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痒,是阳气没有到达的缘故

柳华 2023-07-28 06:02:08

马三立先生曾说过一段相声:一人剧痒,求得秘方,拆开重重包裹,却只发现俩字——挠挠!皮肤病病人共有的症状,就是痒。“痒是火力不足

”在《明疮疡痛痒麻木论》中有这样两句话:“若人质肌肤附近火灼则为疮,近火则痛,微远则痒。痛者为实,痒者为虚,非为虚寒之虚,乃火热微甚之意。”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拿人与火的距离说明痛和痒的关系。痛了,那是因为离火近;痒,那是因为离火远。因此,“痒”,是因为虚,不是身体虚弱,而是“火力”不足,也可以理解为阳气温煦得不够。“挠”是一种本能反应,在“挠”的时候,皮肤上会出现红道,能解痒,这是否就是一种气血通畅的表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昨天我还在看一个脸上长了湿疹的孩子,挠得很厉害,很多地方都挠破了,大人怕感染,硬捉着不让他挠。孩子不挠了,结果怎么样呢?面神经麻痹,开始抽搐。“痒”在现代医学来说,属于神经系统掌管的知觉。当瘙痒出现时,大脑发出“挠”的指令,这个指令得不到实施,神经调节就失调,就想别的办法,让面部肌肉抽动,自行解痒。中医看“痒”更多是从另外一种角度。《内经》中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医宗金鉴》的外科心法中也提到了:“诸痛疮疡,皆属心火。”我们常常说心痒难耐,其实心不会真的感觉到痒,但是很多皮肤病病人会有体会,越是心情不好,觉得烦乱,越痒得厉害。也确实有很多皮肤病病人,因为压力大,心绪不得安宁,结果得了皮肤病。白癜风、神经性皮炎就是典型的“心因性”皮肤病。现代医学也认为“皮肤是一种心理器官”,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时,更易诱发或加重原有的皮肤病。但现代医学的理解角度和中医不同,它从神经系统的一系列反应,包括汗腺、皮脂腺的分泌等,来理解心理因素引起的皮肤病的变化。而中医有“心肾相交”的说法,心在五行学说之中,属火,火中之阳下降至肾,便能温养肾阳;而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它们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关怀,把自己过盛的东西,传递给对方,恰恰平衡了对方的不足。也就是说,阳气,尽管先天藏于肾脏,后天也由此生成和升发,但是肾阳的本原,却来自于“心”,当然不是解剖学里的心脏,而是中医所说的“藏神”的心。就好比地球的温暖,其实是来自天上太阳的恩赐。其实不说火,就说冬天,在外面被冻得凉凉的皮肤,回到家里,在换衣服时,皮肤裸露在暖气中,许多人就会出现“痒”的感觉,很轻微,随着体温的上升,痒也慢慢散去。正因为冬天太阳不那么热情了,地面的阳气也开始准备封藏,地面一片萧条,能量大部分回归地下,为第二年生发新的生命储备力量。大地寒冷,人也开始觉得冷,毛孔尽量闭合,避免寒气进入身体。与此同时,新陈代谢也变慢了,患有皮肤病的人感觉冬天病情加重,其实不是病情加重,而是皮肤没有阳气的支持,体内多余的湿热代谢不出去,才会觉得更痒。夜晚也一样。夜晚相当一天之中的冬天,阳气也要潜藏起来。所以有些病人晚上会觉得更痒。中医认为,睡眠是养阳的最好办法。我们多留意会发现,睡眠好的人,相对显得年轻有活力,皮肤也往往不会出现大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人,“挠”肯定不是很好的办法。首先,这种病如果发作得不剧烈,常常表现为在冷热空气交换的时候,感觉到痒,“挠”的时候出现红道,并且有些凸起,那么你要注意了,你是不是得了慢性荨麻疹。“荨麻疹、湿疹艾灸治疗

”不管是不是荨麻疹,我都建议那些经常觉得痒,或挠之出现明显痕迹,及长湿疹的人,平时多用艾条灸关元、肾俞、足三里穴,长期坚持。尤其到了夏天,最热的三伏季节,常灸,再配合吃一些藿香正气水。艾灸最善补益阳气,藿香正气可以祛湿。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不要吃、喝冰冷的东西,出汗了,不要吹空调,用冷、用风把它收回去,出汗其实是排解湿气的最好方法。中成药里的“纯爷们儿”——专治阳气不足张仲景创立的“理中汤”,应该算是中药方剂中的“男人”了,因为它的药物组成全是纯阳的热药:人参、于姜、白术、甘草。这个方子用到宋代,又增加了附子,就是现在的附子理中丸。附子是什么?《本草正义》里形容说:

“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附子显然是“男人中的男人”,“附子理中丸”也就有了现在说的“纯爷们儿”的躁烈之性。所以它的最好治疗对象是阳气不足、阴气过盛带来的问题,这种人的典型症状就是极端地怕冷,特别是腹部。

寒邪最容易击中最柔软的地方

《易经》里的乾、坤、坎、离分别对应天、(土)地、水、火。“坤”是对应“土”的,所以中医里和“土”相对应的“脾土”也叫“坤土”。“坤”是什么?“坤者,至柔也”,这就是说,“脾土”是人身的至阴,它所主的地方是全身最柔软的地方,哪里呢?就是腹部,一点骨头都没有的地方。

我们看小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大肚子,肚皮好像很薄,内脏都膨出着,逐渐长大了才有了腹肌,肚子才收回去。因为什么?小孩子的“后天之本”——脾土还没长成呢。因为脾虚所以收敛不住,肚子里的内脏就鼓了出来。

一个得了消耗性疾病的病人衰竭到最后,肚子往往是陷下去的,医学上称为“舟状腹”。这个时候一般都伤了元气,很难恢复了,因为它的“后天之本”——脾土已经不足到不能支撑腹部这个所辖之地了。

脾土是至阴的,所以它主管的这个地方——腹部,是最容易因为阳气不足导致虚寒的。它的虚寒程度也要比其他部位严重,否则不会用上附子这个“温药中的温药”、“男人中的男人”来温补脾胃的阳气了。

脾土虚寒,腹泻、怕冷、未老先衰

这种脾土虚寒的表现首先是腹泻,常年大便不成形,泻出来的东西经常是吃进去的原形,中医叫“完谷不化”,就是粮食原样排出了,好像胃肠一点消化作用都没起,怎么进来的就怎么出去。而且肚子怕冷,即便是个胖子,一边出着汗,一边还得护着肚子,即使是夏天,进了有空调的房间一会儿,可能就要去泻肚。

这就是因为中焦、下焦虚寒了。“虚”就是功能的萎缩,“寒”就是能量的不足,好比一个灶台,底下的火力不足或者没有火了,锅里的米饭怎么可能煮熟呢?他们如果做肠镜检查的话,一般是慢性肠炎,或者是溃疡性结肠炎,或者干脆查不出问题,就是个“胃肠激惹综合征”,也叫“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种神经调节失调带来的问题,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这种病,目前没有特效药,服用附子理中丸却可以达到改变虚寒怕冷体质、减缓发作的目的。

中焦、下焦虚寒的人也是容易未老先衰的,从消化系统的问题影响到生殖功能,出现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的问题。所以虽然附子理中丸温补的主要是中焦,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肾阳的温煦,照顾到下焦,起到壮阳的作用。

附子理中丸也是减肥药

“瘦人多阴虚,胖人多阳虚”,胖本身就是阳虚的结果。

人发胖,肯定是脂肪代谢不出去了,停留在体内。什么时候脂肪代谢不出去?肯定是功能降低的肘候。人们在年轻时代谢是旺盛的,脂肪、水液都能正常地吸收和消耗,但到了老年,火力就弱了。好比一个灶台下面的火不足了,一锅水总是烧不开,不能蒸化为水蒸气,也不能消耗脂肪,这个人就要变胖了。这个“火”就相当于中医说的肾阳,是全身功能和能量的基础。

因此,我们看人发胖主要在两个阶段。一个是小孩子的婴儿肥时期,这时候他们的器官功能还很稚嫩,中医说的“肾阳”还在萌芽阶段,还处于肾阳不足时期,脾阳也因此很弱,火力不旺,自然会胖,但这个胖不结实,含水很多,所以孩子是“胖嘟嘟”的。还有就是人到了四五十岁,中年发福,肌肉变得松软了,这正是“肾阳”开始衰败的年龄,脾阳也趋弱,所谓“人过四十,阳气自半”,肾阳和脾阳衰弱的直接后果就是代谢能力下降,脂肪消耗不出去了,自然就开始发胖了。

能称得上胖子的人,都是脂肪过盛的,即便不到中年,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中年的肾阳虚状况。而胖只是其未老先衰的症状之一,除此以外,还会出现不同脏腑的阳虚问题,比如脾阳虚,这种人遇冷就泻,大便溏稀,肚子最怕冷。有的人手脚即便在夏天摸上去也是冰凉的,到了冬天,更多中医妙法关注公众号→御痧阁,穿多厚的裤子膝盖以下也总是冷的,这种情况在年轻女子中更常见,她们往往皮肤偏白,舌头颜色也淡,天生就是这种体质。这种人吃附子理中丸可以达到两个效果,一个是温阳止泻,人会慢慢地交得不那么怕冷,肚子也不那么娇气;另一个作用就是减肥,因为附子理中丸具备的热性,可以加快脂肪代谢,把肥肉消耗掉,人自然就变瘦了或者说变得结实了。

这种温阳补肾、补脾的减肥法,才真的符合医理。因为它是通过增加脂肪的消耗去减肥,类似焕发起人的青春活力,从根本上激活身体;而节食减肥和泻肚减肥属于恶治,会因为影响营养吸收而危害健康。

你的唾液是甜的吗?

很容易泻肚的人,还会有个现象,就是总觉得自己唾液很多,而且质地很稀,嘴里没味儿,也不想喝水,特别是凉水,稍微喝多一点就一直汪在胃里。这一点也同样是因为脾肾阳虚,属于附子理中丸的管辖范围。

在自然界,云雨均匀的地方,肯定生态环境好,植物茂盛,因为天地之气交会得好。春夏两季雨水多,秋冬降雨少,所以春夏时欣欣向荣,到了秋冬就万物凋零。云雨就是天地之气交会得好的结果,是自然的生机。

人体也类似于自然,所谓“天人合一”嘛。“太阴所至化为云雨”,就是说,太阴脾土是主管气血的生化的,最终要将吃进去的水谷精微,化成人体的“云雨”。什么是人体的云雨?这就是唾液,也叫涎,也是我们说的口水。中医讲,心之液为汗,肺之液为涕,肝之液为泪,脾之液为涎。涎的状况很能反映身体的状况。

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说,“理中丸”还能治疗呕吐,这个呕吐往往是没有内容物的,仅仅是呕清水,这种清水就是脾阳虚不能蒸化掉的水液,张仲景说“寒多而呕”。这种人,他的唾液会很多,而且质地清稀,嘴里总是觉得很寡淡。

正常情况下,唾液应该是带一丝丝甘甜、清香的气味,而且自己不应该感到它的存在。但理中丸适应证的人,除了水便清长之外,唾液也偏多,而且质地也偏稀,舌头颜色很淡,甚至上面有水滑的舌苔,这就是寒的表现,是水液代谢不出去的表现,也是衰老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口中的甜味也应该是隐隐的,并不真甜。如果感到嘴里发甜,甚至唾液很黏,则是脾胃湿热的表现,这个时候舌苔也会腻,胃口会随之变坏,这时就绝对不能吃理中丸了,而是需要吃二陈丸、平胃散之类清理脾胃湿热的药物。

我们吃馒头或者是全麦面包,或者喝有点苦味的茶,最后会越嚼越甜,喝出点甜头儿来。首先说明你的脾胃功能比较正常;其次也说明,这些逐渐出现甜味的食物是符合你的脾胃习性的。粮食是养脾胃的,茶可以清热利湿,使脾胃保持清利。

腹泻和便秘都可以源于阳虚

有的人是早晨起来就要泻,严重的是清晨五点刚醒来就得去厕所。这在中医里叫“五更泻”,是脾肾阳虚导致的,和附子理中丸的治疗范围很接近。

清晨正是阳气最虚的时候,本来就虚的肾阳此时更收敛不住了,所以必须早早爬起来泻出去。如果这个人还有腰酸,比别人怕冷的表现,那就更确定有肾阳虚的问题了。这种情况在老年人更常见,因为肾阳随着年龄的增长是要逐渐衰微的,也是衰老的表现之一。如果才四五十岁,这个过程就出现得太早了,还是要找原因。

一种是先天不足,一直体质差,是明显的阳虚体质;

一种是生病之后,对元气的打击太大,遗留下了这个问题;

还有一种是生活不规律、不节制,导致了对肾精肾气的过度消耗,比如一直被人忌讳的性欲过度。

但真的属于这种情况的人还是少数,而且肾虚也绝对不是全都由性欲过度造成的,因为一治疗性功能出现的问题,就要用中医补肾的药,食疗时也是羊腰子、海狗肾,使得人们误把中医的“肾虚”狭隘地理解为仅仅代表性功能了。其实,任何巨大的消耗,包括体力的过度劳累、脑力的过度劳累,或者疾病的消耗都可以引起肾虚,也就都可以引起“五更泻”。

中医治疗“五更泻”有个方子叫四神丸,现在也有中成药,成分是补骨脂、大枣、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基本是温肾收敛的药物,主要是针对肾阳虚的。事实上,这种清晨就泻的人,往往是脾和肾双虚的,其中脾的问题可能更严重,所以最好是附子理中丸和四神丸配合着吃,可以增加温补的力量,特别是病情已经迁延很长时间的时候。

便秘也可能是阳虚问题

腹泻是脾肾阳虚引起的,那是不是说,便秘就没阳虚的问题了?老年人便秘的也很多呀。

其实,老年人的顽固性便秘有时候和晨起腹泻是同一个原理,都可以是因为阳虚,特别是脾肾阳虚。腹泻是因为阳虚没有火力消化水谷,使食物原封不动地排出;便秘是因为阳不足导致肠道的推动力不足,不是大便干,而是没有力气排出去。这种便秘的人同时也和腹泻的人一样,腰以下特别怕冷,用手摸上去都是冰凉的,也伴有腰酸无力、舌苔很淡的症状,看上去有水滑苔,这就是肾阳极度亏虚造成的。这种情况的便秘,也有个能买到的中成药,叫“半硫丸”,就两味药,一个是半夏,一个是硫黄。

一听硫黄大家吓一跳,这种炸药成分也入药?是的,硫黄是补命门之火的,燥热程度在附子之上,只有肾阳虚到极端的时候才可以启用。这个药很霸道,所以在炮制方法上很讲究,是要用纯净的硫黄,通过蒸煮然后再用。中药有很多这种“以毒攻毒”的绝招,通过特殊的炮制保留其药性,去掉其毒性,从而出现治疗的奇迹,硫黄就是其一。

半硫丸的热性比附子理中丸还要大,后者顾及了脾,而前者主要针对肾,这种便秘在老年人很常见,他们在便秘的同时要有明显的怕冷、下肢冰凉的症状,这种人如果也吃去火药,用大黄之类的通便,效果不好不说,能够接受硫黄热性的肾阳虚人,怎么经得起大黄的泻下之力?只会越吃肾阳越虚,便秘越严重。

服用方法

附子理中丸一般是蜜丸,常规是一天吃两次,一次吃一到两丸。如果是春夏,天气炎热或者干燥,一天吃一次,也可以两天吃三次,把之间的时间均匀就可以。

因为附子理中丸的燥热,在服用过程中难免有上火的问题,但在上火的同时肚子仍旧怕冷,这就意味着寒并没有彻底驱散出去。

这个时候有两个办法可以减轻药物的热性,一个是用冷水送服附子理中丸,也可以用开水把蜜丸溶化成药汤,放凉之后吃;还有一个办法是用黄连1~2克,或用苦丁茶1根泡水,用这个水送服附子理中丸。

黄连和苦丁茶都是寒性的,一起服用可以减轻服用热药带来的上焦的火,使附子理中丸能坚持吃下去。因为改善这种虚寒体质是需要时间的,上火不过是服用过程中的“刮蹭”,并不是虚寒改善的依据,所以要克服这个不良反应就要坚持服用,至少要到肚子怕冷、大便不成形的问题得到改善

猜你喜欢延伸阅读

1中医大谈:疼、痛、痒、酸、胀、麻、疲、乏、饥、饿、劳、累、聪、明(你值得拥有)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68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