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多发于婴幼儿群体,引起佝偻病的原因有很多,在孕妇的时候孕妇的一些不良影响可能会导致这种疾病,在婴幼儿时期的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也有可能导致小儿患上佝偻病,那么佝偻病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疾病呢?
1、佝偻病是什么病
佝偻病即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主要的特征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软骨板和骨组织钙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钙化不全。多见于2岁以内(尤其是3~18个月的)婴幼儿,可以通过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得以预防。一般在体检时发现,也可能首发表现为低钙惊厥、生长迟缓、萎靡、烦躁哭闹或者婴儿期易于发生呼吸道感染。
2、佝偻病是怎么引起的
(1)先天因素
早产儿(胎龄不足37周)、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不足2.5公斤)、双胎儿从母体获得的营养物质不够,加之出生后生长发育快,需要较多的营养物质供给,因此容易发生维生素D的缺乏。
另外,孕妇若营养不足,尤其在妊娠的后阶段,若不注意摄取维生素D,生下的小儿容易发生佝偻病。
(2)饮食结构不合理
天然食物含维生素D少,不能满足孩子对维生素D的需要,如母乳含维生素D4-100U/L,牛乳含3-40U/L,蔬菜及水果含量极少。现在许多家长缺乏合理喂养孩子的相关知识,不重视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的重要性,同时养成孩子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或饮食品种单一,因而导致维生素D摄入不足,诱发佝偻病。
(3)日照不足
由于城市生活中高大建筑阻挡日光照射;大气污染;寒冷的冬季日照短,紫外线较弱;没有充足时间的室外活动;或者室外活动时皮肤暴露少;不论是气候、季节、大气云量、纬度、肤色、皮肤暴露都可影响内源性维生素D的生成。
(4)疾病因素
多病的小儿,特别是患慢性病、胃肠道疾病、传染病及其其他严重疾病的小儿易患佝偻病。因为疾病可影响小儿的胃口,使维生素D的摄取减少。胃肠道或肝脏疾病影响维生素D及钙磷的吸收和利用,如婴儿肝炎综合征、先天性胆道闭锁或狭窄、胰腺炎、慢性腹泻等,可因维生素D和或钙磷吸收障碍而患佝偻病。
(5)生长过快
骨头的生长速度与维生素D和钙的需要成正比。婴儿的生长速度快,维生素D需要量大,佝偻病的发生率也最高。2岁以后生长速度减慢,且户外活动增多,佝偻病的发病明显减少。早产儿因生长速度较足月儿快且体内钙储备不足,故最易发生佝偻病。
(6)其他因素
肝、肾严重损害可导致维生素D转化障碍;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巴比妥等可干扰维生素D代谢;服用激素能对抗维生素D对钙的转运,以上均能导致佝偻病。
3、佝偻病的常见危害
1、骨骼改变。头颅畸形以方头多见,出牙迟,十个月以上尚未出牙,长出的牙齿缺少釉质,容易生龋齿;囟门扩大,闭合晚。正常的小孩前囟在出生后一岁至一岁半就闭合了,可是佝偻病的小孩一岁半以后尚未闭合;胸部呈鸡胸、漏斗胸等,胸廓畸形会影响呼吸功能,使肺活量减少;脊柱弯曲,因躯干重力和牵引,可致脊柱后突或侧弯;骨盆畸形,女婴成年可致难产;四肢常见弯曲,下肢形成膝外翻(称“o”形腿),或膝内翻(称“x”形腿)等畸形。严重者甚至可发生骨折。
2、肌肉松弛,腹部膨隆,容易发生脐疝。
3、神经精神症状早期可有夜惊、易哭、多汗,尤其是前半夜刚人睡时出汗多,睡眠不安。
佝偻病(Rickets)俗称缺钙,在婴儿期较为常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而使骨骼钙化不良的一种疾病。佝偻病发病缓慢,不容易引起重视。佝偻病使小儿抵抗力降低,容易合并肺炎及腹泻等疾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因此,必须积极防治。
1、轻度:可见颅骨软化、囟门增大、轻度的方颅、串珠、肋软骨沟等改变。
2、中度:可见典型的串珠、手镯、肋软骨沟、轻度或中度的鸡胸、漏斗胸、O或X型腿,也可有囱门晚闭、出牙迟缓等明显的改变。
3、重度:可见明显的肋软骨沟、鸡胸、漏斗胸、脊柱畸型、O或X型腿、病理性骨折等严重改变。
佝偻病是小儿多见的慢性营养缺乏症,俗称软骨病,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该病虽然不直接危及生命,但能使孩子体质虚弱,抵抗力降低,容易感冒、腹泻和食欲减弱。
佝偻病患儿的表现:早期有烦躁爱哭、睡眠不安,在哺乳和睡觉时爱出汗,汗有酸味,并刺激头皮发痒,于是在枕头上摩擦而出现后头部环状脱发,称为“枕秃”。
这些症状出现在2-3个月的婴儿,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就会逐渐出现骨骼症状。4-6个月的小儿,颅骨生长快,会因钙质沉着少而出现颅骨软化,用手按压时犹如像压在乒乓球上的感觉。8-9个月以后,头可呈方形或马鞍状畸形,骨缝加宽,骨边缘发软,囟门较大,至18个月时仍未闭合。出牙晚且顺序不规律。相继出现“串珠肋”(即在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如珠)和“鸡镯”,也可伴有肋骨下缘外翻,腕部及踝部骨骼膨大,形如手、脚镯。会走后可出现“X”和“O”形腿。此外,患儿腹部膨大,头发稀疏干枯,动作和智力发育均慢。
提到佝偻病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而若是说到佝偻病的分期和症状,很多人就不清楚了,但是了解佝偻病的分期和症状对于我们预防和治疗佝偻病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佝偻病分期及表现是怎么样的?什么是佝偻病分期和症状?
1、佝偻病分期及表现
(1)佝偻病初期
佝偻病初期多自3个月左右开始发病。早期常有非特异的神经精神症状如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枕秃也较常见。同时可有轻度的骨骼改变体征。x线片可无异常或见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干骺端稍增宽。血生化改变轻微,血钙、血磷正常或稍低,硷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2)激期
激期常见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其主要症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便
1、骨骼表现:头部。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婴儿;方颅,多见于5~9个月以上小儿;前囟迟闭,甚至迟至2~3岁;乳牙萌迟,可迟至10个月,甚至1岁多方可出牙;胸廓。肋骨串珠,以第7~10肋为明显;郝氏沟;重症佝偻病肋骨软化;鸡胸或漏斗胸;四肢。手、脚镯,多见于6个月以后的小儿;腿的畸形;脊柱通常为后凸畸形。
2、肌肉松弛,肌力减弱,条件反射形成缓慢,贫血及肝脾肿大。
3、血钙可稍低,血磷下降明显,钙、磷乘积大多低于30。碱性磷酸酶明显增加,为活动期重要指标。x线片可见临时钙化带模糊消失,干骺端增宽,边缘不整呈云絮状,毛刷状或杯口状,骨骺软骨加宽。血钙、血磷均降低,硷性磷酸酶增高。
(3)恢复期
活动期经晒太阳或维生素D治疗后,症状消失,体征逐渐减轻、恢复。
x线片可见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加厚。血钙、血磷、硷性磷酸酶恢复正常。
治愈标准:症状已消失1-3个月,体征减轻或恢复正常,观察3-6个月无变化。轻、中度者一般不留后遗症。重度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x线及血生化检查正常,或仅表现有临时钙化带增宽、密度加厚。
(4)后遗症
后遗症期多见于3岁以后的小儿。经治疗或自然恢复,症状消失,骨骼改变不再进展。
x线及血生化检查正常,仅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2、佝偻病能治好吗
(1)什么是佝偻病
小儿佝偻病是一种以骨骼生长发育障碍、肌肉松弛、多汗、易惊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它是一种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慢性营养缺乏症,主要是因为维生素D摄入不足和日光照射不足而引起的体内钙磷代谢异常的代谢性疾病。
(2)得佝偻病的原因
小儿患有佝偻病的因素有很多,具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维生素D摄入不足:所谓的维生素D摄入不足主要是指外源性的维生素D,这主要是在小儿生长时期摄入的食物中维生素D的含量不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因此容易造成佝偻病。
2、日照时间不足:内源性的维生素D缺乏主要是由于日照时间不足,因为皮肤的基底层贮存有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照射后可转化为维生素D3,如果日照时间过短就会造成内源性维生素D缺乏,出现佝偻病的症状。
3、其它因素:导致小儿佝偻病还可能是由于食物中钙、磷含量不足、小儿生长发育过快维生素D含量无法及时补充而引起的。
(3)什么人容易得佝偻病
从佝偻病的原因可以得知,对于日照时间不足、厌食挑食的小儿人群是最容易患佝偻病的,其主要人群包括以下几类:
1、早产儿和出生体重较低(低于3公斤)的宝宝
2.孕期缺钙的妈妈所生的宝宝
3.哺乳期缺钙的妈妈所哺育的宝宝
4.少晒太阳的宝宝,是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
5.生长发育太快的宝宝
6.吃奶少的宝宝
(4)佝偻病能治好吗
佝偻病是一种缺乏维生素D和钙引起的疾病,如果在婴幼儿时期发现较早,通过正确的对因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但是往往这种疾病起病缓慢,不容易被发现,一旦进入后遗症时期就难以被治愈,导致难以恢复成正常人样子,从而形成“鸡胸”、“龟背”等。
香菇鸡
组成:香菇250克,母鸡1只。
用法:二者一起用文火烧熟,每隔3~5日服食1次。
功效:香菇鸡可以补精填髓。
主治:佝偻病,生长发育迟缓,出现立迟、行迟、齿迟、语迟,倦怠乏力。
(5)佝偻病要注意什么
1.忌过量、长期服用维生素D,因其可导致中毒。
2.切忌太阳暴晒,以防紫外线引起皮炎。
3.忌吃糖过多,否则会影响钙质的吸收,造成小儿体内钙的缺乏。
4.若伴有慢性腹泻等肠道疾患,会影响维生素D和磷、钙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5.不宜疏忽应及时治疗。
6.若小儿出现多汗、烦躁,枕部一圈脱发等症状,常为本病早期,不宜疏略不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19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