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堂宗旨

老子三过函谷关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老子三过函谷关

东周末年,把守函谷关的关令叫尹喜,住在尹庄,他是一个天文气象学家,与李耳交情很深。尹喜虽然佩服李耳的学识和人品,但又对李耳“深藏不露,大巧若拙”的态度不以为然。

尹喜曾劝李耳写一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书,启示后人,李耳不肯,于是尹喜就在借书时暗中转抄,积累素材,隐居到远离中原战火的函谷关来静心写书。那时,书都是国家典籍,没有私人写书的。尹喜认为:老是用古人的话来表达心意,不免别扭和误解,不如直抒心意,他是最先主张私人写书的人,后来被称为“文始先生”,他著的《关尹子》被称为《文始真经》。

尹喜虽然学问很深,但他自认为李耳比他更渊博,写传世名著,非李耳不可。后来周朝内乱,典籍被毁,尹喜听说李耳打算回家乡苦县隐居,就写信给李耳,说他曾转抄了一些资料,请李耳来函谷关写书。不久李耳家乡的陈国被楚国灭亡,苦县成为战乱之地,尹喜料定李耳会向较安定的秦国隐居,函谷关是必经之地。

一天早上,尹喜登上函谷关望气台,望见东方紫气腾腾,彩云密移,就吩咐部下关吏说:“三个月之内,有个白胡、白眉、白发、大耳朵的老人经过,你们千万要拦住他,带他来见我!”

果然两月后,有个白胡、白眉、白发、大耳的老人经过函谷关,正是李耳。关吏拦住他说:“关令有话,专门让拦你这个白发大耳朵的人。”就带李耳到尹庄见尹喜。

尹喜见到李耳说:“老聃先生,上司有令,不许你这样的大学者过关,实在抱歉。”

李耳说:“函谷关是入秦的唯一通道,我入秦隐居,只为避乱,为何不让我过关呢?”

尹喜无奈地说:“以前常听你讲:一气化三清。先生神通广大,能否变个戏法,混出关去呢?”

李耳首次过关以失败告终,只好另做打算。

李耳第二次过关,把胡子、眉毛、白发都用木炭染黑,倒骑青牛,捂严双耳,闭紧双眼,谎称是从关西过来耕田的老农,企图蒙混过关,不料仍被关吏看破,又被挡了回来。

李耳只好又找尹喜求教,尹喜再次提出让李耳写书的要求。

李耳说:“君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书乃邦之利器,不可示人。言之不慎,惹祸伤身。经文皆道之虚华,真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王公贵族,尚难理喻,况民众乎?信言不美,祸从口出,龙逄为证。”

龙逄就是埋在函谷关北孟村的夏朝末年忠臣关龙逄。传说他因劝说夏王桀勿奢侈,要勤俭,桀怒而杀之,夏朝随后也灭亡了。

尹喜说:“这里我是关令,尽可畅言无禁,决不怪罪。你若不写,休想过关!”尹喜难以说服李耳,只好以权压服。

两人相视无言,沉默许久。

尹喜知道硬来不成,只好赔礼笑道:“老先生,刚才是我态度生硬。请多包涵。学生写了一篇观天心得,请先生批评指教。”说完就带李耳去看他的藏书,包括他为李耳积累的资料。

李耳深受感动,也平心静气地看起尹喜那篇文章。“上气也,而谓之天,下土也,而谓之地,青昏其名,道其字也,以道从事,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李耳看后,深受启发,赞叹说:“不错不错,后生可畏,你敢于打破官学古说,开私人著书之先河,可称为文始先生,我也要拜你为师了。”

尹喜说:“岂敢!岂敢!先生水平比我高得多,若能留下一部名著,我就感激不尽了。”

李耳说:“写书可以,但不能署我的名字,因为我写的,也是学习先人经验的心得,后人即使不看我的书,也能在实践中自己体会得到。相反,那些德性差的人,即使把书背得烂熟,也会把书的本意曲解。这就是共鸣者一点即通,隔膜者百思不解。”

尹喜深有同感地说:“是啊!非有道不可言,朝中那些大官,与田间这些老农,就像隔在两个世界里,很难共鸣。咱们应该帮助他们沟通一下,减少无谓的战争。这不是一代人讲几天学就能成功

的,所以需要写成书,流传后世,让后代的各种人去理解体会,相互沟通,产生共鸣,减少战争,长保和平!”

李耳终于被尹喜说服了,他欣然留在函谷关呆了很长时间,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隐去了作者、地点、时间、人物、事件等一切详情,写出了高度抽象的大道理,留给后人去思索、体会、交流。

书成之后,李耳对尹喜说;“现在该教过关秘诀了吧!”尹喜对李耳悄声耳语道:“鸡叫时分扮作农人就是出关的好机会啊!”李耳按尹喜的秘诀,顺利出了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28/29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