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老子说,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食养人 2023-07-28 15:52:55

人生是一条长河,得高人指明方向则幸也;人生如一本大书,深度阅读可乐在其中也!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家哲学,儒家智慧,可取之不竭!

识不足则多虑

老子说,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png" />

见识不足,难以决断,就会思虑过度,担忧狐疑,没有安全感。所以有时候,多思多虑、惶恐不安的生活并不是外界给我们的,而是自己见识浅薄造成的。

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充实自己,开阔眼界。读经长学问,读史长见识,多读前人的优秀书籍,借鉴前人的智慧经验,遇到事情自然心开意解,知道如何应对处理。

威不足则多怒

威德不足以服众就会容易发怒。有人用发怒来树立威望,其实会事与愿违的,因为发怒暴露出了德行的不足。

威望都是从德行而来,道德的力量可以摄服一切大众。而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表现出的,必定是谦虚恭敬和平易近人,哪里会用愤怒去招众人的怨恨呢?

信不足则多言

信用不足的人,说话别人不相信,通常就会费尽口舌去讲更多的话。《易经》又言: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话多有时候从侧面表现出了一个人信用的缺失,所以守信非常重要。

八句话,十六个字,为人处世精髓

▌1. 站高

北宋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啊!不光是一切陈腐的陈规陋习,就连那些闲言碎语都可能成为遮挡我们视线,妨碍我们认清方向的「浮云」。

自然界的浮云有消散之时,生活中的「浮云」需要我们有较高的境界才能看清和忽略。

只有志存高远,胸襟旷达,才不会为私心杂念所困、功名利禄所累。

置身于崇高的境界当中,心灵才能得以纯洁而美好。

定位决定地位,心境跨越艰险。

▌2. 望远

俗话说:「走一步看十步。」你能看多远,才能走多远。没有远见,必寻短见,急功近利没有明天。

人生就像是一个舞台,如果你死守于枯井之中,那么你的人生将毫无起色,因为世界在你的眼里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如果想让自己未来的舞台更加绚丽多彩,那么就必须打破安于现状的心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

古人云:「江海不与坎井争其清,雷霆不与鸟雀争其声。」

江海之所以浩瀚无际,雷霆之所以引动暴雨,都在于它们知其当为,眼界开阔。没有广远的目光,再有本事的人也会平庸而无所作为。

▌3. 广闻

古人云:「多见者识广,博览者心宏。」

一个人见的世面多,经历、阅历多,知识面就广阔,经验就丰富。

北宋欧阳修说:「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

书看得越多的人,就是博览群书者,他的心胸就一定比其他人开阔得多。

也就是说,人要有知识,有经验,一个人要有一个博大的胸怀,那就必须多看书学习,也包括多观察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

所见所闻成就一生,无知无觉葬送一生。

▌4. 慎言

西汉刘向说:「君子慎言语矣,毋先己而后人,择言出之,令口如耳。」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不慎的语言,会在有意无意间伤人自尊,影响人际关系。

对个人来说,如果言语不慎重,轻则取其辱,重则丧其生。故出言一定要慎之又慎,特别是对别人羞辱、讥讽、指责、贬低等之类的话,更是不要轻易说出口。

言必适时,言必适情,言必适度。

不多说话,不乱说话。说实话不如说对话,说对话不如说好话。

▌5. 心宽

古人云:「心头无事一床宽。」

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祥和。心有多大,世界才会有多大。

世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对你百依百顺的人,能让你如愿以偿的事毕竟很少。你若计较,没有一样能让你满意。量宽才能得人,无我才是境界。

心宽一寸,路宽一丈;心宽似海,风平浪静。笑看花开,宁静喜悦;静赏花落,随缘自在。

▌6. 神定

北宋苏东坡说:「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不要一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立即心烦意乱,浮躁紧张,不知所措;也不要在顺境的时候,得意忘形,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

老子说:「祸兮福所倚,褔兮福所伏」,世上有很多的事情往往是因祸得福,因为福与祸两者是在不断地交替转换的,人生的一切都难以预料。

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其性格是充满自信和豁达的,既使遭遇到困境,心也不乱、意也不烦,保持头脑清醒,泰然处之,从容应对。

因此,对于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但在顺境中可以操控自如,同时在逆境中也能得心应手。

▌7. 意坚

南宋朱熹说:「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成功靠的是信念,而非条件。顽强的意志是成就梦想的可靠保证。只有拥有顽强的意志,我们才能不为困难吓倒,不为逆境屈服。没有顽强的意志,我们只能是在不幸面前徘徊不定,在逆境当中裹足不前。

意志坚定,是一切成就大事业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劳苦不足以使他们灰心,困难不足以使他们丧志。不管处境如何,他们总能坚持与忍耐。他们内心强大,神鬼难近。

▌8. 气足

唐代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

底气很足,就是自信,但绝非盲目自信,而是做了充足的准备后的胸有成竹。

自信的人内心富足,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有丘壑天地宽。

自信的人纯净,不在乎别人的无聊看法,能正确处理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坦然对待生活中的得与失,工作中的是与非。

自信的人敢为天下先,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真诚赢得喝彩,用智慧得到尊重,用善良打动人心,用真情书写人生。

关于弘一的名言

去去就来 ----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怎样看待死亡,法师说:去去就来》

弘一大师60岁那年,写了一首偈语,词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暗示自己将不久人世。

1942年9月24日、25日,他讲律时精神略倦;10月1日起发低烧,但仍每日写字,饮食渐少;10月5日起只喝水,拒服药;10月6日命侍者学人妙莲法师至榻前记录遗言及“助念”。他并无致命之病,但他要“走”了;10月10日下午,写“悲欣交集”4字,是为绝笔;10月13日,他“走”了…… ----《弘一大师》

弘一法师说过: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

脱俗之人如斯,可是俗事亦为如此。一个人是孤单,念着一个人才是孤独,总是傻傻分不清爽。

世界很美。身边的人物风景无一不好无一不美。这是弘一大师说的,也是我此刻感觉。

李叔同不同于弘一大师在此,我是我亦非我,也在此。

(邵长华禅茶武践行生活第15篇)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本是弘一法师语录,见识不足的人就会什么事情都体现得很多虑,威信不足的人就会什么事情都比较容易发怒,信心不足的人就会比别人多说很多话。没有勇气的人就多劳作,看不清事情的本质就多观察,越是没有道理的人越善于辩解,越是感情不好得人越表现的客套。总体也反映了人越是缺少什么,就越想要掩饰、伪装自己有什么,所谓欲盖弥彰。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弘一大师) ----蒋勋《舍得,舍不得》

朱光潜纪念弘一大师诞辰100周年的时候,他有说过一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朱光潜《纪念弘一大师诞辰100周年》

牧尘闻言,也是自嘲的一笑,因为他发现九幽此话还真是不假,他废了夏弘一只手,那夏禹怕是不会轻易善了,而排名第三的迦楼罗,更是他此次不能避的大敌,唯一一个没有确切表露敌意的苏轻吟,也是一个喜怒无常的主,而眼下…又是将排名第一的祝焱给坑了一把。

这些主,常人得罪一个就得担惊受怕,而他现在却几乎得罪光了,这惹祸的本事,连牧尘自己都有点佩服。 ----天蚕土豆《大主宰》

我已来到四十岁人界的盛年期,可是何以我已历经了生老病死一个人类命定必须经过的全部行程,形同槁木。 有谁说,养心如槁木死灰,又使槁木如萌芽。我却不是。我也不是弘一法师那样,他用他前半生繁华旖旎的色境做成水露,供养他后半生了寂无色的花枝。 ----朱天文《荒人手记》

直弘一口喝干杯中的酒。一直以来,他都想和儿子一起喝酒,倾听儿子的烦恼,从父亲的角度给他一些建议。但实际上,他们只要一说话就会吵架,根本感觉不到父子间的心灵相通。 ----东野圭吾《新参者》

弘一法师有句话: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记得中学时代爱跟亦梅先生去探望一位会做诗的老和尚,听他谈禅,看他写字,四壁飘浮的清寂氛围至今难忘。和尚藏了不少弘一墨宝,我一见倾心,暗自模仿,先生很快察觉,说那是人生熄了火气的造化,少年人岂可凭空附会! ----董桥《今朝风日好》

日本妻子:“叔同——”李叔同:“请叫我弘一”。妻子:“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李叔同:“爱,就是慈悲。”

有谁说,养心如槁木死灰,又使槁木如萌芽。我却不是,我也不是弘一法师那样,他用他前半生繁华旖旎的色境做成的露水,供养他后半生了寂无色的花枝。 ----朱天文《荒人手记》

在弘一法师的世界里,百衲一,破毛席,毛巾一样好;青菜,萝卜,白开水同样好。咸也好,淡也好,样样都好。能在琐屑的日常生活咀嚼出它的全部滋味,能以欢愉的心情关照出人生本来面目。这种自在的心境,宛如一轮明月,是何等的境界。 ----夏丐尊《生活的艺术》

“远离颠倒梦想,蕴藉无上清凉。”是弘一法师的话。谁说出家人一定是无欲无求无喜无悲的,他还写过“长亭外,古道边……”

不要说,你无所谓于生死,此身尚在,便难脱深情,纵使弘一法师如此高通明澈之人,也不免在临终前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人评:“悲见有情,欣见禅悦。”却喜欢那一句:“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田维《花田半亩》

民国时期有两位著名的僧人——李叔同、苏曼殊,都是大才子。可能才子们读书到一定程度,就会看破世情、看破红尘,就有可能遁入空门。苏曼殊用中国非常漂亮的韵文去翻译拜伦的诗,有些地方有点儿像《楚辞》,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翻译。苏曼殊在国外长大,是一个身世非常复杂的人,三十几岁去世前说了一句话:“一切有情。”另一位大师李叔同,也就是弘一法师,圆寂的时候也说过一句话:“悲欣交集。”人临终前说的话,其实是一个人对人世最终的看法。每当读到这两句话,我都会情难自已。 ----高晓松《鱼羊野史》

年少的感情像酒,倒得太满喝得太急,心腔里的泪血都要呛出来。如今不愿买醉不敢熟睡,生怕这恢弘一刻,醉生梦死之后轰然碎裂。 ----许未来

【弘一法师格言】1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2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3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4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5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6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7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历史#

弘一法师

1、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2、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3、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4、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5、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6、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7、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


8、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9、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10、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11、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12、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13、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14、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15、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16、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17、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18、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19、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20、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常故,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21、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22、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23、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24、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25、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26、律已,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27、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28、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29、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30、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


31、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2、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33、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34、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35、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德养天下万世。


36、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37、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


38、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39、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40、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41、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42、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43、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44、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顾不暇,何暇治事?


45、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46、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47、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48、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49、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50、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51、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52、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53、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54、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55、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56、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57、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58、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59、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60、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61、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62、恶,莫大于无耻。过,莫大于多言。


63、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64、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65、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66、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67、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68、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69、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70、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71、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72、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73、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74、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75、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76、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带之以坦荡。


77、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78、不见已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79、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80、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弘一大师名言
弘一大师名言

1、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弘一大师

2、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弘一大师

3、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弘一大师

4、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弘一大师

5、以情恕人,以理律己。弘一大师

6、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弘一大师

7、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弘一大师

8、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弘一大师

9、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弘一大师

10、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弘一大师

11、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弘一大师

12、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弘一大师

13、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弘一大师

14、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弘一大师

15、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弘一大师

16、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弘一大师

17、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弘一大师

18、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弘一大师

19、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弘一大师

20、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弘一大师

21、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弘一大师

22、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弘一大师

23、何以息谤?曰:无辩。弘一大师

24、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弘一大师

25、德胜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弘一大师

26、何以止怨?曰:不争。弘一大师

27、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弘一大师

28、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弘一大师

29、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弘一大师

30、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弘一大师

31、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弘一大师

32、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弘一大师

33、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弘一大师

34、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弘一大师

杜鲁门卡波特名言哈吉阿布巴尔伊芒名言凯特迪卡米洛名言 弘一法师格言
1、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2、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3、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4、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5、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6、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7、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8、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9、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出顺境心须用收敛法。

10、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11、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12、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13、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14、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15、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16、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17、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18、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豀刻当矫之以浑厚。

19、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20、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21、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桀谬戾,可胜言哉?

22、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平矣。

23、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24、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25、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26、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27、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并集。

28、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29、谦,美德也,过谦者怀诈;默,懿行也,过默者藏奸。

30、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31、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32、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33、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34、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35、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36、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嬉戏,慎勿形言。

37、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38、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39、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义。

40、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41、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42、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43、识不多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44、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45、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46、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47、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48、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冰处得力。

49、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50、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51、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52、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53、敬守此心,则心安。敛抑其气,则气平。

54、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55、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的意思

与朋友交往要淡泊无求,用装聋作哑来止息毁谤,反躬自责要严格苛刻,面对别人的侮辱,只可以低姿态息事宁人。

出自弘一法师语录: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拓展资料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信不足则多疑 出自哪里

1、出自《养正遗规》?(清)陈弘谋?辑-古典小说之家-西陆社区

2、识不足则多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勇不足则多劳。明不足则多察。理不足则多辨。情不足则多仪。 耆退庵语存云。教人与用人不同。用人当用其所长。教人当教其所短。 用者不枉其材。教者可以成材。寻常语。却大...

“识不足则多虑”,见识不足、难以决断就会思虑过度、担忧狐疑、没有安全感。所以有时候,多思多虑、惶恐不安的生活并不是外界给我们的,而是自己见识浅薄造成的。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充实自己,开阔眼界。

“读经长学问,读史长见识”——多读前人的优秀书籍,借鉴前人的智慧经验,遇到事情自然心开意解,知道如何应对处理。

3、“威不足则多怒”,威德不足以服众就会容易发怒。有人用发怒来树立威望,其实会事与愿违的,因为发怒暴露出了德行的不足。威望都是从德行而来,道德的力量可以摄服一切大众。而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表现出的,必定是谦虚恭敬和平易近人,哪里会用愤怒去招众人的怨恨呢?

4、“信不足则多言”,信用不足的人,说话别人不相信,通常就会费尽口舌去讲更多的话。《易经》又言: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话多有时候从侧面表现出了一个人信用的缺失,所以守信非常重要。

扩展资料:

其中《养正遗规》主要是有关养性、修身、儿童及青少年启蒙教育、读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论述。诚如陈宏谋序中所言:“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材;教术之端,自闻巷始,人材之成,自儿童始。

鉴于《养正遗规》对于童蒙教育的重要借鉴意义,为了让更多的人更直接地了解从小教育孩子读书、修身的方法,编者对《养正遗规》进行了译注,对其中的艰深字词做了详尽注释,并对每篇文章做了浅显易懂的翻译,以便令人更好的学习和阅读此书!

参考资料:-养正遗规译注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81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