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国之遗憾,日本已获得《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中的210个古方专利!

柳华 2023-07-27 12:37:30

国之遗憾,日本已获得《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中的210个古方专利!《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中的210个古方专利!!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既然能将中医传承下来。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即为我们身体着想,也是保卫我们的文化,我们也要保卫中医、发展中医、发扬中医。

中医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令人遗憾的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灿烂夺目的金饭碗,我们却连上面的灰尘都懒得拂去,而且很多人在嚷嚷,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不好,我们要扔掉。这些东西,如果我们不要,那可是有人要的,这不,近千项中药专利都被抢注了...日 本中医在日本则被称为“汉方医学”,中药被称为“汉方药”,简称“汉方”。在日华人姜鹏指出,在日本,人们对于西医、汉方无所之争,各取所需,到药店买药自己不懂时,问问店员自己那里不好受,店员介绍哪种买那种,从没有听说过西药汉药之分。今天上午一病人说,她在日本访问期间感冒咽痛,去多家医院药店都买不到抗生素。日本的一个教授对她的行为表示惊讶,从包里拿出一小袋貌似速溶咖啡的东东,说“我们日本人感冒咽痛发热都是吃这个的!”日本还有一家公司2001年向美国申请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专利,明确对以芍药为活性成分的包括加味逍遥散、当归芍药汤、芍药甘草汤、桂枝茯苓丸4个复方进行保护,并且最终获得了授权!当可怜的中国人还在怀疑自己的传统医学是欺世盗名的巫术的时候,日本人已经获得了《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中的210个古方专利!!美 国“从美国主流医学界一开始认为针灸只不过是心理作用而已,到如今政府每年拨款数千万美元,用于支持中医的临床研究。中医在美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美国华盛顿中华医学研究所所长田小明教授谈到中医药在美国的发展历程时,犹如谈论自己的儿女般深情。随着中国传统医学越来越被主流医学界和民众认可,中医在美国已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中医尤其是针灸在美国认可度很高,随着美国对中医针灸的肯定,目前全美50个州中已有44个州批准颁发针灸执照。同时,上百所中医针灸学院也提供3至4年的职业培训,毕业后可授予学士或硕士学位。另外,针灸治疗也逐步被纳入美国医疗保险系统,其发展进入稳定增长期。另外,据报道,一以色列人向美国申请了“治疗消化性溃疡和痔疮的中药组方”专利,并授让给阿联酋一公司,于2002年获得美国授权专利,权利要求涉及口服给药、直肠给药的所有剂型。专利说明书中承认组方来源于上海出版的《中华本草》英文版。这意味着,我国出口的同类中药在美国市场上出售就构成侵权!德 国在对医药使用最谨慎的德国,却拥有一大批中医中药的忠实“粉丝”。可以说,看中医在德国不仅是一件“小资”的事情,还是“贵族疗程”!在德国,看中医个人支付的费用是看西医的10倍以上。德国的社保制度非常健全,一般来说,看病一次诊金10欧元,还可以保证同一种病三个月之内免挂号费;去药房拿药,一律5欧元一次,剩余的费用由政府支付。而看中医,诊金一次要收70欧元,如果是初诊,诊费要100欧元;医生开处方,另外收10欧元,一帖药一般也要10欧元。看中医还经常配合一些体格检查,单项都要20~30欧元。目前德国的7万多家药店中,有德国药剂师执照者便可经营中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政府对针灸发展情况否认统计结果显示:在澳大利亚,有百分之七十的医生会在治疗以后向患者推荐针灸理疗,一年中连续十二个月去接受针灸调理的患者,占到澳大利亚总人口数的百分之十,几乎所有的医疗保险机构都对针灸调理治疗给予补贴。目前,在澳大利亚,大约有二十所大学提供中医课程。其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悉尼理工大学、西悉尼大学更是提供研究生课程。中医在澳大利亚的教育正在越来越迅速发展。后记对我国来说,类似的中医药传统知识被发达国家当作“免费大餐”的事件屡见不鲜,他们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不遗余力地对中医药进行商业研发。发达国家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不当侵害,使处于“公知领域”的中医药传统知识面临流失,潜藏着可能损害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并威胁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严重隐患。然而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很无奈!“利用我国传统医药知识无偿获取商业利益,这一现象在国际上正日益增多,利益损失及其危害无法估算。”参与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课题研究和组织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副司长苏钢强说,“更让人痛心的是,面对这些‘生物海盗’的行为,目前却没有哪种明确的法律或制度对其予以限制或制裁。”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勤曾表示,“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保护不是完善的问题,而主要是缺失!”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既然能将中医传承下来。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即为我们身体着想,也是保卫我们的文化,我们也要利用专利保卫中医、发展中医、发扬中医!穴位查询、急救手册↓

中医穴位查询手册 珍藏版

急救手册 人手一份 100%珍藏

温馨提示:我们致力于为您的生活提供健康指导,但并不能替代医生之诊断治疗,如您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分享是一种美德,交换是一种智慧!

明天精彩继续……

传播中华国粹养生,传承中医外治精髓。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金匮要略的介绍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本书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另一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1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东汉张仲景撰于3世纪初,属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伤寒杂病论》历经传抄失真失散,伤寒部分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收集、整理、编次,形成《伤寒论》一书,当时杂病部分失传。《伤寒杂病论》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被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发现于翰林院书库,书简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简读

作者本意:以公天下之心,把自己的心得、经验、方法技术留给后人,利益广大民众。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进能爱人知人,退能爱身知己。

内容简介: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后分为两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重点讨论了外感热病的部分,全书共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金匮要略方论》则以杂病为主.全书共分上中下3卷25篇,除重复之外共有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伤寒论》目录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

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辨痓湿暍脉证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金匮要略方论》目录

?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 ?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 ?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杂疗方第二十三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学习重点:《伤寒论》

脉之阴阳: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脉有阴阳不足: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脉有浮沉迟数: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五脏正脉之形: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

人之胖瘦与脉之浮沉: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何为伤寒: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太阳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阳明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9、少阳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太阴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少阴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厥阴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汗与下的原则: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重点典型方剂:

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五苓散: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 泽泻一两六铢半(味酸咸) 茯苓十八铢(味甘平) 桂半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十八铢(味甘平)。

大陷胸丸:大黄半斤(味苦寒)  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温)

(4)麻黄汤: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桂技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味辛温)

(5)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

(6)大柴胡汤:柴胡半斤(味甘平) 黄芩三两(味苦寒)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枳实四枚(炙,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掰,甘温) 大黄二两(味苦寒)

(7)小柴胡汤: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黄芩三两(味苦寒)人参三两(味甘温) 甘草三两(味甘平)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三枚(掰,味甘温)

(8)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9)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味苦,甘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石膏如鸡子大(碎,味甘,微寒) 

(10)小青龙汤: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五味子半升(味酸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半夏半升(汤洗,味辛,微温) 细辛三两(味辛温) 

(11)白虎汤:知母六两(味苦寒) 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 粳米六合(味甘平) 

(12)猪苓汤:猪苓(去皮,甘平) 茯苓(甘平) 滑石(碎,甘寒) 泽泻(甘咸寒)各一两〔猪苓〕 

(13)大承气汤:大黄四两(苦寒,酒洗) 厚朴半斤(苦温,炙,去皮)  枳实五枚(苦寒,炙)  芒硝三合(咸寒)

(14)真武汤:茯苓三两(甘平) 芍药三两(酸平) 生姜三两(切,辛温)  白术二两(甘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15)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16)乌梅丸:乌梅三百个(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  当归四两(辛温)  附子六两(炮,辛热)  蜀椒四两(去汗,辛热)  桂枝六两(辛热)  人参六两(甘温)  黄蘖六两(苦寒) 

(17)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辛温)  桂枝三两(辛热)  芍药三两(酸寒)  细辛三两(辛热)  大枣二十五个(甘温)通草二两(甘平)甘草二两(炙,甘平)(18)白头翁汤:白头翁二两(苦寒)  黄连(苦寒)  黄柏(苦寒)  秦皮(苦寒)各三两 

(19)理中丸:人参(甘温) 甘草(炙,甘平) 白术(甘温) 干姜(辛热)以上各三两

金匮要略方论

五脏有病补泻之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风的作用: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病微即治: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重点典型方剂: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击皮)? 桂枝四两(去皮)

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劈)? 知母三两(切)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酸枣汤方: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穹穷二两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

大建中汤方:蜀椒二合(汗)? 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大黄附子汤方: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五苓散方: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茵陈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薏苡六十分? ? 附子二分? ? 败酱五分

甘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小麦一斤?大枣十枚

学习方法:恭诵全文五十遍以上,背诵重点部分。结合《黄帝内经》《难经》《三张处方草稿》等,体悟作者的心意。所谓理有一定,而事无一定者,在于理要通达,才可随缘应事而不逾矩。此书总的说来,不外祛邪与扶正两方面,分开来说则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方法。而其中有很多都反映了对保护脾胃之气的重视。此正与《三张处方草稿》之阴阳方的思想相同。此书作于东汉末年,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与现在大有不同,所以我们现在运用时要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可执着于一定的方子。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结合《三张处方草稿》。结合药食不分五观斋。

学习目标:与《三张处方草稿》相结合,深思、贯通全文。在仁术救助中结合《药食不分》《外法外用》灵活运用。?

马正学

2013年9月写于北京五明堂基地? ? ? ?

?方证是打开经方宝库「金钥匙」

方证并不排斥脏腑、经络辨证,恰恰相反,它是脏腑经络辨证的系统化、理论化成果,只是张仲景已经进行了辨证论治过程,并提供了现成的、精确的辨证论治结果——方证。
经方安全可靠、简便廉验,比如桂枝汤,据考证源于《汤液经法》,时至今日仍历久弥新。小柴胡汤不仅国内在用,国外也在用,疗效肯定。但由于当前很多中医师不会用经方,大方、杂方盛行,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躺着睡大觉,实在可惜。那么,如何让经方走向临床,造福百姓呢?关键是重视和掌握好方证,这是打开和挖掘经方宝库的「金钥匙」。
方证成熟完善
方证相应,源于仲景。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写的《伤寒杂病论》,保存了汉代以前大量的医方和用药经验,这些宝贵的用药经验就是方证。它经过了后世数千年无数医家的临床验证,是可靠的临床用药证据,反映了药物与疾病之间的必然联系,有极强的科学性,是中医学中极具魅力的东西。成无己说「仲景之方,最为众方之祖」。
《伤寒论》以方名证,如「桂枝汤证」、「柴胡汤证」等提法凡11处,是为「方证」一词之起源。今所存大论397法,皆病下系证,或证中含因、因中示机,或证因并列、因机互陈;其证下列方,方随证出,药随方列者,凡261条。论中第317条通脉四逆汤方后注「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之语,可谓「方证相应」之肇源。
它强调方与证的对应性,证以方名,方为证立,方随证转;临床上重视抓主证,有是证则用是药,无是证则去是药,而不受病名的约束。方证作为用药的指征、依据,它既非来自理论的推理,也非来自实验室的数据,更不是源于动物实验的结果,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身体尝试中药后,从自己身上直接获得的用药经验。
方证是必效证
方证相应是临床取效的前提和关键,有是证用是方,方与证的关系是相对应的,两者浑然一体。且方证是必效证,即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按照方证用药,必定有效,服药后必定能解除痛苦。
这种痛苦,可能是肉体的痛苦,也可能是心灵上的痛苦。后世许多经方家对此皆有论述,徐灵胎《金匮要略心典·序》中说:「仲景之方犹百钧之弩也,如其中的,一举贯革,如不中的,弓劲矢疾,去的弥远。」
把辨方证称为最高级辨证,把辨方证称为辨证的尖端,并指出家传秘方亦属辨方证,谓:「众所周知,农村常有以家藏秘方专治某病者,虽于辨证论治毫无所知,但于其秘方的应用,确心中有数(掌握适应证)因而往往有验。」可以这么说,用中医治病,若不明仲景方证,无疑是掩目而捕燕雀,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方证简便实用规范
传统的辨证方式较多,但识别方证的方法却比较客观。因为尽管中医理论的哲学成分较多,但其临床处方用药却非常实在,最后都要落实到方药上去。只有通过方药疗效的反证,方能验证其辨证正确与否。离开了具体的方药,辨证往往空泛而笼统,就如同清代医家徐灵胎《慎疾刍言》中批评的那样:「袭几句阴阳虚实、五行生克笼统套语,以为用温补之地。」
方证不同于中医基础理论中所说的阴阳五行、元气命门、三焦宗气、脾肾阳虚、心肝火旺等抽像的名词术语和病机解释,而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陈修园在《长沙方歌括》中指出:「大抵入手功夫,即以伊圣之方为据,有此病,必用此方……论中桂枝证、麻黄证、柴胡证、承气证等以方名证,明明提出大眼目。」
张仲景对用药指征的描述是具体和形象的。如桂枝甘草汤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白虎加人参汤治「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栀子厚朴汤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等,对每一首方剂的运用指征和每一味药的加减指征都描述得很明确。
病人的高矮胖瘦,肌肤的细腻粗糙,肌肉的坚紧松软,腹满痛与否,渴与不渴,脉搏的浮沉迟数,大小便的利与否,汗出与否,但欲寐与不得卧,恶寒与发热等等,都是张仲景诊治疾病的重要参考指标,是构成药证的重要因素,它们都是客观、具体、形象的。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方证并不排斥脏腑、经络辨证,恰恰相反,它是脏腑经络辨证的系统化、理论化成果,只是张仲景已经进行了辨证论治过程,并提供了现成的、精确的辨证论治结果——方证,为了临床简便快捷,故舍去了脏腑经络辨证的过程,使后人用不着再去冥思苦想了。
故后人根据张仲景所描述某方主治的特征性症候,相符者便可信手拈来,舍去了辨证的过程,贴近临床实际,很简单实用,也很规范。
方证稳定可重复
方证是稳定的。虽然在人类历史中,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多次变化,过去没有艾滋病、没有埃博拉病毒,但现在人体在疾病中的病理反应几乎是不变的。
方证是「人」的整体病理反应状态,而不是研究致「病」的病原体。方证既包括了现代中医界通行的「证」,也包括西医所认识的「病」,还包括症状、体质等概念在内。举例来说,炙甘草汤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专药,属专治疗法;桂枝汤只要脉弱自汗就能用;四逆散只要胸胁苦满、四肢冷、腹中痛者就能用,故使用面非常广,属通治疗法。
此外,还有体质疗法,更是有独到之处,如黄芪就是一种体质性用药,柴胡也是一种体质性用药。方证就是方证,不可能用以上任何一种概念来替代。所以,方证几千年来基本是稳定不变的。无论在什么时代,是什么疾病,只要出现了柴胡证、桂枝证,就可以用柴胡、用桂枝。
方与证犹如箭与靶,方是箭,证就是靶,目标瞄准了,就能做到百发百中,只要遵循这种方证相应的原则,就能以不变应万变,疗效就能经得起重复。张仲景时代是这样,进入21世纪仍然是这样。徐灵胎《伤寒论类方》中说:「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就是这个道理。
方证以人为本
方证针对的是「病的人」的反应,不是针对脏腑器质病变和理化指标来说的,顺应了当前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一体转变的趋势。张仲景的论述中有「湿家」、「酒客」、「失精家」、「衄家」、「尊荣人」、「疮家」、「淋家」、「羸人」、「强人」等提法。麻黄汤的「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黄连阿胶汤的「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猪苓汤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都是从病人的状态来描述的,勾画出了不同人的形体特征,以及使用方药形象化、个体化的指征。
方证的着眼点是整个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质特征、有不同的精神状态,就有不同的方证。如同样是感冒,有的要用柴胡类方,有的要用桂枝类方,还有的要用麻黄类方。方证、药证理论的倡导人黄煌教授常说西医是治人的「病」,而中医却是治病的「人」。
方证易学易用
掌握方证并不难。清代柯韵伯说过:「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证,论述简洁实在,无空泛之谈,只要认真研读,反复对比,多向老中医学习讨教,多与同行交流,并在临床上反复运用,自然可以达到左右逢源的地步。
清末名医曹颖甫先生是自学的,他对经方的推崇,就来自临床的大胆实践。他在临床上反复验证,运用经方十分娴熟,屡起沉疴。在上海期间,「用经方取效者,十之八九」(《经方实验录·自序》),从而在名医云集的上海独树一帜。
清代陆九芝曾指出:「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甚易,继则大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药不瞑眩,厥疾勿瘳」,凡是药物就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只要方证相应,是不会有副作用或很少有副作用的,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日本「小柴胡汤事件」。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46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