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

槐米 2023-07-27 23:50:37

《脾胃论》里有一句话叫“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脾作为后天之本,是主运化水湿的,主升清阳。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被脾升举至上焦,滋养心肺,并由肺布达九窍、四肢以及皮肤,清阳之气出于头面官窍,九窍就会通利。反之,当脾虚失健,导致清阳不升,湿浊不化时,就有可能九窍不通。因此,九窍有问题了,我们先要想到是不是脾胃出问题了。下面就来看看何为九窍?如何从从九窍看脾胃健康与否?

一、从口唇看脾胃

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这说明脾开窍于口,脾胃有问题有时就会表现在口唇上。一般来说,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

脾还主涎液。中医认为涎与唾合称为口水。《黄帝内经》中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脾气充足,则涎液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进行吞咽和消化,但它会老老实实待在口里,不会溢出来。一旦脾气虚弱,脾本身的固摄功能失调,“涎”就会不听话了,比如在睡觉时会流口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哈喇子”。

为什么小孩子爱“流哈喇子”?因为小孩子的身体发育还没有成熟,脾胃本身还弱,所以爱“流哈喇子”。如果经常性地“流哈喇子”,我们可以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二、从鼻子看脾胃

脾胃与鼻有什么关系呢?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而胃经起于鼻部,因此脾胃的经脉与鼻窍也是相通的。一个人的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水谷精微无法上输濡养鼻窍,而引起鼻腔干燥,有时还会引起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等问题。这种情况多是脾胃虚弱,气津不足,脾气不能摄血或肺虚火上冲鼻窍所致。

此外,一般鼻翼发红的人多是有胃热。除了鼻翼发红外,还伴有容易饿、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其根本原因在于脾的运化能力不足,使食物蕴积滞留于胃,食物积久化热、化腐所致。

如果鼻头发青,并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青色为肝木之色,肝气疏泄太过,横逆冲犯脾胃,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这时我们可以多按摩太冲、足三里等穴,以舒肝健脾。

三、从眼睛看脾胃

肝开窍于目,而目之所以能看东西,全赖于肝血的濡养,而脾胃又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所以肝血是禀受于脾胃的。

一个人的脾胃功能失调容易引起视力疲劳、视物模糊、眼睛红肿、眼睑下垂等问题,并伴有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舌淡,脉缓弱无力等症。这多与脾气不足、清阳不升、目失所养有关。

四、从耳朵看脾胃

耳朵位于清阳交会的头面部,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肾开窍于耳,《灵枢· 脉度》中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是先天之本,离不开后天之本脾胃的滋养,如果一个人的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肾精必亏,耳窍失养,就会出现耳鸣、耳聋等问题。脾虚气弱,水湿不能正常运化,致使内生痰浊,耳道闭阻也会出现耳鸣、耳聋等症状。

五、从前后阴看脾胃

前阴包括溺窍(尿道)和精窍(生殖器),是主排尿和生殖的。中医认为,肾是水脏,脾为中土,共同主管着水液的代谢化生。脾气健旺,清升浊降,以助肾化水,使排尿通畅;脾虚则升降功能失调,会出现排尿不畅,严重者会出现不能排尿的现象。后阴就是肛门,中医称肛门为“魄门”,“魄”与“粕”相通,是传送糟粕的。

一旦脾气虚弱,水谷不能正常运化,就会出现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有时伴有肠鸣等问题;脾的清阳之气一旦下陷,就会出现经常性泄泻甚至久泻脱肛;气不统血,则会出现便血。

脾胃虚会致九窍不通,从九窍不通可以判断脾胃是否有问题,正所谓“窥知其外,乃晓其内”。我们知道中医是讲究望、闻、问、切的,但凡有经验的老中医大都可以通过病人的脉象、气色、九窍等反映出来的各种症状,来诊断患者的生病部位,但这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与学识。作为普通大众,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生活当中注意饮食、合理作息,及时关注脾胃健康。

尿毒症怎么办,寻找胃经来帮忙

在医学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尿毒症仍然是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顽症,甚至可以说是不治之症,除了通过不停的透析延续生命,似乎只剩下换肾一条路可走。但是,合适的肾源少之又少,换肾的费用即可称为天价。中里巴人老师却在他的《求医不如求己》中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明路,尿毒症是清一色的胃经虚弱,治疗应从胃经人手。中里巴人老师说,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一组尿毒症患者的经络测试图,发现图中显示的结果是清一色的胃经虚弱,且虚弱程度极高,而肾经只是略为虚弱而已。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金元时期的医学大家李杲说:“脾胃虚则九窍不通。”《黄帝内经))则云:“痿症独取阳明。”中里巴人老师认为尿毒症是肾痿之证,而阳明正是胃经,所以肾功能衰竭是由于脾胃气血供应不足造成的。而现在的西医治疗,通过透析只能暂时解除血液排毒的困境,却没有关注高虚不下的脾胃。关于尿毒症与胃经的关系,中里巴人老师打了个比方,他说,肾就好比是一台电风扇,打开开关它却不转,很有可能是停电了,或是线路出了故障,不见得是电风扇本身出了问题。气血就是电能,而胃经则是线路。只要气血充沛,经络通畅,肾脏得到了足量的气血供应,就能够正常工作,而没必要对“电风扇”本身修来换去。所以,治疗尿毒症时,从胃经着手才是根本。延伸阅读春节期间咋养生药粥的配料有哪些肝为将军之官,总领健康全局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奇恒之府脑中医基础理论

导语:奇恒之腑,<素问?五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卵巢,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腑?"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脑,又名髓海、头髓。在气功学上,脑又称泥丸、昆仑、天谷。脑深藏于头部,位于人体最上部,其外为头面,内为脑髓,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集之处,为元神之府。

(一)脑的解剖形态

脑,位居颅腔之中,上至颅囟,下至风府(督脉的一个穴位,位于颈椎第1椎体上部),位于人体最上部。风府以下,脊椎骨内之髓称为脊髓。脊髓经项复骨(即第6颈椎以上的椎骨)下之髓孔上通于脑,合称脑髓。脑与颅骨合之谓之头,即头为头颅与头髓之概称。

脑由精髓汇集而成,不但与脊髓相通,?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髓则肾主之?(《医学入门?天地人物气候相应图》),而且和全身的精微有关。故曰:?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五脏生成》)。

头为诸阳之会,为清窍所在之处,人体清阳之气皆上出清窍。?头为一身之元首??其所主之脏,则以头之外壳包藏脑髓?(《寓意草?卷一》)。外为头骨,内为脑髓,合之为头。头居人身之高巅,人神之所居,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之气血皆汇集于头。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二)脑的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是生命的枢机,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元气、元精、元神,称之为?先天之元?。狭义之神,又有元神、识神和欲神之分。元神来自先天,称先天之神,?先天神,元神也?(《武术汇宗》),?元神,乃本来灵神,非思虑之神?(《寿世传真》):人在出生之前,形体毕具,形具而神生。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人出生之前随形具而生之神,即为元神。元神藏于脑中,为生命的主宰。?元神,即吾真心中之主宰也?(《乐育堂语录》)。元神存则有生命,元神败则人即死。得神则生,失神则死。因为脑为元神之府,元神为生命的枢机,故?脑不可伤,若针刺时,刺头,中脑户,人脑立死?(《素问?刺禁论》),?针人脑则真气泄,故立死?(《类经?针刺类》)。

2.主精神意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等,都是客观外界事物反映于脑的结果。思维意识是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任物?的结果。中医学一方面强调?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灵枢?本神》),心是思维的主要器官;另一方面也认识到?灵性记忆不在心而在脑?(《医林改错》)。?脑为元神府,精髓之海,实记忆所凭也?(《类证治裁?卷之三》),这种思维意识活动是在元神功能基础上,后天获得的思虑识见活动,属识神范畴。识神,又称思虑之神,是后天之神:故曰:?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情志活动是人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形式,也是一种精神活动,与人的情感、情绪、欲望等心身需求有关。属欲神范畴。

总之,脑具有精神、意识、思维功能,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枢纽,?为一身之宗,百神之会?(《修真十书》)。脑主精神意识的功能正常,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否则,便出现神明功能异常。

3.主感觉运动:眼耳口鼻舌为五脏外窍,皆位于头面,与脑相通。人的视、听、言、动等,皆与脑有密切关系。?五官居于身上,为知觉之具,耳目口鼻聚于首,最显最高,便于接物。耳目口鼻之所导人,最近于脑,必以脑先受其象而觉之,而寄之,而存之也?(《医学原始》)。?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医林改错》)。

脑为元神之府,散动觉之气于筋而达百节,为周身连接之要领,而令之运动。脑统领肢体,与肢体运动紧密相关。?脑散动觉之气,厥用在筋,第脑距身远,不及引筋以达四肢,复得颈节膂髓,连脑为一,因遍及焉?(《内镜》)。脑髓充盈,身体轻劲有力。否则,胫酸乏其功能失常,不论虚实,都会表现为听觉失聪,视物不明,嗅觉不灵,感觉异常,运动失。

总之,脑实则神全。?脑者人身之大主,又曰元神之府?,?脑气筋人五官脏腑,以司视听言动?,?人身能知觉运动,及能记忆古今,应对万物者,无非脑之权也?(《医易一理》)。

(三)脑与五脏的关系

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认为心是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神明之所出,精神之所舍,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统归于心,称之曰?心藏神?。但是又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五种不同的表现,分别归属于心、肝、肺、脾、肾五脏,所谓?五神脏?。神虽分属于五脏,但与心、肝、肾的关系更为密切,尤以肾为最。因为心主神志,虽然五脏皆藏神,但都是在心的统领下而发挥作用的。肝主疏泄,又主谋虑,调节精神情志: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故脑的生理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肾精充盈,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健全,则精力充沛,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动作灵巧。若肾精亏少,髓海失养,脑髓不足,可见头晕、健忘、耳鸣。甚则记忆减退、思维迟钝等症。

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五脏功能旺盛,精髓充盈,清阳升发,窍系通畅,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

心脑相通:?心脑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长醒?(《医学衷中参西录,痫痉癫狂门》)。心有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心脏。?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医学入门?脏腑》),实质为脑。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腑;心主血,上供于脑,血足则脑髓充盈:故心与脑相通。临床上脑病可从心论治,或心脑同治。

脑肺相系: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助心行血。肺之功能正常,则气充血足,髓海有余,故脑与肺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临床上脑病可以从肺论治。

脑脾相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升清。脾胃健旺,熏蒸腐熟五谷,化源充足,五脏安和,?九窍通利,则清阳出上窍而上达于脑。脾胃虚衰则九窍不通,清阳之气不能上行达脑而脑失所养。所以,从脾胃人手益气升阳是治疗脑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李东垣倡?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开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以治脑病的先河。

肝脑相维: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主藏血,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脑清神聪。若疏泄失常,或情志失调,或清窍闭塞,或血溢于脑,即?血之与气并走于上而为大厥?;若肝失藏血,脑失所主,或神物为两,或变生他疾。

脑肾相济:脑为髓海,精生髓,肾藏精,?在下为肾,在上为脑,虚则皆虚?(《医碥?卷四》),故肾精充盛则脑髓充盈,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而变生诸症。?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至脑,以为生化之源?(《医述》引《医参》)。所以,补肾填精益髓为治疗脑病的重要方法。

总之,脏象学说认为,五脏是一系统整体,人的神志活动虽分属于五脏,但以心为主导:脑虽为元神之府,但脑隶属于五脏,脑的生理病理与五脏休戚相关。故脑之为病亦从脏腑论治,其关乎于肾又不独责于肾:对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的精神情志疾病,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心藏神的病变,而与其他四脏无关。对于脑的病变,也不能简单地仅仅责之于肾,而与其他四脏无关。

看东西变形,小心眼底黄斑水肿!日常养生调摄侧重三点~

近日我在门诊接诊了一位56岁的女性患者:“大夫,我眼睛视力以前一直很好,前几天看东西却突然变形了。现在看墙上的直线是弯的,还有的东西本来是大的,我看起来却变小了。而且看东西还模糊不清,这是怎么回事啊?”患者边说边用手比划。

根据描述,我估计患者可能是黄斑出问题了。经进一步询问得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几天前工作劳累压力大,血压明显升高。笔者给她做了一个眼底专科检查,果不其然,发现其眼底出血,黄斑隆起。诊断是眼底黄斑水肿,继发于视网膜静脉阻塞。

什么是黄斑水肿

黄斑位于眼底的中心部位,类似于打靶的靶心10环的位置,因解剖时发现其呈黄色而被称为黄斑。黄斑仅占视网膜不到5%的面积,但却是视力最敏锐的中心位置。我们平时测量的视力就是黄斑中心的视功能。黄斑有非常特殊的功能,能辨别物体的颜色、精细形态、明亮程度及探测物体的距离和追随物体的运动等。

视物变形多与黄斑病变有关。黄斑变性、黄斑裂孔、黄斑前膜、中渗,各种原因引起的黄斑出血等也都会引起视物变形。黄斑水肿是视物变形的罪魁祸首之一。黄斑水肿是一种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的严重威胁视功能的眼底病变,而非一种独立的眼病,其主要症状为视物变形,中心视力下降。

黄斑水肿分为黄斑囊样水肿和弥漫性黄斑水肿。常继发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葡萄膜炎和白内障等内眼手术后。多种疾病因素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视网膜屏障受损,液体积聚在视网膜黄斑外丛状层和内核层之间,形成黄斑区视网膜的水肿。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中老年眼病发病率增高,黄斑水肿的患者也日益增多。黄斑水肿长期不愈可造成光感受器的凋亡、视力不可逆的丧失,从而导致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困扰。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诊断黄斑水肿的金标准。现代医学大多认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炎症是黄斑水肿两种主要的致病途径。目前现代医学治疗黄斑水肿的主要手段有VEGF治疗、激素、激光光凝、手术、非甾体抗炎药。

古今中医认识

古代医生因为没有眼底镜,无法看见患者的眼底,所以古文献中没有黄斑水肿的记载。从其临床症状表现,应将其归属于“视直如曲”“视大为小”范畴。

“视直如曲”病名首见于《证治准绳·七窍门》,书中谓:“视直物如曲,弓弦戒尺之类,视之皆如钩。”属目妄见范围。以后文献对视直如曲的描述无新的表达。《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谓:“视直如曲是因视衣津液输布失调或血溢络外,导致患眼视正直之物如弯曲之状的眼病。”

古籍中对视直如曲病因有详细描述。《审视瑶函·妄见》谓:“以长为短,以白为黑,颠倒错乱,神光暗矅,则精衰而视变矣”,认为精气散乱、精气不能上荣于目可致妄见。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概述了脾虚生眼病的机制。《眼科金镜》谓:“视大反小,视赤色如白色者,此症之起乃肝肾之热邪久郁不发所致也。”

现代中医学者多认为黄斑水肿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因包括原发病因、继发病因及诱发因素。作为诱发因素的外感风热(风毒)、饮食不节等都可引起或加剧脾虚,使之运化失常,升降失司,目络气血失调,继而引发阴火上乘,痰浊闭阻,瘀血停滞,发生黄斑部水肿、渗出和出血,出现视直如曲的病证。

中医在黄斑水肿的防治方面,具有疗效确切、非侵入无创伤、治愈率高、复发率低、费用相对较低的优势。

日常 养生 调摄

体质因素、身体内外环境、情志等几个综合因素在黄斑水肿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 养生 调摄护理非常重要,可未病预防,既病防变。

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黄斑水肿发生的高危因素。黄斑水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饮食、禁烟限酒、控制体重,以防止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发生。已诊断为“三高”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将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在安全合理范围,并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一旦发现早期改变端倪,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防止拖延导致病情加重。平时也可进行自我测试,若发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或变小、眼前出现黑影遮挡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饮食调理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保持营养均衡。做到饮食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多样。常食蔬菜、水果、鱼类、坚果,根据体质情况,分别选用具有温胃、疏肝、补肾等作用的食物。冬瓜、丝瓜、苦瓜、苋菜等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通络作用,可以搭配主食多吃一些。莲子心、怀山药养心神、补肾益肺,也可适当选择薏苡仁、芡实、赤小豆等煎汤或熬粥食用。

七情调和

精神内守,安神定志,避免剧烈不良的情绪刺激。有计划地安排好工作生活,减轻工作压力和紧张程度,以免焦急上火,引发或加重病情。调整心态,适度运动,安心治疗,有助于调动正气,促进康复。

【圆方立极?天地人和】浅社深塾 经子医读?宇宙论(9)

【圆方立极?天地人和】浅社深塾??经子医读?宇宙论(9)

【原文】

天道圜[1],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

何以说天道之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

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2]二十八宿[3],轸与角属,圜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

以言说一。一不欲留,留运为败,圜道也。一也,齐至也,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

日夜不休,宣通下流……还周复归,至于主所,圜道也。令圜,则可不可,善不善,无所壅矣。无所壅者,主道通也。

(《吕氏春秋·圜道》)

【注释】

[1]圜:①读作huán,通“环”。环绕。《列子·说符》:“圜流九十里”。②读作yuán,同“圆”。指天体。《易·说卦》:“乾为天,为圜。”《楚辞》:“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2]躔(chán):历行。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

[3]二十八宿:我国古代天文学将全天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二十八宿是: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解读】

圜道之理早具于《周易》,而圜道之称首载于《吕氏春秋》。

《易·说卦》曾说:“乾为天,为圜。”《楚辞·天问》云:“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其所谓“圜”,乃是指天体的运行。

《吕氏春秋》则视“圜”为一种自然规律,称之为“圜道”,并明确指出,“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诸如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四时的递变,万物的萌生、成长、衰老、死亡,其过程也属于圜道。

事实上,古代医家对圜道也颇有研究。如《灵枢·经水》所论,人身十二经脉“内外相贯,如环无端”,符合圜道之理。同书《营气》,论营气之道“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亦属圜道。又《营卫生会》曰:“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同样为圜道。

同时,《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朞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又《阴阳应象大论》说:“生长收藏,周而复始。”“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气归精……精化为气。”以及《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都是圜道之理。甚至,古代养生家的导气之术也是如此。出土的医学文物行气玉杖首铭文云:“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显然与圜道之理相符。后世导气者有“小周天”“大周天”之称。其所谓“周天”,即圜道也。

金时医学家李东垣以“圜道”之理参合医理,其《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说:“经言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在乎升浮也……岁半以后地气主之,在乎降沉也……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气也。”他又认为“土”在升降浮沉和生长收藏的过程中居重要地位,推及人身,亦是同理。即脾胃属“土”,在脏腑精气的升降运动中起有枢纽作用。

此后,朱丹溪论人的生理,认为“阳往则阴来,阴往则阳来,一升一降,无有穷已”(《局方发挥》)。在五脏中,“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脾土居其中;“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格致余论》)。凡此等等,无不与古人“圜道”之理相合。由此可见,《吕氏春秋》所说的圜道,乃是十分普遍的自然规律。

【参阅】

《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精气为天者。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60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