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身高也会影响健康:个矮血栓风险低,个高分娩易(身高的影响因素)

妙手生春 2023-07-28 15:34:50

对女性而言,并没有代表身体健康的完美身高,但身材高矮确实与一些健康问题存在关联。

1.矮个患癌几率低。纽约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流行病学家杰弗里・卡巴特博士通过对绝经后妇女研究发现,女性身高每多出10厘米,患上任何癌症的风险就增加了17%。卡巴特博士表示,一种理论认为,高个子的人可能胰岛素生长因子水平较高,这和激素的增长以及癌症有关。另一种理论是,身材较高的人由于器官都比较大,所以整体细胞比较多,这就造成了其中一些细胞的变异几率较高。

2.血栓风险随身高增加。如果女性身高低于157厘米且体重正常,则患血栓的风险降低3倍。根据挪威特罗姆瑟大学一项研究,个高女性心脏泵血距离更长,导致血流减少,导致中风的血栓风险升高。

3.个矮更长寿。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同长寿有关的基因也和长得矮相关联。研究人员发现,一个抑制类胰岛素生长因素发挥作用的基因突变似乎能延长寿命。

4.个高心脏更健康。根据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近期英国研究显示,身高173厘米以上女性比身高160厘米的女性患心脏病的几率减少28%。研究人员发现,身高高6.35厘米患心脏病的风险下降约14%。因为同矮个子相关联的基因也会增加低密度胆固醇水平升高的风险,进而增加患心脏病的几率。

5.老痴风险随身高降低。爱丁堡大学一项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身高170厘米的女性比身高155厘米的女性因老年痴呆死亡的风险低约50%。科学家们认为,导致个子小的多种因素,比如童年疾病、压力和营养不良等是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

6.高个妊娠糖尿病风险更低。纽约城市大学针对超过22万例孕妇进行研究发现,身高168厘米的准妈妈比身高157厘米的准妈妈,出现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低18%~59%。研究人员尚未弄清具体原因,他们推测这或许是因为同长得高有关的基因对葡萄糖耐受也有影响。

身高的影响因素

身高、体重指标,不但反映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而且与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发育相吻合。身高是对人体纵向各部分的长度与比例而言,原于人体的纵向生长,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男性在20~24岁、女性在19~23岁,四肢长骨和脊椎骨均已完成骨化,身高就停止增长了。
影响身高的因素很多,如遗传、营养、体育运动、环境、生活习惯、种族、内分泌、性成熟早晚(初潮年龄18岁比11岁者平均高出5厘米)、远近亲婚配、医学进步等等。 营养是人类赖以生存,即维持正常生命、发展身体、从事活动等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特别是人体两次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内,保证供给质优量足的营养,并使维生素和矿物质(钙、磷、锌等)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城市儿童青少年比农村同龄人平均高出2~4厘米,原因之一是城市营养好于农村。仅以蛋白质为例,身高的营养特别是由蛋白质“堆起来的”。已知在人体或自然界的氨基酸约有20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要靠营养来提供。食物能提供足够的8种必要的氨基酸,这就有利于加速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促使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骨骼和骺软骨的生长发育。以赖氨酸为例,日本将六对孪生婴儿分成两组实验,第一组供给正常营养,第二组在正常营养中再加赖氨酸,实验13200小时后检查发现,第二组婴儿比第一组高1.7厘米,体重多1千克。对学龄儿童实验证明,每餐面包中加0.5克赖氨酸的实验组的身高和体重均显著超过其他学龄儿童。有的国家还在儿童青少年午餐面包中加25克黄豆粉和适量的钙、铁、维生素,半年后这些儿童青少年比吃普通饮食的儿童青少年重2.62千克,高0.9厘米,血色素高3.4克。原因是蛋白质不仅是人体的“建筑材料”,而且是参与人体重要生理活动的酶、激素、血红蛋白、肌纤凝蛋白以及构成人体支架的胶原蛋白的重要物质。同样,母体的营养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胎儿的正常发育,如果饮食中缺乏某种营养素,将会引起胎儿的畸形。
营养不良既会影响生长发育,又会影响大脑细胞的数量和质量;相反,营养过剩,会导致肥胖症,同样有损于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环境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体生长发育,以环境基本因素中自然环境(人类生态系统中围绕着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对身高的影响为例,一般来说,热带和温带的儿童青少年性成熟较早,身体发育水平稍差一些;中国科学院儿科研究所1975年调查后,对17岁年龄组的平均身高(厘米)分析得出:男性,北京168.7、武汉167.8、广州164.7;女性,北京157.7、武汉157.3、广州 155.3。从1982年我国对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的调研证明:北京7~17岁的儿童青少年与湖南同年龄组的儿童青少年相比,要高出 2.5~4.6厘米。以上两例调查均证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高虽然都是汉族人但有北高南低的趋势,这种趋势,除了与食物品种有关外,还与气候环境、地理位置、光照时间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心理因素也会影响生长发育。心理因素可以说是情绪的总和,喜、怒、哀、乐、悲、恐、惊七情就是情绪的表露。情绪世界是形形色色的,客观事物给人体的感受是高兴、愉快、幸福或是忧伤、痛苦、失望,直接影响人的一切活动。突然的、强烈的、持久的情感刺激就会影响人体的脏腑、气血的活动、大脑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忧伤、压抑、生闷气等就容易使儿童青少年患各种疾病而影响生长发育。临床观察证明,精神受过严重刺激的儿童,不但容易患各种疾病,而且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停滞,造成未老先衰。这就是不良的心理因素影响了大脑和内分泌的功能的结果。因此,给儿童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特别是家庭应在正面启发、疏导的前提下,给孩子以温暖、抚爱、关怀,使其心理上得到必要而又是正常的满足,精神充实,心情愉快,身心健康成长。 生活习惯的内容包括极广,如饮食、运动、卫生、睡眠、作息制度、劳逸结合情况等等。改善某些生活习惯同样有助于长高。据有关资料报道,日本国民从 1892~1926的34年之间,平均身高增加了2.23厘米。主要原因在于过去绝大多数国民有盘膝而坐的习惯,随着时代的进步,盘膝而坐逐渐被坐椅子所代替,这就促使了下肢骨骼的生长以育。身体姿势也影响身高,当人体进入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期(青春发育突增期),肌肉增长速度大大落后于身高的增长,因而肌纤维细、横切面和体积小,肌肉力量差。有些儿童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注意站、坐、行、读、写的正确姿势,老是习惯性地低头、端肩、含胸、驼背,致使脊柱变形,会影响长高1~5厘米。
另外,医学的进步也能促进长高。如服硫酸锌和赖氨酸制剂,可增进食欲,促进生长发育。原苏联采用牵引手术促进增高很有成就,一位叫彼德彭库斯的侏儒症患者,身高仅130厘米,经过伊里沙洛夫教授三年的治疗达到160厘米。伊教授的治疗方法是:用小锤和细凿把四肢长骨两端分别打穿,用毛衣针粗的钢丝透过肌肉、骨骼将其固定在金属架上,三天后用改锥将金属架拉长1毫米,新生的骨细胞仅24小时就将这个小空隙长满,血管、肌肉、肌腱也随之增长。彼德三年里增长了30厘米,仅小腿就增长了19厘米。伊教授已经给30万人拉长了骨头。 一、不能挑食:
人的长高过程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婴幼儿时期,另一个是青春期,这个时期促进长高营养是基础。要给孩子多吃些富含各类营养的食物,如豆类制品、蛋、鱼虾、奶类、瘦肉等动物性食物,富含维生素C和A以及钙等无机盐的蔬菜、水果等,尤其是钙,给幼儿和学龄儿童添加适量的钙质和鱼肝油,这对长个子是很有益处的。
二、保证充足的睡眠:
健美专家常说“孩子睡得好,长得高”。科学家们发现,生长激素出现分泌高峰是在孩子睡眠时——在晚十点以后,而且持续较长时间。希望孩子长个子,一定要在晚上十点以前就寝。充足的睡眠是促进宝宝长高的重要途径。
三、多选有利于长个的运动:
孩子的活动应当选择轻松活泼、自由伸展和开放性的项目,比如游泳、舞蹈、羽毛球、乒乓球、单杠等。而那些负重、收缩或压缩性的运动,比如举重、举哑铃、拉力器、摔跤、长距离跑步等,对身高增长是不利的。
四、保持愉快的心情:
影响孩子生长的重要的生长激素,在睡眠和运动的时候分泌较高,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分泌较少。如果您的孩子经常处于受到批评、责备,父母争吵的环境中,心情压抑、情绪低落,那会严重影响孩子长个。在青春期生长突增中,身高的增长非常快。长高的原因主要是骨骼的发育。男孩平均每年可增高7~9厘米,最多可达10~12厘米。女孩平均每年可增高5~7厘米,最多可达8~10厘米。这主要靠下肢和脊柱的增长。一般女性在19~23岁、男性在23~26岁身高才停止增长。这时因为骨骺闭合,所以不能再生长了。由于女性的骨骺闭合一般比男性早,所以成年女性比男性矮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希望自己有较高的身材,这就要进一步了解可能影响身高的因素:
性成熟早晚
成熟年龄的迟早会影响急速成长的身高。一般是急速成长现象发生较早的人,就较快达到终止点;较晚发生的,也较晚达到其终点。当性早熟的少女不再长高时,性晚熟的少女却还在长高。因此,性晚熟的少女就比较高。身高长得最快的时期是青春前期。女孩在月经初潮的前一年,身高的增加可以达7~8厘米;而男孩的身高增长的巅峰期是青春期头一年,约13~14岁,身高增加可达10~12厘米。但是相对来说正常发育的人长的要比早发育或晚发育的人长的高;尤其是男性。
营养摄入
从某种意义上说,身高是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堆砌”起来的。构成人体的蛋白质的物质有5~10万种,组成这些蛋白质的8种必需氨基酸要靠食物供给。如果食物能提供足量的8种必需氨基酸,就能加速蛋白质的合成,有助于全身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骨骼和骼软骨的生长发育。对学龄前儿童的试验表明,每餐面包中增加0.5克赖氨酸的实验组的身高体重显著超过其他儿童。日本将6对孪生婴儿分两组进行试验,第一组给予正常营养,第二组在食物中增添赖氨酸。1300天后,第二组的婴儿比第一组平均高1.7厘米,重1公斤。可见,全面、合理的营养是影响身高的因素,同时也是补救身高的必要条件。骨骼,尤其是下肢和脊柱,在性发育期新陈代谢最旺盛,这就需要丰富的营养供给。饮食中的高蛋白质,尤其是动物蛋白质和钙、磷、维生素等无机盐类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鱼类以及各种促进新陈代谢的维生素B族、E族,豆类、杂粮及新鲜水果、蔬菜等所含营养成分,都有助于骨骼的充分发育,即骨骼的增长、增粗、增宽和骨皮质增厚。
睡眠
生物学家研究内分泌腺分泌规律时发现,对少年儿童来说,睡得好长得高。身高的增长,取决于骨骺的不断增长,而骨骺的生长又受内分泌腺的控制。控制身高的内分泌激素主要有脑下垂体分泌的生长素、黄体化激素和性激素,其中生长激素作用最显著。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其明显的规律性,即白天分泌较少,夜晚睡眠时分泌较多。研究人员发现,当儿童深睡1小时后,生长激素的分泌量,超过白天5~7倍,而深睡时性激素和黄体化激素的分泌也很旺盛。显然,这对儿童身高的增长非常有利。青春期是生长激素和雄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期。生长激素的主要功能是使四肢骨骼增长;雄性激素则使骨骼增粗,更结实。这两种激素的分泌在睡眠中尤其旺盛,所以青少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至少要睡足8个小时。
遗传
据研究,人体的最终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父母身材高,子女身材也高;父母身材矮,子女身材也矮。但是,父母身高不是影响子女身高的唯一因素,外在因素即环境条件对身高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外在因素主要是指营养、生活习惯、体育锻炼等。
体育锻炼
据调查,一年的体育锻炼就能使男孩子的身高比不锻炼的同龄者多长1~2厘米,女孩子多长2~3厘米。经常锻炼的小学生比不锻炼者高5厘米左右。体育锻炼所以能促使身材长高,一是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二是加强了骨细胞的血液供应,有利于提高骺软骨的增殖能力,三是对骺软骨的增殖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据研究,运动以后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加,同时,运动还会锻炼肌肉、骨胳,使之更加健壮。因此,国内外研究者一致肯定:运动有助于长高。专家建议,下面一些运动特别有助于孩子长高。A.摸高练习;B.爬杆或爬绳梯锻炼;C.上体前引;D.交叉伸展;E.跳绳、跳皮筋、踢毽子;F.单杠悬垂;G.游泳。这些训练会增加关节、韧带的柔韧性,有助于身高发育。像举重、杠铃、铅球、铁饼等负重训练,不宜作为18岁以前少年的经常训练项目,即使过了青春发育期,也不适于进行这类运动,以免影响身高的发育。
精神因素
研究发现,精神上受过严重创伤的孩子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停滞。这是因为不良情绪会影响脑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轻者影响身体发育,重者导致各种疾病。因此,忧伤和郁闷不仅会使儿童少年易患各种疾病,而且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出现“未老先衰”的现象。
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情况
近20年来,世界各国的平均身高每10年增长1厘米。人类的身材出现了一代更比一代高的趋势。据数据报告:近30年来,日本14岁的少年平均身高增加了8.2厘米,但2010年19岁青少年比中国19岁青少年要矮2厘米;瑞典从1851年到1931年的80年中,军人的身高从166.6厘米增加到174.1厘米,增加了7.5厘米,荷兰在1858年义务兵平均身高是163厘米,现在荷兰人身高增长最为显著;原苏联对18世纪军人的骨骼进行测量,发现在过去250年中,士兵的平均身高增加了20厘米,达到了175厘米。我国在经过社会动荡的文革后的近20年里,18~25岁的城市青年,男子平均身高增加了2.3厘米、女子增加了2.15厘米。

孩子的身高问题你知道多少

孩子的身高问题你知道多少

孩子的身高问题你知道多少,对许多家长来说,自家孩子身高没有同龄人高,便会很担心和头疼。会想各种办法来提高孩子的身高,下面给大家分享孩子的身高问题你知道多少!

孩子的身高问题你知道多少1小彤是班上个头最小的,都已经上初二了,身高还是跟三四年前读小学那会差不多,一米四都还未到,由于又特别不爱动,身材长得微胖,在一群同学中,这略显臃肿的身材让她感到越来越自卑,学习成绩也跟着下降了。

后来带去医院检查,发现原来小彤这几年几乎没长高的原因竟是甲状腺功能减退“作怪”,经过治疗后,终于可以见到小彤慢慢长高了,一年半后,小彤的身高也突破一米五了。

孩子的身高问题,是很多家长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一旦发现自家孩子个头比别的同龄小孩要矮了哪怕一点,家长都要开始着急了。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比别人矮了一截呢?

除外遗传的因素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宫内发育迟缓所致的矮小

有一些孩子,他们还在娘胎里的时候,由于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宫内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他们在出生时比正常新生儿体重要低,如果出生后又未出现有生长追赶的话,就有可能会最终导致身材矮小。

所以,母亲在孕期时要注意产检,特别是对高危妊娠的管理,以便早期发现一些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早期纠正,从而减少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发生。

出生后一旦生长发育落后于正常新生儿时,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进行追赶,以尽可能地缩小与正常新生儿的差距。

营养不良所致的矮小

在生长发育的后天影响因素中,3岁以前受营养的影响较大,如果这个时期孩子的营养没有跟上去,身高就会长得相对滞后一些。

营养不良性矮小是因体内摄入的蛋白质能量等营养物质不足而导致的体格增长受限,现代社会物质条件慢慢好了,单纯的营养不良比较少见;

但也存在一些父母由于喂养方式不当,或是孩子存在有偏食挑食等不良习惯,结果导致孩子体内某些营养素缺乏,如缺锌时可使得孩子生长发育迟缓、厌食、机体抵抗力下降等。

这些孩子由于抵抗力较低,容易反复生病,进而又影响了营养的吸收,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中,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

久而久之,体格发育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要注意孩子的均衡膳食,保证每天摄入适量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

另外,家长最好也能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做做保健,监测孩子的发育状况,对早期体重不增加者,要积极寻找原因并采取及早的干预,以防止和改善营养不良所导致的身材矮小。

内分泌因素所致的矮小

孩子的生长发育还会受到内分泌因素的影响,其中青春期以前受垂体生长素的影响,青春期后受性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身高加速,如果内分泌因素发生障碍,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身高。

如生长激素能促进长骨骨干和骨骺之间的软骨细胞的增殖生长,这是儿童身高增加的主要原因,当由于垂体病变或异常分娩等因素导致垂体前叶合成、分泌的生长激素缺失或利用障碍时;

就有可能会影响到长骨的延长而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这种情况如果能被及时发现并在骨骺闭合前合理补充生长激素的话,体格发育还是可以接近甚至达到正常水平的。

再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儿,也常以身高增长缓慢来就诊,这类患儿在临床上由于智力大致正常,只是身高落后于同龄孩子,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往往容易被忽略;

但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及骨龄的测量可帮助诊断,及早发现并遵医嘱服用甲状腺素片后,身高还是能迅速提高,出现生长发育的追赶。

代谢异常所致的生长发育迟缓

代谢伴随着人的一生,机体通过许多生化物质相互转化而维持正常代谢,当发生基因突变、生化代谢发生紊乱时,如正常代谢产物缺乏、异常产物过多,就会导致机体重要脏器功能异常,包括氨基酸、有机酸、糖、脂肪、激素等代谢异常性疾病。

当代谢异常时,也可致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发生畸形、智力低下或死亡等更严重的后果,但如果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话,则可减轻甚至避免疾病的危害。

目前,对代谢病的筛查已经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有一些已经列入新生儿出生后必须筛查的项目,如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所以宝宝出生后,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存在有生长发育迟缓、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等情况时,应该提高警惕,最好能到医院看遗传代谢科,查明是否是因遗传代谢疾病而引起的。

其他

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也是促进孩子长高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儿童在熟睡时可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尤其是在晚十点之后,可出现生长激素的分泌高峰,因此,最好能让孩子养成九点半前睡觉的良好习惯。

适量的运动,尤其是纵向运动,像跳跃、跳高等,也可以有效地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当然,一次的运动最好能在10分钟以上,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当然,孩子体格生长发育不是单纯地跟身边几个同龄的孩子相比就可以得出结论的,也不是根据某一单一指标或某一次的测量指标就可以得出结论的,需要综合评估发育水平、生长速度和身体的匀称度等;

如果只是稍微低一点但还是在正常范围内,是可以不必太过于紧张的,但如果孩子的身高低于同龄同性别孩子的第三个百分位数(或平均值2个标准差);

或生长速度低于正常速度时,则最好尽早到矮小门诊去咨询,以便及早发现阻碍其长高的真正原因,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缩短与其他孩子的差距。

孩子的身高问题你知道多少2 什么是矮身材?

矮身材是指在相似生活环境下,同种族、同性别和同年龄的个体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者(—2SD),或低于第3百分位数者,其中部分属正常生理变异。为了正确诊断,对生长滞后的小儿必须进行相应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

生长发育误区

误区1:老观念认为:

孩子有“早长和晚长之分,二十三岁还能窜一窜”。

其实这种俗话是不科学的,过去由于生存条件差,人们营养不良导致青春期延迟,到了青春期后期出现补偿生长。

一般这样的孩子父母也曾有晚长个的情况。如果孩子骨龄落后生活年龄2岁且生长激素水平正常,则可能为晚长或体质性青春期延迟;

但如果骨龄与孩子年龄相匹配,就提示孩子不属于“晚长”。因此是否晚长应由医生作出决定,及时检查。

临床医学表明:

一般情况下,人的骨骺在十四、十五岁的时候就会闭合,一旦骨骺闭合,都不可能再长高了。所以不能再盲目等待孩子晚长甚至是期待“二十三窜一窜”,孩子的生长发育是不能等的,这是在与骨骺线“抢”身高。

误区2:爸妈高,孩子就不会矮

父母长得高,孩子不一定高。

一方面,要看遗传因素是否能在孩子身上得到发挥;

另一方面,是否能长到遗传身高,要看后天潜力是否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身高除了遗传外,还受到营养、睡眠、运动以及环境等后天因素的影响,后天因素影响了孩子长高的30—40% 。

误区3:吃得多,长得快

营养是骨骼发育的物质基础,饮食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影响儿童生长,营养还影响人体内分泌腺体的发育和生长激素等内分泌激素的分泌。

但是吃得多不代表摄入的都是长高相关的营养元素,激素含量大的.食物吃得多反而会造成孩子早发育,影响终身高。有的家长甚至让孩子盲目进补。

要想长得高,吃的营养要种类丰富、均匀、适中。

误区4:补钙就能长高?

人体长高主要是靠骨骼长度增加,骨骼生长需要钙,同时,钙的多少还决定了骨的硬度。

如果钙不够,就会发生骨质疏松,但是,钙绝对不是使骨骼生长的主要动力。骨骼生长靠的是生长激素和从食物中获得的蛋白质和营养素。

缺乏生长激素的孩子,即使有足够的钙,他们的个头一样长不高,而总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者只补钙也不会长个子。

所以,长高并不仅仅与补钙有关,生长激素等与生长有关的因素是否正常都需要全面评估。如果孩子生长迟缓,千万不要胡乱补钙,应及时找出确切的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

补钙也要适量,不是越多越好。婴幼儿每天摄入的钙量约为400毫克,青春期孩子与成人相仿,每天可摄入800毫克的钙。

如果摄入的钙量大大超过以上的标准,可能会造成便秘,甚至干扰其他微量元素如锌、铁、镁等的吸收和利用,还可能导致肾、心血管等器官组织发生钙沉积,如产生肾结石等潜在危险。

孩子身高不理想一定要及早监测骨龄

您了解骨龄吗?

骨龄即骨骼的年龄,是反映儿童发育水平和成熟度的最客观的指标。由于受遗传、环境、营养、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儿童的骨龄和实际年龄往往不一致,这就需要拍摄左手碗部X线正位片,通过骨龄评估系统进行评测。

市中心医院采用《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CHN法》,该方法是目前唯一由国家颁布的骨发育评价行业标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检测骨龄重要意义

1、了解儿童的生长类型及生长潜力;

2、综合遗传(决定成年身高75%)、出生情况、营养、实际年龄、骨龄等因素,对6岁以上儿童进行跟踪评估,并对其生长趋势及成年身高给予预测;

3、预测女孩的月经初潮年龄;

4、骨龄是矮小症、性早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内分泌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中广泛使用的评价方法;

5、有助于发现骨生长异常儿童的肿瘤等隐性疾病。

骨龄测评年龄

4—10岁是治疗矮小症的“黄金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仅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还可以大大降低医疗费用,缩短治疗时间。

女童骨龄≥12.5岁,男童骨龄≥13.5岁,就很难改善最终身高了。因此4岁以后的儿童应定期监测(6个月———1年)骨龄,把握最佳的治疗时机,以免造成终身遗憾。

一般孩子骨龄在14、15岁时骨骺就接近闭合,生长基本停止。家长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成长状况,一旦发现孩子发育异常,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检查,不能盲目等待孩子“晚长”,最终会耽误孩子成年身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81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