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齐桓公 晋文公 秦穆公 宋襄王 楚庄王 吴王夫差 越王勾践
管仲 伍子胥 范蠡 文种 西施 晏子 老子 孔子 鲍叔牙 隰(xí)明 陈完
易牙 竖刁 卫文公 先轸 孟明视 百里奚 庆父 姬宜臼
秦襄公 姬称 晋武公 卞和 曹刿 宁戚 姬辟疆 骊姬 姬申生 狐偃 鲁班
介之推 宫之奇 由余 伯乐 九方皋 弦高斗榖於菟 令尹子文 孙叔敖 臧孙辰
柳下惠 季孙行父 季孙夙 荀林父 赵盾 董狐 士会 魏庄子
郤成子 华元 养由基 向戌 韩献子 士匄
叔向 晏婴 杞梁 孟姜女 田穰苴 蒍掩 少正卯 颜回 仲由 子路 曾参
端木赐 子贡 冉雍 卜商 子夏 子游 冉求 子张 子我 阳虎 赵鞅
子驷 子产 子太叔 邓析 蘧伯玉 史鱼 姬僚 吴王僚 季札 专诸
吴王阖庐 孙武 伍员 申包胥 欧冶子 莫邪 伯嚭 白公胜 叶公
齐景公 田常 赵襄子 知瑶 豫让
姬宜臼 前770-前720年
周平王姬宜臼,周幽王在位时,原被立为太子。幽王宠爱褒姒后,废黜了宜臼,改立伯服为太子。
有一天,宜臼在花园里玩耍,幽王将笼子里的猛虎放出,打算让猛虎去将宜臼咬死。宜臼很有胆量,当猛虎向他扑来时,他非但不惊慌逃避,反而迎上前去,冷不防大吼一声,吓得老虎吃了一惊,后退几步,伏在地上观察动静。宜臼便从容离去。他知道这是父王存心暗害他,就与母亲申皇后暗暗逃出都城,投奔外祖父申侯。
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幽王以后退走了。申、鲁、许等诸侯国就拥立宜臼为王,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即位。不久,因为镐京已遭战争破坏,宜臼在秦国护送下,东迁至洛邑,在晋、郑等诸侯国夹辅下,勉强支撑残局。东迁后的周朝,史称东周。东周开始的这一年,就是春秋时期的开端。
在宜臼即位的同时,诸侯虢公翰拥立幽王的另一个儿子余臣为天子,称携王,出现了两周并列的局面。10余年后,支持宜臼的晋文侯攻杀了携王,周王朝又重新统一。宜臼东迁时,因为秦襄公护送有功,就提升他为诸侯,并答应说:“戎人攻占了镐京和岐山地区(今陕西凤翔县一带),你去攻击他们吧,打到哪里,那里就归秦所有。”不久,岐山以西地区为秦所攻占,秦国从此开始发展起来。由于大片故土丧失,东周王朝仅仅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六百余里,地窄人寡,与方圆数千里的大诸侯国相比,它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而已。周王朝大大衰落了。郑、晋、齐,鲁、燕、宋、楚等大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相互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纷乱局面,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动荡时期。
宜臼在位期间,因外祖父申侯拥立自己有功,便赐予申侯以封地,并派自己畿内的百姓去戍守。这使百姓离乡背井,十分怨恨。
姬宜臼一度委郑庄公寤生为朝廷卿士。后由于郑国实力雄厚,姬宜臼对郑庄公怀有戒心,不愿朝政为郑庄公所操纵,又乘郑国多事,郑庄公没有来上任的机会,想撤掉他卿士的职务。郑庄公闻知,马上赶到洛阳,对姬宜臼施加压力。姬宜臼再三赔礼,郑庄公不依。姬宜臼只好提出让太子姬狐去郑国作人质。不过这太有损天子的体面,群臣又提出了相互交换人质的办法,让郑庄公的儿子忽也来洛邑作人质,而周太子去郑国则用学习的名义。从这一史实可知;姬宜臼东迁后,周王室已势力衰微,周王名为天子,实际上要看大诸侯的脸色行事。
公元前720年,姬宜臼病死。姬宜臼死后的庙号为平王。
秦襄公 前777年—前766年
秦襄公(?—前766年)嬴姓,名开。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开。是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周幽王时,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之。周幽王被杀后,襄公面临的抉择是拥戴平王,或者拥戴携王。秦襄公审慎时势后,转向拥载平王,并派兵护送,被封为诸侯、赐岐山以西之地。前766年,襄公在战地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姬称
前710-前677年在位
姬称(?-前677) 春秋时晋国国君。曲沃庄伯之子。。前716年继父位成为曲沃的国君,在吞并晋国前称曲沃武公
晋哀侯八年(前710年),曲沃武公与陉廷联兵攻晋,同晋国对抗。更在哀侯九年(前709年)春天武公攻伐晋都城翼,久留在陉廷,以韩万驾戎车、梁弘为车右,追逐哀侯到汾河,大败晋军。是夜,俘虏了晋哀侯,后来又指使韩万杀了哀侯。晋小子四年,曲沃武公诱杀了晋小子侯,由于周桓王使虢仲出兵讨伐曲沃。武公回曲沃,周桓王遂立晋哀侯之弟晋侯缗为晋的国君,曲沃未能吞并晋国。晋侯缗二十八年(前679年),曲沃出兵灭晋,曲沃武公把晋的宝器献给周厘王,厘王封他为晋的国君,并列为诸侯。曲沃武公改称为晋武公,二年后去世。
齐桓公 (前685年--前643年)
齐桓公
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名小白。齐僖公的孙子、齐襄公的次弟,其母为卫国人。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晋文公 (前697年—前628年)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chóng ěr),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后在秦国援助之下,于62岁时回国继位。在位9年去世。
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整顿内政,任用赵衰、狐偃等人,发展农业、手工业,加强军队,国力大增,出现“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因平定 周室内乱,接襄王复位,获“尊王”美名。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旋于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会集诸侯,邀周天子参加,成为霸主。
秦穆公 (前659年-前621年)
秦穆公(—前621),一作秦缪公,春秋时代秦国国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谥号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秦僻处西陲,周初为附庸小国,春秋初年因秦襄公助平王东迁才被封为诸侯,并承平王赐给岐山以西之地,后定都於雍(今陕西凤翔南)。到了秦穆公(前六五九年 -- 前六二一年执政)时,国势逐渐强大起来。秦穆公名任好,嬴姓,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开始了秦国的崛起。
秦国原是居住在秦亭(今甘肃张家川)周围的一个嬴姓部落。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见周幽王)有功,封为诸侯,赐给歧以西地,正式建国。经文、宁、武、德、宣诸公,秦的疆土不断东移,到穆公继位时,已占有大半个关中。
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秦穆公亲自率兵讨伐晋国,渡过黄河以后,将渡船全部焚毁,表示誓死克敌的决心。秦军夺得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和郊。晋军不敢出战,秦军从茅津渡过黄河,到南岸崤地,在当年的战场为战死的将士堆土树立标记,然后回国。三十七年(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史称「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过带了金鼓送给秦穆公,以表示祝贺。
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於雍(今陕西凤翔东南),
卫文公 前659年—前635年
卫文公,姬姓,卫氏,初名辟疆,后更名毁(卫侯朝于周,周行人问其名,答曰卫侯辟疆,周行人还之,曰启疆辟疆,天子之号,诸侯弗得用。卫侯更其名曰毁,然後受之)。卫国第20代国君,他是卫宣公之孙、昭伯顽之子,卫戴公之弟,卫成公之父。
懿公九年(前660年),翟人攻卫,懿公被杀。公子毁逃往齐国。懿公做卫君,百姓大臣皆不服。这是因为懿公之父惠公进谗言杀死太子伋而自立。所以,卫人诛灭了惠公的后裔,立公子申(卫宣公之孙、昭伯顽之子)为卫君,是为戴公。戴公不久即薨。此时,逃到齐国的公子毁归来,被立为卫君,是为文公。卫懿公之妹(许穆公的夫人)从许国赶来援助,向诸侯大国奔走呼号,终于说动齐桓公,齐桓公派公子无亏率兵助卫击败翟人,并在楚丘(今滑县东)新建卫都,卫国得以复国。但卫国经过此次变故后,其地位由大国沦为一个小国。
文公在位期间,节约训农,通商惠工,劝学任能,力求恢复。初年仅有革车三十乘,晚年增至三百乘。
文公十六年(前644年),晋公子重耳(即晋文公)逃亡经过卫国,文公无礼地对待了公子重耳。
文公十八年(前642年),邢国联合翟人伐卫,次年卫伐邢,后来灭掉了邢国。
姬辟疆 前659-前635年
姬辟疆(?-前635) 春秋时卫国国君,后改名毁。初因避内乱,出奔于齐。卫懿公九年(前660年),狄攻灭卫,齐桓公发兵来救,筑楚丘城(今河南滑县东),以遗民五千人立为卫君。他轻赋平罪,身自劳苦,力图恢复大业。至晚年,有革车三百乘,国势再振。
宋襄王 (前650年—前637年)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子姓,宋氏,名兹甫(公元前?年—公元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为宋国君主,于前650年至前637年在位。
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立,以其庶兄目夷为相,行“东宫图治”,核心有弦高、华元、华椒和乐祁。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助齐国平定内乱,拥立齐孝公,襄公因此小有名气。
平定齐乱后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宋与楚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结果宋军大败,次年宋襄公因重伤而卒,其子宋成公王臣继位。
楚庄王 (前613年--前591年)
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吕、侣。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应该称为熊旅而不是芈旅)。谥号庄。
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庄王自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楚庄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齐景公 前547年—前490年在位
齐景公,原名姜杵臼,齐庄公的异母弟,在位时有名相晏婴辅政。史书记载他“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史记?齐世家》,《论语•季氏篇》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喜欢打猎,箭法却不高明,晏子劝谏他,齐景公能纳谏,在位58年,国内治安相对稳定,是齐国执政最长的一位国君。
齐景公曾养了三名勇士,即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晏婴因为三士无礼而向齐景公谗言翦除之,于是准备两个桃子给三位壮士吃,结果三人相争,每个都认为自己功劳都很大,最后三名勇士全都惭愧自杀,这是「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的典故。
一次,齐景公到东海游玩。突然,一名役使飞马而至,向齐景公报告说: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请大王火速赶回。齐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车夫为我驾车火速回去!车夫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齐景公嫌车夫驾的太慢,就自己驾车亲自赶起车来。他驾车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力前进,就自己徒步跑开了。
齐桓公称霸后国家很强盛。后来到了齐景公做国君的时候,齐国出现了一个很有才干的相国,他的名字叫晏婴,又叫晏平仲。他既有丰富的知识,又聪明机敏。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敢于批评国君的错误,是齐景公的主要助手。老百姓都尊敬地叫他“晏子”。
齐景公特别喜欢鸟。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了。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使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人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所以现在要杀死你。”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接着,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若不是您的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
姬僚 前526-前515年在位
姬僚(?-前515) 春秋时吴国国君。。一名州于。吴王余昧之子。余昧卒,按吴王寿梦遗命,兄终弟及,当立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乃立子僚。时余昧长兄诸樊之子公子光(一说余昧子)不服,乘吴伐楚失利,使专诸于宴享时藏剑于鱼以进,刺杀之。在位十三年。
吴王阖庐
吴王阖闾 (?-前496)吴国传为西周初年所封,其始袓为文王伯父太伯、仲雍之后裔,初都蕃离(今江苏无锡东南),后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吴国到吴王阖闾执政时(前五一四年 -- 前四九六年),以楚国旧臣伍子胥(? -- 前四八四年)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使国势日益强盛。前五零六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之郢都,逼得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延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复国,但楚自此一蹶不振。
吴王阖闾
阖闾hé lú(?-前496)又作阖庐。姬姓,吴氏,名光,吴王夷末之子(《左传》、《世本》,《史记》记为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军事家,春秋五霸之一[1]。
公元前515年,因王位继承问题,公子光以庆贺吴王僚伐楚班师设宴招待。勇士专诸将剑藏在鱼腹中,趁上菜之机刺杀了吴王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专诸刺王僚”故事,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史称“吴王阖闾”。
阖闾上台后即开始实施强国富民振兴计划。他广泛搜罗人才,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并在全国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励政策,施恩行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逐渐得到加强。
阖闾九年(前506),吴王阖闾率师会蔡、唐之师伐楚,柏举之战,五战五捷,大败楚军,仅10天即进入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翌年,越王允常率师进攻吴国,阖闾亲自出征,大败越军。阖闾十一年(前504),吴师再次伐楚,迫使楚国迁都于鄀(今湖北省宜城东南)。从此,吴国威震中华。
阖闾十九年(前496),吴王阖闾兴师伐越,两军在今浙江省嘉兴南交战。越大夫灵姑浮以戈击阖闾,斩落阖闾大趾。阖闾被迫还师,死于陉,后葬苏州虎丘山。
吴王夫差 (前496-前473)
吴王夫差(—前473年)又称吴夫差。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吴王阖庐之子。姬姓,吴氏,名夫差。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姬姓,却不叫姬夫差。但是理论上存在“姬夫差”这种说法。他继父登位之初,励精图治,大败勾践,使吴国达到鼎盛。在位后期,生活奢华无度,对外穷兵黩武,屡次北上与齐晋争锋。黄池之会,勾践趁虚攻吴,吴国一蹶不振。前473年,勾践灭吴,夫差自缢。
越王勾践 公元前496~前465年
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大禹后裔。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因“卧薪尝胆”而名垂千古。
吴王阖闾曾于公元前496年被越军所败。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他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改革内政,休养生息。后来勾践利用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一举攻入吴国并杀死了吴太子。夫差返国后只得言和。勾践不断举兵伐吴。勾践二十四年,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知瑶
智伯,名瑶,又称智囊子,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生年不详,卒子晋哀公四年(前453年)。智氏为晋大夫逝遨之后,本姓荀,因荀首食邑于知(通智),遂以邑为氏。智氏世为晋大夫,智伯系荀首五世孙,父智中,称宣子。
智宣子有三子,喜爱智瑶,而不喜智宵,决定传位给智瑶。当时有族人智果反对,认为传位于智宵为宜。他说,智瑶有很多长处,比如“美鬓长大”,仪表堂堂; “射御足力”,身体健壮,武功很好,“伎艺毕给”,多才多艺;“巧文辩惠”,善于言辞;“强毅果敢”,很有决断,这些方面都比智宵有优势,但是,他“心恨”而“不仁”,道德品质不如智宵,有才干而无道德,恐怕对智氏不利。智宣子没有听从智果的意见,坚持让智瑶继位,在德与才之间,他选择的是后者。
智瑶果然不负其父所望,继位之后,很有作为。他登上政治舞台时,正值范、中行二氏被逐,四卿并峙,赵简子专擅晋国大权,是时六卿倾轧攻伐兼并的斗争,以范、中行二氏的失败为一段落,又出现了新的格局。当此之时,赵、魏、韩、智四家角立,大致有两种可能的结果:或者耳不相下,平分秋色;或者一强崛起,吞并诸弱。智伯果敢勇毅的性格,自然趋使他争取后一种结果,避免前一种可能。在赵简子在世时,他积极建功立业,创造条件;简子辞世,赵氏气焰暂熄,他很快便驾凌韩、赵、魏三宗之上,摆开蚕食鲸吞的阵势。
智伯在很短时间内使智氏盛极一时,超过根基深厚的韩、赵、魏三家,确乎表现山非同一般的才干,所以司马光评论他为“才有余而德不足”;由于他“贪而愎”,盲目自信,急于求功,不能审时度势,先期预防韩、魏,故顷刻之间土崩瓦解,身死族灭,从成功的巅峰跌到为千古讪笑的谷底。然而智氏覆灭,也预示了晋国诸卿由一强吞并众弱的可能性极其微小,因而揭开了三家分晋的序幕。
赵襄子 (前457至前425年)
赵襄子(赵毋恤),春秋战国之际晋国赵氏的封君。生年不详,卒于周威烈王元年(前425年)。卒谥襄,史称赵襄子。《史记》中所引赵襄子的纪年,在位为33年
赵鞅(赵简子)之子,因母是从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他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处于庶子的地位。在他小时候,甚至连赵鞅也看不上他。但是,毋恤从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不似诸兄纨绔,久而久之,引起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索以善相取信于赵鞅。一天,赵鞅召诸子前来,请子卿看相,子卿乘机举荐了毋恤。赵鞅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和培养。他曾将训戒之辞,书于若干竹板上,分授诸子,要求他们认真习读,领悟其要旨。并告诉他们三年之后要逐一考查。然而,在他考查时,他的儿子们,甚至连太子伯鲁,也背诵不出,以至连竹板也不知遗失何处。只有毋恤对竹板上的训戒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携藏于身,经常检点自己。于是,赵鞅始信子卿所荐,认为毋恤为贤。及至诸子长大成人,赵鞅又对他们进行更深的考察。一天,他召见儿子们说:“我将一宝符藏于常山之上,你们去寻找吧,先得者有赏。”于是,诸子乘骑前往,寻宝符于常山。然而,他们谁也没有找到宝符,只得空手而归。只有毋恤说:“我得到了宝符。” 赵鞅闻听便让他将情况奏来。毋恤说:“凭常山之险攻代,代国即可归赵所有。” 赵鞅听罢高兴异常,顿觉只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遂废掉太子伯鲁,破例立毋恤为太子。公元前468年,智瑶与赵无恤一同率兵包围郑国都城,智瑶让无恤率先领军攻城,无恤则用外交辞令推脱,让智瑶出兵,能言善辩的智瑶在此时却直截了当地将赵无恤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你相貌丑陋,懦弱胆怯,赵简子为什么立你为继承人?”无恤回答道:“我想一个能够忍受侮辱的继承人对赵氏宗族并没有什么坏处吧。”四年之后,两人再次一同讨伐郑国,智瑶带着几分醉意向赵无恤灌酒,遭到拒绝之后,竟将酒杯扔到了无恤的脸上。无恤的部下都要求他杀掉智瑶以洗刷耻辱,无恤说:“主君之所以让我做太子,很重要一点就是因为我能够忍辱负重。”
公元前478年,赵鞅去世,他接任其位担任赵国的六卿之一,然后马上准备进攻代地。赵毋恤邀请代王赴会,于席间派刺客用铜勺击毙代王,随后起兵平定代地,获得了地理上的优势和当地特产的骏马(重要战略资源)。其姐为代王的夫人,闻讯自杀。BC454年,与智瑶发生冲突,被围困在晋阳近一年,由部下张孟谈奇迹般在一夜之间说服了智瑶的韩、魏盟军,突然向智瑶反攻,击斩智瑶。从此奠定三家分晋的基础。智瑶门客豫让欲为主报仇,意图刺杀赵毋恤被发现,赵毋恤放过了他。豫让又以漆涂身、吞炭为哑,乘赵毋恤过桥时欲刺杀他,赵毋恤马惊,豫让又被发现。赵毋恤问:“你以前也曾效力范氏、中行氏,智瑶攻灭他们,你为什么不为他们效死,偏偏为智瑶效力,现在又要为他刺杀我?”豫让说:“范、中行氏以众人遇我,我以众人报之;智瑶以国士遇我,我就以国士报之。”赵毋恤很感动,但仍命士兵包围豫让,豫让请求赵毋恤把衣服给他刺杀,以致报仇之意。赵毋恤更加感动,将衣服送给他,他三次跳起刺之,随后自杀。赵国人听说此事,无不为豫让落泪。赵毋恤善于用人,与其父被后人并称为“简襄之烈”。
——春秋诸王
政治家
1.齐国
管仲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 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鲍叔牙
鲍叔牙(约前723或前716~公元前644年) 姒姓,鲍氏,亦称“鲍叔”、“鲍子”,是鲍敬叔的儿子。汉族,颍上(今属安徽)人,春秋时代齐国大夫,管仲的好朋友。早期管仲贫困,鲍叔牙时常接济他。后来管仲侍奉齐襄公的儿子公子纠,鲍叔牙侍奉公子纠的弟弟公子小白。齐国内乱,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莒,小白返国继承君位之后,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车运送回国。鲍叔牙推荐管仲当上了宰相,被时人誉为“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宁戚
宁戚(生卒年不详):姬姓,宁氏,名戚。春秋莱棠邑(今青岛平度)人,卫国(今河南境内)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齐桓公二十八年(前685)拜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间,齐桓公推行招贤纳士,锐意求治的建国方略,任用管仲为相,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赏识并重用宁戚,是齐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宁戚获悉齐桓公重人才,有抱负,便决心投靠齐国,以便有一番作为。他不畏艰难,来到临淄,自我推荐,击牛角高歌,令齐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这是一个气度不凡、抱负不凡的人物。
齐桓公求贤若渴,慧眼识才,一经交谈便认定宁戚是难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论资历,不计较小节,注重大节,力排众议,擢用宁戚。
杰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宁戚,帮助齐桓公用好宁戚之长。他建议立宁戚为大司田主管农业的官员,他认为宁戚是有才能的农业专家,自己不如宁戚。宁戚由此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并兴渔盐之利。奖励垦荒,薄取租赋,齐国很快富裕强盛起来。
宁戚仕齐期间,经常到齐国东部活动,组织民众发展农耕,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辞世后他被人们安葬在胶水东岸(今平度马戈庄镇境内)。
宁戚著有《相牛经》1卷,为中国最早畜牧专著,对促进齐国农牧业发展产生一定作用。
晏子
晏婴(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莱州)。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君。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隰明
春秋时齐国大夫。征战途中缺水,他根据蚂蚁冬居山阳之习惯,觅得水源,人称“多智”。
田常
春秋时齐国大臣。妫姓,田(陈)氏,名恒,后人因避汉文帝刘恒讳称他为田常,亦称田成子。田乞之子。
齐简公时,他与监止为左右相。因不能相下,乃复修其父之政,继续以大斗出,小斗进的方法笼络民心。公元前481年杀监止和齐简公,立简公弟骜为平公,自任相国,扩大封地,尽诛公族中强者,自此田氏专国政。三传至太公和,正式代齐。
杞梁
杞梁(?-前550) 春秋时齐国大夫。一作杞殖。齐庄公四年(前550年),先伐卫、晋,回师袭莒。他与华还率少数甲士夜出隧险,突击至城郊。莒君以重赂约和,他拒不接受,后在激战中被俘而死。传其妻孟姜哭夫十日,城墙为之倒塌。后人编造“孟姜女哭长城”故事,误其为万杞良或范杞梁、范喜良。
田穰苴
田穰苴是继姜尚之后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军事家,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之军,因功被封为大司马,世称司马穰苴。后因齐景公听信谗言,田穰苴被罢黜,未几抑郁发病而死。由于年代久远,其事迹流传不多,但其军事思想却影响巨大。
2.吴国
伍子胥 (?~公元前484年)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名员(音云,yun第二声),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一说是今监利县人,县城大车站外有其雕像。另一说在襄樊市谷城冷集区沈湾(原系光化富乡村,1949年划归谷城)人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伍子胥的哥哥叫伍尚。《伍子胥-奇谋战圣》称:伍子胥是姑苏城的创建者.他的祖父叫伍举,因为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而显贵,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气。
伍子胥本为楚国人。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入吴后,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得进用为“行人”(掌朝觐聘问之官),与谋国政。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根据吴与周边各国的强弱形势及利害关系,与孙武等制定先西破强楚,以解除对吴之最大威胁,继南服越国以除心腹之患的争霸方略。周敬王八年(前512),针对楚国执政者众而不和,且互相推诿的弱点,提出分吴军为三部轮番击楚,以诱楚全军出战,彼出则归,彼归则出,“亟肆以罢(疲)之,多方以误之”(《左传•昭公三十年》),待楚军疲敝,再大举进攻。此后数年间,吴军连年扰楚,迫楚军被动应战,疲于奔命,实力大为削弱。随即展开大举攻楚的准备,争取与楚有矛盾的蔡、唐两国作为吴的盟国,使楚北方门户洞开,为尔后避开楚军防守正面实施突袭创造了条件。又出兵攻越,给楚造成吴不会大举攻楚的假象,并施反间于楚,使楚不用知兵善战的子期,而用贪鄙无能的子常为帅。十四年,与孙武等佐阖闾统领大军沿淮水西进,由楚防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大纵深战略突袭,直捣楚腹地,以灵活机动的战法,击败楚军主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并展开追击,长驱攻入楚都郢(今荆沙江陵西北),终成破楚之功(见柏举之战)。由于怀有强烈的个人复仇愿望,在楚未能安抚民心,激起楚国上下反对,致使吴军难以立足。阖闾死后,继事吴王夫差。
二十六年,吴、越夫椒之战,越惨败几于亡国,夫差急于图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时,伍子胥预见到两国不能共存之势,又洞察越王勾践图谋东山再起之心,力谏不可养痈遗患,而应乘势灭越。夫差不纳,坐视越国自大。三十六年,及见夫差欲率大军攻齐,越王勾践率众朝贺,再度劝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绝。知夫差昧于大势而不可谏,吴国必为越国所破灭,为避祸而托子于齐国鲍氏,反遭太宰伯嚭诬陷,被逼自杀。死后仅十年,越灭吴,终应其言。春秋末期吴国兴亡,伍子胥举足轻重。其治国用兵,以务实为旨,远见卓识,谋略不凡。《汉书•艺文志》著录兵书《伍子胥》十篇、图一卷,虽已亡失,当证伍子胥生前有其军事著作。
3.楚国
斗榖於菟
春秋时楚令尹。斗姓,名榖於菟,字子文。若敖氏之后,斗伯比之子,其母即郧子之女。子文因五月五日生,父母以为不祥,被弃于云梦草泽中,传说由虎喂乳,后由郧国君收养(说见何光岳《楚源流史》)。楚人称“乳”为“榖”,称“虎”为“於菟”,故名。
公元前664年(楚成王八年),担任楚国令尹,旋即献出了自己家族的财产,以解楚难,由此执掌楚国军政大权27年。其间3次去职,又复职,升降辞用都能泰然处之。他从不积蓄私财,对楚王的赏赐也避开不受。有人间他原因,他答道:从政的人要想到老百姓的疾苦,当多数人处于穷困的时候,自己却贪图富裕,这就是劳累人民而自求富有。这样下去,死期就不远了,我是逃避死亡,不是逃避财富。族中有人犯法,执法的廷理发现是令尹家族的,便立即释放了犯人。他得知后,责备廷理不应因他而弃法背令,复将犯法的族人送交廷理,责其依法处理。齐桓公称霸中原期间,他率军灭弦(今河南潢川西北),使楚界达于淮南。随(今湖北随州)及汉东诸小国叛楚,他出兵伐随,而后构和,很快稳定了汉东局势。公元前637年(楚成王三十五年),楚将成得臣领兵攻打陈国(今河南淮阳)胜利归来,他认为成得臣有功于国,自己年事已高,即主动辞职,并荐成得臣当令尹。他还说服不同意的大臣当以国家利益为重。子文约在公元前633年(楚成王三十九年) 以后去世。后世为纪念他,曾在安陆建子文庙。安陆有“虎乳崖”遗址。
令尹子文
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对楚国的强大和北上争霸,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姓斗,名豰於菟(gou wu tu),字子文。楚贵族若敖氏斗伯比和表妹邙子之女偷情所生,生下后弃在云梦泽北(即今湖北天门市境内),被母虎抚养,当时楚国称老虎为“於菟”,把喂乳叫“豰”,意思是“虎乳育的”。楚的附庸国祁国国君祁子出猎时觉得很惊奇,抱回鞠养。
当令尹后,豰於菟改名令尹子文,令尹子文主动地献出自家的私财来缓解国家的困难,而不惜自己"有饥色,妻子冻馁",侵削诸大夫封邑,交还给楚成王,以壮大楚王室的财富和力量,强化楚成王的王权。这就是子文“毁家纾难”的故事。
根据《左传》记载,子文于鲁庄公三十 年开始做令尹,到僖公二十三年让位给子玉,其中相距28年,在这28年中 几次被罢免又被任命。
孙叔敖
孙叔敖(约前630-前593),蒍氏,名敖,字孙叔,春秋时期楚国期思(今河南固始)人,楚国名臣。在海子湖边被楚庄王举用,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后辅佐楚庄王在邺大败晋军,对楚代晋称霸具有决定意义。
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蒍掩
蒍掩 春秋时楚国大夫。一作远掩。前548年任司马时,提出新的规划,按不同土地条件(平原、丘陵、山林、沼泽等)分别进行测量,规定出产量标准,作为征收军赋的依据。比较全面地完成了对于田制和军制的整理。
范蠡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伯嚭
伯嚭(bó pǐ),春秋晚期人,原为晋国公族,姬姓。史载伯嚭的先祖公孙伯纠为晋国郤氏的旁支,后“三郤”权倾朝野。公孙伯纠之子伯宗公忠体国,不满本家势力太大,被三郤诬陷致死,伯宗之子伯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国大夫。伯州犁生郤宛,又为楚国大夫,后郤宛被楚国令尹子常攻杀,伯嚭逃难仕于吴,得到吴王宠信,屡有升迁,直至宰辅。伯嚭为人,好大喜功,贪财好色,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内残忠臣,外通敌国,完全丧失了其祖辈的优良品质,使吴国在吴越争雄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丧失有利时机,逐渐走向衰败。
白公胜
白公胜,春秋末期楚国大夫,楚太子建之子,楚平王嫡孙。楚太子建携家出逃至郑国。不久,其父为郑人所杀,又由郑国逃奔到吴国。楚惠王二年(前487年),楚令尹子西召胜回国。封在白地(今河南息县东),号白公。欲伐郑报仇而未能,遂恨楚之君臣,暗中积极争取民众,准备夺权。
前479年六月,吴国攻打楚慎邑(今安徽颖上北),白公胜率军在慎邑击败来犯的吴军,缴获大批军械辎重。同年7月,以献战利品为名,带兵入郢,杀楚国大臣子西、子期,劫走楚惠王,史称“白公之乱”,欲立子闾为楚王,子闾不肯接受王位,被杀。随后,楚国大臣公子高(沈诸梁,又称叶公)闻白公胜作乱,率方城外之军前来镇圧。由都城北门而入,率军打败白公胜,白公胜逃到山中,自缢而死。石乞被俘,拒绝告知白公胜尸体所在,被烹死。白公胜弟王孙燕也逃奔至吴国。
叶公
叶公,原姓名为沈诸梁,字子高。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公元前524年沈诸梁受封于叶(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史称叶公。叶公是全世界叶姓华人的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叶地第一任行政长官。
叶公生于楚国王室之家,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其父沈尹戌在吴楚之战中屡立战功。秦国出兵击退吴军后,楚昭王把沈诸梁封到楚国北疆重镇“方城之外”的叶邑为尹。沈诸梁受到了楚国朝野及四境诸侯的敬重,时年24岁。
叶公到了叶地之后,采取养兵息民,发展农业,增强国力的策略,并制定出了修建东西二陂的工程计划,发动叶邑百姓开工兴建。西陂主要用于拦洪,东陂主要用于蓄水。东西二陂的修建,可以说开创了我国古代小流域治理的先河。现在,东西陂遗迹尚存。
楚惠王十年(公元前479年),楚国发生了白公胜叛乱,楚国一时战云密布。消息传到叶邑,叶公决心从叶地起兵平息叛乱。原来被白公召去参与叛乱的将领见叶公的军队人强马壮,军纪严明,纷纷阵前倒戈,一起杀入城中。叶公救出惠王,收拾残局,重整朝纲,被楚惠王封为令尹与司马,身兼军政大权于一身,这在楚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公元前475年,是中国历史上春秋与战国分界的年份。此时的叶公,感到年轻一代朝气蓬勃,如果把权力交给他们,会更有利于楚国兴旺。于是他毅然把令尹一职让给公孙宁,把司马一职让给公孙宽,此即历史上有名的叶公让贤。然后,叶公回到叶地,安度晚年。
叶公终老叶地后,其后裔为纪念祖上之德与祖居之地,部分改沈为叶,是为叶姓之源。因此,叶公沈诸梁又是海内外叶姓华人公认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滨叶公墓前,来自海内外的叶姓子孙纷纷回乡祭祖,已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
申包胥
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申氏,名包胥,亦名蚡冒勃苏,又称王孙包胥。楚君蚡冒之后,原与伍子胥友善。楚平王七年(前522),伍子胥因父亲冤案逃离楚国,途遇申包胥道“我必覆楚”。申包胥答曰:“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楚昭王十年(前506),吴王用伍子胥计破楚入郢。申包胥随昭王撤出辗转随国。后自请赴秦,求秦哀公出兵救楚。初未获允,乃七日不食,日夜哭于秦廷。哀公为之感动,派公子子蒲、子虎率领战车五百辆来援救楚国而攻打吴国。在秦、楚军队的反击下,楚人驱走吴国军队,收复了郢都。申包胥归郢后,昭王对他欲予奖赏,他声称请救兵是为了楚国人民,拒受赏赐。随即隐居山中,以度余年。
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时为楚之别都。楚共王熊审封其三子子皙为鄂君。始铸铜镜。子皙与鄂地越人泛舟于鄂渚,有越人歌谣流传。灵王时,子皙为楚之令尹。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六年),伍子胥奔吴,旧传县东三里有接渡石。泽林申映湾(今湖北鄂州)为申包胥故里。
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为鄂邑。
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六年),怀王封其弟启为鄂君,颁发“鄂君启金节”(安徽寿县出土),鄂邑水陆商队货运楚国各地。
4.越国
文种
文种(?—公元前472年)也作文仲,字会、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后定居越国。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越王勾践的谋臣,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灭吴后,自觉功高,不听从范蠡劝告继续留下为臣,却被勾践不容,受赐剑自刎而死。。
勾践三年(前494),越王勾践兵败于吴时,奉勾践之命赴吴议和。
勾践夫妇偕大夫范蠡质于吴,文种主持国政,群臣于浙江之上临水祖道,种之祝词曰:“前沉后扬。祸为德根,忧为福堂。威人者灭,服从者昌。”句践归国,日以报吴,举国政属之种。吴增封越国,纵横八百余里。种索葛布十万、甘蜜九党、文笥七枚、狐皮五双、晋竹十艘,以复封礼。
言其治国之道为“爱民”二字:利之无害,成之无败,生之无杀,与之无夺,乐之无苦,喜之无怒。种总结商周以来征伐经验,提出伐吴九术。其九术为: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帛,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缟,以空其邦;四曰遗之美好,以为劳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
勾践十三年,赴吴请籴粟万石,两年后,拣择精粟而蒸,还于吴。
吴既灭,范蠡引退,致信种曰:“高鸟散,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种得范蠡书后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属镂之剑曰:“子有阴谋兵法,顷敌取国。九术之策,今用三已破强吴,其六尚在子所,愿幸以余术为孤前王于地下谋吴之前人。”种遂伏剑。死后葬于越都西山之上,改名西山为“种山”,即现在绍兴城内卧龙山。墓在卧龙山望海亭之下。
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越王勾践的谋臣,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灭吴后,范蠡逃跑,并留下信给文种,劝他逃跑。文种看了之后,称病不朝。于是有人进谗言说文种要造反作乱,勾践听信谗言,赐给文种一把名为属缕的剑,说:“你当初给我出了9条对付吴国的策略,我只用3条便打败了吴国,剩下6条在你那里,你用这6条去地下为寡人的先王去打败吴国的先王吧!”于是文种自杀。
5.晋国
先轸
先轸,即原轸(?—前627年),春秋时晋国卿大夫。姬姓,先氏。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又称原轸。
先轸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将领,以谋略见称。《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即考虑中军主帅人选),先轸在城濮之战与崤之战中屡立战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元帅头衔并有着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
姬申生
春秋时晋献公太子,以孝行见著。后被骊姬被逼自杀。
狐偃
狐偃(约前715年~前629年),春秋时晋国的卿。亦称子犯、舅犯、咎犯、臼犯、狐子。狐突之子,晋文公重耳之舅,故又称舅氏。其父狐突,字伯行,为大戎狐氏(今山西交城却波村人)。与晋同祖,是晋支族入主诸戎部落者。
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子犯是重耳的“舅氏”,虽然史籍语焉不详,但由此大致可推知子犯是与其父狐突,其兄狐毛,跟随狐姬一道由戎入晋的。
狐偃忙于大戎。其姊(或妹)狐姬嫁于太子诡诸(晋献公)后,其父狐突“事晋为大夫”,狐偃即随其父至晋都曲沃(今山西闻喜)。公子重耳少年时期便受教于狐偃,赵衰等。这几个人“实左右之,公子居则下之,动则焉”,成年以后仍是如此。后来楚成王赞他“广而俭,文而有礼”显然是狐赵等人耳濡目染的结果。献公八年(前671年),迁都绛(今山西新绛,一说翼城),狐偃随重耳至绛 。献公十二年,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今山西隰县西北),夷吾居屈(今山西石楼),狐偃又随重耳至蒲。献公二十一年,骊姬诬谄申生有弑君杀父之意,申生自缢身亡。狐偃保重耳“备守蒲城”,一年后出亡。有关狐偃这数十年的事迹,史载不详。据考,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即己成人,狐偃寄人篱下,尽为父为师之劳,不会有大的作为,但对晋后期政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公染于舅犯,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评价中肯贴切。
狐偃随重耳出亡时,已逾花甲之年,仍不辞劳苦,夹辅重耳,为他出了很多计策,使重耳最终得以返回晋国,宏图霸业。
赵盾
赵盾(?—前601年):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时人尊称其赵孟,史料中多称之赵宣子、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赵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号称正卿,法治晋国。他在晋国执政期间,权倾朝野,使晋国君权首次受到冲击与削弱,树赵氏之威,使赵氏一族独大晋国。一生侍奉三朝,令晋集举国之力与楚国争衡而不落下风,可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雄才”。
荀林父
荀林父(?-前593年):姬姓,中行氏,名林父。因任中行之将,故以中行为氏,史料中多用其大宗本家氏号,故多称荀林父。因死后的谥号为“桓”,称中行伯、中行桓子、荀桓子。春秋中期晋国正卿,中军元帅,名将。主要活动在晋文公、襄公、灵公、成公、景公时期(前636年—前581车)。
士会
士会(约公元前660年—公元前583年)即范武子(随武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蒍之孙。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封于随,称随会;封于范,又称范会;以大宗本家氏号,又为士会。因迎公子雍之事流亡秦国,河曲之战中为秦国献计,成功抵御晋军。后被赵盾用计迎回晋国。邲之战中看到晋军内部不和,主张班师。荀林父死,升任执政,专务教化,使晋国之盗皆逃于秦。郤克使齐受辱,请求伐齐不得,士会担心晋国发生内乱,告老让郤克为执政。
二十年后,晋悼公犹修“范武子之法”,百年之后,赵武、叔向等犹追思士会,欲从之游。
魏庄子
魏绛(生卒年不详):姬姓,魏氏,名绛,谥号为庄,故史称魏庄子,春秋时晋国卿。 其先祖为庶人,与周同姓,因伐纣有功被周武王封于毕,于是以毕为姓。到毕万时,事晋献公,伐霍、耿,魏等国有功,封于魏,遂又以魏为姓。
他的活动主要在晋悼公时期(前572年至前559年)。据《春秋左氏传》,晋悼公元年(前573年)魏绛为司马,执掌军法。晋悼公四年(前570年),大会诸侯,悼公借此夸耀他的地位和实力,而他的弟弟杨干却扰乱随从仪卫军队的行列。魏绛为忠于晋国,冒死戮杨干之仆。此举震动当时,魏绛名声远扬。但晋侯非常恼怒,认为魏绛戳辱杨干,就是污辱自己,破坏自己的声望,故一定要杀魏绦。魏绛执法时已考虑到后果的严重性,但为了整肃军纪,将自身利害置之度外。执法完毕,上书陈述行刑的理由,说“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出了杨干这样的事,说明军纪松弛,自己身为司马,应负责任。但在诸侯会盟这样的重要场合,如不执行军法,后果将不堪设想。对杨干之外行刑,确实是迫不得已。自己一向未能尽职尽责,愿以一死谢过。呈书以后,魏绛即要自杀,为人阻挡。晋悼公阅书后大受感动,匆忙间赤足出外,向魏绛道歉。后又专门设宴与魏绛欢叙,并擢升其为新军将佐,予以重任。魏绛在晋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是他提出并实施的和戎之策。晋悼公四年(前369年),魏绛向悼公提出一项重大主张,即和戌。
与晋国相邻的北方少数民族,时常与晋发生战争,数为边患。以前从无和戎之说,只是讨伐,故很难理解和戎的积极意义。当时悼公即说:“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魏绛恳切地向他陈述了和戎的“五利”:第一,“戎狄荐居,贯货易土,土可贾焉”,可以利用游牧民族轻视土地,重视财货的习俗,发展对戎狄的贸易;第二,“边鄙不耸,民押其野,穑人成功”,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第三,戎狄事晋,四邻振动,诸侯争霸中有威慑作用;第四,“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维持和平局面,军队得到休息,军备物资不须消耗,可以保存晋国的实力;第五,“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借鉴历史的经验,只有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才能保持长久的安宁和睦局面。经过他详细地解释和戎的益处,终于说服了晋悼公,悼公使魏绛和戎。魏绛从国家大局出发,冲破传统偏见的束缚,积极主张和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和戎政策实施后大见成效,到晋悼公十二年(前562年),仅短短的八年时间内,便取得了晋国与戎狄和睦相处的局面。悼公非常高兴,将郑国赠送的乐师、乐器,女乐的一半赐给魏绛,说:“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魏绛谢绝所赐之乐,对悼公说:“和戎狄,国之福也,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焉?”辞谢再三,方才接受。魏绛不但在执法上严毅方正,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而且还是一位善于领兵作战的将领。据《左传》襄公九年(前564年),魏绛与赵武率师斩行禀。十年 (前563年),与士鲂戍梧及制。十三年(前560年),佐栾魇将下军救寺。十八年(前555年),与栾盈以下军克寺。《左传》襄公九年记及率军作战时即有“魏绛多功”之语,可见他在多年率军作战中,战功颇多。可惜因史料阙佚,不能知其指挥军队的详细情形。此外,魏绛居功不傲,不但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不居功,而且带兵打仗多有战功仍甘为赵武之佐。他曾请悼公赈济贫民,以安军心,解民困。所有这些,都是难得的品德和识见。魏绛因功改封在安邑(今属山西运城市)。卒后谥为昭子。
郤成子
郤成子(?—前597年):姬姓,郤氏,名缺,因采邑于冀,故又称冀缺,谥号曰“成”,故史称郤成子,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郤芮之子,六卿之一,圆滑却又不失原则的稳健政治家。
郤氏本是晋国公族,郤缺的祖父郤豹因战功封于郤邑,立郤氏。郤豹嫡子郤芮为晋惠公的股肱之臣,惠公手下的智囊。后晋惠公死后,公子重耳夺位,是为晋文公。郤芮因多次参与迫害晋文公之事,深恐朝不保夕,竟与党羽吕省谋杀晋文公,后阴谋败露,郤芮、吕省皆殒命。其龄尚幼的郤缺受到牵连,被下放至田间,耕躬于冀野。
无辜的郤缺在田间辛勤的劳作,一天晋文公的良臣胥臣刚好路过,看见郤缺的夫人送饭到田间,父亲二人相敬如宾。胥臣回朝就像晋文公推荐郤缺,称郤缺是有德的君子。文公决定不计前嫌,启用郤缺。
之后郤缺在晋文公、晋襄公两代屡立功勋,逐渐成为晋国朝堂不可或缺的全才。而郤缺才干的全面展现则是处在赵盾内阁时代。
前618年,晋国发生暴乱,先都派刺客刺杀先克,赵盾对朝中的反赵势力进行大清剿,先都、梁益耳被杀,箕郑父、士榖、蒯得出亡。六卿将佐一夜间出现大量空缺,赵盾直接提拔郤缺为上军将,作为卿士参与国政。
在此后晋国的各大政治决策与军事战役中,赵盾都把郤缺看成腹心,郤缺的“示德诸侯”政治理念得到了展现的舞台。从618年入六卿起,直至前601年,郤缺一直善于揣摩上司赵盾的心理,从未与赵盾发生过剧烈矛盾,成为赵盾扩大政治势力过程中的重要副手。
前601年,赵盾将死,撇开荀林父,直接提拔时任上军将的郤缺为中军元帅,郤缺执政。与赵盾心有灵犀,郤缺踢出胥克,将赵盾的儿子赵朔拉入六卿,佐下军,以此作为对赵盾的报答。
祸不单行,就在郤缺执政的第二年,晋国国主晋成公崩逝,公子据被立为晋侯,是为晋景公。
历史证明晋国的多事之秋便是楚国人蠢蠢欲动之时,郤缺执政纲领便是对诸侯首先示之以德,如不服从霸主,必须武力讨伐,示之以威,诸侯服从霸主,则应多方怀柔,友好相待,示之以惠。这种政策的出台极大地缓解了与诸侯的摩擦和与楚国的竞争压力。果然就如郤缺所料,楚庄王不论怎样用兵,大部分诸侯还是归附晋国,郤缺成功的保住了晋国霸权。
前597年初(一说为前598年末),贤臣郤缺撒手人寰,中军佐荀林父继之执政,郤缺嫡子郤克入六卿,为上军佐。
韩献子
韩厥(生卒年不详),姬姓,韩氏,名厥,谥号献。即韩献子,韩舆之子。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始为赵氏家臣,后位列八卿之一,至晋悼公时,升任晋国执政,战国时期韩国的先祖。一生侍奉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五朝,优秀而又稳健的政治家,公忠体国的贤臣,英勇善战的骁将。
主要活动在晋灵公六年(前615年)至晋悼公七年(前566年)之间。韩厥的祖上受封韩(旧说在今陕西韩城西南,清人考证在今山西河津与万荣之间)为食邑,故以韩为氏。据《国语•晋语》记载,晋灵公时期,赵盾推荐韩厥任司马之职,执掌军中刑律。秦晋河曲之役,赵盾为中军元帅,他派出办事的人驾着他的战车横冲直撞,扰乱行军序列,韩厥当即将驾车的人逮捕,依法处以死刑。别人都为韩厥担心,对他这样不徇私情、不畏强权的做法感到不理解,以为这样只会触怒元帅,对自己不利。反而是赵盾庆幸自己推荐了一位十分称职的官员,还向其他将领夸耀自己的荐举之功。韩厥担任司马一职的时间很长,一直以执法无私著称。齐晋鞍之战时,郄克为中军元帅。韩厥在军中即将桉律斩人,郄克知道后即刻驱车赶去,想说情救下。等他赶到,为时已晚,死刑执行完毕。郄克不但不能怪罪韩厥,还下令把尸体示众。于此可见,郸厥的执法是无可指责的,即便是他的上司也暗自折服。以后韩厥任新中军主将,兼仆大夫;又为下军主将。晋厉公八年(前573 年),任中军元帅,执掌晋国国政。韩厥的政治主张,是素朴的民本思想。在晋景公谋划迁都时,韩厥献策,主要就是从人民生活方面考虑。许多人建议,从故绛 (今山西翼城县东南)迁到郇(今运城解池西北)、瑕(今解池南)之地,那里土地肥沃,盛产食盐,“国利君乐”。韩厥认为,郇,瑕之地“土薄水浅”,地下水位高,太潮湿,容易生风湿病,引起人民愁怨,应该迁到新田(今山西侯马),那里“土厚水深”,利于居住,人民可以安居乐业,服从政令,是十世之利。后来晋国迁都干新田,即是采纳了韩厥的建议。在战争的战略问题上,韩厥也是这种人民本位的思想。晋厉公五年(前576年),楚国侵伐郑、卫两国,当时晋国执政栾书打算出兵伐楚,韩厥不同意。他认为,楚国要是经常驱使人民从事侵略战争,人民必然会反对。失去人民的支持,怎么能进行战争?所以,应该先让楚军横行一时,等待它失尽民心,那时就不堪一击了。这样的观点,在当时很有进步意义,后来成为新兴贵族争夺诸侯公室政治权力的有力思想武器。韩厥从政期间,诸侯争霸是时代的典型特征,他自己的活动都从属于晋国称霸的目标。但是,即便是在这个时期,晋国内部各大家族之间争权夺利的矛盾和斗争已很激烈。而韩厥在这种内部斗争中,一直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姿态。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年),栾氏、邯氏协助景公攻灭赵氏。韩厥虽然与赵氏渊源甚深,但没有起兵发难,只是事后在保全赵氏后裔上起了作用。晋厉公七年(前574年),栾书与荀偃迫于情势,骤起发难,杀胥童,废厉公。他们曾请韩厥参与其事,韩厥断然拒绝。这两次大家族之间的斗争都与国君有牵连,所以韩厥说:“弑君以求威,非吾所能为也。”实际上是不愿意参与家族之间的争权夺利。正是由于他这种超然的态度,使得韩氏家族得以保全壮大,成为后来“政在私门”时的六卿之一,三家分晋后的韩氏诸侯。晋悼公七年(前566年),韩厥告老致仕,退出政坛,其子韩起(韩宣子)继位为卿。此后韩氏在晋国的显赫地位始终没有衰落。
士匄
士匄(?~前548),祁姓,范氏,名匄,其名范匄。因范氏为士氏旁支,故又称士匄。春秋时期晋国人,史称范宣子。其祖父士会曾在晋成公时任上军将,晋景公时任中军将,执掌国政。其父士燮(范文子)历任上军佐、上军将、中军佐。一女嫁栾黡,生栾盈;一子士鞅(范鞅),即范献子。
范宣子出生于晋国名臣大将之家,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家族的门望也为他的仕途铺平了道路,使这位历史名臣在晋悼公时就较早地登上了晋卿之位,担任中军佐,为悼公建立霸业起了重要的作用。
叔向
叔向(生卒年待考):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春秋后期晋国贤臣,公族大夫。政治家、外交家,历事晋悼公、平公和昭公,晋悼公时,傅太子彪,即后来的平公。他在晋国没有执掌国政,但以正直和才识见称于时。他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政治见解和政治风范。
赵鞅
赵鞅(?—前475年):嬴姓,赵氏,原名名鞅,后名志父,谥号简。时人尊称其赵孟,史书中多称之赵简子,亦称赵简主,其全称名讳当为赵鞅、赵志父(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没有嬴鞅一说)。春秋后期晋国卿大夫,六卿之一,赵氏大宗宗主。赵武之孙,赵成嫡长子,出生世卿大族,至晋定公时执政晋国十七年之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58/4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春秋》原文及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