐渐西落,代表天气将逐渐转寒,这是古人从天象中总结的物候规律,用以判断时令,指导农耕和生活。
看到了吧,天文知识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已经渗入先人的文化生活之中,成为了我们的星空文化。想要了解和传承这种文化,在星空下触碰古人的思想,前提条件是你至少要对这片星空有所了解,这也是个有点门槛的技能。
中国古人命名了两千多颗星星,数据量实在有点大。为了快速成为认星达人,朝廷专司天文的官员之中还流传一些更方便记忆的韵文歌诀,也就是后世所传《步天歌》的原型——古代的天文学者推崇在旷野之中,一边背诵歌诀,一边对应辨认天上星辰。
河中六个阁道行,附路一星道傍明。五个吐花王良星,良星近上一策名。——《步天歌》节选大意为,银河之中六个相连叫做阁道,是穿过银河的桥梁。有一颗叫做附路的星星位于阁道旁边。王良星共有五颗,成吐花的形状。另一颗叫做策的星星在王良附近。拍摄标注:邵林
但文字形式毕竟还是不够直观,古人也会“太长不看”。相比之下,将满天星辰绘制成图对用户更加友好。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星图首推苏州石刻天文图,这是宋宁宗赵扩在当太子时候,教他天文的老师黄裳绘制的。
这幅星图以北极为中心,三个同心圈分别代表恒显圈、赤道圈和恒隐圈。顾名思义,恒显圈内的星星四时不落;而恒隐圈则是它的最外界限,在此范围之外的星星是古人活跃范围看不到的。这幅星图后来被刻在一块高2.16米,宽1.06米的石碑上,流传至今。
苏州石刻天文图中的恒显圈、赤道圈和恒隐圈 | 标注:邵林
相比于文字记载,星图的传承似乎更加艰难。
早在汉代就有诸如蔡邕等学者绘制过星图,但大多失传了。现存最早的星图可能是敦煌星图,但可惜的是,因为一些历史原因,这个星图现存于英国。比较著名的还有宋代苏颂带队造水运仪象台时候留下的星图,记录在《新仪象法要》之中。
敦煌星图.甲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中国的星图曾输出到诸如日本、朝鲜半岛、中南半岛甚至南亚等地区,其中一些因此得以流传下来,例如唐代朝廷赐予朝鲜的星图《天象列次分野之图》。
旧藏《天象列次分野之图》
但用星图来描绘星空显然也是有问题的。
汉代以后,“浑天说”成为主流,这种学说认为天是球面的,像鸡蛋壳一样包裹着大地。于是和地图一样,球面的天空自然也无法用平面图形真实记录。例如《新仪象法要》中的星图,赤道附近的星星位置比较准确,而越靠两极的地方如果不改变投影方式的话,就会被拉伸得越严重,星星的位置也就越不准确。
地图形变示意图
星图的形变问题其实很早就有古人意识到了,敦煌出土的唐代星图将整个天空分割在多张图片里分别展示,就是为了减少星图的形变。
另一个避免形变的方式,就是直接做一个立体的球来代表天空,在上面绘制星点、标注星座——这就是浑象,可以简单理解为类似地球仪那样的“立体星图”。
北京古观象台的复原浑象 | 拍摄:邵林
浑象横腰位置通常需要加装一个圈环或者平面,以象征地平线。地平线以上代表我们可以看到的星空,下面则是那些沉入地下或者将要升起的星辰。
历史记载中第一个制造出浑象的是汉代的张衡,事实上,我们在许多场合看到说“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就是指上面这类球形的星图。但有些地方把另一种长这样的仪器当作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就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某机场塑像,其文字介绍称原型为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实际这是一种天体观测仪器,出现的时代可能比张衡更早|拍摄:邵林
张衡之后,东吴的陆绩、南朝梁的陶弘景、唐代的一行和尚、梁令瓒以及宋代的苏颂等人都有制作过各自的浑象。
可惜的是,这些浑象大都已湮灭在历史之中。我国现存的浑象或者类似浑象的仪器,最早只能追溯到清代制品。例如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的清代铸造的天体仪,或者故宫之中的金嵌珍珠天象仪,本质上就是一架浑象。如今的许多博物馆中,也有仿制的浑象展出。大家有机会可以前往参观。
北京古观象台的清代天体仪 |拍摄:邵林
从《诗经》、《史记》到《步天歌》;从星图到浑象…中国古人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和描绘星空。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但遗憾的是,快节奏的生活正在让越来越多今人对中国古代天文与文化兴致缺缺。我国古人给星空以极大的关注,通过各种各样手段来传承天文知识,既是出于对科学的探索,亦是文化的延续。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绸缪束薪,三星在天”、“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这份天文与文化交融的美好,希望你们也能拥有。
毛老师在A2课程中谈天文
长按识别二维码,一起来学习吧了解更多课程内容,识别下方二维码。>>>>A1文化课十讲让“思想的小路”变为“双向六车道”,那一定要去岐黄网看一看毛小妹老师的A1文化课,十讲内容带你驶上“中医智慧的快行线”,在学习五运六气的路上如虎添翼。往期精选
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厨房就是药房 | 学员实战分享(1)12月4日《五运六气体质学》B2网络课开课啦!毛小妹:中原的四季农耕创造了四时五行用心打造的好课,堂堂都精彩,是因为我被感染…我的学医之路 | 学员心得交流运用毛老师五运六气体质学以及白老师运气针法治疗“反复下肢冰冷3月余”案例1则用临床实践印证《五运六气体质学》的实用性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86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运动的注意事项_,你做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