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面会讲究痰湿,痰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种人体气血不和的症状,一般都是湿气入侵导致的,所以这个时候最好是用一些中药调理一下,但是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痰湿要怎么用中医调理。那么,一般痰湿过重可以用哪些中医调理呢?
1、杜绝诱发痰饮之源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风雨寒湿等外界气候变化,对痰的形成,亦有影响。老年人肺脏素虚,卫外不固,抗病力弱,若遇风寒,可致肺失宣发,肺津凝聚而成痰。若在多湿季节,感受暑湿,或居住环境潮湿,均可引起湿邪内侵,困阻脾阳,使水液不化而成痰饮。
善养生者,应做到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等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防止寒湿之邪伤及脾、肺二脏,杜绝生痰之源,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2、以免湿热生痰之患
老年人素体热盛时,往往因热熬其津液而产生痰的病变。饮食不节,经常过食酒肉、油腻、煎炸、辛辣之品,能助湿生痰。所以,选择相应的膳食,对防止热痰、湿痰的产生有积极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选择性凉味苦的食物,如梨、丝瓜、竹笋、金橘、杏仁、苦瓜等皆有清热燥湿化痰之功。对牛肉、羊肉、鲫鱼、龙眼肉、胡桃肉、饴糖等湿热之品应少吃,以免助湿热之邪熬伤津液,聚化为痰饮。
中医认为,身体过于肥胖与气虚生湿、生痰有关,并易发冠心病、高血脂等疾病。为避免痰饮疾患,应适当减肥,节制饮食,少吃糖类、含脂肪多的食品,减少热量摄入,这才是减肥化痰之关键。
3、求中药以祛痰防疾
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痰浊类疾病,与脾虚而致湿热生痰有关。脾失健运是产生痰饮的主要原因。因脾喜燥恶湿,故脾虚之人可选服香砂养胃丸或香砂六君子丸,以健脾养胃。气充则痰湿之邪无化生之地。
古人云:"年高之人,正气不足,易患痰饮,究其根本,起于脾肾阳虚。"应用八味肾气丸,可补火生土,开胃家之关,导泉水下流而痰饮自消。其补肾祛痰疗效显著。
4、去痰湿健康小贴士
痰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能引起多种疾病。因此,历代养生家指出,老年人宜根据机体阴阳气血的变化,适当服些化痰药,以扫清体内的"定时炸弹",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预防痰饮的中成药如二陈丸、消食化痰丸、顺气化痰丸、礞石滚痰丸、橘红丸等,可结合个人身体情况辨证选用。这样方能扶正气,使痰无所生,以免留邪为患。
5、去除痰湿主要方法
1.运动排汗
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特别是夏天不要开空调、风扇,身体里面的汗一定要出来,否则你的湿气太重,到了冬天肯定会得病的。
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2.食疗方法
中医会运用芳香、发汗及苦温药材,做为祛湿法宝。运用植物香气来对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譬如南方人随身佩带艾草蒲杀菌,防止感染疾病。或在气候回暖、细菌病毒号发的五月端午,家家户户门口挂把佩蓝、石菖及艾叶,取下后用来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气饮水之意。
现代药学也发现,这些芳香植物确有抗病毒功效,如被制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一例。
此外,热辣辣的姜汁发汗,最适合在淋雨之后驱散身体湿气,预防感冒;苦温的中药甘姜如同慢墩火,缓缓将体内水气逼散出来。
清热祛湿粥
原料: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实各20克,灯芯花、川萆薢各10克,赤茯苓15克。
制作:将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灯芯花洗净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实同煮成粥。
用法:温热服食。
疗效:清热祛湿。适用于因暑热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滞不适,腹胀脘闷等症。
注意事项:大便干结者不宜用。
痰湿体质者多发咳嗽、哮喘、痰多、头晕、肠胃不适、呕吐等症状,易生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动脉硬化、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肥胖症等疾患。因此痰湿体质者可通过温燥化痰药物进行调养。痰湿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输布,液聚生痰者,当宣肺化痰,可选二陈汤;若因脾不健运,湿聚成痰者,当健脾化痰,可选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若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者,当温阳化痰,可选金匮肾气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14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