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五个字。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五个字。
这五个字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仅次于道、德。
过去人们通常认为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事实上,仁、义、礼、智、信并不是儒家的专用。也不是儒家发明的。它是起源于道家思想的源头——黄老之学。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骂人:你胡说八道。老子是反对儒家的仁义之说的。
其实,这是一个常识性错误,老子的时代,既没有道家,也没有儒家。更没有仁义说。
孔子自己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是孔子去世之后才有的。老子肯定看不到,他怎么会反对儒家的仁义说?
《老子》第三十八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段话最容易被认为是反对仁义的证据。
其实这是老子站在道的高度上,俯瞰天下,然后讲述了道、德、仁、义、礼、法是一种阶差递降关系。本身并无褒贬。同时,也讲述了一个人类社会逐步走向沉沦、走向堕落的冷冰冰的事实。
现实也正如老子所言。
孔子的核心思想还是仁。到了孟子时代,就成了义。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已经不可收拾了。老子只讲到礼。礼是乱之首,乱了怎么办?身为儒家弟子的荀子认为仁和义,已经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只能用法来解决。于是培养出了韩非子和李斯。
仁对内的,是自觉。义则等而次之,是对外的,是自愿。(《管子•戒》:“仁从中出,义从外作”。)礼又次之,是外在的约束,加内在的约束。法是最低等级,是外在的强制约束。
关于仁、义、礼、智、信的记载最早出现在《管子》中。(这本书的成书时间已经不可考。它可能早于论语,也可能晚于论语。因为管子比老子和孔子更早,我们姑且认为它是最早的。至少从一个侧面证明,仁义礼信并不是儒家学说独有的。)
《管子·幼官》中:常至命,尊贤授德,则帝。身仁行义,服忠用信,则王。审谋章礼,选士利械,则霸。定生处死,谨贤修伍,则众。信赏审罚,爵材禄能,则强。计凡付终,务本饬末,则富。明法审数,立常备能,则治。同异分官,则安。
通之以道,畜之以惠,亲之以仁,养之以义,报之以德,结之以信,接之以礼,和之以乐,期之以事,攻之以官,发之以力,威之以诚。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仁、义、礼、信都已经存在。
《管子》中也有关于智的论述:心术篇里:一气之变曰精,一事之变曰智。类似的有很多,但是,没有和仁、义、礼、信共同使用。所以我们不算它。
《管子》的内容也很庞杂,其中包含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但是,他的根源却是道家。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管子》是一部稷下黄老道家学派的文集汇编。
管子曾提出了一个四维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管子将四维提升到了亡国灭种的高度上。四维说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也不小。
对于管子还是有些成书年代争议的。那么下面说到的这位就毫无争议了。
文子,文子是老子的弟子。姓辛氏,号计然。《文子》一书是道家的四大经典之一,后世尊奉为《通玄真经》。
《文子》一书之主旨,在于解说老子之言,阐发老子思想,继承和发展道家“道”的学说。书中每篇皆以“老子曰”三字开始,表明与老子之师承关系。要想读懂老子的《道德经》,那么一定要先读文子。
《道德经》里其实并没有老子对仁、义、礼、智、信的真实态度。而《文子·道德篇》中,通过问答的形式全面讲述了老子对道、德、仁、义、礼的看法。
文子问道。
老子曰:学问不一精一,听道不深。凡听者,将以达智也,将以成行也,将以致功名也,不一精一不明,不深不达。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故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尽其一精一,不能尽其一精一,即行之不成。凡听之理,虚心清静,损气无盛,无思无虑,目无妄视,耳无苟听,尊一精一积稽,内意盈并,既以得之,必固守之,必长久之。
夫道者,原产有始,始于柔弱,成于刚强,始于短寡,成于众长,十围之木始于把,百仞之台始于下,此天之道也。圣人法之,卑者所以自下,退者所以自后,俭者所以自小,损之所以自少,卑则尊,退则先,俭则广,损则大,此天道所成也。
夫道者,德之元,大之根,福之门,万物待之而生,待之而成,待之而宁。
夫道者,无为无形,内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与天为邻,无为而无不为,莫知其情,莫知其真,其中有信。天子有道则天下服,长有社稷,公侯有道则人民和睦,不失其国,士庶有道则全其身,保其亲,强大有道,不战而克,小弱有道,不争而得,举事有道,功成得福,君臣有道则忠惠,父子有道则慈孝,士庶有道则相爱,故有道则知,无道则苛。由是观之,道之于人,无所不宜也。
夫道者,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尽行之天下服,服则怀之,故帝者,天下之适也,王者,天下之往也,天下不适不往,不可谓帝王。故帝王不得人不能成,得人失道亦不能守。
夫失道者,奢泰骄佚,慢倨矜傲,见余自显自明,执雄坚强,作难结怨,为兵主,为乱首,小人行之,身受大殃,大人行之,国家灭亡,浅及其身,深及子孙,夫罪莫大于无道,怨莫深于无德,天道然也。
文子问德。
老子曰:畜之养之,遂之长之,兼利无怿,与天地合,此之谓德。
何谓仁?曰:为上不矜其功,为下不羞其病,大不矜,小不偷,兼爱无私,久而不衰,此之谓仁也。
何谓义?曰:为上则辅弱,为下则守节,达不肆意,穷不易操,一度顺理,不私枉桡,此之谓义也。
何谓礼?曰:为上则恭严,为下则卑敬,退让守柔,为天下雌,立于不敢,设于不能,此之谓礼也。
故修其德则下从令,修其仁则下不争,修其义则下平正,修其礼则下尊敬,四者既修,国家安宁。故物生者道也,长者德也,爱者仁也,正者义也,敬者礼也。
不畜不养,不能遂长,不慈不爱,不能成遂,不正不匡,不能久长,不敬不宠,不能贵重。故德者民之所贵也,仁者民之所怀也,义者民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文之顺也,圣人之所以御万物也。
君子无德则下怨,无仁则下争,无义则下暴,无礼则下乱,四经不立,谓之无道,无道不亡者,未之有也。
文子问圣智。
老子曰:闻而知之,圣也,见而知之,智也。圣人尝闻祸福所生而择其道,智者尝见祸福成形而择其行,圣人知天道吉凶,故知祸福所生,智者先见成形,故知祸福之门。闻未生圣也,先见成形智也,无闻见者,愚迷。
上面这几段文字中,老子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讲述对道、德、仁、义、礼、智的看法。
孔子:人者仁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孟子: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二者的论述与老子相比,实在是相去甚远。
文子是道家思想的最主要的传播者。是黄老之学的祖师。范蠡的老师。
范蠡写了一本书《计然子》,是中国最早的经济学理论。该书记述了文子的经济思想。
墨子曾问于文子,墨子思想中的兼爱,尚贤、节用的思想很可能源于文子。
名家、法家的几位先驱,彭蒙、田骈、慎到、环渊都曾受到了文子的影响。(有记载说文子无所不通,游学于楚。楚平王孙白公胜曾向他询问“微言”。后又游学到齐国,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皆师事之。这里应该是误会,文子与白公胜同一时代。而彭蒙等人比文子晚一百多年。)
《文子·微明》:“故仁莫大于爱人,智莫大于知人。”
论语中:“仁者爱人。”
文子与孔子同时代,《文子》这本书是本人亲著。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语录。所以,仁者爱人的说法很可能也是来自文子。
尹喜是老子的另一位弟子。字公度,名喜,曾为关令,所以,他的著作《关尹子》,又称《文始真经》。被道教楼观派和文始派奉为祖师。
在《关尹子.极篇》里:“圣人之道,或以仁为仁,或以义为仁,或以礼以智以信为仁。仁义礼智信,各兼五者,圣人一之不胶,天下名之不得。”
这是最早关于仁、义、礼、智、信五个字并用的记载。他比后世人认为的董仲舒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要早三百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28/29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五——《汉字的字元·基数与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