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是非常重要的器官,而且每一个器官都有着很大的关联,他们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够保持身体正常运行,很多人不知道五脏六腑之间有哪些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五脏六腑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想要了解的人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心与肺之间的关系,心脏调节血液,肺部调节气体,人体想要正常运行离不开气血运行,需要心脏和肺部相互配合给身体提供养料,想要让血液流通正常,除了需要心脏的作用,也离不开肺部气体的推动,堆积在肺里面的气体,需要灌注到心脏脉络,才能够畅通全身。
心与肝的关系,血液循环主要就是心脏形成的,肝脏是存放血液的重要器官,所以心血充足,肝血才能够储藏充足,可以提供身体各个地方的需求,如果心血不足,就会引起血气不足,引起手足痉挛,抽搐的症状,还会出现心烦意燥的情况。
心与肾的关系,心脏和肾脏两个是互相作用,又互相牵制,这样才能够维持生理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那么肾阴就会不断上升,相互交替相互补充,这是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如果肾阳不足够,那么就会引发心阴异常,两个部位就会失调。
上面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现在大家应该也有所了解了吧,上面给大家介绍的只是一小部分,身体里面其他器官的联系,大家还可以自己再多了解一些,总之身体里面各个器官保持平衡,才能够让身体维持健康的状态,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今天介绍的内容可以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五脏六腑都是相互配合,各成配偶关系,即肝配胆,脾配胃,心配小肠,肺配大肠,肾配膀胱,心包络配三焦。也就是说它们配合属表里的,在生理上或病理上都是不可分割的。脏有病,必然会影响到它配合的腑,所以在脏与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很多病在辨证施治方面运用了表里关系,例如肺与大肠相表里,当肺有病时,中医药采用泻大肠的方法治疗,可获得好疗效。
我们到医院看中医时,经常听医生说到“肾虚”、“脾虚”等,有的人就担心是不是肾出了毛病,是不是脾有了问题,不少人甚至买了药去补、去治疗。其实中医所说的肾、脾等五脏六腑和我们所想的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主要是一种功能定位,比如肾并不是独立的肾脏,而是泛指泌尿系统,包括膀胱等,脾也不是指独立的脾脏,而是泛指消化系统,包括胃等。
那么中医所说的五脏六腑到底是什么呢?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壬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1. 心与小肠:
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而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思维意识活动有关,如我们经常说“用心想一想”,就是讲的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心主汗,开窍于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帕。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心属里,小肠属表,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2. 肝与胆:
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协助脾胃消化食物。肝开窍于目,肝脏有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
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夹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3.脾与胃:
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此外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胃主要是消化食物。脾与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脏腑,二者经脉互相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于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到全身。
4.肺与大肠:
肺上连气管喉咙,开窍于鼻。肺是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主一身之气,肺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如果肺气不足,则可出现呼吸减弱,身倦无力,气短自汗等全身虚弱症状。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保持小便通利。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排泄槽帕。
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大肠的传导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肺气肃降则大便传导如常,粪便排出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反过来也影响肺气的肃降。
5.肾与膀胱:
肾主要功能藏精,一是指禀于父母之精,称为先天之精,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本;一是指来源于脾胃的水谷之精,称为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命门之火,命门之火不足,常导致全身阳气虚弱,发生各种疾病。肾主水、主骨、生髓,与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水液代谢有密切关系。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肾气充足,尿液可以及时分泌于膀胱并排出体外,若肾气虚而不能固镊,就会出现小便频繁,遗尿或失禁,肾虚气化不及,则出现尿闭或小便不畅。
肾左右各一,与膀胱构成表里。
6. 三焦.
三焦也是人体六腑之一。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而是指人体部位的划分,即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眺等。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人体的气化作用与水谷的运行通路。这些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肺脏宣发卫气,散布津液,脾胃运化,肾与膀胱调节水液和排泄尿液等几个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而不是指单一脏腑的功能。
中医学认为:五脏之间、脏腑之间具整体相关性,亦即生理上密切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脾与胃、肾与膀胱是脏腑的表里关系,脾与肺(注: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脾所运化的水谷精气,是组成气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是否健旺,与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肺的宣发肃降与通调水道,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而脾的转输津液,散精于肺,不仅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而且,也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了必要营养。因此,二者之间在津液代谢中存在着相互为用的关系。)、肺与肾(注:肾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水液代谢方面,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降,则水道通畅;肾的气化正常,则开阖有度。肺肾协调,对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是母子相生的关系,中医术语为土生金(注:即脾上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金生水(注: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等功能。)。临床上常见肾炎、肾病患者因感冒或腭扁桃体炎等而使尿蛋白增多,这种情况现代医学释之为上呼吸道感染是其诱因。而中医学则认为外邪袭肺、肺气不宣、肺胃热毒上攻、湿热内蕴等均可影响脾肾统摄精微的功能。所以,蛋白尿的中医症侯主要有虚症(注:虚症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侯,多见于素体虚弱,后天失调,或久病、重病之后,以及七情劳倦,房事过度所致的阴阳气血亏虚而形成。但因气血阴阳虚损的程度不同,所以临床上又有血虚、气虚、阴虚、阳虚的区别。)与实症(注:实证是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活动抗盛所表现的症候。)两大类。虚症因于脾虚、肾虚、脾肾两虚以致升清藏精失职。实症因于肺胃邪实波及脾肾以致统摄精微无权。“法随症立”,因而蛋白尿的中医治法也是丰富多彩的。
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生理活动的调控中心,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关系。心与小肠的关系: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主血脉,小肠主要是受盛和化物的。… 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舌为心之苗,又为心气的外候,故心气旺则舌得血而红,舌得血而活,舌体灵活自如。…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血脉,小肠主要是受盛和化物的。肝与胆的关系:肝藏血,血舍魂。… 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与胆互为表里,肝主藏血,胆贮藏胆汁,肝的经脉绕阴器与卵巢、子宫、前阴相通,肝气的舒畅可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肝气郁结,可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肝与胆互为表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17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96岁国医大师路志正:粗茶淡饭最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