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堂宗旨

至人潜行:在水里不会窒息,在身边不会被发现,你觉得哪个对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至人潜行:在水里不会窒息,在身边不会被发现,你觉得哪个对

读书会的时候,经常会聊到一个词“境界”,境是一个空间的属性,界是一个空间的高低大小边缘部分。

一个人的境界和心有关,在于心的感知力,穿透力和包容性,境界并不是固定的,有可能会随一个人的所处的情景改变而改变。

比如我写东西,也只是自己喜欢,有没有人关注,和我的关系不是很大,每周都有几十人参加我的读书会,找我聊天,时间本身就有些紧张了,再发这些文章,唯一的理由是:我快乐,所以我分享。

列子里,有一段对话聊到至人的境界。

列子问关尹子,关尹,函谷关令尹喜,字公度,著书九篇,是老子的第一个弟子。

列子说,“至人潜行(潜水不会窒息)不空。”

至人,也就是真人,得道的人才是真人。前面说列子修炼九年,可以御风而行,有本领,有能力,可以飞,可以穿越,但不一定是得道高人,只是有功夫罢了。

至人潜行不空,潜行是什么?有解释说,他走过了你看不见就是潜行,说不定我们身边也有至人,在旁边走来走去,潜行是看不见,但不是空,他的确是有的。(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看不见的,如反物质、暗物质。)

到这个境界,“散而为气,聚而成形”一念之间身心都融化了,如光,如气,如果想让你看见,他就聚而成形。(这段说法参考《列子臆说》)

“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憟lì。”到火里也烧不了他,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憟,一切的危险都不动心。从山顶掉下来也不恐惧,这里,已经有些得道的境界了。

“请问何以至于此。”请问怎么样可以修炼到这个境界?列子问他的师爷。

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关尹子说,是纯气,至纯至真的气,靠的是保持纯和之气。这个气是什么样的,孟子有浩然之气,文天祥有正气歌,生命有一种境界,是通过气实现的。

“非智巧果敢之列。”绝非依靠聪明,投机取巧,也不是靠下决心。勇敢能做到的,有人想一鼓作气修道成功,这是不可能的。

“姬!鱼语女。”姬,就是居,鱼语女,鱼字古书和我们现在不同,因为古人做学问不随便改字,错了也不随便改,保留给后人研究,自己可以做“注”,就是把自己的理解写在旁边,以便于更好地传承作者的本意。鱼通“余”,就是:过来坐下,我告诉你。

“凡有貌像声色者,皆物也。”凡是有面貌、形象、声音、色彩的看得见的都是物,世界上一切东西都归于“物质”,我们现在的哲学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区分。

“物与物何以相远也?”物与物,天和地,人和狗,桌椅板凳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差别那么大?这些都是物质,形象,作用不同,但却都是“物”。就好像“三字经”里说“性相近,习相远”是什么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如此丰富呢?

“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是什么让他变得如此优越?是什么能让人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什么能让人悟到本体,理解“道”?先是色,先要了解,色是表面现象,佛家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把物与相的分别化掉,就能够到达。

“则物之造zuo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所有的物产生于无形无相的“道”,最后到达没有变化的“道”。从无到有,又回归于无 ,最后归无,无变化。从没有形象中来,到达没有变化,这个就是道。

“夫得是而穷之者。”如果得到它(明心见性)而穷之者,就是把它彻底研究清楚了。“焉得为正焉。”什么都阻挡不了,就不用求道了。

“彼将处乎不深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得道以后会怎么样呢?张湛说:他将停留在恰到好处的地方。南怀瑾老师说:他将处在无法测量的深度。严北溟说:他将把身体处于永远适宜的限度。“而藏乎无端之纪,”而把心神隐秘在循环无际的变化里。这是原本的意思。

“游乎万物之所终始。”让自己的神在无始无终的,无边无际的,圆满的,畅游在万物的本源里。到达这个境界的人,行住坐卧都合乎道,且自然而然。

“壹其性,养其气。”纯化他的本性,涵养他的元气。

“含其德。”保持他的德性。(个人注:功——在于人有功,德——在于己有德。)

“以通乎物之所造cao。”依靠这些通达自然。

上面读懂有些困难,总结一下,这一段讲的是,有些得道的人很神奇,为什么呢?他们靠的是保持纯和之气,不是依赖小聪明,投机取巧,不是果断、勇敢就是可以做到的。

来吧,坐,我告诉你,凡是有外貌,有声音,能看见的,都是物,人也是物,所以就是人物。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咋这么大呢?靠什么能让自己先达到至人境界,是一种认识罢了。

(认识、认知、看法),不要拘泥于外在的形象,要去找到不变的本质。

明白了,穷尽了,究竟了这些道理,就什么都不怕了,什么都不能阻碍他。

他会让自己做得恰到好处,把心神隐藏在无穷的变化里,(不管外界如何变,我自归然不动)纯化本性,涵养元气,保持德和,依靠这些“通乎物之所造”,活出真的自我。

“夫若是者。”修养到这里,达到了这种境界。

“其天守全。”天性完善,天命所赋的那个本是圆满的。

“其神无郤xi。”他的元神没有恐惧,也没有抗拒。程颖在《定性书》中说“无将迎,无内外。”

“物奚自入焉。”外物又从何处侵入呢?下面举个例子证明:

“夫醉者之坠于车也,虽疾不死。”这句话在医学和心理学上有用,喝醉酒的人,或者婴儿,熟睡的人,如果从车上掉下来,虽疾不死。疾代表快,忽然跌下来,不会死。

“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虽然骨节身体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但所受的伤害却很小,不会死。为什么呢?

“其神全也。”因为他酒醉了没有动念。一般人跌下来,身体怕摔倒,一紧张,肢体僵硬,肯定重伤。小时候从房顶上往下跳,跌下来,像皮球一样滚一下,身体放松,一般都没事,这是力学,还有小孩子跌倒趴在地上,小时候家里人要“叫魂”孩子在地上一声不响,在没有哭出来以前不要动他,等他哭了,一口气转过来了,再抱。如果一跌倒就抱起来,内部会受伤,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这是“神全”的道理,所以酒醉,睡着,婴儿,这一类,迷迷糊糊,没有抗拒,“其神全也”摔不死的。

“乘亦弗知也,坠亦弗知也。”坐车上摔下来都不知道。

“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出了车祸也不知道。万一被火车碾死了,真死了也不知道。死生惊惧,这些念头都没有。

“是故遌wu物而不慑(慴)”(慴zhè。所以与万物遭遇没有恐惧,没有恐惧是很难的。

“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你想想看,一个人酒喝醉了,就有这样大的本事。

“圣人藏于天,故物莫之能伤也。”更何况这个人是得了道的呢?当然伤不了他。

中国文化里面有几个字,“天、道、性、有、无”理解靠心。心理解到哪里,定在哪里境界就在哪里,真正得道的人,境界是身心已经空了。

“故物莫之能伤也”所以外物伤不了他。什么是真正的定力,心定,定的心理空间范围,也就是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承受能力,一个人的逍遥自由空间,下面是一段关于列子的定力的故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28/30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