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然遭受打击食欲不振怎么办
1、经常更换食谱,改变烹调方法。一种新的食物往往可促进食欲,改变烹调方法,使食物具有不同的色香味,可以增加食欲,但无论哪一种食物,何种烹调方法,一定要达到食物熟烂的程度,才容易消化吸收。
2、药膳促进食欲。开胃健脾作用较好的配方有山楂肉丁、黄芪山药羹,每日服用具有益气生血、增加食欲,提高胃肠吸收功能的作用。
3、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不但可以增加抵抗力,而且还可以增加食欲。
4、适当活动。在新鲜空气中进行户外活动可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但需避免过分疲劳及兴奋,还要注意每日保证充足的睡眠。
5、勿随意吃零食,两餐之间随意吃糖果、糕点等零食会造成消化液分泌紊乱,规律破坏,食欲便渐渐减退。
6、选用助消化、增食欲的食物,如藕粉、山楂、水果。各种鱼类,如鲫鱼、青鱼等营养丰富,鱼肉较细,易于消化。水果能供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及有机酸和食物纤维,有机酸能刺激胃液分泌,食物纤维可促进肠蠕动,有助于消化和排泄。
二、食欲不振饮食调理
1、枇杷酒。枇杷400克,白糖100克,白酒1000毫升,蜂蜜适量。将枇杷洗干净,晾干,放入容器,加入白糖、白酒和蜂蜜搅拌均匀。放入容器密封一个月后,即可饮用。此枇杷酒能润肺生津止渴,改善食欲不振的症状。
2、蛋香苹果片。鸡蛋2个,苹果200克,白糖20克。油、面粉适量。将鸡蛋打入碗中,加入面粉与水调成糊状。将苹果洗干净,去皮与核,切成薄片,放入鸡蛋糊中蘸匀取出,锅中放油烧热,把苹果片放入锅中炸熟后取出。盛盘后撤上一层白糖在苹果片上即可。此方可有效美容护肤,可改善食欲不振的症状。
3、苹果皮蜜茶。苹果皮45克,绿茶3克,蜂蜜30毫升。将苹果皮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煎煮5分钟。用热水冲泡绿茶,将煮好的苹果皮水加入绿茶汁中,再加入蜂蜜调匀,即可饮用。常饮此品能有效健脾补气,生津止渴。
4、菠萝葡萄汁。葡萄20克,菠萝50克,蜂蜜适量。将菠萝去皮切成块状;葡萄去皮与子。将葡萄与菠萝放入杯中,以滚水冲泡,约5分钟加入蜂蜜调匀即可饮用。此果快可提振食欲,舒缓疲劳。
5、冰糖柠檬汁。柠檬1个,冰糖适量。洗净柠檬,对切,然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将柠檬渣过滤,加入冰糖,视冰糖化开后,即可饮用。可改善食欲不振的症状。
三、导致食欲不振的原因
1、过度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
会引起胃壁供血不足,胃分泌养活,使胃消化功能减弱。
2、饥饱不均
胃经常处于饥饿状态,久之会造成胃粘膜损伤,引起食欲不振。
3、情绪紧张过度疲劳
在当今快节奏和竞争的社会中,人们容易引起失眠、焦虑等紧张情绪,导致胃内分泌酸干扰功能失调,引起食欲不振。
4、暴饮暴食使胃过度扩张
食物停留时间过长,轻则造成粘膜损伤,重则造成胃穿孔。
5、酗酒吸烟
酒精可损伤舌头上专管味觉的味蕾,酒精也可直接损伤胃粘膜,如果患有溃疡病、慢性胃炎,酗酒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胃和十二指肠穿孔;烟雾对胃粘膜的危害并不小于饮酒,吸烟也会引起慢性胃炎。
6、生冷食物
经常吃生冷食物,尤其是睡前吃生冷食物易导致胃寒,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7、药物因素
有些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某些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药原性味觉障碍。有时也与环境、心理状态、食品的加工等有一定的关系。
8、睡前饱食
晚餐过饱,必然使胃肠负担加重,胃液分泌紊乱,易出现食欲下降。另外,还可导致肥胖、睡眠不实、结石、糖尿病等。
9、饱食后运动
饱食后短时间内剧烈运动会导致胃蠕动增快,继而出现胃痉挛,出现胃部长痛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有的甚至可能造成胃扭转。
四、食欲不振预防保健
1、生活要有规律:现代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休息的时间难以始终如一,但不管怎样,在进食上必须做到定时、定量、定质,不能因为繁忙而在饮食上马虎从事,饥一顿、饱一顿对人体健康是无益的。合理的饮食制度,可成为机体的条件刺激。坚持定时进餐,到了进餐时间,就会产生食欲,分泌多种消化液,利于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吸收。
2、要注意对食物科学地加工烹调:科学的加工烹调食物有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利用。色彩美丽,香气扑鼻,味道鲜美,造型别致的食物,是人体产生条件反射,分泌出大量消化液,从而引起旺盛的食欲,利于食物消化吸收,另外,正确的食品加工,可以避免食物中的维生素的破坏。
3、就餐时好心情: 就餐时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情,有益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4、就餐环境要优美:就餐时有一个优美的环境,光线充足,温度适宜,餐桌、餐具清洁卫生等,都能促进食欲。
5、某些药物的长期服用可导致药源性味觉障碍,要合理的用药,可服用具有调理肠胃的中药肠胃调神剂进行治疗。
6、要戒烟、忌酒:过量饮酒或每餐必饮的习惯一定要戒除,戒烟对提高食欲也是非常重要的。
7、适量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例如散步、慢跑、气功等都是胃肠病患者的良好选择。
8、补锌:因为缺锌最为突出的影响就是引起消化功能障碍,导致孩子味觉差,引起食欲不振,锌参与味蕾素的合成,有增强味蕾机能和促进食欲的作用。
自古中医治病,都讲究望、闻、问、切,其中“望”就是直接观察病人的面部状态如何。人的一生中总会伴随着或多或少的疾病出现,但是要知道疾病出现之前,我们的皮肤会给提示的!
本文结合身体出现疾病时皮肤的反应为大家科普介绍,希望人人都会通过自己的皮肤状况把自己身体的疾病给“望”出来。
一、皮肤瘙痒
如果患者感觉到皮肤莫名瘙痒,这时就应该有所警惕了。出现这种现象可能由于空气干燥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皮肤干燥,从而引起此种皮肤不适反应。
针对这样的皮肤不适状况也比较好解决,换用一些保湿补水的护肤品,或者抹一些植物类止痒药膏就可以了。皮肤瘙痒也有可能提醒大家身体上出现某些皮肤病,例如过敏反应等。
还有一些常见的皮肤病,像我们知道的湿疹、荨麻疹、红疹等都会引起皮肤有明显的瘙痒感。
如果进行过专业医学检查发现自身没有任何皮肤病的出现,但是身体莫名发生瘙痒,这时就要考虑其他病症的出现。大家很多不知道的是,一些大的疾病,例如糖尿病等也会引发皮肤瘙痒。
二、脸色苍白,皮肤发黄
有这种皮肤状态的患者一般是因为肠胃不好或是身体吸收机能不好,身体缺乏应有的营养物质。这些人群一般也会有贫血等并发症,因此为了帮助补充血气,恢复皮肤正常状态,可以多食用补血气的食物
皮肤发黄也是黄疸的表现,患者面对急性肝炎或者急性溶血的风险,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诊治 。
三、身体莫名有淤青
身上有淤青现象,大部分都是遭受了外界严重的硬物撞击造成的,导致人体皮下的毛细血管断裂,血液从毛细血管中流出到皮下组织,形成淤血,从而造成身体某个部位淤青。正常人群只有受到外界物理撞击之后皮下才会出血,表现在皮肤表面呈淤青状,但是也有部分人群在自己不清楚的情况下皮肤就会出现淤青。
1.与遗传基因有着莫大的关系,自己的家族内部可能有人是血管性血友病。
2.我们都知道体内血小板对于身体凝血的重要作用,因此如果身体莫名淤青出现可能与身体血小板减少存在很大关系哦。
3.我们体内有多种维生素成分,主管凝血的维生素又叫做维生素K,这类维生素一旦缺乏,很容易导致我们皮肤黏膜出血,从而身体出现淤青。
4.脾具有统血的作用,脾虚容易脾功能降低,导致血液外溢,皮肤就会出现莫名的淤青,脾虚往往还有导致面色发黄,食欲不振,浑身乏力等。
四、皮肤上黑色痣的改变
一般皮肤表面的痣都是天生或者后天长出来的,尤其对于长在面部的痣,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其影响外貌美观,因此想尽办法将其祛除,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哪些痣是不能祛除的,有的痣有发生恶化的风险,会引发皮肤癌症,从而对生命安全产生威胁。若发现自己的痣有所变化,我们自身可是不能轻视。
温馨提示 :当身体出现疾病时,一般皮肤都会给我们发出预警,皮肤上的一些迹象,都可能表明了一些疾病的发生,甚至可能是癌症等威胁到我们生命的疾病。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自己一些皮肤的变化,若发觉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切忌病情恶化的时候才处理,加重身体的负担。望每位读者身体安康。
今天我又认知了一个新词,夏日恐惧症。然后,就去网上查,说这是一种精神系统疾病,表现为随着高温来临对夏天气温、紫外线、蚊虫、晒伤等方面的恐惧和抵触,从而出现焦虑情绪,神经系统不稳定以及烦躁等情绪变化。
有不少网友纷纷在社交网络上也表示夏日恐惧症要发作了,一想到出门就可能会会妆花,甚至汗流浃背;坐公交会闻到难闻汗臭味道;去户外游玩也要面临人挤人的尴尬;感觉穿衣服不敢露的太多,看到别人穿的露脐装,自己有一种自卑感等等,就觉得整个夏天都不美丽了。
还有的女性网友感慨,会提前几个月就开始疯狂节食控制体重, 因为过度节食导致暴食,内分泌混乱,睡眠质量也不好,整个人每天都是晕乎乎的,非常难受。
其实,在患恐夏症的人群中,大部分都是女性,主要是为了身材和皮肤而焦虑。看到身材姣好的同性就会陷入自我谴责中,例如,腰围比别人粗了,皮肤没有人家白,就突然感觉自己输的很惨,从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
医生也指出,如果上升到病理性原因,就是一种惊恐障碍了,又称急性焦虑发作,是焦虑障碍的一种。发作时表现为强烈的恐惧、焦虑,濒死失控等痛苦的体验,发作时间数秒到20分钟左右。导致惊恐发作时诱发像心脏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肺栓塞、低血糖等疾病出现。所以,医生提醒说,天气闷热潮湿时,极易诱发惊恐发作,需要多注意。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情况,只是当时我不知道这是夏恐症状。
我闺蜜一到春天,就开始为夏天做瘦身准备。饮食上非常挑剔,不吃这个也不吃那个,有时候一天就吃个苹果喝一杯芹菜汁了事。我问她为什么这样疯狂减肥,闺蜜说,如果肚子胖的话就不敢穿露脐装了,也不敢照镜子。甚至有时候也为体毛焦虑,怕刮的不够干净而羞愧。最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她再热也不穿透气凉鞋,都是穿那种欧版的不露脚趾的鞋子。我问她为什么,她的回答是,觉得脚趾头不美。你就瞅瞅吧,怕这个怕那个的,能不焦虑恐惧吗?!
就像我闺蜜这种情况,对于身材焦虑是再正常不过的情绪变化了,每一个爱美的人都会多多少少对自己的身材有一点不满意。但是,在审美过程中,应该以健康为主,要注意饮食均衡科学健康减肥。不要太过于苛刻了,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进而开始一些莫名其妙的较量,最终造成焦虑恐慌。我认为,真的不值当。
我还有一名同事是病理性的,在一次挤公交中出现了夏恐症状。她一开始事,后来随着人越来越多,在拥挤状态下,她说闻到到处都是汗味,感觉到呼吸困难,焦虑不安,最后在惊恐发作时诱发低血糖发作晕倒。还好车上有一名护士告诉司机及时疏散人群后,及时送至医院救治才得以缓解。
下面就来聊聊,对于夏日恐惧症该如何有效的缓解,怎样才能轻松的度过夏日呢?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要学会调整心态 认识到夏天是自然现象,学会接受和适应。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努力尝试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夏天。
可以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夏日恐惧症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您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因为经常处于恐惧中很可能会造成精神等方面问题。看心理医生,可以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和调整来缓解和改善。
和朋友分享感受 如果出现了这种症状,也不要焦虑,你可以和朋友分享你的夏日恐惧症,他们可能会提供建议,帮助你克服。
不要太过于追求完美 就像我闺蜜这种情况,就是过于追求完美了,对自己要求过高,这样很容易患得患失。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最后迷失自己。应该接受自己,不要去管别人怎么看。
总之吧,出现夏季恐惧症是可以理解的。不管是为了身材还是因为夏季出汗导致尴尬等等原因,都应该学会正确面对,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愉快的度过夏天~
一、成瘾行为x0dx0ax0dx0a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与社会的接触更广泛,也会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成瘾的概念最早来源于临床医学中病人对药物的依赖现象。当前,在青少年群体中比较常见的成瘾现象主要有吸烟和饮酒成瘾、游戏成瘾以及网络成瘾等。x0dx0ax0dx0a(一)吸烟成瘾x0dx0ax0dx0a吸烟行为在青少年中非常普遍。据统计,目前我国9~12岁小学生中约有10%~15%的人吸烟;12~15岁的初、高中生约有35%以上的人吸烟;16岁以上的高中生、大学生吸烟者则占到了被调查者的75%。青少年初次吸烟的年龄也有逐年降低的趋势。x0dx0ax0dx0a在我国,当前青少年吸烟的状况主要有三个突出特点。x0dx0ax0dx0a(1)男生吸烟的比例较高。在男生中,初一学生吸烟比例约四分之一,高一学生吸烟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在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及工读学校这一比例能到达60%甚至更高。x0dx0ax0dx0a(2)少数女学生也吸烟,而且目前女学生抽烟人数有发展的趋势。x0dx0ax0dx0a(3)开始吸烟的年龄变小。在吸烟的青少年中,很多人小学期间就已经开始吸烟。x0dx0ax0dx0a从我国情况来看,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下列四个方面。x0dx0ax0dx0a(1)我国社会吸烟的风气很严重,各种公共场合和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烟,对青少年吸烟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x0dx0ax0dx0a(2)家庭中父母及兄弟姐妹的吸烟行为和态度会起到强化和示范作用,家庭中父母的监控不适当和亲子关系不良与吸烟行为有关,家庭的社会生活背景也有一定影响作用。x0dx0ax0dx0a(3)同伴群体在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年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其所属群体对吸烟的态度和团体的性质等都会影响到青少年吸烟与否及吸烟的多少。x0dx0ax0dx0a(4)心理上的自我满足。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上有较大的变化,容易对吸烟产生好奇心,这种独立意识和成人感的需要,使中学生容易沾上吸烟行为。x0dx0ax0dx0a(二)游戏成瘾x0dx0ax0dx0a目前国际上将电子游戏分为单机电脑游戏、游戏机游戏以及电脑网络游戏。电子游戏本身有其积极的一面,它能够训练人的手、眼、脑的配合能力,起到一定的开发大脑、提升智力的作用,有助于激发钻研、创造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可以增强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但是,网络和电子游戏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青少年的自制力比较差,社会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更容易沉溺于游戏中,而且由于电子游戏的设计情节、内容、画面等良莠不齐,容易给他们在心理、生理以及社会适应方面造成困扰和伤害。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暴力场景,对青少年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青少年本身心理抵御能力就弱,而随着这三类游戏越来越逼真,他们对游戏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而网络游戏又因具有娱乐性、互动性、开放性和虚拟现实性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沉迷其中。过度玩电子游戏会导致类似依赖综合征等一系列的问题(刘学军等,2002)。玩电子游戏成瘾者与那些精神活性物质成瘾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主要表现为持久地渴望或难以控制或减少玩电子游戏,为了满足强烈的玩电子游戏的冲动而放弃重要的社会角色和其他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停止电子游戏活动后则会出现生理和心理的不良反应(杨彦春、祝卓宏,1999)。而沉迷于电子游戏的青少年更多地表现出较高的抑郁和焦虑,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交问题、行为问题以及家庭矛盾等。x0dx0ax0dx0a对于暴力游戏与青少年攻击性之间的关系,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研究一致表明,接触电子游戏暴力与攻击行为存在正向联系。一项对八、九年级的青少年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低敌意特质却玩暴力游戏的青少年反而比那些具有强敌意特质但不玩暴力游戏的青少年更容易发生身体冲突。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玩电子游戏与攻击性认知、归因和行为有因果联系。x0dx0ax0dx0a(三)网络成瘾x0dx0ax0dx0a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网络成瘾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我国,青少年在网络活动的人群中占据主要位置,而网络成瘾的发病年龄为15~40岁,青少年为高发人群。x0dx0ax0dx0a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又称为网络性心理障碍或网络依赖等。目前对网络成瘾还没有一致的定义,有人将其定义为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网络成瘾的人主要表现为一种不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行为和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不能有效控制时间,并且随着网上活动带来的满足感的强化,使用者出现难以自拔的现象。在初期,患者会出现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如果不能如愿就会产生极度的不适应感,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焦虑、抑郁等;随后就会发展为躯体的依赖,表现为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最终导致学习、生活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网络成瘾会造成青少年心理、生理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不良后果。它会占据成瘾者几乎所有的时间和注意力,使其自我控制能力和认知能力下降,出现严重的动机冲突和情绪困扰,如抑郁和焦虑,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参与集体活动的动力减弱。x0dx0ax0dx0a研究者对于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x0dx0ax0dx0a(1)网络本身特征。网络本身具有的匿名性、时间快、范围广、自由度高等特点,可以使人际交流具有很大的吸引性,而同时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交流方式的限制。x0dx0ax0dx0a(2)人格特征。那些具有高焦虑、低自尊、抑郁倾向、自我控制能力差等方面特征的青少年更容易网络成瘾。x0dx0ax0dx0a(3)家庭和学校环境。家庭和学习的压力会导致青少年产生情绪、认知、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失调,因此他们就会借助网络来舒缓压力,逃避现实中遇到的困难。x0dx0ax0dx0a二、内部失调x0dx0ax0dx0a青春期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以及对社会生活的不适应,青少年会产生困扰、绝望、悲观等消极的情绪,因此极易产生内部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青春期精神分裂和自杀倾向等。x0dx0ax0dx0a(一)焦虑和抑郁x0dx0ax0dx0a抑郁常用来描述一种普遍的悲伤、痛苦或失望的情绪状态,是青少年较为普遍的心理困扰。抑郁一般会表现在情绪、认知和行为上,情绪上的主要症状有压抑、沮丧、对各类活动都不感兴趣,在认知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衰退、犹豫不决等,还会出现厌食、失眠和精力不旺盛等症状。x0dx0ax0dx0a青少年由于面对的压力逐渐增大,抑郁症状也普遍增多。彼得森等(Petersen,et al.,1993)报告了青少年抑郁的不同发展范式:青少年在13~15岁抑郁心境急剧增加,在17~18岁达到高峰,随后下降到成人水平。.青少年抑郁患病率远远高于儿童,其终生患病率与成年人接近,低者4%,高者达25%,这表明成年抑郁症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舒明跃,2004)。大多数研究认为,儿童期(13岁以前)男女患病率大致相同,但在青少年时期,女性患病率明显上升,与男性之比大约为2∶1甚至3∶1,与成年人基本相当。女性患抑郁症的比例高于男性,这可能是因为,在面对压力时女孩更容易把感觉指向内部,而男孩则会将注意力转向外部表达。这样面对同等程度的压力时,女孩更有可能变得抑郁。x0dx0ax0dx0a造成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遗传和生物学的因素外,主要有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创伤性应激事件和持续积累的不良体验,另一个就是个人的认知特征。对青少年来说,来自家庭中的家庭环境气氛、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以及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业成绩等都可能构成威胁青少年的生活应激事件,从而导致青少年的抑郁(徐馨琦等,2005)。在对青少年人群的研究中,抑郁主要和学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两个领域相关。在学业领域中,教师、父母、同伴对学业能力的评价与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有抑郁情绪的青少年具有较少的同双亲的亲密度、社会支持,并比他们的同伴表现出较低的自尊(邱炳武,2001)。而个人认知特征能够影响个体对消极事件的解释,这就是为什么同样遭遇不幸的人有的就不会患上抑郁症。研究显示,青少年的自我认知与抑郁有相关,自责和受别人责备后的自我认知方式与抑郁之间有显著相关,同时还发现,青少年抑郁和认知、自责、反思、积极的自我评价等有高度的相关关系。x0dx0ax0dx0a焦虑比抑郁在青少年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有研究显示(屈坚定,2003),在被调查的13~16岁学生中,有70%的人自称有很多忧虑,将近半数说他们的生活缺少乐趣并且使他们紧张,超过1/4的人说存在睡眠障碍。男孩与女孩有相似的焦虑倾向。焦虑的主要来源中,与学校有关的项目占到了2/3。将近半数学生对大量的家庭作业感到焦虑,一半左右焦虑与离校以后的就业有关。青少年的抑郁与持续的焦虑,若不加以治疗则会对成年后的工作、家庭和社会生活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但是,由于人们通常认为青少年,尤其是青春期的少年正处于情绪暴躁和忧郁并存的时期,许多人认为抑郁只是青少年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这导致家长和教师很少注意到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有70%~80%患抑郁症的青少年没有得到任何的治疗。x0dx0ax0dx0a(二)青春期精神分裂症x0dx0ax0dx0a从15岁开始,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发病率明显增多,到青年期达到高峰。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很明显,主要表现为:思维紊乱,扭曲现实或脱离与现实的联系,不能控制情绪以及人格混乱等。在真正患病前,常表现出先兆,如社会行为退缩、交往困难、敏感固执、戒心过多以及缺乏幽默感等。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出现的原因主要是遗传因素所致。调查表明,同卵双生子均发此病的比例为50%,异卵双生子均发此病的比例为12%,兄弟姐妹同时发病的概率就更低了。但这种遗传因素之所以到青春期方发生效应,还是由青春期个体所具有的特殊身心特点所决定的。这个年龄的个体最易感受压抑、挫折和焦虑,而消极情绪的长期积累则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原因。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患者常有对性的妄想,这与青春期性机能的迅速发展有密切关系。x0dx0ax0dx0a(三)自杀倾向x0dx0ax0dx0a自杀的倾向和行为在童年期以前极为少见,从青春期开始直至青年期呈直线上升趋势。美国的统计数字显示,在15~19岁青少年死亡的原因中,自杀是排在事故、癌症、其他疾病、被杀之后的第五个原因。《中国的自杀现状:1995~1999年》中的研究结论表明:估计中国平均年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我国目前已属于世界上的高自杀率国家之一。据调查显示,自杀已是我国全人群的第五位死因,是15~34岁青少年人群的第一位死因(王声涌,2003)。x0dx0ax0dx0a13~14岁在校学生中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9%。我国小范围的调查(范存欣等,2005)显示,在校15~26岁学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7.64%,自杀计划发生率为2.71%。自杀已遂、自杀未遂、自杀意念的发生,与青少年的年龄及发育成熟与否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功自杀率越高。18~20岁是青年自杀的高峰年龄段,这主要是由于在学业和求职过程中遭受挫折而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状态,且不能得到及时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而采取“一死了之”的手段。其中2/3的自杀者为20~24岁,30%为16~19岁,仅有8%的自杀者年龄小于15岁(赵静波、季建林,1997)。多数西方国家自杀死亡的青少年中男性多于女性,自杀青年男女之比为3∶1。男性自杀人数多的原因是因为男性一旦发生抑郁,所产生的挫折感、失败感和悲观情绪具有非常大的不可逆转和无可挽回的内在体验,同时男性往往不像女性那样去寻求帮助,而是倾向于走极端和采取危险的方式,这样大大限制了干预的机会。而在国内,无论是自杀行为还是自杀意念的发生,女性均明显高于男性(梁军林等,2000)。x0dx0ax0dx0a在自杀的倾向与方式上,存在着男女差异。女性多采用消极的自杀方式,如吃大剂量的药物或服毒;男性多采用主动的自杀方式,如用手枪自射或自缢等。男性所采用的方式比较彻底,多能完成自杀;女性一般只是表现出有自杀的倾向和举动,但许多时候不能完成。在男女两性青少年中有自杀企图和实际完成自杀行为的比例为100∶1。少年自杀的具体原因很多,如怀孕、学业失败、与父母发生冲突、被同伴拒绝、被社会排斥、违法犯罪后的恐惧,也有人是出于浪漫的想法。但不论具体情况如何,有一条根本的原因,就是青少年期需面对的困难和烦恼突然增多,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积累起来而导致心理崩溃,最终导致采用自杀的方式来解脱。x0dx0ax0dx0a三、外部失调──反社会行为和青少年犯罪x0dx0ax0dx0a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对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的界定意见并不统一,但一致的观点是青少年的违法行为要比其他年龄阶段更普遍。根据近年来出版的有关青少年犯罪统计资料,我国青少年犯罪似乎有愈加严重的趋势。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已经从20世纪50年代的20%~30%上升到80年代的70%~80%。进入90年代,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的比例虽有下降,但形势仍很严峻:1990年为57.31%,1991年为52.88%,1992年为50.78%,1993年为50.74%,1994年为49.12%,1995年为45.54%,1996年为40.53%,1997年为37.85%,1998年为39.39%,1999年为36.71%。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呈现出暴力化、团伙化的趋势,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类型集中为抢劫、强奸和盗窃,在押未成年犯中上述犯罪类型人数比例分别为64.4%、11.3%、10.5%,占全部犯罪类型的八成以上,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孙云晓,2006)。x0dx0ax0dx0a许多调查材料表明,这几年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x0dx0ax0dx0a(1)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案犯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青少年犯罪年增长率超过5%。x0dx0ax0dx0a(2)犯罪年龄呈下降趋势,且团伙性犯罪居多。据有关数据分析,从1998年到2003年,青少年作案平均年龄下降2岁,由17.6周岁降为15.7岁。14~16岁青少年犯罪状况日益突出,14岁以下的犯罪案例也明显增多。x0dx0ax0dx0a(3)闲散青少年等群体违法犯罪凸显。团中央对2 361名青少年罪犯调查后发现,闲散青少年为1 445人,占61.2%,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体。x0dx0ax0dx0a(4)家庭问题和失学、辍学问题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明显。近年来,失和、失教、失德、失才的家庭逐渐增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在对全国18个少管所和监狱的调查中发现,有26.6%的青少年罪犯来自破碎家庭,有近一半的青少年罪犯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于滨,2004)。x0dx0ax0dx0a(5)因非法网吧、毒品等不良因素导致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最新统计,因互联网传播不良信息诱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增加了5倍多。x0dx0ax0dx0a无论是官方记录还是青少年自我报告的研究都表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从青少年早期就开始逐级增长,严重的暴力犯罪和财物犯罪在青春期都有所增长,到青少年中、晚期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到了青年早期有所下降,成年早期才有少许下降。在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中,男孩的比例要明显大于女孩。男孩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更容易卷入到反社会的活动中。x0dx0ax0dx0a有效防治青少年犯罪必须从控制和消除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入手。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徐爱东,2005)。x0dx0ax0dx0a(1)家庭因素。导致孩子不良成长的家庭因素有三方面:一是家庭破裂,最新统计显示,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二是父母素质偏低,亲子沟通不足;三是家庭教育观念偏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对,犯罪青少年的父母更可能使用体罚式的管教方式。x0dx0ax0dx0a(2)同伴因素。在青少年时期,同伴逐渐取代父母的影响,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许多青少年犯罪行为都是在群体压力的情景下产生的。另外,同伴团体等亚文化群体对青少年的交往也有重大影响,有些群体会鼓励攻击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他们中较多人会被同龄群体排斥。有调查显示(孙云晓,2006),对于那些仅仅是学习跟不上的同学,13%的同学希望他们离开班级;对于那些由于不良行为受到学校处分的同学,将近一半的同学认为他们应该离开班级;而对于有严重不良行为,受到公安机关处理的同学,来自同龄群体的排斥更加强烈,只有25%的同学愿意他们留在原来的班级。x0dx0ax0dx0a(3)青少年自身因素。青少年时期的个体集众多矛盾于一身,表现为:既渴望摆脱束缚,但又受到能力的限制;既想得到他人的认同,但自我中心意识太强;既想张扬个性,但又比较偏激。再加上这段时期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强,自尊心强,分辨是非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承受力都较弱,这些特点很容易激化矛盾,使青少年无所适从。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就会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85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