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而立秋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很容易伤肺,特别是中老年人。
倘若大家在秋季做好对肺部的养护,则可以大大降低冬季肺部发病的几率。但与此同时,秋天也是养肺润肺的最佳时机,只有养好肺,到了冬天才能肾气充足少生病。
如何知道自己的肺好不好呢?通过看大拇指就能判断
大拇指测肺可是,肺好与不好,到底怎么判断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李佩文主任有个特别简单的自测方法教给大家。
大拇指根反应肺的先天情况
肺功能先天的强弱决定是否容易患病,那么你的肺先天功能怎么样呢?一个动作,竖起大拇指,看看指根就知道了~
正常拇指:在五指中最粗,指根粗,指尖略细,颜色荣润有光泽、弹性好、灵活有力。
异常拇指:拇指变形,常见拇指末节肥大,根部缩小,为肺气不足,是肺经缺氧的表现。
大拇指指肚反应肺气是否充足
按压后,指肚回复速度慢、弹性差,代表体力严重透支;弹性好,指肚饱满代表目前肺气充足。
养肺四步走秋天养肺,这个肺该怎么养?其实也很简单,掌握了方法事半功倍,权威专家总结养肺4个3,秋天一定要用好了。
养肺三法<最简单养肺法:一杯热水>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倒上一杯热气腾腾的水,直接对着吸入水蒸气,每次10分钟左右,早晚各1次,可以滋润肺脏。
<最有效养肺法:主动咳嗽>
每天早晨起床后,不妨选择空气清新处,主动咳嗽几声,可以除呼吸道及肺部的污染物,减少肺部损害。
<最轻松养肺法:开口大笑>
养肺的方法多种多样,“笑”可能是最“便宜”且有效的一种。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笑对机体来说的确是一种最好的“运动”,尤其是对呼吸系统来说,大笑能使肺扩张,人在笑中还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更通畅。
养肺三蔬<白萝卜化痰止咳>
中医认为,白萝卜则能化痰,补而不腻。秋天好发感冒、支气管炎等,均可出现咳嗽、痰多等症状,用白萝卜煮水、白萝卜炒菜都是不错的选择。
<莲藕降燥止渴>
秋令时节,正是鲜藕应市之时,吃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的作用。用藕榨汁,添加适量的蜂蜜饮用,或吃些莲藕炒百合,对减轻秋季多发的肺燥干咳效果很好。
<南瓜润肺益气>
南瓜含丰富的胡萝卜素和碳水化合物,秋天适当多吃,有润肺、化痰等功效。用南瓜糯米做成粥,具有温胃、润肺、益气、补虚的功效,尤其适合晚秋天凉时节食用。
养肺三果<花梨清肺热>
雪花梨呈黄绿色,肉质细脆,汁多味甜。市面上常见的梨中,它的个头最大。雪花梨有较高的医用价值,具有清心润肺的功效,用雪花梨加川贝、蜂蜜或冰糖等制成雪梨膏、梨糖浆等,对治疗支气管炎也有一定的疗效。
<枇杷润肺止咳>
枇杷具有润肺下气、清热止渴的功效,是肺热咳嗽最佳的保健水果,不但能止咳,还能增加食欲,提高人体正气。
枇杷的食用方法较多,生吃酸甜可口,也能与白梨一起煮汤,润肺止咳。
<柚子理气化痰>
柚子被称为“天然水果罐头”,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机酸,有助于预防感冒、促进胃肠道消化。中医认为,柚子具有理气化痰、润肺清肠等功效,是预防秋季痰多、咳嗽的佳品。
除了吃新鲜的柚子外,现在很流行的蜂蜜柚子茶就有良好的养肺润燥作用,还能美容养颜,但应注意蜂蜜别放得太多。
养肺三茶<百合茶润肺安神>
百合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病毒的作用,可预防感冒、肺炎,改善肺部功能。中医把百合作为中药,用于慢性肺虚证,比如时常咳嗽或久咳的患者。
取干百合10克(鲜品加倍)、绿茶6克,加清水,煮开后改用小火,15分钟后停火,当作百合茶饮用,具有清心安神,润肺止咳的功效。
<银耳茶润肺养胃>
银耳味甘、性平,既有补脾开胃的功效,又有滋阴润肺的作用。
取银耳15克,水泡发后煮烂,加入适量冰糖,制成的银耳茶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主治肺阴不足引起的干咳或咯血,午后或有潮热、盗汗等。不过,风寒咳嗽及感冒初起者最好别喝。
<罗汉果茶>
罗汉果甘、凉,能清肺止咳、润肠通便。需要注意的是,胃肠不好者不宜多用。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做法:取罗汉果5~8克,去壳掰碎,用沸水泡后放凉饮用,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养声润肺的作用。
总的来说,一天中,养肺最佳时间是早7点—9点。这时肺脏功能最强,最好此时进行慢跑等有氧运动,能强健肺功能。
一年中,最佳养肺季节是秋天,即立秋到立冬。补水量要更多,每天必须保证喝水2000毫升,才能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润滑,使肺脏安度金秋。
原来肺部好不好,秘密全都藏在大拇指上啦,权威专家养肺四个三,用好了,整个秋冬都不生病哦~
治病,为何要须先要治疗皮毛?因为外邪侵袭人体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依次是:皮毛–肌腠–经络–脏腑–骨髓,其中皮毛–肌腠–经络偏于外,脏腑–骨髓属里。病邪所在层次不同,用药不能过其病所,引邪入里。例如:皮肤病,有邪在皮毛腠理,有脏腑受邪而表现在外。邪在皮腠不能使用入脏腑之药,引邪入里。尤其是内伤外感用药应分清表里(药效和速度)。故此,治病须先明确病位,而明确病位,就要明确表里上下阴阳,卫气营血。疾病邪侵入人体不同层次,其用药切不能过及病所,比如外感侵入人体皮毛腠理,我们会用一些辛温辛凉的风药,解一下表就可以收手了,如果用到炒白术、茯苓,这样不但不能托邪外出,反而会引邪入腑。中国著名民间中医大家孙曼之老师在教导学生时,治病病是一定明白表里二字,如果表里分不清,本来退热解表,用一两剂药就可以搞定,结果用了白术、茯苓,以为是太平将军,把本来在体表的病邪引入身体里面去。这样反而把体内当战场,变证丛出,把治疗的时间延长了。所以,孙老师治病首先重视分清表里,就像哲学家说过,对于一门学科来讲,最基本的概念往往是最重要、最关键的。而中医要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八个字:“表里、阴阳、虚实、寒热。”《黄帝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皮毛表证的治疗非常重要,邪气从这里进去也可以从这里出来。不是说外感疾病才有表证,各种内伤杂病同样有表证。中医大家说:痛未除,就是表没解,其意思就是说,很多疾病之所以疼痛不能彻底消除,就是表没有完全层层解决,一定要牢记痛未除就是表没解这个道理。孙曼之老师说,治病是不是说治疗外感疾病须要用风药,治疗脏腑内伤杂病也可以用风药来层层透邪外出,把邪气提拔出来。所以说,病在肌表用风药,那很平常,可孙老师用于很多疾病,是病在里头也一样用风药,收到相当好的疗效。比如,孙老师提过喻嘉言在《寓意草》用逆流挽舟法来使用败毒散的思路,就相当精彩。喻嘉言治疗泄泻,用的就是风药,泄泻是脾胃升发之气往下走了,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这是《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的。病人为什么会泄泻呢?就是清阳被浊阴抑在下面,升发不上来。这时一用上风药,大便立马就成形了,肠道排泄就正常了。这是风药用在治疗脏腑里证的典型方药。孙老师为何对风药情有独钟呢?原来有一次他半岁的小孩子拉肚子,拉了半个月,坐都坐不稳,常用的参苓白术散等都用上了,都不管用,理中汤用上了也不行。这时孙老师就打开了李东垣的《脾胃论》,看到里面治疗拉肚子的都是风药,于是孙老师就取羌活、独活、防风、荆芥几味药,再加上甘草,给孩子喝上一点,结果第二天就不拉肚子了。后来又碰到相类似的疾病,老是治不好,又没招了,就得翻书去问老祖宗了。皮毛论
皮肤是疾病诊断的第一要点,最直观的就是颜色形状的变化,故四诊排行第一的属于望诊。望而知之谓之上工。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故邪风所致,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也就是说上工救起萌芽,治未病。疾病刚刚开始就开始治疗,既省钱又不痛苦。但现实之人都是痛苦的忍受不了了,才开始治疗,轻则进入经脉,深者入络脉,重者入脏腑,但也不排除医治出来的病。实际上现在很多都是医治出来的病。(如颈椎病,去按摩店,医院康复科等都按了三五年了,还是复发,好好歹歹,还告诉人家,这病就这样了。)是故百病之始,必先与皮毛。皮毛是外邪侵入身体的重要途径,但相对来说,既是邪之进路,也是邪之出口。开门逐盗可谓良策。
张仲景伤寒论里的六经传经起源于邪中太阳,太阳与督脉皆在表。无论始病沉珂,好多方子都是先解表的。
所以很多顽疾的治疗无论是循经传,还是越经传,最后还是使陷里之邪从表出而解,回到太阳经,解表而愈。正所谓:“邪陷入里,虽百日之久,仍当引邪由表出里,不死不休。”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69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