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常见病的一针疗法...

苍耳子 2023-07-27 17:07:17

1、感冒穴:大椎。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用于感冒、流感或预防。2、止咳穴:孔最。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3、咯血穴:孔最。操作:同上,泻法为主,1-1.2寸。主治:咳嗽、咳血。4、气管炎穴:肺穴(俞)。操作:1寸。斜向各脊椎刺,捻转。主治:支气管炎、咳嗽、咳血、肺结核。5、哮喘穴:鱼际。操作:1寸。向劳宫方向刺,捻转。主治:哮喘、支气管炎。6、退热穴:曲池。操作:1.5寸。提插,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不退热加大椎刺血。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7、胸闷穴:膻中。操作:1.5寸。沿胸骨刺,伴心慌气短加内关。主治:胸闷、胸痛、气喘、肝气郁结。8、肺炎穴:列缺。向上斜刺0.4-0.8寸,捻转,5分钟行1次针,伴胸痛发热等,加肺俞、曲池等。主治:肺炎、肺结核、肺气肿、哮喘。9、调心穴:内关。操作:1寸。直刺,捻转,5分钟行1次针。主治:陈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胸闷、应急综合征及心绞痛等。10、冠心穴:解溪穴直下2.5寸,脚面第2、3趾骨之间。操作:1寸。直刺0.5-0.8寸,捻转,2-3分钟行1次针。主治: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11、急救穴:人中。操作:0.5寸,斜向上刺,泻法,醒后留5-10分钟。主治:昏迷、休克、晕厥、小儿抽风、失语、中暑等。12、虚脱穴:人中。操作:刺2-3分,捻转,留15-20分钟。主治:虚脱、昏迷、晕厥、癫狂、休克等。13、中暑穴:少商。操作:刺0.3-0.5分,捻转,泻法,留10-15分钟,发热大汗可放血2-3滴。主治:中暑、中风昏迷。14、神衰穴:神阙。操作:直刺0.5—1寸,平补平泻法,捻转,留20分钟,起针后拔罐10分钟。15、神官穴:承山。操作:刺2.5寸,平法,伴心慌气短等加内关、膻中。主治:神经官能症。16、精神病穴:百会。操作:斜刺0.5-0.8寸,泻法。主治:功能性精神病。17、癫痫穴:腰奇。操作:先刺入后再向上进2.5寸,捻提。18、醒脑穴:听敏。操作:刺0.5-0.8寸,強刺激。主神志不清,昏厥。19、脏器下垂穴:百会。操作:刺后炙20分钟。主治:胃、肾、子宫、直肠下垂等。20、失语穴:人中。操作:刺8分,斜向上,留25分钟,強刺激。主治:癔症性失语或功能性失语。21、癔瘫穴:涌泉。操作:1-1.5寸,捻提3分钟,试走。主治:癔症性瘫痪。22、面抽穴:颧髎。操作:直刺0.5-1寸,泻法。主治:面肌痉挛,面肌抽搐。23、面瘫穴:下关。操作:直刺1-1.2寸,泻法。加配鱼腰、四白、颊车更好,火盛患侧耳尖放血,寒盛加鱼际、四白、太阳等。主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24、偏瘫穴:率谷。健侧刺0.5-1寸,平刺,提捻。主治:脑中风偏瘫、偏头痛。25、脑缺血穴:风池。操作:刺2寸,捻转,留30分钟。主治:脑供血不足。26、尿频穴:太溪。操作:刺0.-1寸,平法。主治:尿频或尿液次数增多。27、降糖穴:胰俞。操作:斜刺1.5寸,泻法,留30分钟,配三阴交、脾俞、足三里、神门、肾俞。主治:糖尿病、血糖过高。28、降脂穴:丰隆。操作:直刺2寸,提插泻法,留30分钟。主治:高脂血症,肥胖。29、三叉神经痛穴:鱼腰、四白、承浆。从下方刺入鱼腰0.3-0.5寸,四白斜向上方刺入0.5-0.8寸,均行捻转手法,可加下关穴。主治:三叉神经及眉棱骨痛。30、枕神经痛穴:风池。操作:刺2寸,提插补泻,泻法。31、前头痛穴:中脘。操作:直刺1.5寸,泻法。32、偏头痛穴:太冲。操作:斜向足跟刺1.2寸,泻法。33、后头痛穴:至阴。操作:刺0.3寸,34、失眠I穴:大陵。操作:斜向手心刺1寸,捻或提。主治:思虑过度引起失眠,精神性失眠实证,泻大陵。35、失眠Ⅱ穴:风池。操作:脑神经功能紊乱造成的失眠,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颈椎病、脑供血不足。36、泌感穴:秩边。操作:直刺2.5-3寸,如为肾盂肾炎可配肾俞、阴陵泉,如为膀胱炎,可配膀胱俞、三阴交穴,如为尿道炎,可配中极、三阴交。37、降压穴:曲池。操作:高血压伴高血脂可配丰隆,如肾炎引起则配三阴交。38、疟疾穴:疟门。操作:刺入1寸,捻转泻法,可加身柱穴点刺出血。39、甲亢穴:阿是。操作:直刺0.5-1寸,捻转泻法,突眼可配睛明、四白、鱼腰、丝竹空,心慌气短配内关、神门,消瘦多汗,可配三阴交、足三里。40、胃痛穴:中脘。操作:直刺1.5寸,捻,平法。主治:胃脘痛、腹胀、呃逆。41、胃炎穴:印堂。操作:向下斜刺5-8分,提捻。主治:急慢性胃炎、胃胀气。42、止泻穴:申脉。操作:直刺0.5寸,捻,平法,加灸。主治:急性泄泻、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43、止吐穴:内关与大陵之间。操作:直刺1寸,捻,強刺激。主治:胃肠不适及神经性呕吐。44、止痢穴:大肠俞。向脊柱方向刺入1.5寸,捻。主治:痢疾、肠炎。45、便秘穴:支沟。操作:直刺1.5寸,泻法。46、戒烟穴:列缺。操作:向上斜刺0.5寸,捻,加炙。47、肾炎穴:三阴交。操作:直刺2.5寸,泻法,可配肾俞、足三里、关元。主治:急慢性肾炎。48、急腹症穴:足三里。操作:刺2寸,捻转泻法。49、胆痛穴:胆囊。操作:直刺1.5寸,快速捻转200次/分。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绞痛、胆道蛔虫症。50、睾丸炎穴:阳池。操作:直刺0.5-0.8寸,捻。主治:急慢性睾丸炎、附睾炎。51、阳痿穴:阴包。操作:刺2寸,捻,平法。可配艾炙关元。主治:功能性阳痿、遗精。52、阑尾炎穴:阑尾。操作:直刺1.5寸,捻提泻法。53、乳腺炎穴:肩井。操作:直刺0.5-0.7寸,捻,泻法。主治:急性乳腺炎、肿痛。54、疝气穴:归来。操作:刺1.2寸,捻补。55、肾痛穴:精灵,手背4、5掌指间。操作:刺入5分,提插泻法。56、粉瘤穴:阿是。操作:直刺。57、囊肿穴:阿是。操作:直刺。58、利尿穴:三阴交。操作:刺2寸,提捻泻法。主治:尿潴留,排尿困难。59、肠梗阻穴:足三里。操作:直刺2.5寸,泻法。可配艾灸神阙。主治:急性肠梗阻。60、痔疮穴:支沟。操作:直刺1.5寸,提捻,泻法,便秘者可配足三里、二白。

61、腕痛穴:太溪。操作:健侧,刺1寸,提插。主治:手腕扭挫伤、腕管综合征及腕部伸或屈肌腱鞘炎。

62、肘痛穴:阴陵泉。操作:对侧,刺2.5寸,提插,泻法。主治:肘关节炎、扭伤、网球肘。

63、肩痛穴:阴陵泉下0.5寸。操作:在健侧向足三里方向刺入2.5寸,提捻,泻法。主治:肩周炎、肱二头肌肌腱炎、肩部软组织损伤。

64、落枕穴:悬钟。操作:交叉取穴,刺入1.5寸,泻法。主治:落枕及颈项強痛。

65、颈痛穴:中渚。操作:健侧刺入1寸,泻法。主治:颈椎病、落枕、颈椎间盘突出、颈肌劳损。

66、背痛穴:环跳。操作:刺入2.5寸,提插。主治:后背肌肉痛,神经痛。67、腰痛穴:印堂上1寸。操作:刺1.2寸,提插。主治:急性腰扭伤、腰椎骨痛、棘间韧带损伤等。68、腰肌扭伤穴:后溪。操作:棘1寸,急性痛捻,慢性痛提。主治:急慢性腰扭伤、腰肌劳损。69、肋间神經痛穴:丘墟。操作:刺0.7寸,捻,泻法。交叉取穴,可灸,可透照海。70、髋痛穴:合谷。操作:健侧刺入1.5寸,泻法。主治:髋关节扭伤,炎症。71、臀痛穴:腋外线中点,即肩峰与腋后皱之間。操作:向极泉方向刺入2.5-3寸,捻提,泻法。主治: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臀上皮神经炎及臀肌扭伤。72、膝痛穴:曲池。操作:刺1.5寸,交叉或健侧。主治:退行性关节炎、膝关节风湿痛、膝关节扭伤、膝关节滑膜炎等。73、踝痛穴:合谷。操作:刺1.5寸,捻,交叉或健侧,可灸。主治:踝关节扭伤、关节炎及风湿痛。74、足跟痛穴:大陵。操作:刺0.8寸,捻,交叉或健侧。主治:足跟痛,足底骨刺及蹠韧带炎症。75、颞颌关节痛穴:手三里。操作:刺1.5寸,捻,泻法,交叉或健侧,病程长、重可在下关附近找阿是。76、手麻穴:后溪。操作:刺2寸,可透劳宫,患或双侧。主治:手麻、颈椎病。77、网球肘穴:冲阳。操作:刺1寸,泻法。78、痛经:17椎下。操作:刺1寸,捻,可加灸。主治:痛经、月经不调。79、止带穴:曲骨。操作:直刺2.5寸,可灸。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80、催乳穴:涌泉。操作:刺1寸,提插。产后1-3天无乳针此穴。81、正胎穴:至阴。操作:刺0.4寸,捻,可灸。主治:胎位不正,胞衣不下,滞产。82、子宮脱垂穴:腰奇。操作:刺3寸,捻,向上刺。83、催产穴:合谷。操作:刺2寸,平法。主治:过期妊娠,待产过慢,可加至阴(平)、三阴交(泻)。84、胎盘滞留穴:至阴。操作:刺0.3寸,捻。85、崩漏穴:上都(手背2、3掌指间赤白肉际)。操作:1.8寸,平可灸。主治:过多或崩漏。86、闭经:长強。操作:刺1寸,泻法。87、产后尿闭穴:中极。操作:刺2寸,捻,泻法。88、流涎穴:地仓。操作:刺1寸,向颊车方向。主治:流延、口角歪邪。89、厌食穴:承浆。操作:刺0.4寸,可指压。主治:小儿厌食,消化不良。90、夜啼穴:中冲。操作:刺血。91、百日咳穴:四缝。操作:刺血及液。主治:小儿百日咳、慢支。92、疳积穴:四缝。操作:同上。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及腹泻。93、遗尿穴:足小趾末端横纹中点。操作:刺0.5分,捻。主治:小儿遗尿、尿频。94、睾丸鞘膜积液穴:水道。操作:患侧刺1.5-1.8寸,泻法,可灸。主治:小儿睾丸鞘膜积液。95、腮腺炎穴:照海。操作:刺血。主治:流行性腮腺炎。96、增肥穴:中脘。操作:刺0.6寸,捻,补法,可顺揉。主治:小儿消化不良,消瘦。97、上牙痛穴:下关。操作:刺1寸,伴下牙痛加合谷。98、下牙痛穴:合谷。操作:患或双侧刺1.5寸,泻法。99、咽痛穴:廉泉。操作:刺1寸,捻。100、口疮穴:玉枕。操作:刺血。主治:口腔潰瘍、E体溃烂、口角糜烂等。101、梅核气穴:天突。操作:刺1.5寸,平法。主治:梅核气、咽部异物感,胸闷。102、呃逆穴:攒竹。操作:向鱼腰方向刺1寸,捻。103、鼻炎穴:下关。操作:健或双侧刺入2寸,泻法。主治: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104、鼻衄穴:少商。操作:患侧刺1寸,捻,可灸。105、眩晕穴:百会。操作:刺1寸,平法。主梅尼尔病。106、乳蛾穴:手三里。操作:刺1.5寸,泻法。主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肿痛。107、近视穴:睛明。操作:刺0.5寸,可配太阳、球后、四白。108、耳聋穴:听宫。操作:刺0.8寸,捻。主治:突发性耳聋、药物中毒性耳聋、耳呜。109、麦粒肿穴:肝俞。操作:刺血、挑刺。110、明目穴:光明。操作:刺1.5寸,单眼有疾针健侧。如合并颈椎病或脑动脉硬化加风池。111、耳鸣穴:听会。操作:患或双侧刺1寸,平,虚补实泻。肾虚者可配:肾俞或太溪。112、座疮穴:大椎。113、荨麻疹穴:神阙。114、过敏穴:神阙。115、冻疮穴:阿是。116、鸡眼穴:阿是。117、寻常疣穴:阿是。118、跖疣穴:昆仑。119、带疹穴:小指背末节横纹中点。120、丹毒穴:四缝。121、黄褐斑穴:足三里。

免责声明: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内容中若涉及配方针灸等技术,仅供参考,请勿随意使用。

转发到朋友圈吧完

中医医师实践技能辅导:常见中医病证——哮病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病机】

1.病因

(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或因吸入烟尘、花粉、动物毛屑、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降,津液凝聚,痰浊内生而致哮。

(2)饮食不当:过食生冷,寒饮内停,或嗜食酸成甘肥,积痰蒸热,或进食海膻发物,以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壅塞气道,而致诱发。

(3)体虚病后:素质不强,则易受邪侵。如幼儿哮病往往由于禀赋不足所致。若病后体弱,如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导致肺虚。肺气不足,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阴虚阳盛,热蒸液聚,痰热胶固,均可致哮。一般而言,素质不强者多以肾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为主。

2.病机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的产生主要由于人体津液不归正化,凝聚而成,如伏藏于肺,则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因各种诱因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诱发,这些诱因每多错杂相关,其中尤以气候变化为主。哮喘“夙根”论的实质,主要在于脏腑阴阳失调,素体偏盛偏虚,对津液的运化失常,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输化水精,肾不能蒸化水液,而致凝聚成痰,若痰伏于肺则成为潜在的病理因素。

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发作时的病理环节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若病因于寒,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属寒痰为患,则发为冷哮;病因于热,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属痰热为患,则发为热哮;如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引起发作者,可以表现为外寒内热的寒包热哮;痰浊伏肺,肺气壅实,风邪触发者则表现为风痰哮;反复发作,正气耗伤或素体肺肾不足者,可表现为虚哮。

若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在平时表现肺、脾、肾等脏气虚弱之候。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则痰浊内蕴,肃降无权,并因卫外不固,而更易受外邪的侵袭诱发;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养肺,反而积湿生痰,上贮于肺,则影响肺气的升降;肾虚精气亏乏,摄纳失常,则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成痰,上干于肺,加重肺气之升降失常。由于三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可致同病,表现肺脾气虚或肺肾两虚之象。肺肾两虚而痰浊又复壅盛,严重者肺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肾虚命门之火不能上济于心,则心阳亦同时受累,甚至发生喘脱危候。

【诊断要点】

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2.呈反复发作性。

3.发时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4.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类证鉴别】

1.哮病与喘证

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2.哮病与支饮

支饮亦可表现痰鸣气喘的症状,大多由于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咳喘,病情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以咳嗽和气喘为主,与哮病之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喉中哮鸣有声,轻度咳嗽或不咳有明显的差别。

【辨证论治】

(一)发作期

1.冷哮证

主症: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病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方剂: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常用药物:麻黄、射干、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大枣、甘草等。

2.热哮证

主症: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病机概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代表方剂: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常用药物: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苏子、白果、甘草等。

3.寒包热哮证

主症: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咯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

病机概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代表方剂: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常用药物:麻黄、石膏、厚朴、杏仁、生姜、半夏、甘草,大枣等。

4.风痰哮证

主症: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咯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暗,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病机概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代表方剂:三子养亲汤加味。

常用药物: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等。

5.虚哮证

主症: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黏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

病机概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代表方剂:平喘固本汤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黄芪、胡桃肉、沉香、脐带、冬虫夏草、五味子、苏子、半夏、款冬、橘皮等。

附:喘脱危证

主症: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扇,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青暗,苔腻或滑。

病机概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治法: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代表方剂: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附子、甘草、山萸肉、五味子、麦冬、龙骨、牡蛎、冬虫夏草、蛤蚧等。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主症: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概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代表方剂: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白术、山药、苡仁、茯苓、法半夏、橘皮、五味子、甘草等。

2.肺肾两虚证

主症: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略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病机概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

治法:补肺益肾。

代表方剂: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常用药物:熟地、山萸肉、胡桃肉、人参、麦冬、五味子、茯苓、甘草、半夏、陈皮等。

【预防与调护】

1.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因寒冷空气的刺激而诱发。

2.根据身体情况,作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逐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饮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腻,辛辣甘甜,防止生痰生火,避免海膻发物;避免烟尘异味;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劳逸适当,防止过度疲劳。

4.平时可常服玉屏风散、肾气丸等药物,以调护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伤科学》第七章:常见骨折病证的治疗(15)

【下肢骨折.跟骨骨折】

【基本概述】
正常足底是三点负重,在跟骨、第一跖骨头和第五跖骨头三点组成的负重面上,跟骨和距骨组成纵弓的后臂,负担60%的重量。通过跟距关节还可使足内收、内翻或外展、外翻,以适应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行走,跟骨结节为跟腱附着处,腓肠肌、比目鱼肌收缩,可作强有力的跖屈动作。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成30゜~45゜的结节关节角,为跟距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如图)。跟骨载距突承受距骨颈,也是跟舟韧带的附着处,跟舟韧带很坚固,支持距骨头,并承担体重。

【病因病理】
1. 病因
跟骨骨折多由传达暴力造成。人从高处坠下或跳下时,足跟先着地,身体重力从距骨下传至跟骨,地面的反作用力从跟骨负重点上传至跟骨体,使跟骨被压缩或劈开。亦有少数因跟腱牵拉而致撕脱骨折。
2. 病理
跟骨骨折后,常有足弓塌陷,结节关节角减小,甚至变成负角。从而减弱了跖屈的力量和足纵弓的弹簧作用。
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可分为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和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两类,前者预后较好,后者预后较差。
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如图]:①跟骨结节纵形骨折:由高处下坠时,跟骨在外翻位结节底部触地引起,骨折一般移位不大;跟骨结节骨骺未闭合前,骨折块可明显向上移位。②跟骨结节横形骨折:是一种跟腱撕脱骨折。③载距突骨折:

由于足处于内翻位时,载距突受距骨内侧下方的冲击而引起,极少见,一般移位不多。
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如图]:①跟骨外侧跟距关节面塌陷性骨折:为跟骨体的骨折,骨折线为斜形。从正面看骨折线是由内后斜向外前方,通过跟距外侧的关节面,并因重力使跟骨的外侧跟距关节面向下塌陷,跟骨体向两侧增宽;从侧面看,跟骨体后一半连同跟骨结节向后上移位,使跟骨腹部向足心凸出成摇椅状,跟骨结节向上移位,减弱了腓肠肌的紧张力,直接影响了跟腱的作用。跟骨腹部凸出也妨碍站立和步行。②跟骨全部跟距关节塌陷骨折:为最常见的跟骨体骨折,跟骨体部因受挤压完全粉碎下陷,跟骨体增宽,跟距关节面中心塌陷,跟骨结节上升,体部外翻,跟骨前端亦可能骨折,波及跟骰关节。

【诊断要点】
伤后跟部肿胀、疼痛,两踝下方有瘀斑,足跟不敢着地。足跟部横径增宽,严重者足弓变平。特殊检查:跟骨压痛明显,若骨折涉及关节面者,则内、外翻活动明显受限,并可触及骨擦音。X线检查: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可明确骨折类型、程度和移位方向,轴位片还可显示距骨下关节和载距突。

【治疗方法】
1. 整复方法
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
① 跟骨结节纵形骨折的骨折块一般移位不大,无须手法整复。跟骨结节骨骺未闭合前,骨折块明显向上移位者,若不予以复位则跟骨底不平,影响日后步行和站立。可在适当的麻醉下,以骨圆针穿过结节骨块中部,将膝关节屈曲,由两助手分别把住患足及小腿,术者握紧牵引弓,松解骨折肌的交锁,然后向下牵引,直至骨折块复位为止。
② 跟骨结节横形骨折,若撕脱骨块移位不大,无须手法复位。若骨折块较大,且向上移位者,可在适当麻醉下,患者取俯卧位,屈膝,助手尽量使足跖屈,术者以两拇指在跟腱两侧用力向下推挤骨折块,使其复位。
③ 骨折线不通过关节面的跟骨体骨折,其移位应充分矫正。可在适当麻醉下,屈膝90゜,一助手固定其小腿,术者两手指交叉于足底,手掌紧扣跟骨两侧,用力矫正骨折的侧方移位和跟骨体的增宽,同时尽量向下牵引以恢复正常的结节关节角。若复位仍有困难,可在跟骨上作骨牵引,使之逐渐复位。
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
此类骨折治疗较为困难。若患者年迈而骨折移位不明显者,无须手法整复;若患者年轻而骨折移位较明显者,可在适当麻醉下以手法复位,尽可能矫正跟骨体的增宽和恢复结节关节角。
2. 固定方法
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
① 跟骨结节纵形骨折移位不大,局部给予适当的制动3周~4周即可;骨折块移位明显的经复位后,可固定患肢于膝微屈、足跖屈位4周,然后拔去钢针,再固定2~3周。
② 跟骨结节横形骨折移位不大者,可固定患肢于屈膝、足跖屈30゜位4周~6周。
③跟骨体部骨折经手法复位后,可用长腿石膏靴固定。
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
对于年迈而骨折移位不明显者,局部给予适当的制动5周~6周即可。对于年轻患者骨折块移位明显者,在复位后则应行夹板纸压垫固定4周~6周。而对于陈旧性骨折者,因疼痛而步行困难者,可考虑作跟距关节或三关节融合术。
3. 功能锻炼
一般经外固定后,即应扶拐不负重步行锻炼,6周~8周逐渐负重。但年轻患者波及关节面而移位明显的,则须在整复固定之后半个月才能开始作不负重步行锻炼,即在夹板固定下进行足部活动,使关节面自行模造而恢复部分关节功能。若跟骨结节纵形骨折而经骨牵引者,则应在牵引拔除而外固定仍保留的情况下,其功能锻炼仍按上述方法循序渐进。
4. 药物治疗
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解除外固定后,用中药熏洗。

《中医伤科学》第七章:常见骨折病证的治疗(10)

躯干骨折.骨盆骨折

【解剖特点】
骨盆是由骶、尾、髋(髂、耻、坐)骨连接而成的坚强的骨环结构。两侧髂骨与骶骨构成骶髂关节,髋臼与股骨构成髋关节,两侧耻骨借纤维软骨构成耻骨联合。骨盆是脊柱与下肢间的桥梁,躯干的重量通过骨盆传达到下肢,下肢的震荡也通过骨盆上达脊柱。
骨盆后部是由两个负重的主弓(承重弓)构成,骶骨是这两个主弓的汇合点,股骶弓由两侧髋臼向上通过髋骨的加厚部分到达骶骨,此弓在站立位时支持体重。坐骶弓由两侧坐骨结节向上经过坐骨体从髂骨的加厚部分到达骶骨,此弓在坐位时支持体重[如图]。


骨盆前部由两个束弓组成(联结弓)。束弓的作用是防止主弓向两侧分开,两侧耻骨体及其水平枝约束股骶弓,两侧耻骨下枝及坐骨枝支持丛骶弓,束弓远不如主弓坚强有力,受外力作用时束弓先骨折,当主弓有骨折时,束弓很少有不发生骨折的(在耻骨联合分离时可无骨折),耻骨的上枝较下枝更易骨折。

【病因病理及分型】
骨盆骨折多由强大直接暴力所致,如车祸碾压,塌方,机械碰撞等。
骨盆骨折按骨盆环断裂的程度分三类:
1. 骨盆环无断裂的骨折
包括髂骨翼的骨折;耻骨一枝骨折;髂前上、下棘骨折;坐骨结节骨折;骶骨骨折;尾骨骨折等[如图]。


2. 骨盆环单弓断裂骨折
包括一侧或双侧耻骨上、下枝骨折;耻骨联合分离;一侧骶髂关节脱位或一侧骶髂关节附近的髂骨骨折等[如图]。

?
3. 骨盆环双弓断裂
包括一侧耻骨上下枝骨折合并同侧骶髂关节脱位或髂骨骨折;耻骨联合分离合并一侧骶髂关节脱位或髂骨骨折;骨盆环多处骨折[如图]。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53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