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极拳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注评
清咸丰二年(1852年)河南省舞阳县知县武澄清①于该且骥兵团渡镇盐店(商号)获得一本山西人王宗岳的《太极拳谱》②。《太极拳论》是拳谱的首篇,澄清做了笺注③。后来注解这篇著名拳论的人很多,但大都侧重技击方面的阐述。我在1976年8月也曾尝试性的对王宗岳、武禹襄等前辈的拳论作注释,也是从技艺方面着眼。这次注评拟从文字渊源上入手,藉以探索王宗岳的学术思想和身世④,为研究王宗岳的生平提供一些线索和资料。
《太极拳论》⑤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⑥。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人铡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⑦。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⑧。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⑨。斯技旁让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后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⑩。?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⑾!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⑿。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⒀。是为论。
注释:
①武澄清字霁宇,晚号秋瀛(1800~1884年),清广平府永年县人。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1812年~1880年 )之长兄。咸丰壬子进士,官河南省舞阳县知县,于该县北舞渡镇盐店(商号)得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谱》,交季弟禹襄带回永年。后经禹襄及长甥李亦畲、次甥李启轩陆续抄赠乡友,王宗岳《太极拳论》等文遂公开传世,习太极拳者奉为经典,太极拳之名也风靡于世。王宗岳《太极拳谱》为何出现于舞阳盐店,请参阅拙作《王宗岳<太极拳谱>为什么会出现于舞阳盐店?》(见1995年第12期《武魂》杂志)和《北舞渡怀古》(《少林与太极》杂志2000年第5 期)。
②武术史论家徐震先生(1898年~1967年)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广征博求,考据整理,著《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确定王宗岳《太极拳谱》之内容为《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等文。对此,他在《太极拳考信录·王宗岳旧谱钩沉第八》总结云:"观原谱相次皆有用意,先总论体用,故首《太极拳》。次明运用之法,故继之以《打手要言》。次推应变之机,以明应变之规,故继之以《打手歌》。文义衔接,一气贯串,于此可见原谱之精简。"近人沈寿先生点校考释之《太极拳谱》(1991年10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中《王谱》之内容顺序与徐作基本相同,可参阅。
③武澄清作《释原论》,为最早注释主宗岳 《太极拳论》之作。原文见拙作《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399页。
④为了研究王宗岳之身世,我曾写过一篇《王宗岳其人》,发表于(武魂》杂志1995年第9期,可参阅。
⑤刘勰(约165年一约520年)在《文心雕龙·论说》中对"经"、"论"的定义作过解释。他说:"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原文大意是说具有永久性的圣哲训示名"经",阐明经义,申述事理之作日论。论就是"伦次"。申述事理伦次(条理、顺序)不差,圣哲的原义就不会失落。了解古人对"经"、"论"的定义,有助于我们理解《太极拳论》是二篇述经叙理之作。有人把它改名为《太极拳经》,显然不妥。
⑥"论"是述经叔理之作,故王宗岳《太极拳论》首先阐述太极的定义,用以总摄全篇。太极者,有形有象,无极者,无形无象。万物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故太极由无极而生。太极派生两仪。何谓两仪?朱烹《周易本义》解释说:"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两仪即阴阳,阴阳消长,相生相克,生生不已,变化无穷,因此,太极是阴阳之母。此二句从理论上总括了太极拳体用之道。
"太极"一词源于《易经》。古人用阴阳来解释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形成与发展,揭示事物内部对立统一规律,含有朴素的辩证观点,因而应用十分广泛。值得注意的是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述经用语,并非承袭《易经》,而是承袭宋儒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⑦此节是说太极拳的技法运用。
动静在心,分合在形。心为令,气为旗,心动形随,"势势存心揆用意",则作止蓄发,无不如意。与人打手不是用力抗拒,而是"粘连粘随不丢顶",应合他力,因势乘便,随曲就伸,无过不及.他力皆为我用。此为太极拳技法的根本要领。
"无过不及"一语源于孔子"过犹不及","冲立而不倚。"清康熙帝在《御纂朱子全书·序》中,衍化其意,用"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二语来阐述"中庸名篇之义"。王宗岳引人'《拳论》"中,强调了中庸之道在太极拳走架打手中的具体运用。
"人刚我柔谓之走……"这两句讲在一定条件下我以弱制强和由弱变强的技击方略。人强我弱应顺其来势走化,引进落空。走化来劲要柔顺,才能运转灵敏。若躯体不柔,举止不顺,焉能走化来劲)引进落空?使彼由强变弱,由优势变为劣势。与人较技我只有以柔顺之法,顺其来劲走化,陷其失去平衡,变优为劣,由强转弱,我再乘机以顺粘背,迫其败北,方可达到以弱制强之目的。
王氏刚柔之意师周敦颐《太极图说》"立地之道,曰柔曰刚"。
动急急应,动缓缓随,意为我之缓急应随彼之缓急,不可自为缓急,如此,必须舍己从人。李亦畲先生(1832年~1892年)《五字诀》云:"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方可缓急应随。在"人刚我柔"四句后,作者进而指出:"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拳技千变万化,虽无固定,但拳理则二,用以贯串始终者,不外浮沉吞吐,虚实开合,阴阳互用,中正无偏。
"一贯"一词始见于《论语·一里仁》"吾道一以贯之"和《论语·卫灵公》"予一以贯之"。
⑧此节言习太极拳功夫之顺序:先求着熟,掌握拳势运动,战术形式,技击方略;逐渐运用自如后,再求懂劲。劲是着的核心,着是劲的载体,着形诸外,劲蕴于内,二者水乳交融,不可乖离。能熟练地掌握听引化拿发的功夫一听劲准,化劲巧,拿劲稳,发劲狠,才算懂劲。懂劲的要点在于顺遂(粘)。懂劲后;才能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战术技巧,走以化敌,粘以制敌)粘走互用;攻防相生,"工弥久而技弥精","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以达"神明"之高超境界。欲达此境广须持之以恒,精进不懈,更要和良师益友用心研习,功久自悟,故曰:"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
"豁然贯通"一词源于清康熙帝为'《御纂朱子全书》写的序文。"而一旦豁然贯通为要"。
"神明"一词见《淮南子·兵略》:"见人所不见谓之明,知人所不知谓之神;神明者,先胜者也。
⑨此节讲身法及虚实变化。
头为六阳之首,提携全身,故走架打手首先要头容端正。头颈竖顶自悬,如此则神贯于顶,头脑爽朗,领起全身。气沉丹田,呼吸出入,深匀调畅,身躯自然和顺,重心不移,气实步健,始可迈步如猫行。
"不偏不倚"谓之"中",立身中正。动作适中。欲求立身中正之道二须谨守武禹襄先师所制之身法,(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臀。腾挪问战,尾闾正中,分清虚实),六合对衬二阴阳互托,身法合度,自然不偏不倚。隐忽现"一句是讲走架打手劲力运作之窍要。平日走架演轻灵闪倏之劲,是练本身的忽隐忽现,与人打手中突变猝发之劲,是应敌之忽隐忽现。均指虚实无定,变化莫测。
以上4句对习太极拳者提出4项要领:1.对头容的要求;2.对呼吸和下盘的要求;3.对身躯的要求;4.对虚实变化的要求。以上4项务须密切相连,不可截然分割。自"左重则左虚"至"退之则愈促",是讲练习粘走之法。要诀是不与来力项抗,要因势利导。其为文结构显然脱胎于《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对此,读者不可不予详察。
"一羽不能加"后数语,是讲习太极拳者虚实变化达到高级阶段的情况。
⑩此节讲太极拳术之高超优越。
"斯技旁门甚多"4句,是说其他拳术虽然各有特点,总归是以力胜人,是"先天自然之能",与"学力"无关。王宗岳在此强调了"学力"的重要。
" 学力"指学术的成就。宗·范成大《送刘唐卿擢第西归):"学力根深方蒂固.功名水到渠自成。清乾隆五年(1740年)刻印的《钦定四书文》,(阐述四书文义的作品集)、卷首载有乾隆皇帝的谕旨,中有,"国家以经义取士……于四子五经之书,阐明义理,发其精蕴,因以砚学力之浅深与器识之淳薄……"《拳论》" 学力"一词可能源出于此。
"察四两拨千斤……"4句,是进一步论证太极拳术"以弱制强"的依据。太极拳技法的特点是"以柔克刚",与人打手我以柔顺走化,引进落空,转为我顺人背,再乘势发放,纯以技巧取胜,故曰。显非为胜"。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神敛",动静相兼,身心双修,故久习太极拳者虽到老年,其拳技功夫仍然不衰。
须要指出的是,太极拳并非不要劲力与速度,只是其劲力与速度是从练习走架和打手中获得。其劲力在于周身一家,意气一致,开会有法。其速度在于心神镇定,触觉灵敏,物来顺应,应感而动,得机得势。
⑾此节谈太极拳之得失。
"立如手准"两句讲身法。
"平准"一词源于庄周(约公元前369年一286年)(南华经·天道》:"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汉初,政府对物价采取的平抑政策即名"平准"。王氏《太极拳论》中提出"立如平准",是讲走架打手要重心得当,掌握好自身的平衡。能"立如平准",周旋中规,方可"活似车轮",与外力相触,顺势滑过,行进落空。
"偏重则随"两句是进一步阐述得失之因:得在"偏沉",失在"双重" 。
"每见数年纯功"后数句,是强调"双重"的危害,能否克服"双重",是胜败的关键。后人对双重的解释意见不一,拙意是通过实践,"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必斤斤计较于文字之叙述。
⑿这节讲克服双重之法。双重之病去,则技艺日进矣。
克服双重的要诀是"知阴阳"。阴阳在此的主要含义是虚实。处处虚实明确,彼实我虚,彼虚我实,因势变化,沾连不脱,处处合拍,明己知人,进入懂劲之佳境。循此以往,愈练愈精,渐至从心所欲。作者提出了"默识揣摩"的用功方法。
"默识"出《论语·述而》"默而识之"(默默地记在心里)。"揣摩"出《战国策·秦一》"苏秦乃夜发书……以为揣摩"(用心研究)。"从心所欲"出(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武术史论家唐豪先生认为"阴不离阳,阳不离阴"4句,是从胡煦的"阴阳不相离,又有相须相互之妙" 引申而出。根据胡民卒年(1736年)和《周子全书》(胡文见《周子全书》)出版时间(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断定王宗岳《太极拳论》作于1757 年之后,可资参考。
⒀本节讲"舍己从人"和"舍近求远"之别。
太极拳的技艺要求在沾连粘随中以求我顺人背、人为我制,为此,要"舍己从人"。李亦畲《五字诀》云:"能从人,手用有分寸。"但舍己从人,不是任人摆布,而是因势利导,
陷彼于失重之困境。为我所制。所以"从人"应从近不从远,挨着舢何处击。如舍近从远,则易丧失战机,为人所制。谁有随曲就伸无过不及,走以化敌,粘以制敌,才可做到舍己从人,又不犯舍近求远之病。
"差之毫厘"两句,是对本论的总结。欲达太极拳艺精奥之境,必须遵循本论中指明之窍要,不可稍有差异。不然"差之毫厘"则"谬之千里"矣!
"差之毫厘"两句出自《汉书·司马迁传》。近人李紫剑先生认为这两句话在清人著作中先见于袁枚(1716年~1797年)《随园诗话卷二、四一》,继见于乾隆七年(1742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灵枢经》条目中。《太极拳论》中这两句话源出于此。
评述:
太极一词出于(易经》;用阴阳来析释事物发展变化的。在古人著作中屡屡出现,但直接承袭宋儒周敦颐《太极图说》之意的作品,却自王宗岳《太极拳论》始。原因是清初康熙帝为了巩固清朝统治,消弥夷夏之防,认为"非先王之法不可用,非先王之道不可为",遂大力提倡儒学,推崇宋儒程(程领 程颐)朱(熹),刻印宋德著作小周敦颐(1017年~1073年)字茂生,溢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北宋道州(今湖南省道县)人,著《太极图说》及《通书》40篇,为宋明理学之创始人。二程是他的弟子。康熙帝在《御纂朱子全书·序》中盛赞周敦颐"阐无极而太极,复著《通书》,其所授受又自来矣。"他将周敦颐、二程、朱熹视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继承者,"配祀孔庙。经过清初政府的大力宣传提倡,宋儒理尝达到了全盛顶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有助于我们了解为什么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在学术思想及用语上直接承袭来儒周敦颐《太极图说》之原因。
此外,《太极拳论》有些词语和含义还出自康熙、雍正、乾隆所作序文及谕旨或清初著名著作中,这并非偶然,因为这些作品都是当时读书人熟悉之作,"王宗岳把它衍化引人《太极拳论》之中是合乎逻辑的。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初步断定王宗岳是清初人,其《太极拳论》完成于清乾隆时。
还有一点也应引起我们重视.即儒家的中庸思想贯彻于《太极拳论》之始终,成为《太极拳论》的核心。拳论词语出自(论语》者有多处!(参阅前注),说明王宗岳是一位熟读经书的儒生。
对此,还可从《太极拳论》文体方面找些依据。我认为《太极拳论》是一篇深受八股文影响的作品沙这里略作介绍。
我国科举时代,士子应试规定文体,旧称制义(艺),俗称八股文,为北宋王安石(1021年~1086年)首创,完美于明,继行于清。明清两代开科取士最重首场,题目以四书十。(《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主,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重点。
程式化是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由破题、承题、起讲、提比、中二比、后二大比、末二小比,大结组成。:所谓"八股文"是指文中后四比要各有排偶两股。在字数上也有严格规定。
请看《太极拳论》与八股文程式颇多吻合。如:
1.八股文"破题",要求首二句点破题意。 《太极拳论》首二句"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说明太极内涵,点破题意,符合"破题"的要求。
2.八股文"承题"要求用三四句话承接破题,对题目再作进一步的说明。《太极拳论》。"动之则分"至"而理唯一贯",承接破题阴阳含意,予以引申,符合"承题"的要求。
3.八股文"起讲",要求概述全文,开始议论。《太极拳论》由"着熟"至"豁然贯通焉"阐述习拳顺序,总笼全题,层次分明,符合"起讲"的要求。
通过以上三例,足以说明《太极拳论》的作者是一位熟悉八股文写作的老手。这为我们肯定王宗岳是一位饱读经书的宿儒进一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在前人武术拳论中,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一篇说理深透,伦次不差,十散偶兼备,文采斐然,成语典故运用准确的好文章。即使作为女学作品读,也不逊色于文坛大家之作。我在 1976年8月21日因雨辍耕为王宗岳、武禹襄等先贤拳论作注释毕,曾口占二绝,现抄一首于下,用作本文结束语,并对前贤略申敬慕之忱:
千古才人非一家,班(固)马(司马迁)李(白)杜(甫)竟相夸;
莫把拳论等闲看,百花园中一劲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97/10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武圣孙禄堂的划时代武学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