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中,既是得道。得道,既是得中和之气。以和为贵,和气生财,这就是我的祖国,它的名字叫中国!天时、地利、人和是祖先认识自然,理解社会之基本规律。在中国,也被认为成就伟业之必备条件。正因得天地人三才之气,炎黄子孙,华夏文明才具备这得天独厚之优越地理。
道医中的医、道渊源始终以道为体,以医为用。道医收蓄了道家“重人贵生”的教义与修为法,重视人和生命的价值,并将此种观念与教义注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践于生活,将“道”与“医”融合在一起。老子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与一般宗教的神灵主宰论不同,道医立足于现实,关注人的健康与长生,故道医可将道的虚无与医的实用圆融一处。
道医的溯源是原始的宗教信仰,但是与一般的宗教相比,又多了一些现实的人道情怀,实则难能可贵。中华文化之本源即是“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人修道便向天地法养心、养性、养气、养神、养生,天人合一而长生。可以说,道医由道而生,为道而行。道医亦或医之道更是华夏文明的瑰宝,是中国五千文化延续至今的重中之重。毕竟,传承的前提是人,人的根本是生命,生命的本质是健康!道医,在中国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传承,它在医学界也有独特的意义。
现在一些人群对中国文化的瑰宝提出了质疑,那么他们质疑的可是身为中国人的品质?不可否认,中、道医有良有莠,难免参差不齐,不是劝说盲信,而是经过国家保障的中医道医都敌不过西方那冷冰冰的数据?中西医各有所长,何必对中医弃之敝履?标本皆治,一劳永逸,非我中华道医、中医莫属。
一千年前的中国已经摆脱前代沉迷于异族的宗教,以外国宗教为自己国教的状态。一千年前的中国自己的宗教道教、儒教大放光芒,远远压过外国。这是国家文化强大民族自信的表现,一千年前的中国人自信得一塌糊涂。一千年后的我们,为什么没了这份自信?西医至今已经发明生产了一万多种药物,可是已经淘汰了九千多种,为什么?想过吗?副作用太大。那股历史沉淀的味道,淳朴的药味在医院闻道都是一种奢侈。
可悲么?西医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地位?西医医院有多少,处于什么地理位置?道、中医诊所又有多少?被排挤在城市一隅苦苦挣扎!西医学校有多少,莘莘学子有多少?中医学校又有多少?找工作甚至求学的机会与西医学生平等了吗?
中医发展至今的尴尬地位,我们是不是应该找找自身的原因?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和文化遗产,有精华,当然也有糟粕,保护中医资源,提高疗效,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才不负我们“中国人”三个字!
中、道医
说起中医,总归是精明之中故意迷糊的,说起道医,可能是在否决了老祖宗的情况下把历史一笑而过以蔑视之姿笑笑的,也不知,在现时代,究竟谁笑了?
背着行囊背井离乡辛苦求学的莘莘学子?
传统医药世家出来济世救人的世家子弟?
终南山南麓、等各地医术高超的杏林之家?
为了传承中、道医孜孜不倦,悬壶济世的大医们?
大街小巷小诊所施大爱的悬壶名医?
他们在哭,他们是通过自己的一身本事让世人所知、敬畏,他们通过自己的本事享誉一方,悬壶济世!何其荒谬,笑的是那些享受道、中医带来的健康美好却依旧持着怀疑、蔑视态度的无知无畏者!身为中国人,这是荣誉还是耻辱?
道医,古代称“大医”。孙思邈祖师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陈寅恪在其《天师道与海滨地域之关系》一文中,指出道教与医学有极深之渊源。后来中医的穴位名称,如泥丸、神阙、丹田、会阴等,都与道教之修炼有关。奇经八脉,不见于古书,是后来才提出的。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一文说,奇经八脉,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凡人不知道,唯有神仙家,通过返观内视,才发现。也唯有神仙家,真炁充盈,以自身之真炁才能冲开奇经八脉,延年长生。西方的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中医则是建立在人,尤其是某些修炼、内视之人,对人体的细致入微的体知上的。比如经络传导、穴位,解剖上是没有的,但是却是真实存在的。这些大部分都是以前古代先圣们在不断修炼摸索中发现的。
中国传统医学起于易,隐于道,显于医,所以中医和道家有极深渊源。道医以道为本,除了要求为医者医术精湛,更要求为医者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有一颗济世仁心,有德有术方为道医!
道医的溯源是原始的宗教信仰,但是与一般的宗教相比,又多了一些现实的人道情怀,实则难能可贵。中华文化之本源即是“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人修道便向天地法养心、养性、养气、养神、养生,天人合一而长生。可以说,道医由道而生,为道而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文化与中医文化一直是同根生长的。从二者的发源母体来看,均来自上古原始的巫术文化,而后又都以道家经典《道德经》、中华文化的起源《易经》以及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可见二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道医在道书中被称为“道士医师”,是道教中有特定内涵的一个术语,指的是那些专门负责医事事务的人。在《太上灵宝五符序》中便有记载:“三尸常欲人死,故欲攻守,此之谓也。凡道士医师但知按方治身而不知伏尸在人腹中,固人药力,令药不效,皆三虫所为。”这是道书中首次提到“道士医师”这个称谓。道教以行医济世作为传教的手段,道士医师便成为了传教的主要力量。这些人; 传道时,通常不只一种行医方式,因此在民间,对道士医师有着许多不同的叫法——“丹医”、“隐医”、“走方医”、“草泽医”等,这些不同的叫法除了与他们的行医方式有关,还从侧面表明道医身份的复杂性与多重性,而这又与道医入道从医的经历有关。
历史上有名可考的道医的入道经历一般归为4种。他们之中,有些是来自道门世家,自幼便修道习医,晋代的葛洪及其妻鲍姑便属于这一种。有些是崇尚道教学说,并且根据自己的兴趣钻研医术,并将其用于传道济世、扶贫救弱,例如茅山的三茅真君。有些则是避世修身而从医,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了德高望重且医术高超的道士。虽然他们立志于在乡野间修炼传道,但是由于富于盛名而常常受到社会上层的关注,因此,以此种方式入道的声名显赫之人最多。例如东汉五斗米教的创教者张道陵,南朝梁著名的道教学者、医药学家陶弘景,还有孙思邈、刘完素等在道教史上鼎鼎大名的道医。在这批人中,不仅有直接接触统治阶级与上流阶层的,也有立足于民间、流芳于百姓中的,他们极大地扩展了道教与道医的影响范围,有效地宣传了道教的宗教理念,同时还提高了道教与道医的社会地位。还有一种是久病不愈而入道习医的,《神仙传》中的方士于吉便属于此种类型。除以上4种之外,道医中还有一大部分未为历史所记载,这些人常常游走于民间小巷,或出没于名山大川,悬壶济世,为道教的传道打下了深厚的
古时,道书中的道医是那些专门从事医事、借医事传道的道士。而近代以来,道医所指的范围有所扩大,道医一词成为了道家医学或者道教医学的一种称谓,被认为是中华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大流派。
中、道医的走向
中西医学是当今世界并存的两大医学体系,两者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过程,二者存在观念形态、认知方法、医家行为规范乃至审美意境等多方面的明显差异。自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深,促使许多西医学者纷纷从东方传统医学中寻找理论智慧,而中医学者也意识到必须借鉴西医的科学成就来弥补自身的不足。通过对中西医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起源和思维方式背景进行比较,更有利于我们把握中西医发展的方向和促进学术间的有机融合。
终南山道医孙思邈等人贯穿古今至今影响深远,何为中国人?这就是!是国外疫情水深火热肆虐之机,我们国内却形势大好,这是什么样的力量与自豪?连花清瘟胶囊输出的国家的荣耀!
钟南山、终南山,山山护国!
唐代道医“药王”孙思邈、王冰;宋代道医“杏林北斗”石泰、薛道光、曾若虚、马丹阳;北宋华山道士、陈抟老祖希夷先生;元代道士邱处机、明代陕西甘泉道士孙演书;明代陕西佳县隐士玉凤,明代华山道士马明生;清代乾县道医“金指马”;宝鸡道医龚浩然、马鹏、魏明科;终身未尝释卷与探索的他们,流传至今的著书《千金方》、《黄帝内经·素问》、《还原篇》、《无极图》、《先天图》、《指玄法》、《神光灿》、《洞玄金玉集》、《马丹阳十二神针》、《摄生消息论》、《丹经神方》、《天罡针法普济录》、《和胃散》、《腰得健》、《乳安宁》、《护牙粉》这些相信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书,甚至对此了然无趣。
中国人,可以对此不感兴趣,但是得感恩。因为他们守护我们几千年,祖祖辈辈直到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不了解,但得尊重,你可知,他们为你的健康付出了多少?每一次去医院,去诊所,服用的每一粒中药味,中药汤水都是我们中国的根留给我们的?
中医、道医走向何方?在于我们每个中国人!在于每个中国人的传承!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27/19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道医养生与修炼法脉要旨发微
下一篇: 道医养生之道,“男肾女肝”为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