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徹(柱彻),◆古代占卜灼龜甲所現的直貫裂紋。據之以定吉凶。○《史記‧龜策列傳》:“命曰柱徹。卜病不死。繫者出。行者行。來者來。(而)市買不得。憂者毋憂。追亡人不得。”
周徹(周彻),◆[周]代的賦稅法。○[清][林頤山]《經述‧釋井田一》:“[鄭]君《匠人》注以為[夏]用貢法,[殷]用助法,[周]徹即通用[夏]貢[殷]助法。”
照徹(照彻),◆1.透明晶瑩。○[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景林寺》:“又有仙人桃,其色赤,表裏照徹,得霜即熟。”○[宋][張耒]《大禮慶成賦》:“潢流汪洋,碧玉照徹。”◆2.猶照亮。謂使光明透過黑暗而遍照。○[巴金]《雨》三:“他們有什麼力來照徹這個黑暗世界呢?”
昭徹(昭彻),◆明徹;清亮。○[宋][曾鞏]《進太祖皇帝總序狀》:“將無以使列聖巍巍之偉跡焜燿昭徹,布在方策。”○[元][劉壎]《隱居通議‧文章五》:“使幽明同一昭徹,聖凡同一歸向。”○[明][李贄]《禮誦藥師經畢告文》:“經聲昭徹,佛力隨施。”
章徹(章彻),◆顯著;廣泛流傳。○《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若艱難其身,以險危大人,而有名章徹,攻難之士,將奔走之。”○[漢]徐幹《中論‧審大臣》:“故君子不遇其時,則不如流俗之士聲名章徹也。”
贊徹(赞彻),◆指古代祭祀完畢,小祝幫助大祝撤去祭器。
遠徹(远彻),◆謂響徹遠方。○《水滸後傳》第二十回:“林子裏一座大寺,殿閣嵯峨,鐘聲遠徹。”
業徹(业彻),◆謂罪孽深重。○[元][白樸]《墻頭馬上》第三摺:“有鸞膠難續玉簪折,則他這夫妻兒女兩離別,總是我業徹,也強如參辰日月不交接。”
虛徹(虚彻),◆空明澄徹。○[宋][曾鞏]《八月二十九日小飲》詩:“群山翠相抱,塵靄如洗濯;川源亦虛徹,派別歸眾壑。”○[宋][曾鞏]《北渚亭》詩:“四楹虛徹地無鄰,斷送孤高與使君;午夜坐臨滄海日,半天吟看[泰山]雲。”
秀徹(秀彻),◆清秀明達。○《晉書‧王戎傳》:“[戎]幼而穎悟,神彩秀徹。”○[元][劉祁]《歸潛志》卷一:“﹝[慶之]﹞狀貌白晰,丰神秀徹如仙人。”
響徹雲際(响彻云际),◆見“響徹雲霄”。
響徹雲表(响彻云表),◆見“響徹雲霄”。
悟徹(悟彻),◆亦作“悟澈”。◆佛教謂破迷妄、開真智。亦指覺悟得透徹、徹底。○《紅樓夢》第二二回:“[黛玉]又道:‘……我還續兩句云:無立足境,方是乾凈。’[寶釵]道:‘實在這方悟徹。’”○《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何玉鳳]立地回心,一點靈犀悟澈,那[安龍媒]良緣有定。”○[魯迅]《書信集‧致黎烈文》:“昔者屢受此苦,今已悟澈而決不作此事矣。”
聞徹(闻彻),◆謂聞名四方。○[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此婦養姑十餘年,以孝聞徹。”
通天徹地(通天彻地),◆1.形容本領十分高強。○[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摺:“總饒你便通天徹地的郎君,也不彀三朝五日遭瘟。”○《水滸傳》第五二回:“正是要除起霧興雲法,須請通天徹地人。”○《東周列國志》第八七回:“其人通天徹地,有幾家學問,人不能及。”◆2.從天到地,到處。○《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花關索下西川傳(續集)》:“平地火焰高三丈,照得通天徹地明。”◆补证条目■亦作“通天攝地”。形容本领十分高强。○金马钰《巫山一段云》词:“唯有靈童放耍,來往恣情游冶。通天徹地月明中,顯現至真功。”○《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公侯》:“那知汪知縣因扳翻了個有名富豪……陞爲給事之職,他已居當道,盧柟總有通天攝地的神通,也没人敢翻他招案。”
通上徹下(通上彻下),◆1.謂從天到地。○《朱子語類》卷七三:“‘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天地是舉其大體而言,鬼神是舉其中運動變化者,通上徹下而言。”◆2.從上到下。指所有的人。○《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七八回:“元帥從厚款待番王及王左右,取過袍笏、冠帶、靴襪之類,通上徹下,回敬一周。”
通前徹後(通前彻后),◆從開頭到結尾。全部,整個。○[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經四》:“大凡讀書須要通前徹後看,故得聖人之意。”○《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如今說書的‘從旁指點[桃源]路,引得漁郎來問津’,算通前徹後交待明白了,然後這再言歸正傳。”亦作“通前至後”、“通前澈後”。○《平妖傳》第十一回:“先從左壁上起,將手捻定,通前至後,凡有字處,次等拂過,共一十三張。”○《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祇要這等通前澈後一算,就知道這書不是脫岔露空了。”
通徹(通彻),◆亦作“通澈”。◆1.通曉;明白。○《管子‧明法解》:“人臣之力,能鬲君臣之閒而使美惡之情不揚,聞禍福之事不通徹。”○《魏書‧元順傳》:“初書[王羲之]《小學篇》數千言,晝夜誦之,旬有五日,一皆通徹。”○《儒林外史》第四七回:“後來經史子集之書,無一樣不曾熟讀,無一樣不講究,無一樣不通徹。”○[清][惲敬]《<靖節集>書後二》:“其詩清微通澈,雄厲奮發,如其人,如其人焉。”◆2.通侯。○《文選‧沈約<奏彈王源>》:“[源]頻叨諸府戎禁,豫班通徹。”○[張銑]注:“通徹,通侯也。○[源]預列此官。”參見“通侯”。◆补证条目■通晓;明白。○周作人《妇女问题与东方文明等》:“因为我觉得中国妇女运动之不发达实由于女子之缺少自觉,而其原因又在于思想之不通彻,故思想改革实为现今最应重视的一件事。”
損徹(损彻),◆亦作“損撤”。◆猶言節省。○《後漢書‧安帝紀論》:“[孝安]雖稱尊享御,而權歸[鄧氏],至乃損徹膳服,克念政道。”○《陳書‧宣帝紀》:“雉頭之服既焚,弋綈之衣方襲,損撤之制,前自朕躬,草偃風行,冀以變俗。”○《南史‧袁顗傳》:“都下兩宅未成,方應經理,不可損徹。”
說徹(说彻),◆從頭到尾說完。○《清平山堂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話本說徹,權作散場。”
疏徹(疏彻),◆1.通徹。○[三國][魏][嵇康]《答<難養生論>》:“貞香難歇,和氣光盈。澡雪五藏,疏徹開明。”◆2.引申為豁達。○[明][張敬修]《文忠公行實》:“警敏疏徹,博聞強識。”
省徹(省彻),◆裁減。徹,通“撤”。○《世說新語‧方正》“[高貴鄉公]薨”[劉孝標]注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自[曹芳]事後,[魏]人省徹宿衛,無復鎧甲,諸門戎兵,老弱而已。”
申徹(申彻),◆詳盡上報。○《北史‧李彪傳》:“因緣此事,臣遂心疑有濫。知其威虐。猶謂益多損少,故不以申徹,實失為臣知無不聞之義。”
清徹(清彻),◆1.清靜明朗。○《世說新語‧言語》“[溫]曰:[嶠]雖不敏”[劉孝標]注[晉][虞預]《晉書》:“[嶠]字[太真],[太原][祁]人,少標俊清徹,英穎顯名。”○《南史‧張融傳》:“[融]形貌短醜,精神清徹。”○《書‧洪範》“視曰明”[唐][孔穎達]疏:“視必明於善惡,故必清徹而審察也。”○[明][李東陽]《嘉禾姜封君哀辭》:“﹝[嘉禾]﹞內秉剛毅,外鑒清徹。”◆2.清而透明。○[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湍水》:“水甚清徹。”○[葉聖陶]《倪煥之》四:“他看[煥之]有一雙敏銳而清徹的眼睛。”◆3.清脆;清晰。多形容音響。○[唐][馮贄]《雲仙雜記‧造笙》:“遇吹時,飛沙於中激揚,聲愈清徹。”○[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名臣》:“凡人耳有靈響……其後聽於靜中,若鈴聲遠聞,耆年之後,愈覺清徹。”○[魯迅]《彷徨‧高老夫子》:“只有打出來的骨牌拍在紫檀桌面上的聲音,在初夜的寂靜中清徹地作響。”◆补证条目■清而透明。○《普曜经·四出观品》:“心如蓮華悉無所著,亦如明珠六通清徹,無一蔽礙。”○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公與朝士共飲酒,舉瑠璃盌謂伯仁曰:‘此盌腹殊空,謂之寶器,何邪?’答曰:‘此盌英英,誠爲清徹,所以爲寶耳!’”
平徹(平彻),◆1.謂詞氣平和而說理透徹。○《文選‧陸機<文賦>》:“奏平徹以閑雅,說煒曄而譎誑。”○[李周翰]注:“奏事帝庭,所以陳敘情理,故和平其詞,通徹其意,雍容閑雅,此焉可觀。”○[章炳麟]《論式》:“然[王充]於[漢]獨稱[谷永],[谷永]之奏,猶似質不及文,而獨為後世宗,總之不離平徹者近是。”◆2.猶言常軌。○[唐][劉肅]《大唐新語‧厘革》:“[開元]中,[裴光庭]為吏部,始循資格以一賢愚,遵平徹者喜其循常,負材用者受其抑屈。”
明徹(明彻),◆1.清楚;明晰。○[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七》:“旁達兩門,上通一竅,更為明徹,此其前勝也。”○[巴金]《雨》三:“我的心很明徹,就仿佛她站在我面前對我說話一般。”◆2.明亮而清澈。○[沙汀]《記賀龍》二:“他那明徹的眼睛裏略略浮上一層憂鬱。”○[曹靖華]《飛花集‧艷艷紅豆寄相思》:“這兒的空氣,竟如此清新、明徹。”◆补证条目■明亮而清澈。○《普曜经·坐树下观犁品》:“〔佛〕其身威神光,明徹普遍照,若見莫不悦,因是得濟度。”
亮徹(亮彻),◆指聲音響亮清脆。○[明][蔣一葵]《長安客話‧鬥促織》:“又一種亦微類促織,而韻致悠揚,如金玉中出,溫和亮徹,令人氣平,京師人謂之金鐘兒。”
連明徹夜(连明彻夜),◆見“連明連夜”。
連更徹夜(连更彻夜),◆見“連更曉夜”。
了徹(了彻),◆1.瞭悟,見心明性。○[元][劉壎]《隱居通議‧駢儷三》引[宋][聶子述]《上梁文》:“尻輪神馬,遍從塵外遨遊;心印法燈,盡向眼前了徹。”◆2.明白。○[清][周亮工]《書影》卷四:“予謂二公之言,尚落擬議,不若廋辭之當下了徹也。”
朗徹(朗彻),◆1.明白透徹。○[晉][葛洪]《抱樸子‧正郭》:“[林宗]拔萃翹特,鑒識朗徹,方之常人所議固多,引之上及,實復未足也。”○[元][劉壎]《隱居通議‧理學二》:“其辨《西銘》,平易朗徹,見者蘇醒。”○[清][心青]《女界文明燈彈詞‧茶會》:“旨酒嘉肴緩緩呈,言詞朗徹旨溫存,光明心緒無渣滓,碧海青天表素心。”◆2.明凈。○[晉][湛方生]《諸人共講<老子>詩》:“鑒之誠水鏡,塵穢皆朗徹。”○[明][陳第]《歲暮客居》詩:“晨起臨北窗,連陰未朗徹。”◆3.指清秀。○[清][蒲松齡]《聊齋志异‧于去惡》:“八九歲,眉目朗徹,宛然一[子晉]矣。”◆4.爽朗通脫。○《晉書‧樂廣傳》:“向見[廣]神姿朗徹,當為名士。”
決徹(决彻),◆洞曉,徹悟。○《景德傳燈錄‧令尊禪師》:“夫沙門應決徹死生,玄通佛理,若乃孜孜卷軸,役役拘文,悉數海沙,徒勞片心。”
救人救徹,救火救滅(救人救彻,救火救灭),◆比喻幫助人要幫到底,不能半途而廢。○《兒女英雄傳》第十回:“如此一轉移間就打算個護送他們的法兒也還不難,自己也算‘救人救徹、救火救滅’,不枉費這番心力。”
鏡徹(镜彻),◆清晰透闢。○[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八章:“在彼力學三藏九部,大小數論,皆思入淵微,無不鏡徹。”
警徹(警彻),◆敏悟通達。○[三國][魏][劉劭]《人物志‧材理》:“質性警徹,權略機捷,能理煩速,事理之家也。”○[明][趙南星]《答顧沖庵書》:“[密雲][王觀察]者,[星]之石交,忠赤清方,沈毅警徹,可肩鴻鉅,幸明公薦拔之。”
結徹(结彻),◆見“結轍”。
鑑徹(鉴彻),◆亦作“鑒徹”。◆猶洞照。用作敬詞。○[唐][杜甫]《秋日荊南送石首薛明府辭滿告別奉寄薛尚書頌德敘懷斐然之作三十韻》:“鑑徹勞懸鏡,荒蕪已荷鋤。”一本作“鑑澈”。
減徹(减彻),◆猶裁減。○《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每聞人飢,或達旦不寐,而躬自減徹,以救災厄。”◆补证条目■犹裁减。○《晋书·孔严传》:“左右多困乏,故有所賜,今通斷之。又廚膳宜有減徹,思詳具聞。”○《魏书·辛雄传》:“今若少遣軍,則力不能制賊;多遣,則減徹防衛,根本虚弱。脱不如意,便大挫威名。”
壞徹(坏彻),◆拆毀;拆除。○《漢書‧王莽傳下》:“壞徹城西苑中[建章]……[儲元宮]及[平樂]、[當路]、[陽祿館],凡十餘所,取其材瓦,以起九廟。”
貴徹,◆显贵而通达。○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王孝伯問謝公:‘林公何如右軍?’謝曰:‘右軍勝林公,林公在司州前亦貴徹。’”
光明洞徹(光明洞彻),◆明亮通透。○[晉][葛洪]《抱樸子‧仙藥》:“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青者如翠羽,黃者如紫金,而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宋][蘇軾]《東坡志林‧讀壇經》:“見性雖存,眼根不具,則不能見,若能安養其根,不為物障,常使光明洞徹,見性乃全。”
貫徹(贯彻),◆亦作“貫澈”。◆1.穿透。○[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縛喝國》:“其夜夢見[毘沙門天]曰:‘汝有何力,敢壞伽藍?’因以長戟,貫徹胸背。”○[瞿秋白]《文藝雜著‧失題》:“那貫徹金石的靈光,牠唯一的屏蔽,便是前思後想。”◆2.透徹地理解。○[宋][邵博]《聞見後錄》卷二一:“豈當學聖人作《春秋》,隱奧微婉……經千餘年,而學者至今終不能貫徹曉了。”○[明][方孝孺]《答林子山書》:“茲辱書,展誦徐繹,自旦至午,不能貫徹大旨。”○[清][方苞]《答程起生書》:“乃知卦爻之辭,皆有確乎不可易者,特後儒之心知弗能貫徹焉耳。”◆3.貫通。○[元][劉因]《宣化堂記》:“盤亙天地,貫徹古今。”◆4.謂徹底地實現或體現某種意圖、精神等。○[蔡鍔]《輓黃興聯》:“以勇健開國,而寧靜持身,貫徹實行,是能創作一生者。”○[葉聖陶]《抗爭》二:“我們要用所有的力量來貫徹它,決不讓它漸漸消散,終於沒有。”
貢徹(贡彻),◆貢、徹分別為[夏][周]的田稅制度,後因以“貢徹”指賦稅。○[章炳麟]《訄書‧定版籍》:“夫不稼者不得有尺寸耕土,故貢徹不設,不勞收受而田自均。”
格天徹地(格天彻地),◆感天動地。○[清][冒襄]《影梅庵憶語》卷二:“此種精誠,格天徹地,嘔血剖心,能與[龍比]並忠,[曾][閔]齊孝。”
高徹(高彻),◆超凡脫俗,奇特明秀。○[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上》:“[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外物。’”[劉孝標]注引《名士傳》:“[夷甫]天形奇特,明秀若神。”○[梁啟超]《論學術之勢力左右世界》:“其﹝[托爾斯泰]﹞所著書,大率皆小說,思想高徹,文筆豪宕。”
感徹(感彻),◆猶感通。○《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自謂感徹天地,當蒙福祚。”○[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今郡太守內省責己,自曝中庭,使[輔]謝罪,為民祈福,精誠懇到,未有感徹。”○《魏書‧禮志三》:“王者之尊,躬行一日,固可以感徹上靈,貫被幽顯。”
分徹(分彻),◆分撥,調撥。○《晉書‧忠王尚之傳》:“後符下西府,令出勇力二千人。○[尚之]不與,曰:‘西藩濱接荒餘,寇虜無常,兵止數千,不足戍衛,無復可分徹者。’”
廢徹(废彻),◆1.猶廢去。○《詩‧小雅‧楚茨》:“諸宰君婦,廢徹不遲。”○[鄭玄]箋:“廢,去也。”○[馬瑞辰]通釋:“《廣雅‧釋詁》:‘發,去也。’‘廢’與‘發’聲近義同,故訓‘去’。”◆2.損毀。○《漢書‧元后傳》:“既至,見[孝元廟]廢徹塗地。”
發徹(发彻),◆見“發撤”。
洞徹(洞彻),◆亦作“洞澈”。◆1.透明,清澈。○[南朝][梁][沈約]《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游好》詩:“洞徹隨清淺,皎鏡無冬春。”○[唐][歐陽詹]《智達上人水精念珠歌》:“良工磨拭成貫珠,泓澄洞澈看如無。”○[元][劉壎]《隱居通議‧論悟一》:“一日師令往某處,正雪中,既寒且饑,因結屨忽有悟,則見天地萬物,洪纖曲直,如清淨琉璃,無不洞徹。”○[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海澄公]家有一三足蟾,可為扇墜,視之如精金鎔液,洞澈空明,為希有之寶。”◆2.十分明亮。○《漢武故事》:“扇屏悉以白琉璃作之,光照洞徹,以白珠為簾,玳瑁押之。”○[宋][蘇軾]《佛心鑒偈》:“[軾]第三子[過]蓄烏銅鑑,圜徑數寸,光明洞澈。”○[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鞏仙》:“道士展其袖……[尚]窺之,中大如屋。伏身入,則光明洞徹,寬若廳堂。”◆3.虛空貌;通敞貌。○[三國][魏][阮籍]《首陽山賦》:“下崎嶇而無薄兮,上洞徹而無依。”○[宋][葉適]《林正仲墓志銘》:“[元章]新造廣宅,東望海,西挹[三港]諸山,曲樓重坐,門牖洞徹。”○[明][李東陽]《楚觀樓記》:“蓋耳目之所在,必虛空洞徹,四達不蔽而後能發。”◆4.通曉,透徹瞭解。○[南朝][梁][江淹]《水上神女賦》:“理洞徹於俗聽,物驚怪於世心。”○[元][楊暹]《西游記》第一本第三齣:“﹝[玄奘]﹞十五歲無經不通,本宗性命,了然洞徹。”○[清][曾國藩]《復劉霞仙中丞書》:“研究<三禮>,洞澈先王經世宰物之本,達於義理之原。”○[趙自]《第二雙眼睛》:“他的確有了一雙能夠洞澈黑暗的海底秘密的眼睛。”◆5.通達。○《漢武帝內傳》:“﹝[武帝]﹞至三歲,[景帝]抱於膝上撫念之,知其心藏洞徹。”○[唐][杜甫]《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詩:“[韋生]富春秋,洞澈有清識。”◆6.形容為人光明磊落。○[宋][司馬光]《河上督役懷器之寄呈公明叔度時器之鞫獄滄州》詩:“[公明]抱全德,洞澈無緇磷。”○[宋][曾鞏]《祭歐陽少師文》:“維公平生,愷悌忠實,內外洞徹,初終若一。”
抵徹(抵彻),◆扔棄。○[宋][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一》:“學士院第三廳學士閤子……素號槐廳。舊傳居此閤者,多至入相。學士爭槐廳,至有抵徹前人行李而強據之者。”
大徹大悟(大彻大悟),◆謂徹底醒悟。○[沙汀]《淘金記》第九章:“他穿上鞋子,大大喝了一口濃茶,於是大徹大悟地自言自語起來。”亦作“大澈大悟”。○《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四回:“到這時候,我彷彿大澈大悟了不是?”◆补证条目■谓彻底醒悟。○元郑光祖《伊尹耕莘》楔子:“蓋凡昇天之時,先參貧道,授與仙訣,大徹大悟後,方得昇九天朝真而觀元始。”
從頭徹尾(从头彻尾),◆自始至終。○[宋][朱熹]《答呂伯恭》:“不免索性說了,從頭徹尾只是此一箇病根也。”○《何典》第六回:“[活死人]正在有苦無話處,便一五一十從頭徹尾的告訴他。”
吹徹,◆吹遍。○南唐李璟《摊破浣溪沙》词:“細雨夢回鷄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宋周必大《醉落魄》词:“陽關西出重吹徹,垂柳新栽,寧忍便攀折。”
穿徹(穿彻),◆1.連綴;縫合。○《書‧費誓》“善敹乃甲胄”[孔穎達]疏引[漢][鄭玄]曰:“敹,謂穿徹之,謂甲繩有斷絕,當使敹理穿治之。”◆2.貫穿;穿透。○[宋][黃庭堅]《跋米元章書》:“強弩射千里,所當穿徹。”
徹坐(彻坐),◆撤去座位。舊時宰相見天子議大政事,必賜坐面議。及[宋][范質]執宰,懼面議倉卒有失,每議事則具札子進呈。坐論之禮遂廢。見《宋史‧范質傳》。○[清][龔自珍]《撰四等十儀》之一:“[范質]尸位於[北宋],宰相有徹坐之辱。”
徹重(彻重),◆謂撤去喪禮中暫代神主之物。○《禮記‧檀弓下》“[周]主重徹焉”[漢][鄭玄]注:“[周]人作主,徹重埋之。”○《孔子家語‧曲禮子夏問》:“重,主道也,[殷]主綴重焉,[周]人徹重焉。”○[王肅]注:“[周]人作主徹重,就所倚處而治。”
徹止(彻止),◆古代良犬名。○《穆天子傳》卷一:“狗,重工、徹止、雚猳……來白。”○[郭璞]注:“皆駿狗之名,亦猶宋鵲之類。”
徹樂(彻乐),◆1.古代遇有災患病故或天象變異時,帝王或卿大夫撤除樂器,以示憂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杞孝公]卒,[晉悼夫人]喪之,[平公]不徹樂,非禮也。”○《新唐書‧高宗紀》:“﹝[總章]元年四月﹞丙辰,有彗星出于五車,避正殿,減膳,徹樂。”◆2.借指逝世。○[宋][范仲淹]《宋故乾州刺史張公神道碑》:“雖享祿不薄,屢膺蕃庶之賞,徹樂之日,門中索然。”參見“徹縣”。
徹夜(彻夜),◆通宵,整夜。○《初學記》卷十五引[隋][薛道衡]《和許給事善心戲場轉韻》:“竟夕魚負燈,徹夜龍銜燭。”○[唐][元稹]《獨夜傷懷贈呈張侍御》詩:“寡鶴連天叫,寒雛徹夜驚。”○[宋][朱熹]《戲贈勝私老友》詩:“乞得山田三百畝,青燈徹夜課農書。”○[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六‧王山隨札》:“忽念及[康齋]先生,十月單衾徹夜,至以夏布帳加覆,毫無厭貧之意。”○[魯迅]《彷徨‧祝福》:“徹夜的煮福禮,全是一人擔當,竟沒有添短工。”
徹懸(彻悬),◆見“徹縣”。
徹曉(彻晓),◆猶徹旦。○《金華子雜編》卷上引[唐][陸翱]《宴趙氏北樓》詩:“本為愁人設,愁人徹曉愁。”○[元][岑安卿]《題<晴川圖>》詩:“昔年夜宿[瀟湘]浦,徹曉不眠聽急雨。”○[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每夜有數人擊柝聲,琅琅徹曉。”
徹縣(彻县),◆亦作“徹懸”。◆古代君王或卿大夫遇有災患疾病,即撤去懸掛的鐘磬之類樂器,表示不敢貪圖逸樂。○《禮記‧喪大記》:“疾病,外內皆埽。君大夫徹縣,士去琴瑟。”○《禮記‧曲禮下》:“大夫無故不徹縣。”○《墨子‧七患》:“故凶饑存乎國,人君徹鼎食五分之五,大夫徹縣。”○《資治通鑒‧晉恭帝元熙元年》:“今入歲已來,陰陽失序,風雨乖和;是宜減膳徹懸。”○[胡三省]注:“懸,樂懸也,天子宮懸,諸侯軒懸。大荒,大札,天地有災,國有大故,則減膳徹樂。”○《清史稿‧高宗紀二》:“戊子,詔以五月朔日食,行在徹懸,齋戒。”參見“徹樂”。
徹席(彻席),◆人死的婉辭。○[唐][李絳]《兵部尚書王紹神道碑》:“在位三歲,享齡七十有二,徹席於[長安][永樂里]之私第。”◆补义条目■撤去筵席。○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七:“師文離席排繪,使呼妓出,繪媿於其妻,遽欲徹席。”
徹悟(彻悟),◆謂看透世事,有所領悟。○[宋][陸游]《初歸雜詠》之六:“老入鵷行方徹悟,一官何處不徒勞。”○[葉聖陶]《倪煥之》二五:“鄉村教育的事冷僻寂寞,只有十分徹悟的人,才願意幹。”○[沈從文]《菜園》:“這景象,古今相同。對它得到一種徹悟,一種啟示,應當寫出幾句好詩的。”
徹頭徹尾(彻头彻尾),◆1.從頭到尾;自始至終。○[宋][朱熹]《答程正思書》之四:“蓋聖賢之學,徹頭徹尾,只是一個敬字。”○[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中庸第二五章二》:“[程子]以徹頭徹尾言終始,則如有頭有尾,共成一魚,有始有終,共成一物。”◆2.猶言完完全全。○[馬南村]《燕山夜話‧“批判”正解》:“他們自鳴得意的所謂學說,有的是徹頭徹尾的武斷。”
徹頭(彻头),◆猶到頭;盡頭。○[唐][羅隱]《江北》詩:“廢宮荒苑莫閒愁,成敗終須要徹頭。”○[金][元好問]《游天壇雜詩》之三:“只願[長城]沒徹頭,豈知蒸土更堪憂。”○[明][無名氏]《比事摘錄》:“偷得休時便好休,歡喜冤家無徹頭。”
徹聽(彻听),◆1.形容聽力極強,無所不聞。○[晉][葛洪]《抱樸子‧論仙》:“自不若斯,則非洞視者安能覿其形,非徹聽者安能聞其聲哉?”◆2.猶言上達尊聽。表敬之辭。○[明][李東陽]《再與方石先生書》:“嘗寄諸公賀章,計已徹聽。”
徹田(彻田),◆墾治田地。○《詩‧大雅‧公劉》:“度其隰原,徹田為糧。”○[毛]傳:“徹,治也。”○[孔穎達]疏:“徹為治,非稅法之通名也。言治田為糧。”
徹天(彻天),◆1.上達雲天。形容盛大。○[漢][焦贛]《易林‧乾之否》:“戴日精光,驂駕六龍;祿命徹天,封為[燕]王。”◆2.上達雲天。形容高。○[唐][薛用弱]《集异記補編‧汪鳳》:“遙見二青氣,粗如箭簳,而緊銳徹天焉。”○[清][孫枝蔚]《次韻答鄧孝威》之六:“烽火回頭尚徹天,須將現在鬥尊前。”◆3.上達雲天。形容聲音響亮。○[宋][陳師道]《妾薄命》詩:“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趙樸初]《浣溪沙‧和毛主席民族歌舞晚會》詞:“銅鼓蘆笙響徹天,輕裾長袖舞翩躚,歌聲齊唱大團圓。”◆4.整天。○《中國歌謠資料‧河南新鄉民歌<一把骨頭蹦着筋>》:“鄉長頓頓不離葷,保甲長徹天醉熏熏。”
徹首徹尾,◆同“徹頭徹尾”。○明朱之瑜《答某书》:“數日後忽於故紙中得其草,於是拭目凝神,徹首徹尾讀之,又反覆再四讀之,不禁訝然失笑矣。足下何一誤至此耶?”○《后西游记》第二回:“起初還只是光明,又約摸坐了幾日,只覺光明别有一种靈慧之氣,使人徹首徹尾的都照見。”
徹身(彻身),◆猶閃身,抽身。○《西游記》第五七回:“這[行者]更不回手,徹身躲過。”○《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長安》:“[子春]道:‘卻不干我事,你自送我吃的。’徹身又走。”○《石頭記》第二八回:“[寶玉]聽了,忙徹身出來。”徹,一本作“撤”。
徹梢(彻梢),◆猶言徹頭徹尾。○[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三摺:“那一箇徹梢虛霧,塌橋渾身,我可也認的你。”
徹上徹下(彻上彻下),◆貫通上下;通達上下。○《論語‧子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朱熹]集注引[宋][程顥]曰:“此是徹上徹下語。”○[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翁方綱肌理說》:“照這樣講神韻,真是徹上徹下無所不該了。”
徹齊(彻齐),◆撤去祭祀齋物。○《梁書‧皇后傳‧高祖丁貴嬪》:“皇帝傷[璧臺]之永閟,悼[曾城]之不踐,罷鄉歌乎燕樂,廢徹齊於祀典。”
徹貧(彻贫),◆謂貧困之極。○[清][方薰]《山靜居詩話》:“鄉先生[周篔],隱於市廛,讀書賣米。敦交誼,恒急於人而不暇自顧,遂至徹貧,然豪邁自若。”
徹內徹外(彻内彻外),◆見“徹裏徹外”。
徹命(彻命),◆謂達其使命。○《左傳‧昭公二年》:“[叔弓]聘于[晉],報[宣子]也。○[晉侯]使郊勞,辭曰:‘寡君使[弓]來繼舊好,固曰“女無敢為賓”,徹命於執事,敝邑弘矣。敢辱郊使?請辭。’”[杜預]注:“徹,達也。”
徹明(彻明),◆猶徹旦。○[唐][崔湜]《同李員外春閨》詩:“落日啼連夜,孤燈坐徹明。”○[宋][范成大]《問月堂酌別》詩:“鬢絲今夜不多黑,酒量徹明無數寬。”○[明][袁宏道]《集喬光祿齋頭》詩:“徹明尚不去,安肯見燈迴?”
徹裏至外(彻里至外),◆見“徹裏徹外”。
徹裏徹外(彻里彻外),◆1.從裡到外。○《水滸傳》第三十回:“﹝[張都監]﹞又叫裁縫與[武松]徹裏徹外做秋衣。”亦作“徹裏至外”。○《水滸傳》第十一回:“﹝[柴進]﹞叫莊客取一籠衣裳出來,叫[林沖]徹裏至外都換了。”◆2.猶言完完全全。○[毛澤東]《反對黨八股》:“現在許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學化、大眾化了,這很好,但是‘化’者,徹頭徹尾徹裏徹外之謂也。”亦作“徹內徹外”。○[郭沫若]《屈原》第一幕:“到了你們這一代就不同了,你們根本就沒有受過烙印,所以你們的詩,徹內徹外,都是自己在作主人。”
徹朗(彻朗),◆猶清明。指心地清凈光明。徹,同“澈”。○[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子猷]說:‘世目[士少]為朗,我家亦以為徹朗。’”[劉孝標]注引《晉諸公贊》:“[祖約]少有清稱。”按,[祖約],字[士少]。
徹卷(彻卷),◆畢卷。謂讀竟全卷。○[唐][柳宗元]《讀書》詩:“臨文乍了了,徹卷兀若無。”
徹簡(彻简),◆猶完稿。○[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序》:“復有事於斯集,托始於丙戌,徹簡於己丑。”
徹侯(彻侯),◆爵位名。○[秦]統一後所建立的二十級軍功爵中的最高級。○[漢]初因襲之,多授予有功的異姓大臣,受爵者還能以縣立國。後避[武帝]諱,改稱通侯或列侯。○[新莽]時廢。後用以泛指侯伯高官。○[漢][賈誼]《陳政事疏》:“令[信][越]之倫列為徹侯而居,雖至今存可也。”○《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二十徹侯。皆[秦]制,以賞功勞。徹侯金印紫綬。”○[明][王世貞]《觚不觚錄》:“徹侯緹帥,延飲必上座。”○[清][吳偉業]《吳門遇劉雪舫》詩:“長兄進徹侯,次兄拜將軍。”
徹行(彻行),◆指以百人為一行的隊列。○《國語‧吳語》:“陳士卒百人,以為徹行,百行。”○[韋昭]注:“以百人通為一行,百行為萬人,謂之方陳。”
徹官(彻官),◆猶達官。姓名達於天子之官。○《國語‧楚語下》:“民之徹官百。”○[韋昭]注:“徹,達也。自以名達於上者,有百官也。”○[宋][王安石]《汴說》:“吾儕治先聖人之言而修其術,張之能為天子營太平,歛之猶足以禔身正家,顧未嘗有公卿徹官若是其即之勤也。”
徹骨(彻骨),◆透骨;入骨。形容程度極深。○[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悠揚噴鼻宿酲散,清峭徹骨煩襟開。”○[宋][陸游]《贈惟了侍者》詩:“雪中僵臥不須悲,徹骨清寒始解詩。”○[元][喬吉]《折桂令‧春怨》曲:“乾鬧了多時,本是結髮的歡娛,倒做了徹骨兒相思。”○《明史‧陳伯友傳》:“家成徹骨之貧,人抱傷心之痛。”○[魏巍]《東方》第三部第四章:“嗖嗖的西北風一陣陣吹來,這時候人們才覺得徹骨的寒冷。”
徹歌(彻歌),◆撤祭器而歌。○《周禮‧春官‧小師》:“大祭祀,登歌擊拊,下管擊應鼓,徹歌,大饗亦如之。”○[鄭玄]注:“於有司徹而歌《雍》。”○[林尹]注譯:“徹祭器時率瞽矇歌《雍》詩。”○《宋史‧樂志六》:“宜倣[周]制,除登歌、徹歌外,繁文當刪,以合乎古。”
徹地通天,◆同“通天徹地”。○金刘志渊《南乡子》词:“神妙峥嶸三界外,俄臨,徹地通天耀古今。”
徹底(彻底),◆1.通透到底。形容深透、完全而無所遺留。○[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作醬法》:“十日內,每日數度以杷徹底攪之。”○[唐][馬戴]《邊將》詩:“塞迥連天雪,河深徹底冰。”○《朱子語類》卷十九:“所謂誠其意者,表裏內外徹底皆如此,無絲毫苟且為人之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四回:“歷來的督撫難道都是睡着的,何以不徹底根查一次?”[巴金]《秋》四三:“他們說前回分家不徹底,原是三爸有私心。”◆2.形容水清見底。○[唐][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詩:“明湖映天光,徹底見秋色。”○[宋][楊萬里]《謝曹宗臣惠<雙溪集>》詩:“兩處[雙溪]清徹底,二子詩句清於溪。”○《西湖佳話‧六橋才跡》:“碧澄澄,凝一萬頃徹底琉璃;青娜娜,列三百面交加翡翠。”○[郁達夫]《逃走》:“一條清澄徹底的江水,直瀉下來。”
徹旦(彻旦),◆達旦,直至天明。○《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班][尹]陶陶於永夕”[李善]注引《東觀漢記》:“[尹敏]與[班彪]相厚,每相與談,常晏暮不食,晝即至冥,夜徹旦。”○[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終日沈飲,聽[鄭][衛]之聲,與胡樂合奏,自昏徹旦,謂之聒帳。”○[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閩游日記前》:“風雨徹旦,溪喧如雷。”○[清][龔自珍]《己亥六月重過揚州記》:“惟窗外船過,夜無笙琶聲,即有之,聲不能徹旦。”
徹膽(彻胆),◆猶言徹頭徹尾,徹底。○[元][無名氏]《雲窗夢》第一摺:“那等村的肚皮裏無一聯半聯,那等村的酒席上不言語強言,那等村的俺跟前無錢說有錢,村的是徹膽村,動不動村觔現,甚的是品竹調絃。”
徹達(彻达),◆通達。○[三國][魏][嵇康]《明膽論》:“[子家][左師],皆愚惑淺弊,明不徹達,故惑於曖昧,終于禍害。”
徹徹(彻彻),◆明白通達貌。○《關尹子‧三極》:“所謂聖人之道者,胡然孑孑爾,胡然徹徹爾,胡然唐唐爾,胡然臧臧爾。”○[宋][陳顯微]《文始真經言外經旨》卷上:“聖人之道如太虛孑孑然無與為偶,徹徹然無不洞貫。”
徹查(彻查),◆徹底調查。○[張天翼]《清明時節》:“[李營長]趕回鎮上來了,他要徹查一下,那幾個凶犯到底是不是他部下。”
徹兵(彻兵),◆撤軍。○《宋史‧張浚傳》:“時[金]人屯重兵于[河]南,為虛聲脅和,有刻日決戰之語。及聞[浚]來,亟徹兵歸。”
徹備(彻备),◆撤除防衛。○《南史‧袁昂傳》:“[元履]至宣旨,[昂]亦不請降,開門徹備而已。”
徹白(彻白),◆透白。○《宋書‧晉平剌王休祐傳》:“以短錢一百賦民,田登,就求白米一斛,米粒皆令徹白,若有碎折者,悉刪簡不受。”
徹案(彻案),◆亦作“徹桉”。◆撤去食案。○《新唐書‧禮儀志六》:“皇帝乃飯,蕃主以下皆飯。徹桉,又行酒,遂設庶羞。”○[宋][歐陽修]《答陳知明書》:“某昨在[廣陵],一相見於眾人中,未有相知之意。及食,將徹案,方接足下以言,而始知其非眾人也。”
朝徹(朝彻),◆1.謂突然間悟達妙道。○《莊子‧大宗師》:“吾獨守而告之,三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陸德明]釋文:“[郭][司馬]云:朝,旦也;徹,達妙之道。”○[唐][皎然]《妙喜寺達公禪齋寄李司直公孫房都曹德裕從事方舟顏武康士騁四十二韻》:“我祖傳六經,精義思朝徹。”◆2.謂早晨遍達各處。○[唐][李華]《含元殿賦》:“天華爽霽,朗日朝徹。”
不徹頭(不彻头),◆[宋]代指短柄竹骨扇。○[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竹骨扇以木為柄,舊矣,忽變為短柄,止插至扇半,名‘不徹頭’。”
不徹(不彻),◆1.不循常道。○《詩‧小雅‧十月之交》:“天命不徹,我不敢傚我友自逸。”○[毛]傳:“徹,道也。”○[陳奐]傳疏:“不道……不循道而行。”◆2.不盡;不完。○[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二摺:“你看我似糞土之牆朽木材,斷然是捱不徹饑寒,禁不過氣惱。”◆补证条目■不尽;不完。○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一:“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五代魏承班《谒金门》词:“雁去音徽斷絶,有恨欲憑誰説。無事傷心猶不徹,春時容易别。”
標徹(标彻),◆謂氣度通達。○《世說新語‧德行》“[顧榮]在[洛陽]”[劉孝標]注引[晉][張隱]《文士傳》:“[榮]少朗俊機警,風穎標徹。”
必徹徹(必彻彻),◆見“必闍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28/29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人生重开模拟器:脑洞之大,让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