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祛湿,就这么简单。。。。

金钱草 2023-07-28 05:42:56

路志正 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

1920年生于河北省藁城市的一个中医世家,善用脾胃学说治疑难杂病,被称为“杂病圣手”。最早认定中医对乙脑治疗的成果,首创穴位编码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导读

路老花费了近三十年的时间,研究了湿气对人体的影响,路老总结:湿非一病、百病兼之。本文的一些实用方剂,不管你是因为湿气引起的简单的脚气,还是头痛、反复腹泻、便秘,都有可以对症的方子。

每年四、五月份都是一年中最难过的时候。

有人说,哪里难过了?这60多天,万物生发,生机勃勃,我们才能迎来姹紫嫣红、生机勃勃的春天呀!

你可别忽视了,这些植物之所以能够迎来欣欣向荣的生气,都是湿气归回的表现。

1外湿最盛,内湿抬头,怎么办?

“湿”有内外之分。外界环境潮湿,叫“外湿”,人体内水湿停聚,叫“内湿”。

1、“外湿”到来,南方的春天天气返潮:墙壁、玻璃都挂满水珠,家具、衣服、食物一言不合就发霉…

“外湿”侵袭,人体就会出现种种不适:疲倦无力、胃口不好、手脚冰冷、皮肤起疹瘙痒、大便粘腻……

4、5月份,内外湿气夹击,让人感觉就像“中了邪”,这里的“邪”指的就是中医常讲的“湿邪”,它堪称春天里第一磨人的小妖精!所以,4、5月份难过就在于这湿气难除。

2、5月份受湿邪侵犯者,感觉非常糟糕:

舌头:舌苔厚腻,两侧有齿痕,刷牙后总感觉不清爽。

大便:大便溏烂,粘滞不爽,马桶难冲干净,极少数有便秘

身材:胖人一般多湿。

精神状态:头脑昏沉,身体困重,总是睡不够,不愿活动。

皮疹形态:肿胀、糜烂、渗出明显。

瘙痒部位:湿气重浊,易侵犯人体下部,如阴囊、小腿、脚部。

2路老研究湿气30年,这几个方子最实用

路志正教授花费了近三十年的时间,研究了湿气对人体的影响,路老总结:湿非一病、百病兼之。

本文的一些实用方剂,不管你是因为湿气引起的简单的脚气,还是头痛、反复腹泻、便秘,下面都有可以对症的方子。

1、湿邪停驻嘴巴:口臭、口中痰多、异味

湿气表现在嘴巴里面就是痰,这痰不是呼吸道上来的。

轻的:口腔中的粘腻不爽的感觉,口角拉粘。

重的:吐出的所有和痰一样的粘稠物,都叫做痰。

比如一部分的脑部疾病,或者癫痫的患者。发作时,口中吐出粘稠粘液。脑中风发作时,喉中痰鸣如拉锯。

路老经验方:茵陈大枣水

原料:茵陈蒿30克,红枣10枚。

制法:将红枣掰碎,与茵陈共入锅中,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1~2次食枣、喝汤。

2、湿邪停驻在脾:腹泻、便秘

第一种: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多半是湿邪引起的,对于湿邪在脾引起的腹泻,治疗时要健脾补气、渗湿止泻,中医古方里就有一种专门针对这种情况的方药参苓白术散。

普通人若脾有湿邪,可在药店里买参苓白术丸,用煮枣的热水送服。

此外,茯苓和白术都是参苓白术散里的中药,一个健脾,一个祛湿,二者煮水或泡茶喝也有健脾止泻的作用。

路老经验方:茯苓白术茶

材料:茯苓10克,炒白术10克。

做法:将二者清洗干净后,一起煮水。

用法:代茶饮。

功效:健脾祛湿,止泻。

第二种,便秘

如果湿邪在脾的表现为便秘:大便粘滞不爽,欲便不尽,质地不干,排便时间长,许多达半小时以上。

路老经验方:莱菔散

材料:炒莱菔1.5克。

制法:将莱菔子磨细粉,冲服。

用量:每次1.5克,早晚开水送下。

3、湿邪停驻在头:头痛

因痰湿而头痛的患者,往往体型比较丰腴,平时饮食不节,喜食甘甜肥腻。这类患者可喝点三仁茶。清热祛湿,通利水道,适用于头重发蒙,尤其是阴天加重者。

路老经验方:三仁茶

材料:炒杏仁9克,生薏苡仁30克,冬瓜仁10克,姜2片。

制法:将所有材料洗净后,加水一起煎煮。

★冬瓜仁不可以直接吃,要打碎后再煮水。

用量:代茶频饮。

4、湿邪停在皮肤:湿疹、脚气(足癣)

很多皮肤上的问题,其实归根结底都是湿热引起的,最常见的就是湿疹、足癣。

湿疹患者可以在家里种上一盆芦荟,在急性湿疹发作时可以用芦荟叶、或者是大量的护肤霜擦拭患处,能起到止痒的作用。如果有渗出液就不要用这种办法了。

如果足癣不是很严重,可以不用服汤剂,每晚洗脚后,撒上痱子粉, 坚持下去也能痊愈。

严重者可选用一些祛湿的中药,煎汤后外用洗脚,有辅助治疗足癣的作用。蛇床子这味中药味苦性温,能燥湿祛风,对体内湿重引起的足癣有不错的效果。

路老经验方:蛇床子剂治足癣

材料:蛇床子、苍耳子、百部、枯矾、地肤子各20克。

制法:将这些药包起来后,加清水1000毫升,煎沸15分钟。

清热燥湿,祛风止痒。适用于足癣水疱多或糜烂者。

用量: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时将患足浸泡在药液中30分钟。每日1剂,日浸泡2次,7日为1个疗程。

注意水温不要太高,以免加重病情。

千寒易去 一湿难除 科学祛湿很重要

明明每天睡够了8小时,却老是犯困没精神;明明饮食清淡,皮肤却经常长痘痘出油;明明天天都有洗头发,却总感觉头发油腻腻的;明明刷牙很认真,却还是能尴尬地闻到口腔里有异味;明明年纪轻轻,一到阴天下雨却感到关节隐隐作痛……这些症状的发生,多为体内的湿气在作祟。

俗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科学祛湿很重要。

首先是湿气以及湿气的来源。中医将湿气分为两种,外湿和内湿。外湿,即外来湿邪侵袭人体,比如淋雨或长期生活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内湿是由于脾的运化失常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不能正常代谢。

无论是内湿还是外湿,湿气都像是一个不期而遇的恶徒,没打招呼就闯进身体里,等发现时往往侵入已久,且像是扎了根一般“呼朋唤友”,一时之间让身体成为适宜病害生长的土壤,因此有“一湿难除”“湿为百病之源”等说法。

湿气重的临床表现有很多,如大肚腩、易犯困、身体沉重、头发经常出油、脸部眼部很容易浮肿、舌头胖大、口黏痰多、舌苔白腻、心情烦躁、食欲差、口中苦涩、不易出汗、皮肤泛黄、眼睛发红等,这些现象都有可能是体内湿气重发出的信号。

外湿大部分是环境因素导致的,内湿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如长期不运动、暴饮暴食或节食减肥、爱吃辛辣油腻食物、夏天偏好冷饮等。

若想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到问题来源。缓解湿气重最简单的办法,是要养好脾胃。例如有一天回家发现家里的水龙头没有关紧,水漫延到地上,是选择先清理泛滥的水还是先关掉水龙头?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源处解决掉水患问题,祛湿先养脾胃也是这个道理。

想要祛湿,日常养生预防是关键。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习惯进行自检,并进行日常预防和改善。

科学祛湿的方法很简单,拒绝冷饮、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保持愉悦的心情,不要被情绪左右,提高免疫力,使身体始终处于健康的状态,不给湿邪入侵的机会。科学祛湿的方法是一辈子的事,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明白一个道理,真正从根本上保证健康的不是药,是对不良生活方式做出的有意改变。

冷饮、冰淇淋等自带凉意的食物进入胃里,导致阳气外泄,空调吹出的凉风会侵入身体,导致身体越来越寒,寒湿困脾。建议少吃冰淇淋、冷饮,少吹空调冷风。

火锅、烧烤、麻辣烫等辛辣油腻的食物,配上啤酒,这些食物伤脾胃,偶尔吃吃过过嘴瘾可以,建议不经常吃。

久坐一族,每天最大的运动量就是从家门口走到地铁站或公交车站、亦或车库。《黄帝内经》里提到,久坐伤肉。建议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适当运动,尤其是在当下很多人都在居家隔离的情况下,更要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

还有一些人心里总是藏着一大堆的事情,每天胡思乱想,特别焦虑。中医认为思虑伤脾,如果每天思虑太多,对脾胃也是一种酷刑。

解读一剂张仲景最简单的祛湿方,只需三味药,清肺健脾、利水渗湿

喉咙痰多不祛、吃什么感觉都没味道,做什么事也都提不起精神,有气无力的,脸色也黯淡无光,四肢水肿,舌苔也特别的黏腻、这些都是典型的体内痰湿湿重的表现,为什么身体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这些问题在中医上讲跟我们的脾肺两脏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医上讲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则会失调,身体里的一些水谷、津液等营养物质就不能被正常运转去传送到各个脏腑,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水湿、痰饮,而肺在中医上讲肺主气,如果在这时肺的功能下降,水湿就会侵入肺部,形成湿痰,湿痰可阻碍呼吸道,久而久之这些湿痰在身体里聚集时间一长,就会造成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脸色暗沉、水肿、舌苔黏腻、咳嗽痰多的这些病理症状, 那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办呢?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叫“茯苓杏仁甘草汤”组方是由茯苓、杏仁、甘草配制,简简单单的三味药可清肺健脾,利水渗湿。

我们先来看看这茯苓,味甘、性平,入心、脾、肺、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益胃、宁心安神的功效。由于茯苓的药性的缓和,在去水湿的同时不会伤及津液,对于一些因脾虚所致的水湿、痰饮、水肿有着不错的疗效。

再来看看这杏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到,味苦、性温、入脾、肺、大肠经,具有宣肺降气,祛痰止咳的功效,在临床上多用于抗炎镇痛,镇咳平喘、润肠通便的治疗。

甘草大家都很熟悉,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由于性质的平和,在临床上多用于咳嗽痰多、怠倦乏力、脾胃虚弱、心悸气短的人群。

最后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茯苓可健脾祛湿、杏仁可宣肺祛痰、甘草与两味药调和可补中和中,在把邪气去掉的同时不伤及正气,如果你身边有此类人群,可以收藏起来,找中医加以辨证。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67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