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一个穴位长针深刺,可治腰肌劳损、痛经、便秘

夏枯草 2023-07-27 15:04:26

,免费领取146个民间老偏方!

古医经方中医经方精品微信号,中医经典传承关注导读:次髎穴,是临床上一个十分重要且常用的穴位,出自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2骶后孔。那么这个如此常见的穴位,当你遇到以下的这三种情况,是否会想起应用它呢?次髎穴临床应用举隅次髎穴位于腰部第二骶后孔中,当髂后上棘下与督脉的中点处。笔者在临床应用体会到用长针深刺,再配合灸法,常获满意的疗效。现举例如下。1.痛经李某,女20岁,未婚,1995年4月20日初诊,主诉:经期小腹疼痛,剧烈难忍,痛时连及腰部,伴恶心,四肢凉。经行不畅。经色红紫,夹少量血块。脉沉弦。妇科检查:子宫后倾位,宫体稍小,急取次髎穴(双侧)用3寸长针直刺2寸多,得气后,强刺。使针感向前阴和少腹部传导,留针30min,取一段长约2cm左右艾条插在针尾上,点燃施灸经治疗后,腹痛大为缓解,四肢凉亦止。以后按月经周期调治3个月,追访半年未复发。按痛经为妇科常见病,临床上分为虚实两类。本例患者为寒客胞宫,血络凝滞,经行受阻,不通则痛,用次髎穴深刺再施灸,可起到温通经脉,祛瘀止痛作用,故能获得良好的效果。2.习惯性便秘马某,男,67岁,退休工人,1996年6月28日初诊,主诉:大便秘结1年余。患者1年来大便秘结,排出困难,每3~4日大便1次。服用通便灵或清宁丸药,大便还能通畅,停药则便秘依旧,腰脊发冷,疲惫乏力,喜热怕冷,舌淡,脉沉细。取次髎穴(双侧),用3寸长针直刺2寸多,得气后,取平补平泻法,留针约30min左右,出针后用中等个艾炷施灸,每次5壮,隔日治疗1次。经针灸治疗8次,大便已能每日1解,只是粪便仍先硬后溏,又经过10余次治疗,大便已完全正常。按本例便秘为患者年老体弱,真阳虚损,阴气内生,留结肠胃,津液不行,肠道传送无力所致。次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开窍于二阴。次髎穴针后加灸,可温散寒,故效如桴鼓。3.腰肌劳损陈某,男,46岁,工人,1997年12月5日初诊。主诉:腰痛2日,连及臀及大腿部,患者1年前腰部曾扭伤过,这次由于搬抬重物劳累过度而突然发作,腰部僵硬,转侧困难。查:腰4、5椎两侧有压痛点,取次髎穴(双)直刺2寸多,得气后,强刺激,留针30min,隔10min左右,再施行1次手法,出针后再拔火罐,留15min。起罐后腰痛大为减轻,腰部已无僵硬感,转侧亦较前自如。上法治疗2次,遂告愈。按腰肌劳损为伤科常见疾病。足太阳膀胱经,挟脊,抵腰中,次髎穴为足太阳经穴又邻近腰部,取之意在疏通太阳经气,活血祛瘀,所以收效迅速。本文摘自《新中医》,1998年12期。作者/赵峻岭。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如果您支持中医,请多多分享和转发,功德无量!

▲ “识别”关注

点,精彩继续......《董氏奇穴视频资料》免费下载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两个穴位常按长健康

人体有 362个穴位 ,它们是人体经络上特殊的点区位,从颅顶到脚趾遍布全身。

不懂中医医理的人认为穴位虚无缥缈,在深谙中医医理的人看来,这362个穴位则大有乾坤。无论是日常自己揉按穴位,还是在专业中医师操作, 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炙刺激穴位,均能起到保健及治疗疾病的作用 。相比于胡乱吃连说明书都看不懂的代购保健品,穴位保健要靠谱多了。

穴位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风、寒、湿、热等外邪或正气不足都有可能导致经气不通。在经络学说里有一句名言: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意思是说:人体经脉畅通则身体正常,不会感到疼痛或者不舒服,否则会引起疼痛或疾病。

现在正值炎炎夏日又是暑假出行高峰期,介绍两个常见的穴位及其保健方法,必要时可以派上用场。

这个穴位并不陌生,凡是看过影视剧的都知道,有人昏迷不醒的时候赶紧掐人中。

人中穴位于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处 。在历代医者眼中,是急救昏厥要穴。低血压、中暑等导致晕厥的非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刺激人中穴可以使人恢复意识。

此外, 固生堂中医师龚国江医师表示, 针对心脏骤停的患者,可用西医急救,配合针刺人中,内关等穴进行抢救。

有一点需要记住:应该辨明“掐人中”的适用症。

若患者只是意识模糊,心跳呼吸正常,可用毫针扎人中穴使得患者两眼微微湿润或有流泪可使人恢复意识。如使用手指揉按,应大拇指屈曲90°,指尖放在人中穴,用一定力度从中间往上推,一紧一松有节奏按压,同时加以揉法,以缓解疼痛。

除了让晕厥的人清醒,人中还有三大功效。

1、提神醒脑。 人中有开窍醒神、祛风清热、回阳救逆的功效,而合谷能通经活络、镇静安神。与合谷穴配合使用,可提神醒脑。

2、治腰痛。 针灸歌赋有言:“强痛脊背泻人中,闪挫腰酸亦可攻”。人中能除风止痛,舒筋活络。督脉经络经过的腰背部出现急性腰扭伤时,食指指肚按揉人中穴,边按摩边慢慢转腰,可以缓解急性腰扭伤的不适感。在后期的治疗中刺激人中穴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3、止鼻涕等面部疾病。 鼻炎导致流涕不止、口眼歪邪、面肌痉挛等颜面部的疾病,可以按揉人中穴或者针灸人中穴5分钟左右能缓解不适症状或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食指指肚按揉人中穴或者由专业中医师用细艾灸灸人中穴,每次10-15分钟,感到温热即可,有日常保健或治疗疾病的效果。

注:该穴位处于面部“危险三角区”,所以针刺时要严格消毒,防止引起感染。并且针刺一定要由医师操作。

“合谷” 这个词大家可能会陌生,但是 “虎口” 一词想必就耳熟能详了。

用一只手大拇指的第一个指节纹对准另外一个手的虎口后,向第二掌骨弯曲按下,此时拇指尖处便是合谷穴。

合谷穴是人体的要穴,也是出了名的 “镇痛穴” 有镇痛、止痛的效果,如牙痛、慢性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可以取合谷穴治疗 。不过因脑出血或者脑部肿瘤引起的颅压增高产生的头痛则不适用,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此外,合谷穴还有这些功效。

1、治疗肠胃不适。 合谷穴有双向良性调节的作用,既可治疗便秘,又能改善腹泻。

胃痛、呕吐、便秘、呃逆、腹泻等,甚至痔疮发作、便血时,用灸条艾灸或搓揉合谷穴,便可缓解肠风下血的症状。

饮食不节导致的腹泻、腹痛、腹胀,按揉合谷穴能恢复肠道功能。

食欲不振,不消化,也可用灸条艾灸或者按揉合谷穴,它能通肠化气,促进食物残渣尽早排出体外,增强肠动力。

3、治疗晕车晕船。 按摩合谷穴和内关穴,能够有效止吐,缓解晕车。将生姜切成硬币厚度,贴敷在这两个穴位上效果更佳(生姜15分钟换一次)。

4、治疗面部相关疾病。 中医有句名言: “面口合谷收” ,意思是只要和脸有关的不适,合谷穴统统可以出手相助。面瘫、面肌痉挛、黄褐斑 、痤疮 、酒糟鼻 、皮肤过敏 等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在治疗雀斑和脸部皮肤问题上,也可每天按摩两手合谷穴各30--50次,以产生的酸胀感传达到上肢为度,日久就可以达到美容养颜的明显功效。所以想要变美,有事没事揉按合谷穴。

在按揉荷合谷穴的时候,将对侧拇指按在合谷穴上,向被按压手的小拇指方向按压,注意力量不可太大,感觉到酥麻即可。 孕妇不宜刺激合谷穴。

最后再提醒大家,按摩穴位可以达到日常保健的目的,如果需要使用针灸、艾灸、刮痧等中医疗法刺激穴治疗特定疾病时,则需要在专业中医师辩证取穴治疗,不可自己盲目“自己了断”。

风池穴,7种刺法治病各不同



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篇,别名热府,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和阳跷脉之会,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据文献记载,风池穴可主治多种疾病,尤其对风邪引起的疾患更佳。临床应用也很广泛,如治疗感冒、头痛、颈椎病、三叉神经痛、高血压、中风、神经衰弱、癫痫、视神经萎缩、近视、耳鸣、足跟痛等。关于风池穴的针刺角度和进针深度,各家说法不一。多数古籍记载风池穴宜直刺3-7分,《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提出可针1寸2分,《循经考穴编》提出透刺1寸5分。


上海市名中医严君白教授认为:针刺或艾灸(间接灸)风池穴,可以振奋人体一身之阳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阳气盛,气血通,风寒之邪自然容易消散。因此,风池穴的临床运用绝不限于上述这些疾病,只要患者出现阳气不足、正虚邪恋的证候,都可以从风池穴入手。


严教授对风池穴常施以下7种刺法。

常规浅刺法


1.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主治多种疾病。 用1.5寸毫针向鼻尖方向刺入0.5-1.0寸。感应要有局部酸胀,或向头顶、颞部、前额及眼眶扩散,可主治各种头痛、颈性眩晕、耳性眩晕、感冒、不明原因的发热、过敏性鼻炎、副鼻窦炎、耳鸣、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癫痫、颈淋巴结肿大、甲状腺功能紊乱等多种疾病。鼻为肺之窍,向鼻尖方向针刺可增强其祛风散寒、宣肺解表、宣通鼻窍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效果更为显著。


特殊深刺法


2.针尖斜向内上、对侧眼窝方向深刺,主治头面部疾病。 取2.5寸毫针,用小幅度捻转法,向对侧眼窝方向靠颈椎深刺,可达2寸以上,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1寸。此时多出现较强的针感,循胆经向上,传至耳颞部及头顶部,再向前传至前额,直抵眼部。患者得气后,可感到头痛、头晕、头沉、目眩、面痛、耳塞等症状减轻或消除。


3.针尖向同侧鼻旁平直刺入,治疗中风后遗症。 刺法同2,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

眼窝下2.3寸,针感或同2,或向上、下肢及躯干传导。对于中风后偏瘫或半侧肢体麻木等疗效较好。


4.针刺向咽喉方向,主治假性延髓麻痹等症。 取2寸毫针向咽喉方向刺入1.5-2

寸。风池穴深层解剖示丰富的血管、神经分布,故针刺可改善椎动脉供血。另外,风池为胆经要穴,“胆主决断”,向咽喉方向深刺,可增强其醒脑开窍,通利咽喉之功效。


5.针刺方向微向外(颞侧),主治偏头痛、重度失眠等症。 取3寸毫针,针刺方向对喉而稍向外,进针2.5寸,针感向头部同侧阳白穴放射。风池穴向外斜刺,直达病所,有行血祛风止痛之功效,不仅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效果显著,对肝阳上亢、瘀血阻滞、痰浊上扰、气血亏虚之头痛亦有极好的疗效。


6.针尖向同侧口角下方刺入,治疗躯干、颈项、四肢以及咽喉、气管等疾患。 针刺向同侧口角下方,过颈椎,深度可达2-3寸,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3.3寸,此时针感除循胆经上传外,向下可达同侧上、下肢和躯干,局部可传到喉部附近。


透刺法


7.针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主治颈椎病等症。 取2.5寸毫针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进针1.5-2寸。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类似于颈椎夹脊穴,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改善脑供血,故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更为显著。


严教授经验:施针者宜气定神闲,抱元守一,仔细感觉针下气血之流动和患者的反应,深刺进针后若无针感,可退针稍变方向再刺入,随着针刺的逐渐加深,可出现第1次针感(浅刺),第2次针感(深刺),后者较前者更为强烈。深刺法对顽固性疾病疗效较好。但是,在进针时,要时时与患者沟通,针感过于强烈的,或患者有眩晕、恶心、出冷汗、心悸等不适症状出现时,要及时停针。


风池穴的安全深度


针刺风池穴不当所致医疗事故,虽然不及风府、哑门两穴多,但也有报道。针刺过深,位置偏斜可以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风池穴的中间深部为生命中枢——延髓,如针刺不当,可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对于风池穴的安全深度,人体解剖学家也做了很多研究。


杨占林《关于风府、哑门、风池穴直刺深度的研究》结果表明:针向对侧眼球方向1-2寸,无进颅危险;②针向前方直刺和针向鼻尖同样深度,以及左右透刺(横刺)更深(50-75mm),亦无进颅危险;③针向对侧耳屏或耳屏前缘方向,最易进入颅腔,此方向与椎动脉从枕骨大孔进颅腔方向相对应。针向对侧耳屏至颅腔的深度如下,左风池(向右耳屏):男性均值(41.21 3.82)mm,女性均值(43.88 4.61)mm;右风池(向左耳屏):男性均值(41.21 3.6)mm,女性均值(43.19 4.71)mm。安全深度应在此范围内。但数据只作为参考,临床运用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考虑个体差异,对瘦人适当减少进针深度,经验不足者还可使用艾灸和推拿手法,假以时日,也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严教授在实践中总结:风池穴的进针方向、深度不同,针感将随之而异,所获效果亦不相同,换言之,要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应采用不同的进针方法。想要验证是否达到治疗要求,则需通过“气至病所”的客观反映来判断。


头皮针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编者: “方氏头皮针”是方云鹏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因方医师在蓝田县工作时第一次提出,故“头针”被人们誉为“蓝田头针”。1976年,考虑到头针,主要只是在头部的“头皮”部分针灸,故又改名头皮针,为了有别于兄弟省市同期出现的头针等,也方氏将其更名为“陕西头皮针”陕西头皮针的创始人名方云鹏,方氏原本在德国人在中国开办的九年制医学院学习,打下降扎实的西医基础,解放初被称为“西安一把刀”。后在1958年因一特殊病例,开始注意头部具有特殊功能穴位的研究。1969年下放农村时开始对头皮针(当时叫“头针”)的大量使用及研究推广。1976年,考虑到头针的进针部位以头发覆盖的头皮部为主,方氏正式将自己创立的头针治疗体系命名“头皮针”。在头皮针的研究中,方氏提出的伏脏伏象理论是对中医脏腑辨证以及形象理论的深入发展。它完善了总经络中枢与末稍经络中枢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对传统经络理论的补充与发展。因其有独到的功效,方氏头皮针理论获得了国家 科技 进步三等奖。


方云鹏简介:

方云鹂,男,河南省淮阳人,生于1909年。193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早年从事西医外科工作。1948年开始自学中医针灸,I952年进修于中央卫生部针灸实验学习班,1958年10月在西安市《卫生通讯》上发表了题为《试用针灸代替止痛药和强心剂》的论文,先后编著《针灸万年历》、《针灸日历》、《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环钟图及其应用》等书。并将《针灸万年历》改编成BASICI程序,输入微型电子计算机,方氏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病,对“头皮针”等新的针灸方法,深入研究并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均已著书出版。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在临床实践之中,方氏发现头部存在着未被经络学说和神经学说包括的穴区。经过数以万计的患者,150多种疾病的治疗观察,使头皮针穴区不断完善, 共发现7个穴区,21个可用于治疗疾病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在头皮表面的投射区,并对其理论作了一些探讨。

1.穴区定位及主治

(1)伏象:其穴区形似伏于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之上的人体自身缩影。

①头颈部:冠状点前约长3 cm,宽2cm,其中头长、宽均2 cm,颈长宽均1cm。

②上肢:由冠矢点沿冠状缝至蝶顶缝(翼点),其长11cm,其中由冠矢点至伏象肩2 cm,肩至肘3.5cm,肘至腕3.5cm,腕至手指尖2 cm。(左右上肢相同)。

③躯干:由冠矢点至人字缝尖共长1401X1,分为背、腰、臀三 部分。背部长6cm,宽3cm(分上、中、下三部,各占2cm)。腰部长4cm、 宽2 cm(分上下腰各长2cm),臀部长4 cm,宽3cm,分上下臀,各占2cm。

④下肢:由人字缝尖沿人字缝向下至星点,共长9 cm,分髋、膝、踝三点, 由人字缝尖至髋长1.5cm,髋至膝3 cm,膝至踝3cm,踝至足趾尖1.5cm。


伏象主治:神经系统、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疾病。如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 痛、偏头痛、耳聋、耳鸣、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周围神经炎、脑炎后遗症、脑震荡、神经衰弱、癫痫,失语、植物神经紊乱、偏瘫、高血压病、低血压病、冠心病、心律紊乱、腰肌劳损、乳腺炎、眩晕证等。


(2)伏脏:是横伏于前发际部位的左右半侧人体内脏、皮肤缩形图。其头 向额正中线,足向额角,分上、中、下三焦,总长6.5cm。①上焦:包括横膈 以上的胸部内脏、上肢、皮肤感觉和大脑思维,共占3 cm。上焦的前2 cm为头 颈部,其宽为发际上1cm,下0.5cm。从额正中线旁开2cm,前发际上2 cm作为一点,再以额前发际正中线旁开1cm,其上3.5cm作为一点,两点连线即伏脏 上肢部位,分为下、上臂及手部,约各占0.5001。上焦之后1001,发际上2 cm, 下0.5cm宽为胸部。②中焦:脐以上膈以下内脏及躯干皮肤感觉,长1.5cm,发际上宽1.5cm,下宽0.5cm。③下焦:脐以下内脏皮肤感觉,、生殖系统,共长2cm。其下焦之前1.5cm,际上1.5cm,际下0.5cm的小腹、臀、髋部。下焦之后0.5cm,际下1 cm为膝至踝部,际下1 cm再向下0.5cm处为足部(左右侧穴区相同)。


伏脏主治:内脏和皮肤异觉疾病,对全身的痛、触、冷、热、麻、痒、紧束 感之类尤为显著。如胃痉挛,胆囊炎,腹泻,痛经,肠绞痛,.月经不调,三叉神 经痛,自汗,心悸,植物神经紊乱,内分泌紊乱,皮肤褒瘅症,荨麻疹,神经性 皮炎,酒渣鼻,牛皮癣,湿疹,过敏性鼻炎等。


(3)倒脏、倒象:位于大脑皮质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在头皮表面的投影区,即中央沟前回和中央沟后回在头皮表面的功能定位区。其主治感觉、运动中枢功能异常疾病。


(4)21个穴位。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在头皮表面的投影区。①说话--运动性语言中枢投影区,主治:运动性失语、发音困难、口吃、舌肌麻痹、假性球麻痹、唇肌麻痹、大脑发育迟缓、舌颤等。②思维--位于左右额骨隆突之间。主治:智力减退、呆滞、癔病、幻听、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高血压、共济失调、神志不清、神经官能症、胃溃荡等。③书写--书写中枢投影区,主 治:舞蹈病、震颤、麻痹、失语、失血症、高血压、低血压、肺气肿、皮层性浮 肿等。④记忆--识字和阅读中枢投影区,主治:失读症、记忆力减退、头 痛、头晕、耳鸣、心惊、腰酸腿痛、遗精、失眠、头昏头木、浮肿、气短、大脑 发育迟缓、脑炎后遗症等。⑤信号一信号中枢投影区,主治:感觉性失语症、癫痫、失眠、神经性头痛、癔病、精神病、理解力减退、健忘性失语、大脑 发育迟缓。⑥运平--运动平衡中枢投影区,主治:失语证、末梢神经炎、震 颤性麻痹:脑血管意外、共济失调、指端红痛症、风湿性关节炎。⑦视觉--视觉中枢投影区,主治:视觉障碍、幻视、视野缺损、视网膜炎、角膜斑翳、青光眼、视神经乳头炎、玻璃体混浊、急慢性结膜炎、白内障、眼睑痉挛、头痛、 头昏、头晕、鼻妞。⑧平衡--平衡中枢投影区,主治:偏瘫、眩晕、全身性 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巴金森氏综合征、语言障碍等。⑨呼循--呼吸、循环中枢投影区,主治:心肺机能失常引起的咳嗽、气喘、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心律不齐、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等。⑩听觉--听觉中枢投影区,主治:神经性耳聋、耳鸣、眩晕癫痫、幻听、同侧偏 盲、髙血压、目痛、癔病、腹内胀满等。?嗅味--嗅觉、味觉中枢投影区, 主治:嗅味觉迟钝、嗔味觉障碍、急慢性鼻炎、癫痫、记忆力减退、头晕、偏头痛、流诞、感冒、湿瘆、牛皮癖等。


注:以上穴位,除“思维”外,其余均为双侧对称。


2.取穴与配穴方法

(1)相应取穴:机体某部有病,即在伏象、伏脏、倒脏、倒象的相应部位 取六,如腿病,取伏象或伏脏的下肢相应部位。


(2)仿体取穴:是根据经络、脏象以及阴阳五行辨证取穴理论,摹仿体针 取六的各种方法,在“伏象”、“伏脏”、“倒象”、“倒脏”上精细应用,进行高度 集中施治的取穴法则。如:胃脘胀痛、呕吐,可在“伏脏”中焦胃取穴,亦可在 伏象的“中脘”穴相应部位取穴。


(3)特定取穴:即据中枢穴具有的主治作用取穴。如耳鸣耳聋取听觉穴。


(4)米式取穴:就是在伏象、伏脏等左右肢体对称,或重叠,或交叉取穴。


(5)配穴方法:①“伏象”和“伏脏”相应部位配六。②倒象和倒脏相应部位配合。③伏象和倒象相应部位配合。④伏脏和倒脏相应部位配合。⑤伏象、伏脏与中枢穴相配合。⑥头皮针穴位与其它针法相配合。


二、医案选

例1 :瘘证(脊髄炎后遗症)

张XX,女,32岁,陕西蓝田县孟村公社人。1972年9月12日初诊。


患者1972年2月某日,发烧,咳嗽,周身疼痛,四肢痛甚。三个月后即感下肢发凉,继则瘫痪,卧床不起,右腿较重,食纳减少,身体消瘦。同年8月曾去西安市某院诊治,诊断为:①脊髓炎后遗症。②脊髓蛛网膜炎。给药:地巴唑,维生素氏(用量不详),服药后病情无变化,嘱其回家治疗。于今来本院治疗,患者身体消瘦,下肢发凉软瘫无力,不能站 立,需两个人搀扶。


处方:伏象下肢(双),倒象下部(双)。


治疗经过:手法采用飞针法,留针45分钟?1小时。病情逐日好转,第8次患者即可单独来院就诊,共针9次,基本痊愈。1973年4月14日随访,能参加正常劳动。


【按】脊髓炎后遗症,系中医痿证范畴。临床以笳骨痿软,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手足 不用为其特点。该病例为感受温热病邪,燔灼阴津,阳明经脉不调,宗筋弛纵而发痿证。头 皮针“伏象”为伏于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之上的人体自身缩影,为总运动中枢,临床实 践证明:对运动系统、血管系统的疾病有良好效果,山东大学生理教研组实验观察,计刺它 可提高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的兴奋性。故治疗该病取伏象和相应部位,配以倒象获良效。


例2 :震颤(脑炎后遗症)

潘X,女,4岁,河南鹿邑县试量公社潘村人。1972年9月3日初诊。

患儿于今年6月底患肺炎,在当地某医院住院治疗1月余,出院后留有后遗症:四肢抽 搐、浑身震颤、伸舌、瞪眼、不会说话,吃饭吞咽都较困难,曾服中西药治疗,但效果不显。


处方:头皮针疗法,伏象头部,伏脏上焦头部,说话穴。


治疗经过:手法飞针直刺,留针30分钟。第一诊后患儿即会哭啼;第二诊加倒象口部穴区,患儿哭声变柔;第三诊加伏象上下肢穴区。治疗9次后休息四天,复诊,患儿已会跑着玩耍,拿着东西吃,四肢抽搐,伸舌,瞪眼等症已消失,但说话不太清楚,又针5次,患儿 会叫“爸爸”、“妈妈”,基本痊愈。


【按】“伏象”为治疗运动性疾病的有效穴区,“伏脏”对感觉系统的疾病疗效好,本 病病位在大脑,故取相应的头部。说话穴,为脑皮质语言中枢在头皮表面的投影区,主治运 动性失语症,以上穴位共用,能够促进脑炎后遗症的恢复,获满意疗效。


例3 :胸痹(冠心病)

陈XX,女,38岁。1981年11月9日初诊。


患者于1980年夏天开始出现胸痛、胸闷,并渐渐加重,劳则更甚,伴心懂气短,全身乏力,形体消瘦,善太息,面色不华,舌质暗紫,苔薄白,脉沉细。检査:心电围提示:

心肌劳损;②冠状动脉供血不良。血脂:胆固醇200mg%,三酸甘油酯113mg%。脑血流图:各脑动脉血管紧张度增高,弹性差。眼底:动脉硬化II期。血压90/60mmHg。


处方:头皮针疗法。伏脏的心胸部,倒脏中焦相应部位,配伏象、倒象的相应部位,呼 循六等。


治疗经过:每日一次,每10次为一疗程,每次留针30分钟,5次休息二天,共治疗四个疗程。复查结果:心电图:大致正常。血脂:正常。左心功能:大致正常,较81年10月30日 心功能有明显的改善。血压120/80mmHg。脑血流图,胸透,眼底无明显变化。患者自觉胸痛消失,胸闷好转,仅上搂时感到气短,精神好,食纳、二便正常。


【按】胸痹一证,为气血瘀滞,脉络痹阻,心失所养而致。系西医冠心病。治宜活血通络。实验证明头皮伏脏、倒脏相应穴位具有降血脂作用,并可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侵 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増加每搏输出量使冠脉贯注量增加,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状况,即起 到活血祛瘀,通痹止痛的作用,故能使病愈。1982年采用本法,对4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治 疗观察,其症状消失和减轻的总有效率为96.51%。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87.5%,血脂有明显下降(P

针灸有没有特效穴?有!若所有病都加这几个穴位,疗效会提高很多

针灸是祖国医学的瑰宝,治疗范围特别广泛。我们最常熟知的用于中风偏瘫、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其他疼痛性疾病,但针灸的治疗范围还可以是其他内科疾病、妇科疾病例如胃痛、反酸、阑尾炎、痛经、月经不调等等。

虽然说针灸的适应范围这么广泛,但是每一个疾病的治疗效果都是治一个好一个吗?并不是这样的。

在临床上,很多疾病效果不尽人意。有的疾病扎一两次针灸就痊愈了,有的疾病扎十天半个月没有一点效果,是针灸不行吗?也不是的,换个医生效果就出来了;是医生不行吗?也不是的,同一个医生治疗同一种疾病也有扎完就见效的。

这是为什么呢?针灸治疗有没有特效穴呢?有没有适用于所有疾病的穴位呢?

我的病人经常问:“医生,我这个病什么时候好?要扎几次针灸啊?”我总会这样和他讲:“我也说不准啊!”

不是说我在甩锅,主要是一个疾病的预后情况和以下这三个方面相关:首先,是和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病情重的,治疗周期肯定会长一些,轻的周期就短一些;其次,和患者配合度相关。病人配合治疗的,预后就好一些,治疗周期就短一些,不愿意接受治疗,且需要家属强迫被动治疗的,效果就差一些,治疗周期也就长一些;最后,和医生的治疗技术和经验相关。有经验的医生,并且比较用心有能力的医生效果肯定好一些,治疗周期也会短一些,不用心技术不过关的医生,对患者的预后和治疗周期影响肯定大一些。

三者都是相辅相成的,三者相互影响,且每个因素都该考虑到。

中医讲,情志包括怒、喜、思、悲、忧、恐、惊七种情绪变化。作为情志的七情,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这七种情绪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均可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

正如《素问·举痛论》中所讲:“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

如果患者接受外界因素刺激,诱发情志病变,首先扰乱五脏气机,导致气机逆乱,发生病变。

如果是内在因素导致情志发生变化,以脏、精、气、血、阴、阳亏虚,神气失藏,或郁邪内扰神气,发生病变。七情发病 有反复性、兼夹性、周期性且与气候相关,七情发病极其广泛,还可相互转化。

临床上很多疾病的发生都和七情相关,或者发病后会影响情志。比如患者在和家人吵架之后出现打嗝胃胀等症状,皆是由七情致病;如患者在出现病痛之后,比如坐骨神经痛的患者,疼痛不间断、无休止不仅会影响睡眠,且多让患者焦躁不安,甚至急躁易怒。

由此可以推知,不管任何疾病,不管是由情志因素导致还是因病导致了情绪障碍,都需要从情志来考虑。

这一点在针灸治疗中更为重要,且操作简便。我们都知道很多疾病的治疗,需要用到药物,如果贸然使用调节情绪的药物,不论有无副作用,且都会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而针灸治疗则不存在这个顾虑。几针下去,调畅情志,疗效就会取得质的飞跃。

在临床治疗中,我常会选用以下几个穴位作为基本穴来作为辅助调节患者情绪。

基本选穴:风府、百会、至阳、足三里、太冲。

风府、大椎、至阳属于督脉穴位,具有振奋一身阳气之说,且风府近脑可调神志。百会为“三阳五会”之处,且在头部,而头部为“诸阳之会”,皆可调动一身之阳气,从而鼓邪外出;取至阳穴也是有取其阳的意思,至有“极”的意思,至阳即极阳;足三里是胃经合穴,胃合脾相表里,脾胃可生成一生之气,所有后天之气皆来自于脾胃,取足三里是顾及后天;太冲为肝经原穴,疏肝理气功效最佳。

一般来讲,一切基本都从情志着手,应用以上穴位都可增强疗效,不信你去验证一下。

#针灸##中医## 健康 #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50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