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自从换了颗年轻人的心脏之后,杨孟勇的身上还出现了很多其他的变化,不但性格变得敏感暴躁,人也感觉越来越年轻,老伴因为受不了变“小”了的丈夫,与他提出离婚。昨天,杨孟勇来到南京市鼓楼医院心胸外科希望能对手术后的一系列变化获得答案。专家表示,杨孟勇的情况纯属“个案”,心脏是否带有记忆功能,目前世界科技水平还无法解释。
换心前3天一剂强心剂
2000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心外科专家经过对患有严重心肌扩张的杨孟勇检查后,做出了挽救他生命惟一办法的治疗方案:移植心脏。医生说,杨孟勇的心脏是正常人心脏的三倍,心脏严重衰竭,功能基本丧失。而此前,杨孟勇曾经靠着三天一剂的强心剂生存了一年。当时的杨孟勇怎么都不肯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最后,还是外科主任的一句话说服了他,“现在什么都别想,先活下来再说。”
国际上公认55岁是心脏移植的禁区,当时杨孟勇已经57岁了。抱着赌一条命的决心,2000年1月16日,医院动用了100多名医护人员,经历了6小时10分钟,手术顺利完成。事后,护士悄悄告诉杨孟勇,给他移植的供体是一个20岁小伙子的心脏。
换心后诗意大发
谁都没有想到,杨孟勇恢复得如此“神速”,“这么大的手术,我三天就下床走了,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老杨说,他感觉自己变得很细腻敏感,“凌晨三点,自己坐在病床上哭,觉得十分委屈,就像一个孩子无缘无故挨骂一样委屈。”原本就是文学编辑的杨孟勇是诗意大发,术后一个礼拜就开始写诗,几乎是一天一首,“那是一种疯狂的写作状态,除了诗外,一天写10个小时的长篇小说”,3个月后他就完成了个人的第一部诗集《太阳传奇》,其中收录的99首都是康复期中完成的诗。
“手术刚结束,我觉得这颗新换的心好像和身体产生了排异反应似的,总有一种力量推动我想去发作和宣泄。”杨孟勇告诉记者:“比如排队买票看到有人插队,我当时就像那种没有修养的年轻小伙子一样,恨不得挥动拳头打一架。”周围的人都反映,原本内向懦弱的老杨变得很暴躁,还对原本一点兴趣都没有的足球和拳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时候看球看到兴起,还会推醒已经熟睡的家人,连他的儿子都很好奇:“莫非给你心脏的人是个球迷?”
外人把老夫妻当娘儿俩
如今,在外貌上,杨孟勇完全不像是65岁的老人,比实际年龄要小10多岁,特别是他那头几乎还是全黑的头发,与他身旁花白头发的妻子李广萍相比,对比非常明显。杨孟勇现在穿的都是儿子的衣服,喜欢红色等鲜艳的颜色,“看到以前的衣服就心烦”;以前,头发很长了要孩子们催促着去理发,现在,他半个月就去理一次发,还喜欢照镜子,自曝有“自恋”倾向。最让妻子李广萍难以忍受的是:有一次她和丈夫坐火车回家乡时,列车长竟把她和丈夫当成了娘儿俩,其实丈夫还比她大3岁。
不仅如此,李广萍发现,老杨还开始变得浪漫了,以前夫妻两三年都不会说一句话,杨孟勇曾因“性格不和”三度和她提出离婚,而现在却变得很体贴。一次,她下楼不慎跌倒,脚踝骨肿得很严重,在床上整整躺了17天,杨孟勇就侍候在床前,喂饭、擦洗、按摩、换药,看到妻子心情烦躁时,他还拿出心爱的笛子,吹上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换心的丈夫变得如此年轻,两人明显的“不般配”让妻子感到很不舒服,她开始故意避开两人同时出现在公共场所,思前想后,妻子决定与结婚已经40年的丈夫提出离婚,理由就是“不般配”。
可能与心理暗示有关
昨天,杨孟勇和老伴来到南京市鼓楼医院,想寻找一个答案。该院心外科主任王东进教授给他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的结果都显示,老杨的心脏功能恢复得非常好,与同龄人相比,他心脏的收缩能力强,心脏跳动有力。而且心跳还能达到每分钟70多次,和一般的年轻人相当。
换心后是否能带来性格上的改变?心脏是否也是像大脑一样具有记忆的功能?王东进教授告诉记者,这些都还是医学上的“未解之谜”,杨孟勇身上发生如此巨大的性格变化,这确实属于一个医学个例。但是也不能排除,由于心脏是向全身输送血液,包括向大脑供血,导致一部分干细胞到达脑部,“影响”记忆功能。
但是王东进教授说,杨孟勇变化里还有纯心理因素,他的心脏病史长达20年,曾经度过了一段濒死、绝望的生活,但突然重生,就好像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突然得到“释放”,性格上就会变化很大,生活态度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也有心理学家表示,老杨在接受心脏移植前和移植后,都曾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暗示,如有人告诉过他:你移植的这颗心脏是一个年轻人的心脏。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他,他的行为也会不自觉地进行了改变。(刘宁春于丹丹)
类似奇特“换心人”
移植心后爱给妻子写情书据美国侨报报道,40岁的退休货车司机杰姆・克拉克从来都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他从未曾给妻子玛吉写过一封情书,因为他15岁就离开了学校,写作水平差得要命。
杰姆在半年前刚刚接受过心脏移植手术后,某一天,杰姆突然坐到桌子前,开始给妻子写下一行行的情诗、表达细腻的情绪时,连他自己都感到了震惊。
移植心脏后画技大增据英国媒体近日报道,纽约63岁的快餐店老板威廉・西里丹的绘画水平本来极差,大约只有3岁小孩水平。
但自从今年初做了心脏移植手术后,他的画技却飞速提高。原来他的心脏捐赠者是一名狂热的业余艺术家。
一些医学专家认为,威廉的经历再次验证了一种科幻小说般的理论――器官移植患者也许真的能够“继承”器官捐赠者的性格。
移植女人心喜欢购物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盖里・希瓦兹称,他历经20多年研究调查发现:至少十分之一的器官移植患者都性格大变,“继承”了器官捐赠者的性格。希瓦兹教授解释称,这是因为人体的所有主要器官都拥有某种“细胞记忆”。当它们被移植到其他人身上后,器官携带的记忆就从一个人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
希瓦兹教授说:“我不希望把那些做器官移植手术的人吓坏,但只有这种理论,才可以解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种种转变。”希瓦兹教授对至少70多例“性格转移”的器官移植案例进行了研究。
一名25岁男子移植了一名同性恋者的心脏后,突然变得有点“女性化”。另一个25岁男子在移植了一名女性的心脏后,现在每天都想出去购物,让他的女友惊喜异常。
移植女童心常梦到凶手希瓦兹教授还发现,一名7岁的美国女孩在移植了一名被谋杀的10岁女孩心脏后,开始频频梦到凶手的模样,最终警方根据她提供的“线索”,竟然真的逮住了凶手。
移植登山者心恐高症患者爱爬山美国一患恐高症的女子多提・欧康娜移植了一名登山运动员的心后,现在居然也成了一名登山者。
近年来,心脏移植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使得许多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得以拯救。
心脏移植是一种复杂的手术,它可以把一个健康的心脏移植到患者的身体中,以替换患者的病态心脏。
那么,换了心脏的人能活多久呢?
一般来说,换了心脏的人能活得比没有换心脏的人要长。
根据美国移植协会的数据,换了心脏的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是15年,而没有换心脏的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5年。
这表明,换了心脏的人能活得比没有换心脏的人要长得多。
不过,换了心脏的人的预期寿命也取决于许多因素,比如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时间等。
一般来说,年轻患者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预期寿命会更长,而老年患者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预期寿命会更短。
此外,患者的健康状况也会影响他们的预期寿命。
如果患者的健康状况良好,他们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预期寿命会更长;如果患者的健康状况不佳,他们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预期寿命会更短。
此外,患者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时间也会影响他们的预期寿命。
如果患者及早接受心脏移植手术,他们的预期寿命会更长;如果患者拖延时间接受心脏移植手术,他们的预期寿命会更短。
总之,换了心脏的人能活多久取决于许多因素,比如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时间等。
一般来说,换了心脏的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是15年,而没有换心脏的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5年。
因此,换了心脏的人能活得比没有换心脏的人要长得多。
换心脏可以拥有别人的记忆和性格吗
多年来,换心人的神秘传说层出不穷,那么其实换心脏真的可以拥有别人的记忆和性格吗?下面心理网我跟大家探讨这个问题。
5岁查出心肌病,14岁"换心"后,他变成了"学霸"
17岁的小翔(化名)是现场年纪最小的"换心人"。5岁那年,小翔因频繁胸闷查出肥厚性心肌病(后来,随着病情的进展发展成了扩张性心肌病,心脏移植患者中最为多见的一种疾病)。
自那以后,他每天需要吃各种药,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奔跑、跳跃,剧烈运动对他而言是"危险"。小翔说,哪怕只是坐着,也时不时会感觉到胸闷,此时,他必须停下正在做的任何事情。
"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是会舒张、收缩的,而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较差。随着病情的进展,他们的心脏会像吹气球一样,越吹越大,以至于出现心力衰竭,而当心脏大到一定程度,超出心脏负荷时,就会停止工作。"浙大一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心脏病区主任马量主任医师说。
2015年9月,还不满15周岁的小翔在浙大一院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当时,他的心功能非常差了,药物已无法维持心脏正常运作,如果再不手术,心脏随时有停跳的可能。"马主任说。
术后小翔休学一年,但这一年小翔发生了巨变,"一个是生理上的,一个是心理上的。手术出院后,我立马就感觉整个人轻松了很多,一种从没有过的轻松,我的人生也充满了可能。"
在家人眼中,他变得乖巧、懂事,不再暴躁、任性。更让家人意外的是,休学一年,再次走进校园时,小翔变成了"学霸",每次考试均名列前茅。"手术前,我的成绩在班里算是中下游,班里42个同学,我差不多排二十八九名。"小翔说。
中考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地一所重点高中。小翔的姐姐说,"我们都觉得移植之后,他变得聪明了。"
为什么患者"换心"后性情和智力会改变?
影视作品中常有"换心"情节。由梁家辉、林熙蕾等人主演的《夺命心跳》讲述了一个女人在做完心脏移植手术后,原本的陶艺天赋消失,种种迹象让她怀疑,一切都与身体里那颗神秘的心脏有关。
由西恩?潘主演的电影《21克》,也介绍了一个人通过心脏移植手术重获新生,但痊愈后的他却拥有了心脏捐献者的记忆和性格。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盖里?希瓦兹经过20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人类的心脏也许有某种"思考和记忆功能",这正是许多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突然性格大变、"继承"了心脏捐赠者性格的原因。
据统计,每10例接受换心手术的病人中,就有1人会出现性格改变现象。
国内医学专家对心脏移植后,患者性格的变化,还有这样一些观点--
北京武警总医院心外科主任王奇说,心脏移植术属于医学界难度高、风险大的手术,患者的心脏会出现停止状态,在心脏复苏的过程中,心脏内部会进入气泡,从而产生器质性改变。身体上的器质病变,使得他们在认知方面出现了障碍,也导致性格出现轻微变化。
河南医师陈定学曾写过一篇文章《换心人为什么性格大变》,文中提到,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心脏除了血液循环功能外,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它能分泌出一些化学分子,如心钠素、生物活性多肽等。心脏极可能还会分泌出一些"肽类激素",这些"肽类激素"蕴涵着捐献者个体的.一些信息,导致被捐献者的性格、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梦境等发生改变。
小翔和徐先生的改变是否与之相关?
马量主任表示,影视作品里的剧情,更多的是艺术加工,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他也曾看到过,但该观点目前仍未获得主流医学界的认可,在他看来,"换心人"的性格改变,更多的还是患者自身精神层面的改变。另一方面,心脏移植患者术后随着心功能的好转,其机体的各个机能都会有所改善,不再容易疲劳。
小翔也认可马主任的观点,他说,移植前,他每堂课坐二三十分钟就会难受,以至于他会听不进老师讲的内容,成绩自然不好。术后,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消失了,每堂课他都能顺利地听完。
马主任还表示,心脏并不像大脑那样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记忆功能,人的性格、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梦境等信息并不是记忆在心脏里,而是记忆在大脑中。由于心脏中并没有记忆相关的信息,供体无法通过心脏把信息直接"遗传"给受体。另外,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遗传信息存储在DNA之中,心脏无法直接合成DNA,心脏并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遗传功能,那么,供体的信息也无法通过心脏直接遗传给受体。
关于小翔姐姐认为小翔变聪明的看法,马主任认为,主要还是与小翔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关,但他成绩的提高更多的还是与他机体功能的改善--比如上课注意力更集中、学习效率更高等这些因素有关。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18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