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道无作,以道应世者,是事非道。道无方,以道寓物者,是物非道。圣人竟不能出道以示人。
关尹子说:大道是不会主动去创造任何事物,人们遵循大道去处理世务的行为,只能算是具体的事情而不是整个大道。道没有空间存在感,人们用道解读物体,这也只能是物体而不是大道的全部。圣人最终也不能向世人展现出自己的大道。
夺天下之智曰:如钟钟然,如钟鼓然,圣人之言则然。如车车然,如车舟然,圣人之行则然。惟莫能名,所以退天下之言;惟莫能知,所以夺天下之智。
关尹子说:如同敲钟发出的声音一样,也如同钟鼓齐鸣发出的声音一样,圣人所讲的话就如同这些声音一样。如同驾车行走一样,也如同车辆船只一起行走一样,圣人的行为就是如此。正因为无法给大道一个准确名称,因此不能用天下任何一种语言准确描述它;正因为大道无法确切认知,所以用天下任何智慧也无法将其认识清楚。
曰:蝍蛆食蛇,蛇食蛙,蛙食蝍蛆,互相食也。圣人之言亦然,言有无之弊,又言非有非无之弊,又言去非有非无之弊。言之如引锯然,惟善圣者不留一言。
关尹子说:蜈蚣吞食蛇,蛇吞食青蛙,青蛙吞食蜈蚣,它们互相吞食。圣人讲话也是这样,他们既讲了“有”与“无”存在的弊端,又讲了没有“有”与没有“无”的弊端,还讲了去除“没有有”与“没有无”的弊端。这些圣人讲话就像拉锯子那样来来回回两边跑,只有那些最杰出的圣人不讲一句话。
圣人如龙、如水曰:若龙若蛟,若蛇若龟,若鱼若蛤,龙皆能之。蛟,蛟而已,不能为龙,亦不能为蛇为龟为鱼为蛤。圣人龙之,贤人蛟之。
关尹子说:像龙、蛟、蛇、龟、鱼、蛤等,龙都能够变化成这些动物。而蛟就只能是蛟,不能化形为龙,也不能变化成蛇、龟、鱼、蛤等。圣人就像龙一样,而贤人则像蛟一样。
曰:在己无居,形物自着;其动至大师兄,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芒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尝随人。
关尹子说:圣人从不固执于一端,人们自然而然地归附于圣人;圣人的行动起来如同水流一样顺其自然,安静下来如同镜子一样晶莹剔透,对待外物就像回音一样有求必应。圣人茫茫然就好像一无所有,寂静清澈就如同一汪清水;圣人懂得与万物保持混同就能和谐相处,明白有得就必有失;圣人从来不抢占别人的前面,而总是跟随在别人的后面。
曰:浑乎洋乎游太初乎,时金己,时玉己,时粪己,时土己,时翔物,时逐物,时山物,时渊物,端乎权乎狂乎愚乎。
关尹子说:圣人混混沌沌、心胸宽广,就好像游荡在宇宙最原始的境界中。圣人有时像一块黄金,有时像一块宝玉;有时像一堆肮脏的粪便,有时像一片尘土;有时像一只飞翔的鸟,有时像一头奔跑的野兽;有时像山中的事物,有时像深渊里的东西;有时刚正不阿,有时灵活多变,有时似乎疯疯癫癫,有时似乎愚昧无知。
莫不中道曰: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则声凄凄然;有思心,则声迟迟然;有怨心,则声回回然;有慕心,则声裴裴然。所以悲、思、怨、慕者,非手、非竹、非丝、非桐;得之心,符之手;得之手,符之物。人之有道者,莫不中道。
关尹子说:那些善于弹琴的人,心中有悲伤,那么琴声就会显得凄惨悲凉;心里有所思念,那么琴声就会显得迟缓忧伤;心中有怨恨,那么琴声就显得激昂愤怒;心中有所仰慕,那么琴声就会显得缠绵依恋。之所以琴声能表达出悲伤、思念、怨恨、仰慕的情绪,并不是弹琴的手、也不是琴上的竹片、丝弦、桐木;而是心里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就会表现在弹琴的手上;情感出现在手上,就会表现在乐器的声音上。因此那些掌握了大道的圣人,其一言一行没有不符合大道的。
圣人浑之曰:圣人以有言、有为、有思者,所以同乎人;以未尝言、未尝为、未尝思者,所以异乎人。
关尹子说:圣人因为有具体的言论、行为、思想,所以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一样;而圣人具有不可言说、无法变现、难以思议的大道,所以圣人又与普通人大不相同。
曰:利害心愈明,则亲不睦;贤愚心愈明,则友不交;是非心愈明,则事不成,好丑心愈明,则物不契。是以圣人浑之。
关尹子说:分辨利与害的心越是明确,亲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越发不和睦;界定贤良与愚笨的心越是明确,朋友之间的交情就越发难维系;区分正确与错误的心越是明确,事情就越发难以办成;界定美好与丑恶的心越是明晰,万物之间或人与人之间就会越发不和谐。因此圣人对这些不会加以区分。
曰:世之愚拙者妄援,圣人之愚拙自解。殊不知圣人时愚时明,时拙时巧。
关尹子说:世人在感到自己愚笨时,就随意找人援助;而圣人在感到自己愚笨时,则会自己想办法解决。人们不知道就连圣人也有愚蠢、有时聪明,有时笨拙、有时巧妙。
反迹而合道曰:以圣师圣者,贤人;以贤师圣者,圣人。盖以圣师圣者,徇迹而忘道;以贤师圣者,反迹而合道。
关尹子说:把圣人当作圣人去效仿,自己最多只能成为贤人;如果把圣人当作贤人去效仿,自己反而可能成为圣人。因为如果把圣人当作圣人来效仿,就会处处遵循对方的行事方式而忘记了大道本身;如果把圣人当作贤人来效仿,就不会处处模仿对方的行事方式,这样反而会更符合大道本身。
曰:贤人趋上而不见下,众人趋下而不见上,圣人通乎上下,惟其宜之,岂曰离贤人众人,别有圣人也哉。
关尹子说:贤人追求高深的品德、知识而忽略了普通的品德、知识;一般人追求普通的品德、知识而忽略了高深的品德、知识;而圣人却能够兼顾两者,只有圣人能够把高深与普通的品德、知识都融会贯通。难道说能够脱离贤人与一般人的品德、知识,在别处另外找到专门的圣人品德、知识吗?
圣人制言行曰:天下之理,夫者倡,妇者随;牡者驰,牝者逐;雄者鸣,雌者应。是以圣人制言行,而贤人拘之。
关尹子说:天下的道理就是:丈夫倡导,妻子响应;雄性野兽在前面奔跑,雌性的野兽在后面跟随;雄性的鸟鸣叫,雌性的鸟回应。所以圣人制定了言行的原则,而贤人就会遵循这些原则。
曰:圣人道虽虎变,事则鳖行;道虽丝纷,事则棋布。
关尹子说:圣人在修习大道的时候虽然像猛虎一样勇于进取,但在做事情时却像鳖鱼行走那样小心翼翼;大道的内容虽然纷繁复杂,但在做事情的时候却要像下棋那样布局严谨有序。
能贵万物曰:所谓圣人之道者,胡然孑孑尔,胡然彻彻尔,胡然堂堂尔,胡然臧臧尔。惟其能遍偶万物,而无一物能偶之,故能贵万物。
关尹子说:所说的圣人之道,为什么会如此独立特别呢?为什么会如此通透明澈呢?为什么会如此伟岸高大呢?为什么会如此的庄严美好呢?正是因为大道能够普遍的应对、养育万物,而没有一种事物能够应对、养育大道,所以大道要比万物高贵。
曰:云之卷舒,禽之飞翔,皆在虚空中,所以变化不穷,圣人之道则然。
关尹子说:云彩的折叠与舒展,鸟类的飞翔,都在天空之中,所以它们能够变化无穷,圣人的大道也是如此的。
结语本篇对圣人,即得道之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而说明圣人就是道的一种体现。文中对圣人的描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圣人对待万物的态度是,不出于自身的好恶,而是依据万物各自的特性给予相应的评价与安排;二,圣人能够做到无我,从而无私的对待万事万物;三,圣人善于效法自然,能与自然保持一致并和谐相处;四,圣人不标新立异,从不脱离普通平凡的万物;另外,圣人还懂得灵活变通、顺物而应,圣人行事小心而有序等。
《极篇》阐述了这样的一个思想:道寓于万物之中,又高于万物;道不脱离普通万物,也不摒弃高贵的事物,道不执着于一端!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ddjy_28/30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