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主要是指在女性月经期间,经期和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理特征,因为发病时病情迅速,血量较大所以给人一种血崩的架势,故被命名为崩漏。崩漏在女性月经初期到月经结束期间都很容易发生,而且对女性的身体危害较大,很容易导致女性生育出现问题,那么崩漏该怎样治疗呢?
1、崩漏是什么意思
1、崩漏是什么意思
崩漏,中医病名。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可发生在月经初潮后至绝经的任何年龄,足以影响生育,危害健康。属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证。相当于西医病名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
2、崩漏的危害
月经崩漏失血过多,就会出现面色苍白,唇色淡白,头晕目眩,精神倦怠,气短无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一系列贫血征象。
月经崩漏病起、来势迅猛,出血量多,崩下不止、常可引起虚脱,出现神昏面白,四肢冰冷,大汗淋漓,气短喘促的危重证候,如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
崩漏,邪毒感染由于出血时间较长,易感受邪毒现为下腹疼痛拒按,腰痛,带下稠黏,色黄味臭等。
3、崩漏的原因
肾虚
先天肾气不足,少女肾气稚弱,更年期肾气渐衰,或早婚多产,房事不节,损伤肾气,若耗伤精血,则肾阴虚损,阴虚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以致经血非时而下。或命门火衰,肾阳虚损,封藏失职,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亦致经血非时而下,遂成崩漏。
脾虚
忧思过度,饮食劳倦,损伤脾气,中气下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非时而下,遂致崩漏。
血热
素体阳盛,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火热内盛,热伤冲任,迫血妄行,非时而下,遂致崩漏。
血瘀
七情内伤,气滞血瘀,或感受寒、热之邪,寒凝或热灼致瘀,瘀阻冲任,血不循经,非时而下,发为崩漏。
温针灸治疗崩漏
治崩漏要以止血为先,结合温针灸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温针灸是针刺和艾灸的结合,可以温通经脉,行气,达到双重作用。针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艾灸能补虚固本,调经止血。两者结合效果更好。取穴,关元、气海、子宫三角,三阴交,太冲。脾虚可加足三里。针灸的同时再用上艾灸可补气固脱,顺经气而能固,经气固则止血,固治疗崩漏,常获满意治疗效果。
2、崩漏的药膳食疗方
1、山药山萸粥
原料:山萸肉6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作:将山英肉、山药煎汁去渣,加入粳米、白糖,煮成稀粥。
用法:每日分2次,早晚温热食。
功效:补肾敛精,调理冲任,适用于肾虚型崩漏。
注意事项:因热致病者忌服。
2、三七粉粥
原料:三七粉3克,大枣5枚,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作:先将三七打碎研末,粳米淘洗净,大枣去核洗净,然后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冰糖汁即成。
用法:每日2次服食。
功效:补血止血,化瘀清热,适用于崩漏下血及其它出血症。
3、乌雄鸡粥
原料:乌雄鸡1只,糯米100克,葱白3条,花椒、食盐适量。
制作:将鸡毛去净,除内脏,洗净切块煮烂,再入糯米及葱、椒、食盐煮粥。
用法:每日2次,空腹食。
功效:益气养血,止崩安胎,适用于脾虚血亏而致的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血色淡质薄,面色恍白或浮肿,身体倦怠。四肢不温,气短懒言等。
4、红米生地粥
原料:生地黄50克,红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作:取生地黄,洗净后煎取药汁,与红米加水共煮,煮沸后加入冰糖;煮成稀粥。
用法:每日早晚空腹,温热食。
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崩漏,鼻衄及消化道出血,还可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伤,低热不退,劳热骨蒸,或高热心烦,口干作渴。
注意事项:此粥不宜长期食用,服用期间,忌吃葱白、韭白、薤白及萝卜
5、阿胶粥
原料:阿胶30克,糯米100克,红糖适量。
制作:先将糯米煮粥,待粥将熟时,放入捣碎的阿胶,边煮边搅匀,稍煮1—2沸,加入红糖即可。
用法:每日分2次服,3—5日为l疗程。
功效:滋阴补虚,养血止血,安胎,适用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血虚,咳血,衄血,大便出血等。
注意事项:连续服用可有胸满气闷的感觉,故宜间断服用,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
6、芝麻粥
原料:生苎麻根30克,炒陈皮10克,粳米、大麦仁各50克,细盐少许。
制作:先煎苎麻根、陈皮,去渣取汁,后入粳米及大麦仁煮粥,临熟放入盐少许。
用法:分作2次服,每日空腹趁热食。
功效:凉血、止血、安胎,适用于血热崩漏,妊娠胎动下血及尿血,便血等症。
3、月经崩漏的原因有
(1)肾气不固崩漏:
素体肾气不足,或因早婚、多产、房事不节损伤肾气;或年老肾气渐衰,或手术损伤等,以致肾气亏虚,封藏失职,冲任失固而成崩漏。
(2)阴虚火旺崩漏:
素体阴虚,或久病失血伤阴,阴虚火旺,下扰血海,致使经血非时妄行。失血过多,更伤阴津,阴愈虚则火益旺,故本病患者常迤逦不愈。
(3)瘀血阻滞崩漏:
情志内伤,冲任气血郁滞;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感受外邪,以致瘀阻经脉,新血不得归经而妄行。
(4)气虚不摄崩漏:
忧思过度,饮食劳倦,损伤脾气,气虚下陷,统血无权,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而成崩漏。
(5)血热妄行崩漏:
素体阳盛,或情志抑郁,肝郁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食辛热之物酿成实火,灼伤冲任,扰动血海,迫血妄行,致成崩漏。
问题一:“吐衄”是什么意思?吐血
问题二:吐衄崩漏是什么意思?崩漏 【概念】 崩漏(metrorrhagia and metrostaxis)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崩漏可见于西医学的功能失调性子弧出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子宫出血。
经行吐衄 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发生周期性吐血或衄血者,称为“经行吐衄”,又称“倒经”,以青春期少女多见,亦可见于育龄期妇女。
问题三:吐衄下血是什么意思吐血
问题四:龙骨一般是什么意思药材呀 ,古代多种大型哺乳动物如象类、牛类、马类、鹿类等等的骨胳的化石。
功效: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
主治:治惊痫癫狂,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泻痢脱肛,溃疡久不收口。
问题五:身体寒性是什么意思?中医论体质与养生
阴虚体质养生法
● 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烦燥、手足心热、失眠多梦、大便干、小便黄、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或伴有干咳少痰、潮热盗汗(肺阴虚);或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阴虚);或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色黯红(肾阴虚);或胁痛、视物昏花(肝阴虚)。
● 养生原则
滋阴清热,滋养肝肾,阴虚体质者关键在补阴;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养肝肾二脏为要。
● 养生方法
精神调养: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
环境调摄:此种人形体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热,口咽干燥,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受,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
饮食调养:应滋阴潜阳,宜清淡,少吃肥腻厚味、燥烈之品。
阳虚体质养生法
● 体质特点
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平素畏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溏泄、口淡唇白、常自汗出、脉沉无力、舌淡胖边有齿印。其人患病则易从寒化、可见畏寒蜷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身面浮肿、小便不利;或腰酸冷痛、下利清谷;或阳痿滑精、宫寒不孕;或胸背彻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频多、小便失禁。
● 养生原则
温补脾肾以祛寒,阳虚者关键在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本,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之。
● 养生方法
精神调养:中医认为,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于悲哀,故必须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环境调摄: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不耐秋冬,故阳虚体质者尤应重环境调摄,提高人体抵抗力。
饮食调养: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根据“春夏养阳”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气虚体质养生法
● 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怯,面色苍白,常自汗出,动则尤甚,心悸食少,舌淡胖苔白,脉虚弱。若患病则诸症加重,或伴有气短懒言、咳喘无力;或食少腹胀、大便溏泄;或脱肛、子宫脱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惫;或腰膝酸软、小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
● 养生原则
补气养气,因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肺、肾皆当补之。
● 养生方法
饮食调养:可常食粳米、山药、小麦、大枣、胡萝卜、香菇、鸡肉、鹅肉、兔肉、鹌鹑、青鱼、鲢鱼等。
血虚体质养生法
● 体质特点
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肌肤干燥、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多梦、肢端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
● 养生原则
补血养血,因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故心、肝、脾皆当补之。
● 养生方法
起居调摄:要谨防“久视伤血”,不可劳心过度。
饮食调养:可常食桑堪、桂圆、何首乌、黄精、熟地、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牛肝、乌鸡、甲鱼、海参等食物。
阳盛体质养生法
● 体质特点
形体壮实,面赤烦燥,声高气粗,喜凉怕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熏臭为其特点。若病则易从热化,而见高热,脉洪数有力,大渴,喜冷饮等症。
● 养生方法
精神修养:阳盛之人好动易发怒,故平日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性格,用意识控......>>
问题六:脉弦是什么意思眼睛红肿,脉弦,肝火旺的表现,应该清肝泻火。现附肝火上炎的病症,以滋参考:肝火上炎主要脉证胁痛、呕吐、眩晕、头痛、狂怒、耳鸣、耳聋、目赤、吐衄、舌边尖红、苔黄或干腻、脉象弦数等。症状特点[1]胁痛为灼痛而烦(心烦灼痛)。[2]呕吐苦水或黄水。[3]眩晕、头痛为头晕不支,自觉筋脉跳动,额热而痛,痛若刀劈,或为胀痛。[4]耳鸣、耳聋均为暴作,鸣声如潮,阵作阵平,按之不减。[5]目赤为眼结膜发红,暴痛或肿。[6]吐衄亦为聚然暴作,血涌量多,冲口而出。[7]此外,尚可见小便热涩黄赤、面赤而热、口苦而干等。[8]狂怒为躁怒,或狂妄不避亲疏。[9]大便干结,小便热赤。[10]舌苔:质红苔黄。[11]脉弦数。治疗泻肝泄胆清热。方药龙胆泻肝汤之类。附方:[龙胆泻肝汤]1、组成:龙胆草(酒炒)6g、黄芩(炒)9g、栀子(酒炒)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9g、当归(酒洗)3g、生地黄(酒炒)9g、柴胡6g、生甘草6g。2、[用法]水煎服。3、[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4、[主治]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中医浪子注]应用本方时,应去木通,特别是关木通不能用。方中的药不必全备,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加减。本方也有中成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17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七旬太婆扫墓归来后忘光武汉话只说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