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黄帝内经》背下来,只需3分钟!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2023-07-28 09:23:59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相传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集结成书。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实乃中医药学之纲目!

概要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五脏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 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5.肾: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 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十二经络流注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 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自己的 身体,也就掌握了长寿健康的秘诀!子时:23:00——1:00

胆经:熟睡!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 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这个时候心脏功 能最弱,如果有心脏病人备好救心丸。丑时:1:00——3:00

肝经:深睡眠!此时中肝修复的最佳时间,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丑时完成。 此时必须进入深睡状态,让肝脏得到充足能量。如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易患肝病。寅时:3:00——5:00

肺经 :大地阴阳从此刻转化,由阴转阳。人体此时也进入阳盛阴衰之时。此刻肺经最旺。肝脏把血液提供 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些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肺病 哮喘病人在寅时服药比白天常规服药效果好。卯时:5:00——7:00

大肠经:排便!便前一杯温水。此刻大肠经旺盛,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辰时:7:00——9:00

胃经 :勿忘吃早餐!此时不断分泌胃酸,如果饿久了, 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 炎等危险!巳时:9:00——11:00

脾经 :喝水!(此时多喝水)脾是消化、吸收、 排泄的总调度。脾是后天之本。补脾:薏米 红豆 山药粥。一整天2000ml毫升水约5瓶矿泉水,要持续喝千万别别喝任何的饮料。午时:11:00——13:00

心经 :小憩一会儿。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能午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 充沛。 ※午睡不能超过 30分左右,会夺觉,容易引起晚上失眠。未时:13:00——15:00

小肠经 :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体就会打咯 排气。故午餐下午1:00之前 吃,营养物质都吸收进入人体。申时:15:00——17:00

膀胱经 :排尿!膀胱把水液排出体外。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膀胱最活跃适合多喝水。要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憋尿,会得“尿潴留”。酉时:17:00——19:00

肾经 :肾脏为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 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本 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这是一个男人的时刻。 对于肾功能有问题的人而这个时候按摩肾经效果最为明显。戌时:19:00——21:00

心包经:此刻创造安然入眠的条件。平和心态。亥时:21:00——23:00

三焦经 :睡觉了!此时是人体最大的腑三焦经运行,主持诸气、疏通水道。亥时三焦通百脉。可休养生息。

总结《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

“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

“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猜你喜欢∫ 相关阅读

1五脏决定你的寿命!《黄帝内经》教你用五色养“五脏”2黄帝内经75集全

黄帝内经灵枢原文及译文

一、原文:

黄帝问于歧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榖,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榖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

歧伯曰:窘乎哉问也。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心难开以言;心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痹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挽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

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

歧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够骷者,心高;骼骷小、短举者,心下。骼骷长者,心下坚;骼骷弱小以薄者,心脆。骼骷直下不举者,心端正;够骷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也。

黄帝曰:善。然非余之所问也,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扰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减也,甚寒大热,不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愿闻其故。

歧伯曰:五脏六腑,邪之舍也,请言其故。五脏皆小者,少病,苦憔心,大愁扰;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于扰。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高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覆言语也。

黄帝曰:愿闻六腑之应。歧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黄帝曰:应之奈何?歧伯曰: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

脾应肉,肉胭坚大者,胃厚;肉胭糜者,胃薄。胃不坚;肉胭小而糜者胃不坚,肉胭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胭不坚者,胃缓;肉胭无小里累者,胃急。肉胭多少里累者,胃结,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

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黄帝曰:厚薄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歧伯答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二、参考翻译

黄帝问岐伯道:人的血气精神,供奉着生命的营养而遍及生命的方方面面。人的经脉,是供气血通行和阴阳运行、滋润筋骨、滑利关节的。人的卫气,是温养肌肉,充养皮肤,滋养腠理,掌管皮肤汗孔和腠理开合的。人的志意,是统领精神活动,控制魂魄,调节人体机能以适应寒暑变化,调和喜怒情绪的。

因此,血气和调就会使经脉通畅,从而使荣养遍及全身内外阴阳,筋骨强劲,关节润滑灵利;卫气和调就会使肌肉舒展滑利,皮肤柔软且色泽协调,腠理细密。

志意和顺就会使精神集中,思维正常,魂魄守身而不散,怨恨愤怒不致发作,如此则五脏不受外邪侵扰;如果能适应寒暑气候变化,就会使六腑正常消化运行所吃的谷物,使得风痹不会发生,经脉通畅,四肢关节的活动平安正常。以上这些就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

五脏,是孕藏精神血气魂魄的;六腑,是消化水谷而输送化成的津液到全身去的。五脏六腑都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愚蠢和聪明的人、贤良和不肖的人的区别。各种人都没什么两样。但有的人独享天寿,健康长寿而且没有外邪所致的疾病,活到高龄而不衰老,有时虽然触犯了风雨、暴冷、大暑等致病因素,还是不受外邪的侵害,而有的人终日不离遮盖和室内,也没有感受到惊恐,但仍然不免常常生病,这是因为什么?我想了解其中的原因。

岐伯回答道:问得真是个难题啊!五脏,是与天地相对应,与阴阳相配,与四季相连,与五时变化相适应的。五脏,本身固然有体积大小、位置高低、本质坚脆、位置偏正的区别,六腑,本身也有大小、长短、厚薄、曲直、缓急的不同。大凡五脏六腑所具有的这二十五种差别,各不一样,善还是恶,吉还是凶,请让我讲解其中的差别。

人的心脏体积小,就会使心气安定,外邪不能伤害到它,但容易为内忧所伤;人的心脏体积大,内忧就不能损伤到它,但容易被外邪所伤。心脏位置高,就会压迫肺部,使肺窍闭寒,从而感到烦闷,爱忘事,难于用言语解除胸中的烦闷;心脏位置低下,就会使脏气涣散,易为寒邪所伤,也容易被言语恐吓。心脏坚实,就会使神气安定、内守且坚固;

心脏脆弱,就会神气柔脆,易患消瘅和中焦热的病。心脏端正,就会使脏气和利,不易受到外邪伤害;心脏偏斜不正,就会使神气不定,因而操持事务不能专一,没有坚持性。

人的肺体积小,饮水就少,也不得气喘病;肺的体积大,饮水就多,易得胸痹、喉痹、逆气等病。肺的位置高,向上压迫缺盆,就会发生气逆向上,两肩耸动而喘息,咳嗽;肺的位置低下,就会紧挤膈膜,压迫心脏,造成胁下经常疼痛。


肺脏坚实,就会不患咳病和气逆向上的病;肺脏脆弱,就会易患消瘅病,也容易被外邪伤害。肺脏生得端正,就会使肺气协调通畅,外邪难伤;肺脏生得偏斜,就会使偏斜处的胸胁疼痛。

人的肝脏体积小,则脏气安定,胁下部位不生病;肝脏体积大,就会压迫胃脘并牵连咽部,造成食不下的膈中症,而且胁下疼痛。肝脏位置高,就会向上撑起膈膜,造成胁下闷胀,成为息贲病;肝脏位置低,就会压迫胃脘,造成胁下空虚,胁下空虚就易受外邪侵扰。

肝脏坚实,就会使肝气安定,外邪难伤;肝脏脆弱,就会易患消瘅病且易被外邪所伤。肝脏位置端正就会使肝气和顺通畅,外邪难伤;肝脏位置偏斜,就会造成胁下疼痛。

人的脾脏体积小,则脏气安定,不易被外邪伤害;脾脏体积大,则胁下空软处疼痛,不能快步行走。脾脏位置高,充塞胁下空软处,牵连小胁疼痛;脾脏位置低,向下压于大肠之上,这样,容易受外邪侵扰。脾脏坚实,就会使脏气安定,外邪难伤;脾脏脆弱,就会易患消瘅病且易受外邪伤害。脾位置端正就会使脾气和顺通畅,外邪难伤;脾位置偏斜就易生满胀之病。

人的肾脏体积小,则脏气安定,外邪难伤;肾脏体积大,则易患腰痛病,不能弯腰弓腰,易为外邪所伤。肾脏位置高,就会患脊背疼痛,不能弯腰弓腰;肾脏位置低,就会腰尻部疼痛,不能弯腰弓腰,且并发阴狐疝气。


肾脏坚实,就不会得腰背疼痛一类的病;肾脏脆弱,就易患消瘅病且易为外邪所伤。肾脏位置端正,就会使肾气和顺通畅,外邪难伤;肾脏位置偏斜,就易生腰尻疼痛。以上五脏大小、高低、坚脆、正偏等二十五种不同变化之处,就是人经常生病的原因。

黄帝问:怎么了解五脏的大小、高低、坚脆、正偏的情况呢?

岐伯说:肤色赤红,纹理细密的,心脏小;纹理粗疏的,心脏大。胸前不显剑突的,心脏位置高;胸前剑突小、短且鸡胸,心脏位置低。胸前剑突长的,心脏坚实;胸前剑突薄弱而小的,心脏脆弱。胸前剑突直下偏斜又不突起的,心脏位置端正;胸前剑突偏倚一边的,心脏位置偏斜不正。

肤色发白,纹理细小的,肺脏小;纹理粗疏的,肺脏大。两肩巨大,胸突向外,咽喉内陷的,肺脏位置高;两腋内收,两胁张开的,肺脏位置低。肩背厚实的,肺脏坚实;肩背薄的,肺脏脆弱。前胸后背宽厚的,肺脏端正;前胸偏斜的,肺脏偏倾。

皮肤肤色发青,纹理细小的,肝脏小;纹理粗疏的,肝脏大。胸宽肋骨突起的,肝脏位置高;两胁内收,肋骨低合如兔的样子,肝脏位置低。胸胁生得健壮的,肝脏坚实;胁骨软弱的,肝脏脆弱.胸部腹部健壮匀称的,肝脏端正;胁骨偏斜突起的,肝脏偏倾。

皮肤肤色发黄,纹理细小的,脾脏小;纹理粗疏的,脾脏大。嘴唇上翻的,脾脏位置高;嘴唇下垂而大的,脾脏位置低下。嘴唇坚实的,脾脏坚实;嘴唇大而不坚实的,脾脏脆弱。嘴唇上下端正匀称的,脾脏端正;嘴唇偏斜上耸的,脾脏偏倾。

皮肤肤色发黑,纹理细小的,肾脏小;纹理粗疏的,肾脏大。两耳高,肾脏位置高;两耳向后下陷的,肾脏位置低。耳朵坚厚的,肾脏坚实;耳朵薄而不坚实,肾脏脆弱。两耳坚厚正长在颊车前的,肾脏端正;两耳一侧偏高的,肾脏偏倾。以上五脏的各种变化,虽有差异,但注意调养,保持平衡,就可以安定无病,如果不加调养,不注意保健,就会生病。

黄帝说:讲得好。但这些不是我所问的问题。我想了解有的人不生病,直到老年高龄,虽有深深的忧虑和恐惧相加,但还是不能伤害他;严寒酷热,也不能伤害他,而有的人终日不离屏障室内,又没有忧恐相加,但仍然不免生病,这是为什么?我想了解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五脏六腑脆弱而偏倾的,就是邪气滞留之地,请让我说明其中的道理。五脏都小的,生病少,却经常焦心思虑,多忧愁;五脏都大的,做事迟缓,但难于使他忧愁。五脏的位置都高的,举止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五脏的位置都低的,意志薄弱,甘居人下。五脏都坚实的,不生病;五脏都脆弱的,疾病缠身。

五脏位置都端正的,性情和顺,淡薄名利,易得人心;五脏位置都偏倾的,心眼邪佞,经常偷盗,没有做人的准则,甚至到达言而无信的地步。


黄帝问:我想要了解六腑与身体其它部位的相应关系。

歧伯说:肺与大肠表里之气相同,因此大肠的情况,表皮可以反应。心与小肠表理之气相同,因此小肠的情况,血脉可以反应。肝与胆表里之气相同,因此胆的情况,筋可以反应。脾与胃的表里之气相同,因此胃的情况,肌肉可以反应。肾与三焦膀胱表里之气相同,因此三焦膀胱的情况,毫毛腠理可以反应。

黄帝说:怎么观察判断这种相对应的情况?

岐伯说:皮肤反应肺的情况,肺与大肠表里之气相同,所以皮肤也反应大肠情况,皮厚的,大肠就厚;皮薄的,大肠就薄。皮肤松弛,腹肥大的,大肠纵缓且长;皮肤发紧的,大肠就紧而短。皮肤滑润的,大肠就滑润;皮肤肌肉不相附着的,大肠就纡曲且不滑润。

血脉反应心的情况,心与小肠表里之气相同,所以血脉也反应小肠情况,而脉在皮中。因此皮厚的,血脉也厚,血脉厚的,小肠就厚;皮薄的,血脉也薄,血脉薄的,小肠就薄。皮肤松弛的,血脉弛缓,血脉弛缓;小肠就大而长;皮肤薄而血脉虚少的,小肠就小而短。六阳经都多有纡屈的,小肠就纡曲不滑润。

肌肉反应脾的情况,脾与胃表里之气相同,所以肌肉也反应胃的情况,因此体表肌肉坚实而隆起的,胃壁肌肉就厚;体表肌肉细小的,胃壁肌肉就薄。体表肌肉小而薄的,胃不坚实;体表肌肉与身体不相称的,胃的位置低下;

胃的位置低下的,向下压迫幽门,大小便不通畅。体表肌肉不坚实的,胃体就纵缓;体表肌肉上没有小疙瘩的,胃体就紧缩:体表肌肉上小疙瘩很多的,胃体纡屈;胃体纡屈的,胃的贲门就受到挤压,饮食就会不利。

指甲反应肝的情况,而肝主筋,指甲是筋之余。肝与胆表里之气相同,所以指甲也反应胆的情况。因此指甲厚且色泽发黄的,胆就厚;指甲薄且色泽发红的,胆就薄。指甲坚硬,色泽发青的,胆紧缩;指甲润泽,色泽发赤的,胆纵缓。指甲平直,色泽发白且无纹的,胆道通畅;指甲畸形,色泽发黑且多纹的,胆道淤结不通。

骨反应肾的情况,肾与三焦膀胱表里之气相同,所以骨也反应三焦膀胱的情况,而从皮肤腠理中可看出骨和三焦膀胱的情况。因此皮肤纹理细密且厚实的,三焦膀胱就厚;皮肤纹理粗疏且皮薄的,三焦膀胱就薄。腠理疏松的,三焦膀胱就纵缓;皮肤紧绷而没有毫毛的,三焦膀胱就紧缩。毫毛顺眼而且粗的,三焦膀胱就通畅;毫毛稀疏的,三焦膀胱就淤结不通。

黄帝说:五脏六腑的厚薄好坏都有一定的表现,我想知道如何发现它们的病。

岐伯回答道:观察五脏六腑在外的反应,通过外在征候来了解内脏的情况,就可以知道病在哪一个脏腑。


《黄帝内经》介绍

《黄帝内经》介绍 《黄帝内经 》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流传至今。其在隋朝时期的合本(包括了 《素问》和《灵枢》)由杨上善整理为《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介绍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 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 论 上 建 立 了 中 医 学 上 的 “ 阴 阳 五 行 学 说 ” 、 “ 脉 象 学 说 ”“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 “病因学说 ”“病机学说”、 “病症”、 “诊法”、 论治及“养生学”、 “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 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基本介绍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 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 总结。它的问世方以智简介,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 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 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 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这一 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 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 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黄帝内经》 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 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 总而言之, 《黄帝内经》 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淮南子·修务训》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 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因此, 《黄帝内经》之所以冠以“ 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书中所言非虚。

创作背景 如前所述,《黄帝内经》既非一时之作,亦非自一人之手,而是战国以前的1/6许许多多的医学著作的总结。这不仅可以从《素问》、《灵枢》各八十一篇这一 点得到证明,而且也可以从《黄帝内经》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献及《素问》、《灵 枢》互引、各篇互引等现象上得到证明。 《黄帝内经》所引的古文献大约有 50 余种,其中既有书名而内容又基本保 留者有《逆顺五体》、《禁服》、《脉度》、《本藏》、《外揣》、《五色》、 《玉机》、《九针之论》、《热论》、《诊经》、《终始》、《经脉》、《天元 纪》、《气交变》、《天元正纪》、《针经》等 16 种;仅保存零星佚文者,有 《刺法》、《本病》、《明堂》、《上经》、《下经》、《大要》、《脉法》、 《脉要》等 8 种;仅有书名者,有《揆度》、 《奇恒》、 《奇恒之势》、 《比类》、 《金匮》、 《从容》、 《五中》、 《五过》、 《四德》、 《上下经》、 《六十首》、 《脉变》、《经脉上下篇》、《上下篇》、《针论》、《阴阳》、《阴阳传》、 《阴阳之论》、《阴阳十二官相使》、《太始天元册》、《天元册》等 29 种。 至于用 “ 经言 ” 、 “ 经论 ” 、 “ 论言 ” 或 “故曰……”、 “所谓……” 等方式引用古文献而无法知其书名者亦复不少。

正是由于上述情况,我们才说《黄帝内经》的成书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第一 次总结,《黄帝内经》是仅存的战国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 成书考略 古人对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 (一)成书于先秦、 战国之时。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有宋代的邵雍, 明代桑悦、 方以智,清代魏荔彤等。邵雍在《皇极经世》卷八《心学第一、二》中以为《素 问》是“七国时书也”、“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所为而托 于上古。” (二)成书于虞国、秦汉之间。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宋代的程颢、司马光等。他 们认为“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邪?此周、 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到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进一步肯 定了这一说法。斗中说《素问》“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间人, 传达旧闻,著之竹帛。”因为《四库全书》在中国古代学术界有相当高的 地位,这种说法也就被许多人所接受。 (三)成书于西汉时期。明代郎玻所著的《七修类稿》认为《素问》“ 首篇曰上古、中古,而曰今世,则黄帝时末世邪?又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由 仪狄是生其前面彼时人已皆伪邪?《脉要精微论》中罗裹雄黄,《禁服篇》中欲 血而受,则罗与欲血皆汉时事邪?予故以为岐黄问答,而淮南文成之者耳。

在这 里,朗玻从夏禹时仪狄造酒的传说和“罗”出现于汉代等证据推断 《素河》产生于西汉时期。 对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古人的看法主要就有这些。然而研究并没有到 此结束,当代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他们通过对《内经》和《周礼》及 《史记·扁鹊仓公传》的对比,说明三者在学术思想上的一致性,并通过2/6对《素问》文学 结构的分析, 说明这一部分出自于先秦而不可能迟于扁鹊。 并通过分析前人 的成说和大论的内容, 认定这一部分内容出自于战国至东汉之间, 而且经过多数 医家汇集而成。至于《灵柩》,作者先通过对其书的真伪的分析,判定《灵柩》 与《针经》实即一书,而后又得出结论,“《灵柩》和《素问》一样,基 本上是成书于战国时代,只是个别的篇卷,掺入了汉代的东西,因而它亦并不是 成于某一人之手,”至于《素问遗篇》,则属伪书,其时代不出于唐宋之 间。 还有人认为《黄帝内经》所包含的篇章,并不是由一个作者同时完成于一个 短时间内,而是由许多医家和学者写成于不同时期。 《内经》中的篇章既有写成 于战国时期,又有成于秦、汉甚至更后。

究其论据有五:其一,《素问》的有些 篇章用干支来表示时间, 而采用干支纪年是东汉以后的事。 其二, 《素问· 宝命全形论》中用的“黔首”一词,是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而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 ”则是曹魏时期出现的官名。其三,《黄帝内经》中引用的一些文献,如 《上下经》、《睽度》等是战国甚至更早的著作。其四,与 1973 年长沙马王堆 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1972 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压药简牍、1977 年安 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六王斌盘”和“太乙九宫 占盘”相比较,可知《灵柩》中有些篇章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有些成书于 西汉更早。其五,先秦文体多韵语,而《黄帝内经》中一些篇章亦有不少韵语,这些章节可能是先秦时期的作品。 现在方以智简介,《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所作,这一点已有不少人予以肯定。至于要 确定具体的成书年代,就现在来看远非易事。3/64/65/66/6

黄帝内经一般人看得懂吗

《黄帝内经》是一本非常深奥的哲学医学经典,其表达的是上医治未病的理念,将宇宙运行与人体运行巧妙地联系起来,从气、位、时三个方面来论述宇宙和人体的运行,其中气贯穿在两者之间,最终形成了中医独特的时空思维。因此,对于一般人来说,理解《黄帝内经》可能需要一定的学习和理解能力。
同时,《黄帝内经》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因此,如果您想深入理解《黄帝内经》,建议您寻求专业的指导和学习。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73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