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高皇帝御註道德真經
序
朕本寒微,遭胡運之天,更值群雄之並起,不得自安於鄉里,遂從軍而保命,幾喪其身,而免於是乎。受制不數年,脫他人之所制,獲帥諸雄,固守江左,十有三
年,而即帝位,奉天以代元,統育黔黎。自即位以來,罔知前代哲王之道,宵晝遑遑,慮穹蒼之切。鑒於是,問道諸人,人皆我見,未達先賢。一日,試覽群書,檢
間有《道德經》一冊,因便但觀,見數章中盡皆明理,其文淺而意奧,莫知可通。罷觀之後旬日,又獲他卷,注論不同。再尋較之,所注者人各異見,因有如是。朕
悉視之,用神盤桓其書久之,以一己之見,似乎頗識,意欲試注,以遺方來。恐令後人笑,於是弗果。又久之,見本經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而懼之?當是時,天
下初定,民頑吏弊,雖朝有十人而棄市,暮有百人而仍為之,如此者豈不應經之所云?朕乃罷極刑而囚役之,不逾年而朕心减恐。復以斯經細睹其文之行用,若濃雲
靄群山之疊嶂,外虛而內實,貌態彷彿,其境又不然。架空谷以秀奇峰,使昔有嵬巒,倏態成於幽壑。若不知其意,如入混沌鴻濛之中。方乃少知微旨,則又若皓月
之沉澄淵,鏡中之睹實象,雖形體之如然,探親不可得而捫撫。
况本經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以此思之,豈不明鏡水月者乎?朕在中宵而深慮,明鏡水月,形體雖如,却乃虛而不實,非著象於他處,安 有影耶?故仰天則水月象明,棄鏡捫身,則知己象之不虛,是謂物外求真,故能探其一二之旨微。遂於洪武七年冬十二月甲午,著筆強為之辯論,未知後世果契高人 之志歟?
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非金丹之術也。故悉朕之丹衷,盡其智慮,意利後人,是特注耳。是月甲辰書成,因為之序。
卷上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御注】上至天子,下及臣庶,若有志於行道者,當行過常人所行之道,即非常道。道猶路也,凡人律身行事,心無他欲,執此而行之,心即路也,路即心也,能執而不改,非常道也。道可道,指此可道言者,蓋謂過人之大道。道既成,名永矣。即非常之名,可行焉,可習焉。
【原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御注】道之幽微,靜無名而動有益,即無極而太極是也。且如吾為天下君,善政之機日存於心而未發,孰知何名?才施行則有賞罰焉。不但君心有賞罰,賢人君子有志,則皆能利濟萬物,所以無名天地之始,即君子仁心畜之於衷,發而濟萬物,則有名矣,豈不萬物之母雲?
【原文】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御注】無欲觀其妙,謂道既行,而不求他譽,以己誠察於真理,故雲:常無欲,以觀其妙。又常有欲以觀其徼,非他欲也,乃欲善事之周備耳。慮恐不備,而又欲之,非聲色財利之所欲。徼言邊際也。
【原文】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御注】為前文奇甚,故特又贊之。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御注】國王及臣庶,有能行道者,篤能行斯大道,勿於道上加道焉,善上更加善焉。凡以巧上此二事者,美則美矣,不過一時而已,又非常道也。故美盡而惡來,善窮而不善至矣。若治天下者,務使百姓安,不知君德之何如,即古野老雲:帝力於我何有哉?
【原文】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御注】不過複前之文,故有比假之說。言既有即生無,既難即生易,既有長即生短,既有高而必生下,既有音聲諧和內音,必高低者相挾。
【原文】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御注】聖人篤其已成之大道,己不再他為,曰無為。以不言之教,雲不欲使民暴稱揚耳。故下文萬物作而不辭,是生長萬物,不言其能也。
【原文】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御注】言聖人利濟萬物,不自矜也,長養萬物,而不專自用也。功成而不居,乃成而不自主也,令有所屬。不去,是謂不棄也。
第三章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御注】草廬已注盡矣,吾再益之。老子之意深焉,夫尚賢之國病多,貴難得之物,民患盜矣。夫多病者,比國有淳良之臣,天下措安,君尤尚賢,人詐,賢可習 矣。既能仿之,若他日親近,則淳良之臣非禍則去之。故老子雲: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大概使民不知賢貴,不知貨財之難得,天下安。
【原文】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御注】是以聖人常自清薄,不豐其身,使民富乃實腹也,民富則國之大本固矣。然更不恃民富而國壯,他生事焉。是為實腹弱志強骨也。
【原文】常使民無知無欲。
【御注】使民無知無欲,即前文不尚賢不貴難得之物,致民不見而不貪是也。
【原文】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御注】既知國之不尚,雖知可慕,亦不敢為是也。
【原文】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御注】諸事先有勤勞,而合理盡為之矣。既已措安,乃無為矣。
第四章
【原文】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御注】道之理幽微而深長,用之而無盡,息之則無形。若或驟盡用之,尤為不當,是謂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且淵兮萬物之宗,言君子若履,則當徐之。
【原文】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御注】吾己之英明,若快利而且尖,當去其尖。如己之擾亂於心,當去其擾亂之心,澄之以清靜。己之心若晃耀之明,則斂之,且同時畜英明於衷,朗然而存焉。其挫銳解紛和光同塵,蓋老子戒人,諸事勿過甚,故存德以施仁。
【原文】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御注】老子歎問曰: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內有象帝二字,或難著注,依草廬以言天象。天之主宰而帝,但如此而雲。
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御注】此教人行事務用常道,不欲使暴惜物而暴棄物也。所謂芻狗,乃古祈禱之時,以草為狗,而用之畢則棄矣。若人君治則治矣,治後如芻狗,可乎?若天地交 合以成四時,成則成矣,既成之後,再不調四時,可乎?故天能成天地者以四時,常經萬古,不息無怠,未嘗時刻不運用也,所以能長久。人君措天下,若能體天之 常造,則治民非芻狗矣。
【原文】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御注】聖人之心,無不虛而無不實,無不惜而無不棄。所以惜者,常常惜之。所以棄者,常常棄之。是不棄而棄,不惜而惜,故民樂自然矣。特以鑄冶風匣比之, 視之則虛而無物,動則其風源源,斂而視之,似乎無物也,未嘗不有也。大概言風機,無時不有,聖人治道之心,亦無時不專,故以橐籥雲。
【原文】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御注】人之浩氣乃神,神即氣也。人之軀中有心,心中有竅,呼竅為穀,以氣為神,氣若常存,即穀神不死,穀神不死,遂得長生。此以君之身為天下國家萬姓, 以君之神氣為國王,王有道不死,萬姓咸安。又以身為天地,其氣不妄,為常存於中,是謂天地根。若有所養,則綿綿不絕,常存理用,則不乏矣。
第六章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
【御注】天地不自生者,人本不知,天地自生不生,但見風雨霜露益於世人,亙古至今不息,未見天有自生者,故設詞以訓後人。
【原文】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御注】後其身者,儉素絕奢。身失者,勞心身而用治道也。有志於濟人利物。外其身者,以其不豐美其身,使不自安而身存,乃先苦而後樂也。非以其無私,所以為此而成其己道也,非私者何?
&nbnbsp; 第七章
【原文】上善至大师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御注】此老子導人行道,養性修德,行仁利人濟物者如是。蓋水之性無所不潤,無所不益,故善人效之,卑而不昂,用而有益,則道矣。
【原文】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御注】人能訪有德之人,相為成全德行,以善人多處則居之,其心善行廣矣。若與善人論信行,則政事無有不治者,故善治。既知治道之明,凡百諸事,皆善能為造。及其動也,必合乎時宜。前心善淵者,以其積善多而行無竭也,若淵泉之狀。
【原文】夫惟不爭,故無尤。
【御注】謂能其事矣而已之,不可太過也。
第八章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御注】此如人將碗水而行,若滿而行則溢,若中而行則得。且不溢而不費,所以盈而行,則費且得少,故亦以揣而銳之以比言。不可保,雲物與志皆不可太甚。
【原文】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御注】世之有富貴者,每每不能保者何?蓋為因富貴而放肆,高傲矜誇不已,致生他事,有累身名,是自遺其咎,莫之能保也。故人以功成名遂身退以戒之。功謂功大也,遂謂遂其志意已,身退謂當謙,而勿再尚之,非退去也。
第九章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御注】載謂以身為車,以心為寨,以神言魂。總而雲之,身魂二物也,故托以載營魄之說,為文之妙。以老子之理言之,則神魂為魄之主宰。人能以魂不離於魄, 則人健矣。若使魂常在身不妄遊,是為專氣,既不妄遊,亦無暗地私欲,即是滌除玄覽。私欲既無,混然矣,此所以嬰兒,其疵焉能有之?
【原文】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御注】君子之持身行事,國王治國以陳綱紀,豈無知而無為?在動以時而舉必善。以心言之,則世間美惡無不周知,在乎去其惡而存其善者。君子可以利人,國王 可以利濟萬物,即愛民治國者也。則不使神剛而為雄,以此行之,是為雌矣。故老子托鼻息為天門,假氣神主軀之說。人若妄為勞筋骨而致氣粗暴,是為雄。調停氣 血以均,是為雌,使身安則神久也。若身不安,則神亡有日矣。如治國者,君為民之主,君乃時或妄為,則民禍矣。民疲則國亡,信哉!
【原文】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御注】與民休息,使積蓄之,是謂生之畜之。君不輕取,是謂不有。天下措安,君不自逞其能,是謂不恃。生齒之繁,君不專長,百職以理之,是謂長而不宰。奇妙道理,稱為玄德。
第十章
【原文】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御注】三十輻共一轂,是古時造車之法,每一輪以三十輻攢一轂,方成一輪,所以號曰三十輻共一轂,此是一輪也,系是備用副輪,言有車之家,有此是為便利, 當正車頹壞無輪之時,則以此輪為用,即是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埏埴,膠粘之泥,作器系是瓦器。有器之家,恐正器有所損壞,故先置以為備。儻正器敝,則以 此器代之,此所以有器之用。鑿戶牖之說,言有房之家,門扇窗扇,當造房之時,已嘗足備。其有房之家,慮恐久有損壞,故特置餘以備之。所以經雲:有之以為 利,無之以為用。蓋聖人教人,務要諸事必欲表裏如法,事不傾覆,人王臣庶,可不體之?
第十一章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御注】此專戒好貪欲,絕遊玩,美聲色,貴貨財者。此文非深,即是外作禽荒,內作色荒,酣酒嗜音,峻宇雕牆是也。腹喻民也,所以實其腹者,五色五音五味田獵貨財,皆欲使民有樂之,君不取而君有之,即舍彼而取此,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之道是也,妙哉!
第十二章
【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以托天下。
【御注】人君能以身為天下,慮天下恐有大患,若身有苦疾,則天下安矣。不能以此者,天下危亡。故所以寵辱若驚。故小人不想得之職,得之則自驚且喜。然得已 既久,富貴盈身,卻乃止知榮身其貴,卻莫知所保。其身有疾,便能知醫,能防貴之患,若防己之疾則保矣。不能如是,失之又驚。若人君肯以身為天下,以百姓之 身為身,則帝王之身宇內可獨行而無憂。若以身為身,天下為天下,雖萬千之甲士從之,猶恐不禦也。是故帝王愛天下,如愛己身,獲昌。
第十三章
【原文】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御注】言理道之幽微如是也。所謂視之不見,言道;聽之不聞,言理;摶之不得,言氣。曰夷曰希曰微,言平淡無見也。此三者不可詰,言三物無形而有形,有象而無象,是難說也。混而為一,乃專其氣,精其神也。
【原文】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
【御注】其道其理,甚不彰彰,甚不昏昏,若言無則出而井井焉,事行矣,其機無名若斂,寂然莫知所之。或又有象而無象,有形而無形,蓋謂人心與道心,至幽至微,非君子難守,故惚恍也。惚恍,不定而速疾也。
【原文】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御注】理道之混然,即視不見聽不聞是也。人能執古大理道,行今之時,即今之有也。人之道理,即天性也。所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一然此謂道紀。
第十四章
【原文】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御注】君子所秉者,得天地至精之氣,乃神慧而不妄為。使其動,則諸事有理焉。使其靜,則靈神於心,人莫知其所為如何,故深妙難通。老子設詞假似,傍人強立名色以覘視。
【原文】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渾兮其若濁。
【御注】指前君子之人,懷仁堅志,人輕不可得而知彼之機,故設七探之意,使欲知彼之機尤甚難知,蓋欲使後人修道堅如是也。又以猶豫二獸名於其中,又以整然 之貌見之,加以怠慢之情合之,添淳淳然混之,亦聲勢以動之,侮以喧嘩窺之,凡如此者有七,終不得其真情。是以賢人君子之誠難動,其小人之心安能如是也?
【原文】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御注】言有如此之能人,誰能見彼昏而使醒?君子以動,何人使彼靜之?君子以濁,何人使彼澄之以清?言君子以安,孰能以智動之?君子之意未發,孰能以計使之漸萌?
【原文】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御注】此蓋教人持身保道,止是不欲太過耳,故所敝不新成。所以敝不新成者,不盈不壞是也。不新成者,既不壞,安有新成就者?故保此道者如是,甚不難哉。
第十五章
【原文】致虛極,守靜篤。
【御注】言致虛極無他,乃去妄想私欲以盡耳。守靜篤,使堅守其寡欲之心。篤,至誠也,實也。
【原文】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御注】君子之學道也,體天道而行四時之常經,是故處心虛極,以守靜篤。其心以觀迴圈者,故法天地也。所以雲萬物並作,然後觀複。命者,以其有始有終,未 常紊也。君子之守道行仁,猶四時而序之則道矣。所以複命者,物生而長,長而成,成而斂,斂則複命矣。比明年複如之,所以雲常。人能知常,則道明矣。若或不 知常,不知序,妄為則凶矣。所以知常者,容。知謂知常道也。容謂悅貌也。天下既悅,乃公。若能執此公道而行之,則君天下也。善能君天下者,道也。既守其 道,王無不善終者,故不殆。
第十六章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御注】上等君子,道布天下,人莫知其功,而有功矣。此太上也。中等之人,道未行時,欲人矜其已能,是謂譽之。下等之人,以力服人,將不服焉,是謂侮之。此事古今明驗,尚有不信者,故雲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即此是也。
【原文】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御注】言君子之用事也,事成不欲使人揚其已能,故事遂。若揚能者,必巧其事,將不久必累成功矣。但人不言好而又不言否,則事平而且穩,雖不言,久日百姓將必美之,豈不自然?故自然也。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子。國家昏亂,有忠臣。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御注】此仁義、智慧、大偽、孝子、忠臣,吾觀老子雲妙哉,雲何?蓋此等忠臣、孝子、智慧者,始自成湯,及周父子時,以及秦漢,至今迭出,此等猶甚不多, 故老子所言無他,必欲有大道耳。所以大道何?昔三皇五帝堯舜者,當是時,大道行焉,六親和,民無不孝,君天下者,為民而讓位,臣忠安用賢臣在位?王者樸 實,奇巧何施?大道廢自禹不讓之後,成湯放,武王伐,所以有無仁義而顯仁義,有愚昧者顯智慧,有不孝者顯孝子。老子戒人,絕仁棄義,絕聖棄智,絕巧棄利, 以此三絕示後人,使朝無爭位,即君臣安矣。若以常人言,去此仁義孝慈聖智巧利,卻乃天下安,豈不言未之有也?所以老子自雲:三者文不足,言人必不識其意 也。故再有所屬,令人務尚儉而淳實,少私寡欲,是為之屬也。
第十七章
【原文】絕學無憂。
【御注】罄世務以充吾腹,所以絕學無憂。妙哉!嘗聞孔子無常師,蓋世人之學,未嘗能備其世事者。志士不過知世事之三五而已。惟世間之諸善,世之賢愚者,雖 多少之不同,皆能有之。常人不能備習,惟太上者獨能取諸人之善為己之善,故為非常道非常名。經雲太上,非道家之虛言。此雲最上之人,言人不可與齊肩是也。 又孔子無常師,以其博學也,博之既盡,其世事朗然矣。所以雲四十而不惑,乃絕學無憂是也。
【原文】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
【御注】世人愚而不學,故設唯阿之詞以戒之。相去幾何,言此二字即是應聲而已,於此應聲之間,不能分別是非,致人言惡,豈學者之所為?其善之與惡,為文不過表前文之深意。
【原文】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御注】老子所以非常人者,為此。且世人聞有可畏之事,人皆知有畏者,然猶不甚荒亂。至其極也,乃甚荒,其荒無解也。所以老子聞有此,而事未極先荒極,故能不荒而不畏也。草廬雲:央猶盡也。
【原文】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御注】此所以老子高出世人者為此,及其習道也如是。至於他人奢華者,老子卻乃不如是,為何?蓋謂學道與物樂不同也。所以不同者,道乃無形之理,善用無乏 焉,故盈之而弗厭。其游賞宴樂,乃用物而驕盈也。既盈而有虧,以蕩志而用物過也。是以老子懷素而守常,非如嬰兒之無知未兆,非心不知此之為樂,蓋持道而不 妄為,以守天經地式也。
【原文】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漂乎其若海,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御注】乘乘兮若無所歸,雲如乘舟之貌,非無所歸,言樂自然耳。言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言眾皆樂,(我)獨不遇,其中似乎有失於歡,若無物之狀,非也, 乃守道也。所以雲:我豈愚人之心也哉?沌沌乎,昏濁之狀,以其忘機也。如昭昭察察,其常人之所為,昏昏悶悶,乃守道之如是。豈昏昏而悶悶?雲漂兮其若海, 飂兮若無所止,此非海非飂,言其守道如是,人莫知其所之。海,曠也。飂,蕩驅也,長風。又雲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有以雲人皆如是。頑似鄙,俗癡薄也。 非示此篤衷如是。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食,養也,哺也。此二字無他,修道之堅也。
第十八章
【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御注】孔德之容者,言大德之貌,若行道者能踵斯以為式,可不非常道也。且道德之為物,聽視皆不見,忽有之,故下惟恍惟惚,恐學者之難窮而忘之。雲恍兮惚 兮其中有物,其又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慮人指為真,虛而不實,特雲有象,使知道德之理無不實也。亦言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有精者然也。精,英華也。使夫守此 而不改,則信同天地,則其中精甚,更有信焉。有信者何?亙古至今,其道未嘗有損,所以言其名不去,是為不朽。以閱眾甫者,言道常存而萬物勝,所言觀物也。 甫者,美麗也。又何以觀眾甫之然哉?雲:道不失信,常經以四時,源源不絕,生物之繁,以為必然,故所以教人守此道,行以誠者,如影隨身,如響疾應是也。
第十九章
【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御注】此教人持身行事勿過。學道修誠,以分真偽,所以曲、枉、窪、敝、少喻勿太過,惟多則惑正,為學者雖能廣覽,而不分真偽,何如絕學也?真偽不分,則偽有禍焉,偽累善焉,所以唯阿是也。故雲相去幾何。
【原文】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御注】擇善去惡,而為之道,諸善一而諸惡縻,故為天下式,豈不去多惑也?非常道由此而出焉。
【原文】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御注】此四自字之設文,不過明前曲枉窪敝少多六字之機也。但前通則後亦然矣。縱使盡知,不過泛文耳。
第二十章
【原文】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御注】此雲小人之仿行道者如是,且政事方施於心,早望稱頌,故謂希言。希言者,希望人言好也。又自然者,複以非常道戒之,故董仲舒有言:正其誼不謀其 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所以自然。義既正,道既明,他日自然乎!此自然者,戒也。道者,非非常之人安能如是?曰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此設意以喻。孰為此 者?天地,乃曰:誰雲天地之勢不能終朝而風雨驟歟?此所以不知道者,故又雲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所以言者,比希言若驟風雨之狀,縱有也不能久,故比 雲。
【原文】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御注】人能專其志,務於道,大者未嘗不非常道。有志布德,未嘗不有大德。若用邪心奸詭,未嘗不由奸詭而失身。所以下文有三同焉,複明此理者何?譬如人之在世,願作何等,必得何等來應,即是好此而此驗,喜彼而彼來,必然。
【原文】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御注】好此而得此,好彼而得彼,既雲如此,又有且信且不信者,猶豫,甚有全不信者,即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故下文雲跂者不立,跨者不行,亦再此也。
【原文】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御注】跂跨者,亦比也。且跂短足之人,一足不能立也,跨乃躍也,又跳也,又如跨騎未達鞍也。如此者,皆不行而不立,由人所好者孰焉。其四自字之說,有何 難見也?不過使人毋得張聲勢耳。我盡作為,惟取自然而已。餘食贅形,亦誇也。爾既自誇,人誰不笑,所以君子不取,為此也。
第二十一章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御注】以先天地無極之氣理言之,以比君子仁德之心未施之意,井井於心,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以其凝而不妄動,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不殆雲時時省 悟其道,不致有亡,既不亡,安得不利濟萬物?若以此道利濟萬物,豈不為母哉?雖雲強為之名,即太極之道也,故曰大。
【原文】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御注】大曰逝,所以逝者,謂道成而給於物也。物得而道,仍歸於我,豈不反也?遠謂流行也。
【原文】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御注】謂天地同造化,王者法天地,執此道居兩間,若比天地王,豈眇然一人而已?何居四大之中一大,蓋其道理之鴻濛,王乃持之,故雲大。
【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御注】此四法字,不過明四大也,是謂相繼而持大道焉。所以人法地者,君天下,當體地之四序交泰,以為常經而施政。地法天者,聽風雨霜露,以生實收斂物焉。天法道者,以無極之氣,自然徐成之也。道法自然者,和氣沖而物不敝是也,故能自然。
第二十二章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御注】持身之道如是,凡君子舉事,必先以身為重,然後度所行之事,可全身立名者,方乃施之。所以下重、靜、輕、躁四字,乃雲不欲胡為輕發,亦不許猶豫也。
【原文】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御注】終日行者,行道心也,不離輜重者,以此輜重比身也。其道理者,人心也。心乃神魂所棲之處,若神魂而妄慮妄為,使不守其心而縱其所欲,是為離輜重也。譬如帥師遠行而入敵境,豈有棄其軍糧而先行焉?先行則失糧,所以君子持身若是。
【原文】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御注】言守身之道甚堅如是,且吾有微寶齎持行途間,或曰他處有美玩者,欲與吾同往觀之,此所謂榮觀。君子但知守己之微寶耳,持心以靜,不欲他美者,故燕處超然是也。
【原文】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御注】此言因有發之矣,昔周穆王乘八駿而遊是也。豈不萬乘之主以身輕天下?紂乃斫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何止乎躁,其不仁甚也。故所以失君。不但天下失君,其紂亡其身矣。
第二十三章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御注】君子之道,行人不能知,以其無誇己之言。其又不自矜,既不自矜,何有妄言?妄言既無,安有瑕謫?吾心終日守之以理道,小人將欲窺侮之,其來既非理 道,安得不為我所制?其為計乎籌乎?吾有天下,而守在四夷,民安物阜,君臣同心,軍民遂其生而同其志,吾雖無關鍵繩約而結者,孰能善可開而善可解?所以善 閉善結者,皆譬言道養天下之人,則天下之人為吾閉,而為吾結矣,解之乎?
【原文】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御注】聖人之心,無善無不善,善者何?蓋謂道常善被於人物者,以其常道而常善也,所以無善者,其非理之人物自不善也。所雲無善人物者,聖人未嘗有心棄 之,奈何人物自棄焉?所以不棄而常救者,常道也。若能從斯道者,是謂不棄也。襲明者,聖人因此而終古今承其明耳,故曰襲明。
【原文】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御注】善教人者,不為人師,乃能使人為善。君子之所在,心善淵,身安乎?蕩蕩然與相處者,其有學乎?故不善人師,而人善也,所以無轍跡是也,汝知資乎?
【原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是謂要妙。
【御注】不教人而習我,是謂不貴其師。不與人之物,而人得我之道,是謂不愛其資。如此者似乎無知,乃有機,是謂要妙。
第二十四章
【原文】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
【御注】白乃光明也,將甚必有虧,故先守其黑。黑乃明之先兆,是以存其光而不欲盡也。如此者君子可為式,但能用此者常,常有德之士,於心不忒,既不忒,當去其私欲,合精神為一,以存乎其中,如先天地之理氣然,即無極是也。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
【御注】此務教人不尚強而尚柔,乃雲雄雌也,如此者,當以吾腹為天下長江大河,所以長江大河能容百川之波濤。故欲君子以心比之,則常有大德。大德既有,不可矜誇,複若小兒無知之貌。又非真無知之貌,不過使心不妄為耳。故小兒不能妄為曰嬰兒。
【原文】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於樸。
【御注】既富而恐有所辱,守之以嚴,則不辱矣。如此者可為天下穀。谷乃大山深遠低處是也。既若大谷,大穀比心胸腹也。又雲若能如是,則常。常為之德,既有如許大德而不誇,當以心為淳樸。
【原文】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御注】樸散而為器,則聖人用之。樸,道未行也,散而為器,道布也。聖人用之,則為官長,非官長也,雲人主是也。淳於此而畜於中,散而為道,周行聚則樸而混一,雖雲散,未嘗曾散,所以雲不割是也。
第二十五章
【原文】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也,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御注】此老子自歎之辭,朕於斯經乃知老子大道焉。老子雲:吾將取天下而將行,又且不行,雲何?蓋天下國家,神器也。神器者何?上天后土,主之者國家也。 所以不敢取,乃曰我見謀人之國,未嘗不敗,然此見主者尚有敗者,所以天命也。老子雲:若吾為之,惟天命歸而不得已,吾方為之。
【原文】凡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御注】行隨,行乃先,隨乃後,先為不讓,後為能弟。又或呴或吹,呴,徐徐出氣也。吹乃急出也。所言急則乏疾,徐則有餘。如強羸二字,強勝羸弱,其強必有喪,其羸必壯。載隳之比,蓋以有載將有不載,有隳必又將興,故所以戒人,甚勿違天命而妄為,是去甚奢泰之雲耳。
第二十六章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御注】朕觀老子之為聖人也,亙古今而無雙,夫何故?以其陰隲大焉。夫為人臣者,不務以道佐人主,乃務尚兵強,喪人主也。當可發兵而猶豫,致君不發,亦亡君也。雲其事好還者,乃非理之為,神天不許也。若有此無故損傷物命,非身即子孫報之,理有不可免者。
【原文】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御注】此又喻君臣焉,謂凶年者何?蓋為凡國家用兵,或轉輸邊境,轉輸則民疲用乏,是有凶年。或境內相爭,言境內相爭,農廢耕植,田野荒蕪,所以荊棘生焉。皆乏用,是為凶年。
【原文】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是謂果而勿強。
【御注】此專複喻君臣若遇卒急與可為,當疾便為之。為之而既勝,勿許聲張,即勿矜是也。強謂勿愈尚兵也。其勿伐、勿驕,皆誇大也。果而不得已,是為沒奈何而為之。是謂果而勿強,此雲為我不得已而為,豈我強哉?
【原文】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御注】此再喻用兵若過,是謂老。早已,是謂既老必不久也。大概不可每每無故尚兵強也。
【原文】夫佳兵者不祥,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御注】謂用兵得勝而歸,常常誇之以為能用兵也。才言能用,是謂不祥。物或惡之,言兵行處所,非損命則諸物不無被廢。物者何?錢糧兵甲旗仗舍宇津渡舟車及馬,無有不損者,故物或惡之。為此其上善度之,不處是也。
【原文】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御注】此言兵凶事也,左乃生氣之方,故君子居左,以其生氣也。右乃屬金,金主殺伐,故用兵居右是也。
【原文】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御注】兵本是兇器,沒奈何而用之,是以君子不得已而用之,縱使大勝,不過處以尋常。所以尋常者,即恬淡也。是謂勝不美。
【原文】美之者,是樂殺人也。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御注】若人誇善用兵者,是謂喜殺人也。如此等不可式天下也。
【原文】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主之。
【御注】古所以慎人命者,幽哉!蓋為不欲使凶事尚吉,重人命也。
第二十七章
【原文】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御注】道無名,言仁心大德是也。樸淳然於心似乎微,孰敢以為小?樸,真道理也,不敢臣,即不敢小也。若王主之,萬物將自賓。自賓是人物來臣貢也。侯庶能守,將名同天地,可賢也。子以侯王並稱,侯乃過矣。
【原文】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御注】言道之功理之妙如是,言甘露降,人莫之令,即不知誰人使令如是均,乃和氣自然而然。
【原文】始制有名。
【御注】德之造化如許,名乃雲甘露,是其名也。即前無名有名之說,所以有名無名,道理未施則無名,既施著物,以物為名,是謂有名。
【原文】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御注】謂其名因物而有之,乃當止之,何故?蓋謂令君子措事既成,勿再加巧,加巧則複敝,不加巧,是謂知止。既能知了足,可以不危,即不殆。
【原文】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御注】道在君子之胸中,能堅持不忘,則如長江大河之水一般。世間之雲雨興作,百川泛溢,本海為源,何以見之?海,太陰所集,陰升騰而雲雨作。如道之行,既行則溢江河,既溢江河,複朝宗於海,乃道之體用也。
第二十八章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御注】能知人者,有智。能知自己何如,是為小善。能善勝人者,雖不用力,是謂有力。自勝者是為強。強然如此,此數事皆能知足為當。
【原文】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御注】吾有己物,守之而不貪,於我物甚堅,故得當富。又強行者,言君子終日慮道不息,是為有志,既有志,事將必成焉。
【原文】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御注】不失其所者久,謂此數事能常常守之行之,將名垂萬古而不朽,是謂死而不亡者。壽孰不知?釋氏雲不生不滅,即此是也。然猶恐人愚迷,特言虛無,此雲實行大道得如是。
第二十九章
【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御注】言大道大也,其理鴻濛,安可左右?
【原文】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居。
【御注】道之恩世間,萬物憑此而發生,既生萬物,道何言哉?言君子行道,務不誇為上,所以不誇,即不辭。所謂不辭,即事業成而不任己之能是也。
【原文】衣被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矣。
【御注】道如厚纊之衣被,被者蓋覆人物也。若言可名,道之德不欲使人名之,故止小也,即可名於小矣。
【原文】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
【御注】大道既施,萬物各得其所,吾不言能,而後萬物歸於我者,可為大,即可名於大矣。
【原文】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御注】聖人善能利濟萬物,又不自誇其功,是謂能成其大。因本身不以為大,所以成大,乃不成而成者矣。
第三十章
【原文】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御注】執大象者,即道理本體也。又王者大位而大名,政事是也。又王位民之大寶,持之以常而不妄,則天下歸焉。歸者從也,即天下往。既眾庶之服歸,加撫以勞之,則天下安和,即安平泰。
【原文】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御注】君能撫養有方,雖有叛者,亦複歸也。過言去,止言複往。其謂道,無形無影,口說時無驗,亦無滋味,看又不見,耳聽之又無聲,愚人將謂無有,上善用之,終古不乏,是謂不可既。
第三十一章
【原文】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御注】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柔淺而機秘,智者能之。(絕注。)
第三十二章
【原文】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御注】道治天下,專其志而守之,所守在心,所為居衷,無形無影,乃道常存,即是無為無不為。
【原文】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御注】大仁大德,常行而不改,久則天下順從,守常而行之。自化,言民必從是也。
【御注】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
【御注】王道布宇內,民從而國風淳。久之民富,人將奢侈,是以鎮之。謂為王者,身先儉之,以使上行下效,不致縱欲是也。
【御注】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王者身行之,餘者不待化而自化,必然。
卷下
第三十三章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
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
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御注】
大德周給萬物不自矜,聽其自然,所以有德,即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謂德小而量薄,張其自己之能,反為無德,即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因 其措事已定,別無可為,亦不尚巧,即是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以其尚巧也,即有以為,將為德壞也。其上仁上義上禮與夫四失,及處厚薄而居實華,此皆老 子言世道盛衰,大道不立故也。何謂之大道?昔三皇五帝大道焉,如帝堯與舜,舜與禹,官制不更,禮樂有序,明君賢臣,天下安和,大道歟?盛歟?何謂衰?桀紂 非君,以天下美身,政務消而邪事長,正聲去而淫聲生,是謂大道德行,仁義禮樂廢,此數事當三皇五帝在位,天下淳樸無顯也。此所以呼為大道。自桀紂靡其道, 致成湯放,武王伐,此臣乎義乎?桀紂失唐虞之德,而有如是,此盛耶衰耶?然盛衰由此而見,仁義忠信自此而顯,安得不謂之衰焉?非世之善美也,乃不美也,故 本經前云絕仁棄義之說,不欲見此而已。但欲三皇五帝之仁義耳,豈老子之過歟?
第三十四章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
【御注】昔之得一者,即無極之初氣也。初氣者,大道理是也。以此氣而成天地,故天地得一以清寧。神乃乾坤之主宰,至精之氣,聚則為神,變則無形而有形,是 謂得一以靈。谷者,兩間人世也,天地虛其中而為谷,和氣盈於兩間,萬物生以其多之故,是謂盈也。萬物各得合應之氣,至精者方萌,謂之得一以生。王臣乘此天 地之精英而不偽,大道行焉,是謂天下貞。此云蓋謂教人務守大道不妄,乃君乃臣,乃士乃民,可為暢然。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高將恐蹶。
若天失此之氣理,將有裂壞。地失此,將有震動墜陷。神失此,將有不靈。谷失此,人世將無物。世間萬物失此,將不生而有滅。王臣失此,將無道而國亡。士君子失此,將傾覆尊貴也。
【原文】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御注】為仁人君子者,務尚謙卑為吉,所以又云王稱孤寡不穀,此三字俗呼,皆微小無德之名,王臣乃稱之,言其不自高也。小人誇己,可乎?所以俗云言吾惡者 是吾師,言吾善者是吾賊。故下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此二說皆諂諛之稱。君子當守道而不改,尤有稱之何?小人好之甚,入惡地也。
第三十五章
【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至大师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御注】道行則被萬物,物足用而道歸我。
反也其動字,既歸又將動也。王臣君子持身守道,未嘗時刻有忘。寧者,所以能成王臣君子者,為此道之用如是。世間萬物既有生,即有滅,理道自然,天地之綱紀 也。所謂生於有,有生於無是也。所以古聖人終世而行道,日夕而持之,不敢有慢。中等之人或行或不行,或行者聞人稱之則又行之。或不行,謂道隱功遲之故,是 云若存若亡。下等之人,不但不行,相與言道,早發笑焉。又有不審而不答焉。或有言不可行道者,君子與小人論道,小人若迷途者,與行道難甚。若退與之平道, 由梭行纇緯不抽。又云谷、辱、不足、偷、渝、無隅、至大师兄、希聲、無形數事,即前云善行無轍迹是也。守謙亦然。
【原文】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 益,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 益,天下希及之。
【御注】嗚呼!老子聖哉!何明道之極也。且云道隱無名,誠然。道本先天地之氣,人何見而不見,如善貸且成,當哉!失道之理,無所不益,萬物賴此而生,豈不 借資與人物焉?復云理道之幽微,又如是說。道乃先天地之一氣,以清升而為天,濁沉墜而為地,是為一生二。天地乃曰二儀,與先天地一氣並作是三。二儀既立, 四象昭昭,曰日月星辰是也。因有風雨霜露,四時成序,萬物生焉。又負陰而抱陽,物盛而歸源,屬陰,歸源而復出,是為抱陽。陽本剛,以陰貫之,則陰陽和。此 謂自一以生二,自二以生三,自三乃生萬物。以陰趨陽之道,皆以卑以就能成也。君子之習道如是乎。更逾以上古國王所稱孤寡不穀,此三字人人以為不貞之字,王 者乃取名之,是謂謙也。又以盛衰以比損益,云常道也。以三教字言,前二教字言可教者,後一教字云不得其死者,此是謂不教之徒有此。老子云吾教父何?父,道 理之本源,度之耳,非父親之父。言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無有者何?言道體至柔。至堅無間者何?金石之類,惟陰 陽能透,知無為之有益,為此是也。謂其柔軟不著形迹耳。道也,子教不言之教,尤甚精。不言者,道理不言而物化,教歟言歟?故所以無為之益。無為之益,是不 作為而有益。非不作為,大理無時而不運,言君子欲措安,無時不務道,雖不言,意已成矣。發則中節,如四序之交,時至而應物也。此道非大人君子,雖多言不可 教,故希及之。
第三十六章
【原文】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御注】噫!深哉意奧,愚人將以為老子不貴天爵乎?非也。其戒禁貪婪之徒,特以甚多二字,承其上文,又以二知字收之,再以長久示之,吾故比云。且國之大 職,王之下冢宰之官極位,若非天命,棄其此而愛王位,可乎?六卿非君命而讒居相位,可乎?以次序校之,諸職事皆然。言孰親孰多孰病?君子之親,日親於道, 多多於道。小人之病,病不務學道,貪非理之名,多藏貨物。其非理之名易奪,貨藏多而必恃,故厚亡。君子守有命之名,藏合得之物,是謂知足不辱,知止不危, 可以長久,云永不壞也。
第三十七章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御注】此云守道如守大器,謂吾有大瓊盃,常恐有失有壞,是故不壞即不敝。大盈言吾有諸物盛多,守之似乎少,必不過用,是謂其用不窮。其有直屈巧拙辯訥, 皆謙憂是也。此謙本有三,吾止以一直比之,餘皆同焉。謂吾心地本平生直實,又常常檢點日行事務,及所躁用處,莫不又有非仁人君子乎,本經如此而已。謂君子 持身守道堅如是。躁本奮動之貌,內帶蒸熱之勢,因此可以強寒,即躁勝寒。靜不動之貌,靜中含凉之勢,因此可以勝熱。此云無他,大概喻君子守道行道,當審而 果决勿躁,而勿豫也。清靜為天下正,此言理道之守甚嚴,謂君天下者既措安之後,當堅守其定規,勿妄為。妄為,或改前人之理道是也。改則亂,不改則天下平, 是謂正。
第三十八章
【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馬以糞車。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咎莫大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
【御注】明君賢臣在位立綱陳紀,夷來蠻貴貊賓,天下無争,是謂有道。慣戰之馬駕車以載糞,壯士化兵為農器,即却走馬以糞車。若君不守道而行邪道,雖牧放孳 生之馬,不得生於孳生處所,必生於戰場敵國郊境。即是戎馬生於郊。此有之乎?有之,何以見?君好非仁之勇而尚強,及非理慕他人之寶,則戎馬生焉。於斯之 時,罪之大禍之深,安能釋也哉?皆失守道不本仁也。因不足而致是,人君若能知足,則天下國家不乏用矣,何他求焉。
第三十九章
【原文】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至,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御注】不出戶知天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45/2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道德经河上公解》
下一篇: 《道德经唐玄宗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