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从北京医院获悉,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于6月25日23时57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美术。1950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负责人说,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也是著名教育家,为中国绘画的传承、发展、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所创作的《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作品深入人心。
吴冠中档案
笔名“荼”,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191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
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美术史。
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曾出版过《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东寻西找集》、《吴冠中散文选》等。
吴冠中语录
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工夫的人越来越少。
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
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
写作背景:作者年纪渐长,有感而发,是为了纪念父亲,以表达对父亲的爱和家乡的怀念。
《父爱之舟》,是作者吴冠中所写的散文体裁的文学作品。
《父爱之舟》一文围绕“父爱”这一中心,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深深感谢。“父爱之舟”,既是指姑爹的渔船,也是指父亲的爱,两者已经融为一体。
就是这一只小船,送“我”走到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关口,承载着父亲对我的深切期望和浓重的爱。平凡的语言,平凡的小事,却因父爱的伟大,使文章充满了魅力。
扩展资料:
在写作手法上,文章采用了映衬的手法,烘托出了父爱之珍贵难忘。文中写道,父亲用钱虽极为节省,但在旅馆投宿时,他看到我身上被臭虫咬的大红疙瘩,却心疼得同意加钱换房间,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更为突出地跃然纸上。
写到父亲在船舱中弯腰低头替我缝补的背影时,作者又将朱自清的名作《背影》中那充满父爱的背影与之相映衬,而鲁迅笔底的乌蓬船,也与承载父爱的姑爹的小小渔船一般亲切,难忘。
正因使用了映衬的手法,更显出了父爱之深挚,以及父爱之舟在我心头留下的难忘的影子。而在表达方式上,该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在描写方面,可谓是工笔与白描相结合,疏密有致地刻画了慈父的形象,体现了画家的写作功力。
作者介绍: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2019年3月16日,风筝不断线—吴冠中百年诞辰收藏大展”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举行。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文学代表作有《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17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