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变易与孳乳中形音义的关系*
——以章太炎《文始》为例
文|朱乐川
【摘 要】变易与孳乳是汉字演变的两大规律,也是语源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对概念,章太炎在《文始》中利用变易与孳乳系联了大量的同源词,为我国语源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关于变易与孳乳的联系与区别,学术界讨论众多却又莫衷一是。本文尝试从章太炎《文始》中的实例出发,从变易与孳乳中最基本的形音义关系入手,从直观上加深我们对变易与孳乳的了解。
【关键词】变易 孳乳 形音义 关系
变易、孳乳是章太炎在《文始》中提出的两大条例,也是汉字变化发展的两大规律,这两大条例始终贯穿着《文始》的写作,对语源学的研究也产生了极为积极的作用。黄侃就这样评价变易、孳乳在《文始》中的地位:“若其书中要例,惟变易、孳乳二条。”(黄侃,1980:164)然而变易为何?孳乳为何?两者有何联系又有何区别?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其实可以从变易和孳乳中形音义的关系入手,因为形音义的变化是一切汉字(词汇)发展的基础,当然也对变易和孳乳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将从章太炎《文始》中的实例入手,分析变易与孳乳中形音义的关系,从直观上加深我们对变易与孳乳的了解。
1. 变易与孳乳
变易,较早见于《周礼·天官·外府》的郑玄注:“玄谓齎、资同耳。其字以齊、次为声,从贝变易。古字亦多或。”郑玄视“齎”“资”同字,后来成为了或体字。郑玄的判断是正确的。齎,本义为送给,《广雅·释诂四》:“齎,送也。”资,本义为货物、钱财的总称。《说文·贝部》:“资,货也。”货物、钱财可以积累亦可以赠送,《国语·越语上》:“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是为“积累”。《战国策·秦策四》:“王资臣万金而游。”是为“赠送”。可见在意义上,齎、资是相近的。在音上,两者上古皆为精纽脂部,故音同。另外在文献上亦有佐证,《周礼·春官·小祝》:“及葬,设道齎之奠,分祷五祀。”郑玄注:“杜子春云:‘齎,当为粢。道中祭也。汉仪:每街路辄祭。’玄谓齎犹送也。送道之奠,谓遣奠也。”粢即资,唯一不同即一为米、一为贝。这种原本为一字,后来成为了两字,两字的关系为或体,即《说文·序》中所言“改易殊体”。
孳乳,较早见于《说文·序》:“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孳、乳皆为繁衍之义。孳,《说文·子部》:“孳,汲汲生也。”《尚书·尧典》:“鸟兽孳尾。”孔传:“乳化曰孳,交接曰尾。”乳,《说文·部》:“乳,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广雅·释诂一》:“乳,生也。”“孳乳”用在文字学上表示的是在旧字的基础上出现了新字。
从字面上最为直接的比较,我们也能发现变易与孳乳的联系和区别,两者虽然都是讲文字的发展,但是变易的侧重点在于文字的变化(即“改易殊体”),孳乳的侧重点在于文字的出现(即“相益浸多”)。事实是否如此,我们来看看章太炎(1999:160)是怎么定义变易与孳乳的:
于是刺取《说文》独体,命以初文,其诸省变,及合体象形、指事,与声具而形残,若同体复重者,谓之准初文,都五百十字,集为四百五十七条。讨其类物,比起声均,音义相雠,谓之变易;(即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者。)义自音衍,谓之孳乳。(《文始·叙例》)
由此可知,章太炎认为“音义相雠”“改易殊体”为“变易”,这明显是从形音义三者的角度出发,字音、字义要相同(雠,同也),字形为或体①;认为“义自音衍”为“孳乳”,这明显是从音义结合的角度出发,原本同音的几个字因为时地的原因在意义上出现了分化,从而产生了新字。
基于章太炎对变易与孳乳的定义,我们可以把两者中形、音、义的关系制成表1。
章太炎的变易、孳乳理论中对形音义关系的概括是否确切,这是需要实例来进行证明的,下文对此将作详细论证。
2. 从变易、孳乳的单独用例看形音义的关系
我们知道变易、孳乳是章太炎语源学理论中的重中之重。正如黄侃(1980:164)在《声韵通例》中所言:“《文始》总集字学、音学之大成,譬之梵教,所谓最后了义。或者以为小学入门之书,斯失之矣。若其书中要例,惟变易、孳乳二条。”变易、孳乳的实质就是同一语源中各字形音义变化的规律,所以要想弄清变易与孳乳,首先就要弄清形音义三者在变易与孳乳中的关系。下面我们就在《文始》中举出实例,来研究在变易、孳乳中,形音义的关系。
从讨论的严谨性考虑,我们将变易与孳乳中形音义的关系分成两个部分进行讨论,一是单独用例,一是综合用例。所谓单独用例就是这一组同源词的关系只是变易或孳乳;所谓综合用例就是这一组同源词的关系既有变易又有孳乳。首先我们看形音义在变易与孳乳的单独用例中的关系。
2.1 单独用例中变易形音义的关系
(1)《说文》:“,跨步也,从反夂。从此。”案:读若过,音亦同。变易为过,度也。……对转寒则变易为,过也。(《文始一·阴声歌部甲》)
按:,上古溪纽歌部,本义为跨过。过,上古见纽歌部,本义为经过,《说文·辵部》:“过,度也。”《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上古溪纽元部,本义为经过。声纽上,溪、见皆为牙音;韵部上,歌、元对转(章太炎认为为泰歌类,“”为寒类,泰歌、寒阴阳相对,在《成均图》中为正对转)。三者音近、义近、形异。
(2)《说文》:“叉,手指相错也。从又象叉之形。”此合体指事也。近转变易为撮,三指撮也。(《文始一·阴声歌部甲》)
按:叉,上古初纽歌部,本义为手指相交错,后引申为用叉刺取东西,《正字通·又部》:“叉,取也。”撮,上古清纽月部,本义为用三个指头或爪子抓取。声纽上,初、清皆为齿音;韵部上,歌、月对转(章太炎认为叉为歌部,撮为泰部,歌泰二部同居,在《成均图》中为近转)。三者音近、义近、形异。
(3)《说文》:“巜,水流浍浍也。”变易为活,水流声,《诗》言“北流活活”。(《文始一·阴声泰部乙》)
按:巜,上古见纽月部,本义为田间的水沟。活,上古见纽月部,本义为水流声。巜之“田间水沟”义引申为“水流”义,再引申为“水流声”义。两者音同、义近、形异。
(4)《说文》:“丯,艸蔡也。象艸生之散乱也。”变易为薉,芜也。为蔡,艸也。本义为乱,亦即为艸。(《文始一·阴声泰部乙》)
按:丯,上古见纽月部,本义为草芥,《说文·丯部》:“丯,艸蔡也。”段注:“凡言艸芥,皆丯之假借也。芥行而丯废矣。”薉,上古影纽月部,本义为荒芜、杂草多。蔡,上古清纽月部,本义为野草,王筠《说文句读》:“《玉篇》:‘蔡,艸芥也。’”声纽上,章太炎把见归为深喉音、把影归为浅喉音,两者同类,而清为齿音,与见、影不能相转;韵部上,三者皆为月部(章太炎归为泰部)。三者韵部同,声纽丯、薉相近,蔡与其他不相近(可以视为音通),义近,形异。
(5)《说文》:“火,燬也。象形。”变易为,火也。为燬,火也。(《文始二·阴声脂部乙》)
按:火,上古晓纽微部(章太炎把微部归入队脂类),本义为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和焰。,上古晓纽微部,本义为火。燬,上古晓纽微部,本义为火。三者音同、义同、形异。
(6)《说文》:“夂,从后至也。象人两胫后有致之者。读若黹。”古音如氐,变易为氐,至也。(《文始二·阴声脂部乙》)
按:夂,上古端钮脂部,本义为从后至。氐,上古端母脂部,本义为至、抵达,此义后作“抵”。两者音同、义同、形异。
通过以上对《文始》中“变易”6条实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变易中形音义关系的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在形上,字形皆异;在音上,满足音同或音近(我们统一称作“音通”),其中音同3例(例3、5、6),音近3例(例1、2、4);在义上,义同或义近,其中义同2例(例5、6),义近4例(例1、2、3、4)。所以章太炎变易中提及“音同”与“义同”,实际反映更多的是音近与义通。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将形音义在变易的单独用例中的关系表示为表2。
2.2 单独用例中孳乳形音义的关系
(7)《说文》:“贝,海介虫也。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对转寒孳乳为贎,货也。旁转队孳乳为贲,饰也。(《文始一·阴声泰部乙》)
按:贝,上古帮纽月部(章太炎把贝归入歌泰类),本义为贝壳,后作为货币,故引申为货币义。贎,上古明纽元部(章太炎归入寒类),本义为货。贲,上古帮纽微部(章太炎归入脂队类),本义为文饰。三者音近(同为唇音,在《成均图》内贝、贎韵部正对转,贝、贲韵部近旁转)、义相通但明显有区别、形异。
(8)《释名》曰:“臂,裨也。在旁曰裨也。”臂即匕之变。孳乳为壁,垣也。(《文始二·阴声脂部乙》)
按:臂,上古帮母支部,本义胳膊。壁,上古帮母锡部,本义墙壁。两者音近(支、锡对转)、义有明显区别、形异。
(9)《说文》:“飞,鸟翥也。象形。”对转谆孳乳为奋,翚也。(《文始二·阴声脂部乙》)
按:飞,上古帮纽微部(章太炎归入队脂类),本义为鸟在空中拍翅的行为。奋,上古帮纽谆部,本义为高飞、疾飞。音上,声纽相同,韵部上队脂类和谆类正旁转。义上,两者有联系,但有所区别,前者为普通的飞,后者为高飞、疾飞。两者音近、义有区别、形异。
(10)《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孳乳为彣,㦽也。(《文始二·阳声谆部丙》)
按:文,上古明纽谆部,本义为(在肌肤上)刺画花纹。彣,上古明纽谆部,本义为错综驳杂的花纹或色彩。音上两者相同,义上两者有联系但有所区别,前者专指刺花纹或泛指各类花纹,而后者专指错综复杂的花纹。两者音同、义有区别、形义。
(11)《说文》:“圭,瑞玉也。以封诸侯。从重土。古文作珪。”……孳乳为规,有法度也。(《文始四·阴声支部甲》)
按:圭,上古见纽支部,本义为古代一种玉做的礼器,成长条形,上端三角形,下端正方形。规,上古见纽支部,本义为法度,后又引申为画圆的工具。音上两者相同,义上两者有联系但区别明显。两者音同、义有明显区别、形异。
(12)《说文》:“吕,脊骨也。象形。”……对转阳孳乳为冈,山脊也。(《文始五·阴声鱼部甲》)
按:吕,上古来纽鱼部,本义为脊骨。冈,上古见纽阳部,本义为山脊、山梁。声纽上两者差距较大,一为舌音、一为牙音(章太炎归为深喉音);韵部上鱼、阳“二部同居”为近转。义上两者有联系,皆指脊,但主要在于区别义上,前者专指人或动物的脊梁,后者专指山的脊梁。两者音有别、义有别、形异。
通过以上对《文始》中“孳乳”六条实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孳乳中形音义关系的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在形上,字形皆异;在音上,满足音同或近,其中有2例音同(例10、11),3例音近(例7、8、9),1例韵部近而声纽相差较大(例12);在义上,各例有联系但更多的表现在区别义上,有的是泛指和专指的区别(例9),有的是专指彼和专指此的区别(例7、8、10、11、12)。章太炎在分析孳乳中形音义的关系时认为形异,同时“义自音衍”。
综合以上所举数例,章太炎在“义”的归纳上出现了问题,我们发现成孳乳关系的数字在义上主要表现的是区别而不是相同,这一点章太炎不曾提及(没有提及不代表他不知道),而何九盈在《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修订本)中对此则有论及:“这些例子说明:属于‘变易’的同源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或相近,属于‘孳乳’的同源词往往所表示的概念已有区别,词义已由引申、分化为独立的词。”(何九盈,2008:583)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将形音义在孳乳的单独用例中的关系表示为表3。
这样,结合表2,我们就得出了《文始》中变易、孳乳中形音义的关系,详见表4。
3. 从变易、孳乳的综合用例看形音义的关系
表4是我们把《文始》中的变易和孳乳的分开来进行分析得出的形音义关系表,其实变易与孳乳就像转注与假借一样,是密不可分的。下面我们就把变易与孳乳放在一起研究,看看是否仍符合表四总结出的规律。我们以《文始》第一条“”作为研究对象:
《说文》:“,跨步也,从反夂。从此。”案:读若过,音亦同。变易为过,度也。跨训渡,与过训度同。训跨,即初文过字甚明。旁转鱼则为跨。所以跨谓之胯,股也。旁转支则为䞨,半步也。所以䞨谓之奎,两髀之间也。近转泰,则为越,度也;为,逾也。与于属之粤相系。在本部,又孳乳为,跨马也。古音如柯。以跨步故转为跨马。又孳乳为,举胫有渡也。以跨故转为渡。骑又孳乳为,马在軶中也。《诗》《书》有驾无骑,然骑②必先于驾。艸昧之初,但知跨马,舆轮已备,乃有驾御尔。骑又孳乳为,马落头也。其胯之衣则曰,胫衣也。变易为襗,绔也。奎之衣则曰,绔也。自歌对转入寒。
对转寒则变易为,过也。引申为过失,孳乳为,罪也。为,过也,与干相系。
鱼部之跨对转为阳,则孳乳为,方舟也。《诗》传曰:渡也。斻又孳乳为,小津也,一曰,以船渡也。胯之孳乳为绔,胫衣也。与于歌鱼旁转,其所孳乳多相应。
泰部之越、,又孳乳为,一曰:跳也。由度越义,越又孳乳为,疏也。《释诂》曰:阔,远也。阔又变易为奯,空大也。对转寒为宽,屋宽大也。蹶又孳乳为,蹠也;为䟠,轻足也;为,疾也;为,轻也。亦皆与粤相系。宽又孳乳为,宽闲心腹貌;为,愉也。(《文始一·阴声歌部甲》)
黄侃(1980:172)在《声韵通例》中将章太炎《文始》中“”组字变易与孳乳的过程制成如图1所示关系图③。
现在我们对“”组字的变易与孳乳进行综合分析,看看其与表4有何异同。
3.1 综合用例中变易形音义的关系
3.1.1 “—过—跨—胯—䞨—奎—越——”④组变易
,《文始》定其为初文,本义为跨过。《说文·夂部》:“,跨步也。”过,本义为经过,《说文·辵部》:“过,度也。”在语音上,上古溪纽歌部,过上古见纽歌部,韵部相同,溪、见同为牙音。意义上两者义近,一为“跨过”、一为“经过”,两字“义非有殊”(黄侃,1980:165)。黄侃视“”“过”为或体。
跨,本义为越过,《说文·足部》:“跨,渡也。”段注:“谓大其两股间,以有所越也。”在语音上,上古溪纽歌部,跨上古溪纽鱼部,歌、鱼在章太炎《成均图》中是次旁转。意义上两者同义。黄侃视“”“跨”为或体。
胯,本义为两大腿之间,《说文·肉部》:“胯,股也。”段注:“合两股言曰胯。”《广韵·麻韵》:“胯,两股间也。”另外,胯同“跨”,表示分开两腿坐或者骑。《字汇·肉部》:“胯,与跨同。”跨、胯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其实上古名动相因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名:命”,《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章太炎,2008:64)“名”字条有言:“或以为名与命同。”而“跨:胯”同源也与“名:命”同源的理据相同。黄侃视“”“胯”为或体。
䞨,本义为半步,《说文·走部》:“䞨,半步也。”䞨同“跬”,《玉篇·走部》:“䞨,半步也,举一足也。与跬同。”变易为䞨,在语音上,“”上古溪纽歌部,“䞨”上古溪纽支部,歌、支在章太炎《成均图》中是次旁转。意义相近,一为跨步、一为跨半步。黄侃视“”“䞨”为或体。
奎,本义为胯,《说文·大部》:“奎,两髀之间。”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两髀之间’者,《广雅》:‘胯,奎也。’”章太炎《新方言·释形体》(1999:94):“今吴越间皆谓两髀间为奎里。”奎与上例“䞨”的关系,即名词与动词的关系,黄侃(1980:166)亦言:“奎、䞨,亦一名一动,与胯、跨为一名一动同。”黄侃视“”“奎”为或体。
越,本义度过、跨过。《说文·走部》:“越,度也。”变易为越,在语音上,上古溪纽歌部,越上古疑纽月部(章太炎把月部归入歌泰类),、越,同为牙音(章太炎归为深喉音),同为歌泰类,为近转。意义上两者同义。黄侃视“”“越”为或体。
,本义逾越。《说文·辵部》:“,踰也。《易》曰:‘杂而不。’”又同“越”,赵宧光《说文长笺》:“越二字音声训义皆通。”黃侃视“”“”为或体。
,本义为经过,《说文·辵部》:“,过也。”段注:“本义此为经过之过。”变易为,在语音上,上古溪纽歌部,上古溪纽元部(章太炎把元部归入寒类),声纽相同,韵部歌泰、寒在《成均图》中为阴阳相对,属正旁转。两者意义相同。黄侃视“”“”为或体。
值得注意的是,黄侃把变易之例分为三:一为“字形小变”,二为“字形大变,而犹知其为同”,三为“字形既变,或同声,或声转,然皆两字,骤视之不知为同。”(黄侃,1980:6)经过对“—过—跨—胯—䞨—奎—越——”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组变易字符合黄侃提出的第三类变易字,即如同“囟、颠、顶、题”皆为“天”的变易一样,“过、跨、胯、䞨、奎、越、、”皆为“”的变易。“”组字在声纽上皆为牙音(章太炎认为是深喉音)、韵部上皆可相转,而且韵部都较近,在意义上相同或相近。
3.1.2 “绔—襗”组变易
绔,本义为裤套,《说文·糸部》:“绔,胫衣也。”段注:“今所谓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两胫。古之所谓绔,亦谓之褰,亦谓之襗。”襗,本义为套裤,《说文·衣部》:“襗,绔也。”段注:“绔者,胫衣也。”王筠《说文句读》:“《玉篇》:‘袴也’。袴即绔之俗体。他书未有以襗为绔者。”在意义上两字完全一致,皆为套裤。在语音上韵部相转,一为鱼部、一为铎部,鱼、铎对转,章太炎则把铎部(入声)归入鱼部(阴声),在《成均图》中同属于鱼类,声纽上差距较大,绔为溪纽、襗为定纽,一为牙音(深喉音)、一为舌音,在章太炎的《纽表》中很难相转。把“绔”“襗”视为或体,在意义上分析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音上其实是有问题的⑤。
3.1.3 “阔—奯—宽”组变易
阔,本义为疏远,《说文·门部》:“阔,疏也。”奯,本义为孔窍大,《说文·大部》:“奯,空大也。”王筠《说文句读》:“空音孔,谓孔窍大也。”宽,本义为房屋宽敞,《说文·宀部》:“宽,屋宽大也。”后引申为广阔、面积大。《玉篇·宀部》:“宽,大也。”在语音上,阔上古溪纽月部(章太炎把月归入歌泰类)、奯上古晓纽月部、宽上古溪纽元部(章太炎把元部归入寒类),声纽上溪(深喉音)、晓(浅喉音)为同类,韵部上歌泰、寒阴阳相对为正旁转。三者在意义上又相近。故可视为是变易字。
3.2 综合用例中孳乳形音义的关系
3.2.1 “—骑—徛”组孳乳
的本义为跨过,上面已有过分析。骑,本义为跨马、骑马,《说文·马部》:“骑,跨马也。”《段注》:“两髀跨马谓之骑,因之人在马上谓之骑。”徛,本义为放在水中用以过河的石头,一说渡桥,《尔雅·释宫》:“徛,石杠谓之徛。”郭璞注:“聚石水中,以为步渡彴也。或曰今之石桥。”《说文·彳部》:“徛,举胫有渡也。”可见,徛即跨水。本义跨过、骑本义跨马、徛本义跨水,三者在意义上有所联系但又有区别,指代一切跨的动作,骑专指跨马这个动作,徛专指跨水这个动作。在语音上,上古溪纽歌部、骑上古群纽歌部、徛上古见纽歌部,皆为牙音(深喉音)歌部。三者音近义通,是为孳乳。三者在意义上的区别用黄侃的话就是“义界通局有分”,这也是孳乳与变易最大的区别。
3.2.2 “骑—驾—”组孳乳
骑,本义为跨马、骑马,上文已作分析。驾,本义为把车套在马身上。《说文·马部》:“驾,马在軶中。”段注:“驾之言以车加于马也。”(羁),本义为马络头,《说文·网部》:“,马络头也。”后引申为约束、拘束,《汉书·司马迁传》:“僕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由之誉。”颜师古注:“不羁,言其才质高远,不可羁系也。”骑本义骑马、驾本义套马、(羁)本义指套马的工具,三者在义上有联系但区别是主要的,而这组字和“—骑—徛”组孳乳字在义上也是有联系,但区别却是主要的,“骑—驾—”组孳乳字其核义素⑥应当是“约束”,“—骑—徛”组孳乳字其核义素应当是“跨过”。在语音上,“骑”上古羣纽歌部、“驾”上古见纽歌部、“(羁)”上古见纽歌部,在声纽上三者皆为牙音(深喉音)、在韵部上皆为歌部(歌泰类)。三者音近义同,是为孳乳。
3.2.3 “跨—斻—㶇”组孳乳
跨,本义为越过,上文已有分析。斻,本义为方舟、两船相并。《说文·方部》:“斻,方舟也。《礼》:‘天子造舟,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船为渡水之工具,故引申为渡水。《后汉书·杜笃传》:“造舟于渭,北斻泾流。”李贤注:“斻,舟渡也。”㶇,本义为渡口、小津口,《说文·水部》:“㶇,水津也。”段注:“谓渡之小者也,非地大人众之所。”跨、斻、㶇三者在意义上有联系但区别是主要的,“跨”泛指一切越过、“斻”专指渡水、“㶇”专指渡水的渡口。在音上,“跨”上古溪纽鱼部、“斻”上古匣纽阳部、“㶇”上古匣纽阳部,声纽上溪、匣皆为喉音,鱼、阳对转(在《成均图》中鱼、阳阴阳相对,为正对转)三者音近义通,是为孳乳。
3.2.4 “胯—绔—褰”组孳乳
胯,本义为两大腿之间。绔,本义为套裤。胯、绔两字的本义在上文已作分析。褰,本义亦为套裤,《说文·衣部》:“褰,绔也。”在意义上,胯专指胯部,即两大腿之间;绔、褰同义,皆专指套裤。绔、褰、胯三者在意义上有联系,但区别是主要的。在语音上,胯上古溪纽鱼部、绔上古溪纽鱼部、褰上古溪纽元部(章太炎把元部归入寒类),三者声纽皆为溪纽,韵部上鱼类次旁转为歌泰类、再正对转为寒类,这样的通转符合《成均图》中“凡自旁转而成对转为次对转”的原则。三者音近义通,是为孳乳。
3.2.5 “越—蹶—阔”组孳乳
越,本义为度过、跨过,上文已作分析。蹶,跳也,《说文·足部》:“蹶,一曰跳也。”阔,本义为疏远,上文亦作过分析。三者在意义上是有联系,但是区别是主要的。越泛指一切度过的动作,蹶专指跳着度过这个动作,而阔表示度过这个动作完成后的结果,即变得(疏)远。在语音上,“越”上古疑纽月部(章太炎把月部归入歌泰类)、“蹶”上古见纽月部、“阔”上古溪纽月部,三者声纽皆为牙音(深喉音)、韵部皆为月部(歌泰类)。故三者音近义通,是为孳乳。
3.2.6 “蹶——䟠——”组孳乳
蹶,本义为跳,《说文·足部》:“蹶,一曰跳也。”,本义为跳跃貌,《说文·走部》:“,蹠也。”段注:“蹠,跳起也。足部曰:楚人谓跳跃曰蹠。”䟠,本义为一脚行,《说文·足部》:“䟠,轻也。”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轻,当作。昭二十六年《左传》:‘苑子刜林雍,断其足,而乘于他车以归。’杜云:‘,一足行。’”此动作相当于今江淮官话中的[kəʔ],表示单足跳。,本义为疾,《说文·辵部》:“,疾也。”同“适”,《正字通·辵部》:“,适本字。”,本义为轻扬,《说文·女部》:“,轻也。”《广雅·释诂三》:“,轻也。”王念孙《广雅疏证》:“之言越也。……《尔雅》:‘越,扬也。’是与越同义。”五者在意义上有联系但区别是主要的,“蹶”泛指一切跳,“”专指跳跃的样子,“䟠”专指一脚跳,“(适)”专指速度快(跳的速度比正常行走的速度要快),“”专指轻扬。在语音上,“蹶”上古见纽月部(章太炎把月部归入歌泰类)、“”上古见纽月部、“䟠”上古晓纽月部、“”上古见纽月部、“”上古疑纽月部,在声纽上五者皆为喉音(见、疑纽为深喉音,晓纽为浅喉音,深喉浅喉章太炎视为同类),在韵部上皆为月部(皆为歌泰类),所以义近。五者音近义通,是为孳乳。
3.2.7 “—䇂—愆”组孳乳
,本义为经过,上文已有分析。䇂,本义为罪过,《说文·䇂部》:“䇂,辠也。读若愆。”段注:“辠,犯法也。”愆,本义为超过,《说文·心部》:“愆,过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过者,越也;故引申为过差。”、䇂、愆为孳乳不是在字的本义上发生了孳乳,而是在字的引申义上发生了孳乳。“”本经过义引申出过失义,段注“”字条下云:“愆、㥶、諐为有过失之过,然其义相引申也,故《汉书·刘辅传》云:‘元首无失之。’”而愆的过失义亦由本义“超过”引申而来,《玉篇·心部》:“愆,过也。”《广韵·僊韵》:“愆,辠也。”这组孳乳字是有问题的,第一,它们在字义上的联系较为牵强,不是本义相互联系、而是引申义相互联系,而且它们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是本字与假借的关系,本来就没太大联系;第二,、愆两字本义也一样,引申义也一样,那与其说它们是孳乳关系不如说是变易关系。
3.2.8 “宽—愃—憪”组孳乳
宽,本义为房屋宽敞,上文已有分析,后引申为一切宽大,与“狭”相对,《玉篇·宀部》:“宽,大也。”《字汇·宀部》:“宽,广也。”愃,本义为心宽体胖之貌,《说文·心部》:“愃,宽娴心腹皃。”王筠《说文释例》:“宽闲心腹,犹云心广体胖。”憪,本义为愉悦。《说文·心部》:“憪,愉也。”段注:“愉者,即下文愉愉如也之愉,谓憺怕之乐也。”三者在意义上有联系但主要是在区别上,宽专指房屋宽敞,后泛指一切宽广;愃,专指心宽体胖貌;憪,专指心宽后愉悦貌。在音上,宽上古溪纽元部(章太炎把元部归入寒类)、愃上古心纽元部、憪上古匣纽元部,三者在声纽上有差距,溪、匣较近,皆为喉音,但心纽与溪、匣较远,一为齿音、一为喉音;韵部上,三者皆为元部(寒类),所以三者声有别而韵部相同。三者声远韵同义通,是为孳乳。
3.3 总结综合用例中变易与孳乳形音义的关系
通过研究《文始一》中“”字条的变易与孳乳,我们发现变易只有一种情况,就是:
A本义B本义
因为变易字在章太炎(及黄侃)看来是除了字形不一样外,音、义要保持一致,那义只能在字的本义上一致,而不能在引申义上一致,不然变易就会太多了,并与孳乳产生混淆,因为孳乳在义的关系上有三组情况:
第一组:A本义B本义
第二组:A本义B引申义
第三组:A引申义B引申义
在上文举的8例孳乳例中,最多的孳乳例是第一组,为6例:“—骑—徛”“骑—驾—”“胯—绔—褰”“越—蹶—阔”“蹶——䟠——”“宽—愃—憪”。第二组1例,为“跨—斻—㶇”,“斻”从本义“方舟”引申为“渡船”后才成为“跨”的孳乳字,“㶇”从本义“渡口”引申为“渡水”后才能成为“跨”的孳乳字。第三组1例,为“—愆”,“”的本义为经过,后来“经过”之“过”引申为“过失”之过,而“愆”本义为超过,后来“超过”之“过”引申为“过失”之“过”,这样“”“愆”才发生了孳乳。
通过实际的操作与分析,我们发现比起变易来,虽然孳乳会出现三种情况(本义到本义,本义到引申义,引申义到引申义),看上去比变易复杂得多(本义到本义),但其实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孳乳首先得符合音近的原則,同时在义上表现为互为孳乳的几个字意义有联系但区别是主要的,换句话说就是核义素是一样的,但类义素(范畴义素)是不一样的。而变易看上去只有一种情况的出现,但其实区分起来是比较困难的,首先得符合音近(最好是音同)的原则,另外要在互为变易的几个字的本义上进行分析,其实本义完全相同的字是很少的,总会有一些微别,如果牵强附会,那就会显得不严谨,这也是《文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对此问题何九盈(2008:583)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按照章太炎自己下的定义,看他对“变易”和“孳乳”的具体运用,有些例子也很难讲得通。如“永”变易为“羕”,这是对的,《说文》对二字的释义都是“水长也”(且不论永是否泳的本字)。变易为“渠”,这就概念不符,因为“永”与“渠”的意义并不“相雠”,变易为“坙”也不妥。《说文》:“坙,水脉也。”大抵谈孳乳易,谈变易难。
综上所述,变易与孳乳是新字产生、词义发展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和必然规律,它们既有同又有异。同在字音上要相同或相近,在字义上都有相同的成分;异在变易上最重要的是确定字义(本义)的相同,而在孳乳上最重要的是寻找字义的区别。互为变易的几个字往往是义同的,而互为孳乳的几个字往往在概念上已有了区别,并通过引申已形成了较为独立的词。我们觉得在较为理想的情况下表4可以改进成表5的形式。
当然表5是较为理想的情况,但是在实践中总会碰见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到时就不能按照表5的内容去一一对应了,只有通过严谨的分析,才能得到每一组变易、孳乳字中相应的形音义的关系。
作者简介
朱乐川,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汉语,章门学术史,朱希祖研究。曾参与《朱希祖日记》、《朱希祖先生年谱长编》的整理著作工作。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汉字学微刊
原载《汉字汉语研究》2021年第4期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黄佳怡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我知道你“在看”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28/31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历代崇道记 白话文翻译
下一篇: 太上老君亲传弟子尹喜,最后得道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