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易经证释井卦详解

网络 2023-09-28 20:57:28

《易经证释》井卦


孔子《宣圣讲义》

井与困往来。传曰井通而困相遇也。此释卦之用。兼有其义。如萃聚而升不来。皆取对待义言。萃聚则升散。升不来则萃不往。是举其一。足知其二。困之与井亦如是。井为通。则困为塞。困为相遇。则井为不相逢。非必如此拘泥。而文字中固兼见之。井之通。由于困之变。困极则变。变则通。即穷通互易之理。困之相遇。则困在中而相惜也。井以限于所居。如上世老死不相往来。各附其井以生以息。即三代井田之制。仍存此旨。八家一井。守望相与。一井之内。不复及于外。故与外界无往来。而在井中则相存问。故为通。而不相遇也。然困之相遇。与姤有别。姤遇者。指柔遇刚。以五阳一阴。阴生于下。为遇之始。困则三阴三阳。互成遭遇之象。是曰相遇。言柔刚互遇也。遇虽若有合。而不免于困。是遇不足解困也。柔自揜刚。刚亦揜柔。相遇之情。反为相忌。忌妒之思。发于利害之异。故姤与妒字近似。谓谐则为姤。忌则为妒。困之相遇乃非姤而成妒。故皆

困。阳困于阴。阴亦困于阳。故六爻皆有困。而所困不同。初三上三爻。阴也。皆困于刚。故以木石葛藟为喻。二四五三爻。阳也。皆困于阴。则非外物而属于食用所需者。故以酒食。赤犮金车为喻。可见喻之所殊。亦即情之所异。食用具近。尚有所困。遑向外物。寻常便易之物尚困。何况在山谷林野之间。故虽曰相遇。实反相仇。而井则与之反。井虽限于所居。而能和睦其近邻。由邻推而远之。则皆有相协助之用。故井为通。而传称居其所而迁也。井之为通。非通一切。乃由近及远。由亲及疏。逐类相通。以成其道。故井不困。不为地域所困也。井与困。皆三阴三阳卦。阴阳平均。坎反居上。兑反为巽。水在木上。亦为刚中之德。九二九五。得其中位。而九三六四。合乎既济。此所以能通也。而在中互。则为火泽睽。反为风火家人。由内而外。实互家人之象。故同一井如一家人。此与困之象睽者亦相反。家人内也。由内而外。推之天下可也。故井为困之反。困穷而变。乃至于井。井则困自解。而人生得安其所矣。井字象井之形。而有条不紊。又如井田之制。平直皆成方。为以范人生。而有所守也。又井之义。不独汲水之井。即如穽。亦由井来。故卦上为坎陷。若陷穽也。又凡掘土深入。无论有水与否。亦井也。如眢井。枯井或矿石之井。葬埋之井。皆井卦兼具之象。不限于汲饮灌溉者也。故爻辞有无禽。则指陷穽也。有射鲋。则指渔井也。而皆不外于井之道。井卦之象。上为坎。水也。亦土之陷下也。下为巽。木也。亦风之动变也。风行水上。而反在水下。木以水生。而反成水用。此井之道。不外水木之合。风土之需。阳多在中。阴多在外。则水之德。亦取于火之助。以三至五互离也。水火既济。为人生日用所关。中爻孚之。故井道实民生之本。今虽废井田之制。而井之有裨于农耕及生活者至大。此周易以之与困相济。困穷由于不得其养。井则得养。困阨由于不通其行。井则能通。故解困者井。所谓困于上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不离田野。不远于民众。此民生之原。国家之基。所谓下者。指凡民也。民人在下位。非如在上位之官吏。其生息动作。皆国家之根本。而要在能给民之食。裕民之生。以安以和。以蕃以庶。大哉井乎。岂指一木一水之劳已哉。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来繘井。羸其瓶。凶。

孔子《宣圣讲义》

此井卦彖辞也。井困往来。困穷变井。反为不穷。则以数极必复。行极必返。困之反为井。穷之通。为得养。井以养民。其利在下。国之本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民得食。则生之本立。国有民。则邦之本固。此井养为天下之本。凡民皆依井以生以存。以蕃以息。故国可变。民不可变也。邑可改。井不可改也。民变则何国。井改则何邦。故井卦彖辞。改邑不改井。谓本不能改。而民不能失所生存。民众虽赖国之保。邑之聚。而非生存之本。井则生存一日不可离者。古之井田。尤为生民之源。后世井田制废。而井道终不可改。则以日用汲饮。为日食之本。灌溉耕种。为生息之原。他如济河沼之用。助濯涤之功。及仿井之形以作穽。或开卝。或养鱼鳖。或为埋葬之需。一切有类井者。皆井之有益于民生者也。而最著者。汲饮灌溉。为其首要。实人生不可一日无者。城市之人。或不觉井之需要。乡野之氓。无不依井以生息。近人颇不知井之用。以为河渠之利。有大于井。雨水之泽。有胜于井。而忽于古人重井之旨。是谬也。河渠之利固大。而人力不易为。雨露之泽固肥。而非时则弗得。故防旱者必赖井以潴蓄之。沟通之。分沛之。是井足补河渠雨泽之不足。且将以光大之。发扬之也。此井之用。为民生不可少者。而邑则迁变随时。井则存留永久。以其长保人民安居乐业。在我重农之国。尤为要焉。故邑可时改。井不可移。移井则失其民。井与田地相连。无田地。即无居民。无井。亦无居民。井在民。如室之有础也。此句明井道恒久不易改废。亦即示民生重要不可忽略之旨。盖井在民。惟日用饮食是务。诗云。民之质矣。日用饮食。井之所关。亦系于是。故无丧无得。言其所为。甚切近而朴实。即诗所谓质。质则得丧俱微。谓不与于天下安危。时世治乱。而惟日用饮食之求。故功不足以为荣。过不足以为辱。以在下也。等诸细民。浑浑噩噩。无贪无欲。故无丧无得。得失不存于心。则帝力何有于我。古之治民。皆本此道。民惟乐其生。适其服。无思无虑。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故守其位。安于分。而无所忮求。亦如井之自在。不与于湖海之阔。则风浪不生。不类乎山野之大。则摧毁亦少。此井之为井。由于困来。为困以求通。遂卑其志。隘其行。以省于荣枯之感。忧乐之情。自由自在。不离不即。故往来井井。有条不紊。各守其道则不争。各安其居则不妒。故能井井往来。亦如井田之畔岸也。又以井字。平竖成方。上下如一。井田仿之。凡齐一方正不纷乱者。谓之井井。井卦之行亦如之。阳在中而得位。故能方直不邪。外柔顺而内方正。合刚健文明之德。孚直方大之行。乃往来井井。如有范之者。汲至汲字误作汔。汲指取水于井。若汔则犹迄也。几及也。诗讫可小康。与井无关。应改正之。汲至亦未繘井者。言取水者至井。而未持绠。繘绠也。赖以汲水者。既未持绠。则欲汲亦不得。是徒为汲耳。故释文称未有功。言有井之用。而无汲水之功。有负于井。非井之咎也。汲者且至。而忘其繘。是仓皇失措之象。以水在井。非绠不出。则未备繘者。虽至井。亦无方使得水。而以羸其瓶。瓶贮水者。因不得水。而用不着。故曰羸。言其失瓶之用。如物失用。遂为羸弱。为瓶不得水。故为羸。以瓶空也。空乏也。不充也。不足也。羸即不充不足之义。有井而无绠。有瓶而无水。是务于名。而乏其实。故占凶。不必以瓶繘为限。凡不足以致用而收功者。均可为喻。盖井之道在实。实而有济民生。方称其用。今虚存其名。将何贵于井。故凶。犹曰害也。害于其事。即害于民生。井之为养。原以救困穷。今亦不免于空乏。则何养哉。故曰凶。以井之道。本无得失。而井井有条。若悖道而行。反有空乏之忧。凶害之咎。此事在人为也。人知井之汲必以绠。瓶之充必以水。而先务其要。豫善其事。则井不吝于汲。水不乏于瓶。则何凶咎之虞。故彖辞言井道。必重视之。无以其细。而忽其工事。忘其备具。即喻细民虽无关轻重。而生息之原。安危所系。必时为抚字。多予怀安。以得其心。方得保其国。此利用阜生之政。不可缓也。民失所生。则离心。离则危。民不得生。则怨怼。怨则乱。危且乱。岂非凶害乎。故辞假繘瓶。以喻民政之不可有失耳。即改邑一句。已明示民为贵。国为次。井为重。

邑为末。邑可改。井不改。国可变。民不可无生。民之与上。如井之与汲。国家之财。皆资于民。欲取民财。而不为民求生。欲充盈其府库。而忘为民人辟其来源。是何异汲而无繘。瓶而乏水。安得不占凶哉。瓶中之水。井所出。井无其储。何以盈尔之瓶。此言外之意。文王愤殷纣。徒知聚鹿台之财。备巨桥之粟。而不一恤民之苦。取之不以其道。敛之不谅其情。是以假汲井羸瓶之凶。微寓讽刺之意。以不敢直言。恐于咎不测耳。故易辞往往委宛如此。绎其上下文义。自得其旨。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汲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井上坎下巽。巽为风为木。坎为水。以巽在上为风。如同体卦。风水涣。为风行水上之象。而易其上下为井。则应为水上于木。以风不得行水之下也。故象辞木上有水。不曰风。是同一巽。视其位上下而异其名。不得仿涣卦例。称风行水下。或水行风上。则当称木。木可在水下。水亦可居木上也。但释彖辞。不曰木。亦不曰风。径曰巽乎水而上水。此义人或疑之。巽者卦名。非物名。而卦之取义。则巽顺也。入也。此处盖取巽入之义。犹曰巽入于水中而上水。上犹升也。举也。升举之使上。曰上。非水自上之意。则以风原在水上。即木之生育既成。亦高出水上。是巽不得在水下也。今井卦巽在坎下。祇宜称巽入于水。而升其水。水升则为风为木者降。水上则巽下矣。以井之象。固如是也。井中有水。欲汲之者。必以绠缒木具。如桶类。使之上。是木入水中。而汲水上也。故曰巽乎水而上水。斯名为井。井之成用。不得离水木。亦不戾乎木入水。以上水也。故井以木取水。木原在水上或水外。以取水则必入水中。或沉水下。如江心泉之汲者。以长绠缒桶。直达江底得之。是在水下矣。其他井虽不尽如是。但既称井。总不外以木上水。故水在木上为井。井以养民为旨。民既有养。生乃不穷。故曰井养而不穷也。此穷字。不独指井之用。亦示井为困之反。困穷则井不穷。改邑不改井。以井在下位。为国之本。民人之源。民附于土。亦附于井。民不改。井亦不改。而在卦言。则二五皆刚。刚中不变。此不改所由来。为失刚中则改。改则无复井之用。故曰乃以刚中也。明言事理固不改。即卦爻亦不可改。然困亦刚中。其他刚中者多。何以井独不改。是必合上下卦及中爻观之。困之刚中。而坎水反在兑下。且中爻六三九四。同于未济。不得象井。故名困。井则坎水在巽木上。九三六四。同于既济。故象井。而不能改。改则非井。无论改其一爻。即不为井。井道必本既济。以汲水而上。以润物。以饮食。及凡生民利物之功。皆济也。济则有成。有功可言。有用可着。斯民物所必重者。汲至亦夫繘井。汲字误汔。仍照改正。以其欲汲而未持所需之绠。是井之功不昭。虽水在井。而不得出于井。而有木有水。不得竟井之用。故曰未有功也。汲者志得水。而忘其备。是未尽其心力。将何功可收哉。且井之为用。人所备也。其汲取应用之物。

亦人所知。而不具焉。是不得责诸井。以井固未废。亦未枯涸。犹存井之用。而不见其功。是非人之咎乎。因其不得水。而至羸其瓶。此又可见瓶之无咎。持瓶者之过也。人不知自责。而诿诸井瓶。推于其他。则所招致者。决非福利。故曰是以凶也。言凶将由是而来耳。或曰未繘井。绠短不及泉也。羸其瓶。器小不胜任也。言井泉深。而所持绠不足。汲水多。而所持瓶过小。皆不相称。遂失其用。而占凶。此亦一义。总不外人事之未善。工具之未良。强欲图功。反见其害。是亦人不能用井。而负井耳。譬之使人不如其材。御下不以其道。爱憎之见。取舍之私。不计其成。徒徇一己。是犹以短绠汲深井。将小瓶取多水。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释文明示无功之由。占凶之故。俾人知自反耳。夫井道水在木上。是必以木汲水。而必使木入水中。抵水内。方孚卦用。若绠不及水。则木在水上。是反井为涣。涣散之情。奚利于物。何况羸其瓶。所持者已狭。所持者易盈。器小不能语大。材细不堪用宏。则不胜任之凶。有如鼎之折足而覆餗也。是未繘井者但无功。而未见害。而羸其瓶。则有凶。是又过之。坎险在外。巽入在内。外险内入。其情易乖。犹以巽懦之夫。当艰险之责。愤事必矣。内巽而志入。是苟且偷安之象。外险而易陷。是阽危多变之时。此就上下卦义言。固不免有未繘井之咎。而恒履羸其瓶之凶。智谋未周。勇力不备。勉强侥幸。何以言功。狭隘畏葸。安能免祸。此井道以其平庸而成用。亦以其简陋而干凶。其得其失。正可互参。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孔子《宣圣讲义》

此井卦象辞也。坎在巽卦之上。成木上有水。故名井。以水惟井中汲取者。在木上。若以他木具盛水。或水没木。或沾濡。其象不常见。亦无关乎道用。故独取井为喻。大过以兑在巽上。曰泽灭木。亦水在木上。而异于井。则兑坎原不同。泽中之水浸没木。亦异于以木取水。功用既殊。情志亦别。泽风大过。为木被水灭。水风井。则水为木生。是大过木不与水协。而井则水自与木和。盖井中之水。地下之泉。乘木而出井。成其养民之功。润物之利。是水固赖木以达其用。无木则徒有井。而无以昭其功利。虽有水泉。无裨于民。无济于物。又何取乎井哉。故井道本诸水。而成诸木。二者合而后着其功。大其利。是井道。人之润泽。犹云雨为天之润泽也。云雨本诸天功。井则成于人力。此人足以济天地之穷。助生化之德。于井道可以见焉。如天旱之时。焦涸之地。不得两水之沛润。又乏河沼之灌溉。则生物将枯。民失其养。物失其利。岂非天地之穷乎。唯人鏧井以补救之。掘土及泉。则地中之水可出。深穴储水。则云雨之余可留。是以有生物之功。养民之德。人之力也。然创者人事。继之者亦莫非人工。立其本原者人谋。而发扬之光大之。亦莫非资于人力。故井道始终由人成之。而必依于天时。合于土。宜备其物事。方克有济。故井道必合天地人物四者之力。以致其用。而永其利。便于行。而大其功。此井道本人道以久以宏。以光以远。民生所赖。物利所资。为国家之基。乡野原隰之不可少者。故易以列于卦焉。井之成也。民亦安其生。

井之立也。物亦兴其利。故君子无时不重井。而其要则推井之利。以为民利。尽井之方。以和民情。则上古井田之制所由起也。井田者画田以井。而井在田中。为民者。又同饮用于田中之井。是同井。犹今同村同里也。居处不易。耕作以时。亲戚相邻。作息一致。此我重农之国。其俗习皆指井为则。故君子因井以尚农。推井道以致民。则象辞所谓劳民劝相者也。劳慰劳也。兼勤劳之义。相者助也。兼保护之义。以井道本于农耕。农事必资于勤苦。必互为匡助。所谓三时劳力。而后得秋获。居民聚处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出入相顾护。而后民情亲睦。此乡村善良风俗。至今犹存有者。君子居其位。惟安民为务。以能安其生。乐甚业。衣食不匮。事畜有资。养生送死无憾。忧喜吊庆各如其情。有事则致其劳。合其力。无事则通其好。同其安逸。则农事不废。而民居日洽。情谊益笃。风俗日厚。善则劝。过则规。恤其烦忧。慰其苦痛。其至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鳏寡孤独。废疾皆有养。养之以时。教之以时。男女嫁娶以时。则民乐生。而无怨怼。家户自给自足。而无饥寒病苦之情。此上世盛治。实有取于井道者也。故劳民。则民虽劳不怨。劝相。则民虽舍己财物。而无吝色。竭己心力。而无德色。是以农耕及时。无荒歉之虞。友助自至。无孤独之患。家以田为生之本。田以井为利之源。其他蚕桑棉布鱼畜森林举可以为利者。皆依时兴措。无不井井。民何穷困之忧。物何苦窳之叹哉。故井之功用。不可尽矣。因其用而致之民。则君子之责也。民之怀土而来归者。虽逐之不去。何患乎乏用。是足民即以自足。利众即以自利。无他。劳民劝相。尽其心。竭其智。以培其本。而浚其源。则如汲井。而有不得水者哉。是井不穷。民不困。国又奚穷。上又奚困乎。知其本。而致力焉。则事非难为。不知其要。而徒汲汲取于民。则将井以自困矣。故象辞以劳民劝相四字。明民事之不可缓耳。有国者其择诸。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孔子《宣圣讲义》

此井初六爻辞也。初六巽之初爻。亦坤初六。而在下。与上六四应。皆为柔。重柔无刚。地位又下。故曰井泥。泥者。井底土也。井之下。洼深之处。惟有泥土。则不可食。井以水为食饮之供。汲至深及泥。故不食。言不可食。不能食。亦不宜食也。地位洼卑。性质阴浊。沉淀于底。污湫难堪。不食。犹不用也。干以刚在下。犹曰勿用。坤之初六。履霜坚氷至。为阴始凝。亦不用也。故井初爻。井泥不食。即无所用之意。言失井养之用耳。而汲取至泥。可见其无水。无水则眢井枯井也。即非新掘之井。故称旧井。旧井者。有井之名。无汲之用。有深陷之穴。无水泉之源。则犹陷阱也。初与四应。为坎之下爻。合初二三四。亦大类坎卦。以两阳陷入两阴中也。故曰无禽。禽谓设阱以捕捉鸟兽。今既非真阱。以旧井已涸有似阱。则无禽兽可得。爻辞以初六阴柔在下。既不得汲。而泥不可食。又不得为阱。而无所擒获耳。禽擒古一字。非指飞鸟。盖大象虽类坎而非真坎。

故有陷阱之形。而无陷阱之效。有深陷之穴而已。既不为汲水之井。亦不成捕兽之阱。总不外初爻不用之义。初爻不用。非卦之咎。乃位之卑。故不用。无吉凶可言。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初六释爻之文。恰与干卦初二两爻。释辞同。干曰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今合见于一爻。人多未明。则以井虽非干。而全卦三阳三阴。原备乾坤之象。初六虽为坤爻。而九二九三九五。则干爻也。且九二主内。九五主外。九三得中。三阳皆得时位之正。有孚于干行健之义。故于初六。备见干初二两爻之辞。辞由象生。象由用见。用之所备。象乃着焉。象之所兼。辞乃合焉。井之初六。阴在下。固与潜龙。同一下位。故曰井泥不食。下也。井泥属阴之物。不食与勿用义相近。以龙之潜。亦必于水之底。而泥在井。亦犹龙之潜。皆深藏于下。故曰下也。是位同在下。而用亦同。不以阴阳异其位也。阴阳未出于地面。则其用不明。则不分。不分则同。此释文均称为下也。但就其位言耳。旧井无禽。而曰时舍。与见龙在田同。则以见龙而在田。仍为下位。而非九五之飞龙。在下虽有位。而龙德未昭。德施待普。有其位而无其德。则不可遽言进取。故曰时舍。舍与取对。又施也。与舍同。舍即不取也。盖欲成其德。达其用。则必先舍。时舍而后可时取。时者及时。言见龙而在田。犹易逢忧患之地。以田不能快龙之志。则不得有图于雄飞。有冀于大获。故宜时舍。舍又止也。即不前也。井之初六亦然。既在下而不可汲。虽有陷阱之象。而当不用之时。则不宜幸图有禽。禽即获也。得也。与舍字对。无禽无得。即无所取。即舍也。言旧井不为阱。自不希有所得。阱险地。设阱者固希有得。而初六非设者。故无得之志。此宜舍也。又设阱。利物之陷。而行人则重在远避其害。是临阱者宜舍也。言知止也。止步勿前。免陷入之灾。是时舍者。为己言。宜舍所得。为人言。宜舍勿进。皆时之宜也。既无获兽之心。则舍之以全物。既知可陷之害。则舍焉以利行。故释文曰时舍也。以阱既不宜自陷。又不轻以陷物。虽初六阴险柔昧。易陷之地。而以九二在前。光明可照。则自知止步。而不终陷。此虽有阱。而无禽也。于人然。于兽亦然。人知有险而避之。兽亦知可陷而远之。盖非真阱。上无所覆。一见即知也。若果为阱。则不易避远。今初六与九二近。故无所蔽。而旧井终不为用矣。此释文之义。以干初二爻为相类。故同其文。使知井之道。重在养民利物。而非杀民害物者也。当本干明德普施。以厚其俗。化其民耳。

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

孔子《宣圣讲义》

此井九二爻辞也。九二居内正位。与上九五应。内外皆刚。刚中之德。连前九三。两刚相接。柔不与协。井而曰谷。言其在谷中之井。亦地位卑洼。如困初六幽谷之义。井以穴土得泉。而谷在山中。虽有水而非江河湖沼。则虽有井。而非鱼类养蓄之处。以在山谷中。不得鱼。鱼之蓄养。必于池塘。鱼之富多。必于江海。今井谷之中。不独称鱼。且称射鲋。何也。鲋小鱼。易生浅水中。而曰射者。可见得鲋。非其志也。射弋者。田猎禽鸟之所用。今九二射鲋。而在井谷中。则亦犹彖辞所称所持非器。所备非用。与事不适。虽得亦幸。故爻辞不以为吉。不称其利。所行既戾。所获亦微。井谷虽可用畜鱼。而所畜之鱼乃鲋。是既悖井之用。则其功亦不足言。所以取鲋。非网罟。非钓丝。而为弓矢弹丸所射。是所持者不类。则所得者亦不足数。盖九二重刚。刚过易折。刚愎好自用。虽有其位。不称其德。故行为乖戾。以井之利在养民。在利物。今乃以得鱼。而不足言。所持者又非所需。则负井之用矣。不过既称射鲋。是已有得。犹未失其志。在一已之利而已。然井犹在。汲水者。犹如平曰。则其用未废。不似初爻徒存井泥而无得。故有鲋。尚可汲。而以所持未善。于鱼然。于水亦然。故曰瓮敝漏。则以持之具。亦如彖所称羸其瓶。瓶小不能多容。瓮敝且漏。则不能久存。是汲犹不得。有水犹无水。有井犹废井。不过井自不涸。不似初之徒泥。而所持敝漏之瓮。则更不若彖之羸瓶。羸瓶尚可略贮。漏瓮则将何以携归哉。是九二之刚。不得其道。不适于井之用。虽有得。亦不为功。虽有水。亦不为用。则为其小。而失其大。贪其易。而忘其难。明于私。而昧于众利。务于偏僻。而害于重要之行。此则君子所弗取也。而爻辞以为喻者。欲人知刚过之害。而戒于偏私之情也。井谷虽广。而人之行不称。井泉虽富。而人之具不备。故徒得鲋。而无他利。徒见水之漏泄于外。而无日用汲饮灌溉之功。是九二有负于井也。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爻辞所称。系由九二过刚。不得所与。故行乖僻。而所成悖谬也。无与。指刚不得柔相与。不相协也。困卦九四释文曰。虽不当位。有与也。明爻辞有终之由来。以困九四。下与初六应。一刚一柔。得相与协也。今井九二。所应者九五。同为刚。则不得与协。故曰无与。无与则无所调剂。刚以益刚。内则刚愎自用。不乐人言。外则刚强独行。不复慎密。故所行违乎道。而所至亦无成功。如于井射鲋。则非有得鱼之情。如漏瓮汲水。则难望得水之利。是其失在不察也。而不称凶者。则以正位。犹能自全。故鲋虽小。而犹可射瓮。虽漏而未为祸。不过徒劳无功而已。此正位之可贵也。设易其位。则灾眚至矣。故彖以来繘羸瓶占凶。明其无位必有害。由是推之。井道不可不慎也。井之功用固大。而必赖用之者尽心备物。则以上下刚中。所得在是。所失亦在是。戒慎恐惧。斯有得无失。否则得不偿失矣。

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求受其福。

孔子《宣圣讲义》

此井九三爻辞也。原并字。系求之讹。九三为巽卦之终。上与六四同为人爻。一刚一柔。恰孚既济。此井道所著。济则有功。而三五同功异位。皆为刚。九三在下。故视九五有相求之志。虽两则不协。得六四在中。合成离。为文明之象。故九五为王明。以得位而明德下临。九三受其福也。然九三刚乖刚位。在井之中。井中有水。足资汲饮。以上与上六应。外柔内刚。不能自固。则井水外渫。渫泄也。水由井泄。则不堪食。以非源水。不复洁净。而异于初之井泥。初在井底。污泥不食。三在井中。泄水不食。不食同而所以不食则异。九三濒于六四。在卦为济济。亦有流通之象。井与江河异。非流而为渫。流者水性就下。其利甚溥。渫者水泉渗涌。井之敝也。因其渗于外。则污浊之物亦易混入。故不食。且水渗日多。食者日少。悖井之道。有戾于为井者之心。故见其渫而不食。且为我而心恻也。掘井之绩。徒成渗泄之行。是弃其前功。与九仞不及泉。犹为弃井相似。但不及水者。力之不足。犹人之咎。有泉而任其渫。则非为井者之过。是后人不免缵前烈。而轻养民利物之规。则有心人。不觉乃恻然于中。而内疚也。恻者悔之机。不曰悔者。以不及悔也。则井虽渫。而犹可用。汲源非浅。而渫不至涸。故不食者。伤其水之不潴。而可汲者。幸其井之犹在。是九三之用。得失各半。以主井者尚有人。则何必自吝自情。而忧虑无已。故利于王之明。而求之则受其福矣。王者位之尊。九五也。内应九二。而互离明。刚以加柔。如福之下锡。故因井之渫。而心恻。因汲之功而求王。是可转祸为福。因害为利也。在井之渫。水源不穷。推之于王。政虽滥施。而恩泽可沛。是惟火之明。允其求而受福也。由中爻九二九三六四互成兑卦。九三在中。故有恩泽下及之象。兑悦泽。而用昭于下。以一阴上于两阳。阳蒸成云。雨沛为泽。而九三受之。是人事为王明之下施。于天时为雨泽之下沛。井因之而可汲。不以渫而忧。民以王而得养。物以王而成利。是王之明。如天之雨泽也。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三内卦之末。以望于外之六四九五上六。两阴两阴。相互以协。实不违道。故居心恻怛。不以一己之私。忘大众之利。故井渫不食。而心恻也。不食。包不可食。不能食。不得食言。我自不食。或人不予食。皆不食也。爻辞特揭为我二字。明其在我不食。由于我之心恻。而释文行恻。则兼指凡见者皆恻。行恻犹曰所由恻。以见井渫。遂惜之而不食。即行路者亦同恻然于心。为慨夫世道之非也。诗曰我观周道。彼黍离离。盖不觉自心之悲也。井者圣人所以养民而利物者。其用在水。今任其渫。岂不伤乎。故不食又不忍食也。心恻然于井道之废。民生之穷。物力之敝耳。井所赖以救困者也。今且失其用。则将何以免于困穷。故不得不为之恻坦也。然以可汲。犹可纠正之。则必假在位者之德。

故转而求王之明。求而有得。则众受其福。以王之明。故求之有情。若非明王。则方幸其渫也。而不复念及民物。不念及先人。不知创业之艰难。则德施亦不下及。是求王必以王明。明则不虚求矣。行于恻隐者。仁之端也。德施及于民物者。仁之成也。九三人爻*。有人道表率之象。故代民物以求于九五。合成文明之德。则虽井渫。不足忧也。虽不食。不足害也。王明则可使渫者不渫。而不食者食矣。井道本以在下养民。而其功则必在上先养其民。故九二九五刚中之德。为全卦所望。象辞称君子劳民劝相。亦正欲上之养其民。利其物。上失其德。民失其养。物失其利。则井失其用矣。故井泥不食。以其下不成用也。至井渫不食。则不得诿之于位。当食而不食。非司民食者之咎何。而在下者。不得直责其上。惟求其王。王而明。则民之福。亦国之福。干九二所谓德施普也。九三代九五。宣其德施。则无不受其福矣。求字明九三之情急而望切。亦本心恻而来。以代众而求。非一人之利。不得责其谄上也。细绎辞旨自知。以九三上六为正应。上无位而为柔。不足以代众。故求者惟九三也。

六四。井甃。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井六四爻辞也。六四外卦之始。坎也。而柔爻柔位。秉坤厚载之德。居九三九五之中。有离明之象。而与初应。亦重柔也。柔得助。而善培其基。故曰井甃无咎。甃瓦砖之属。为井之需。井以掘土得泉。而必砌其外。以防其溢。坚固其井口。以利于汲。此亦井道不可缺者。而何以见于六四。不在初或上。则初上无位。其用不昭。初见井泥。而为旧井。可见其非有坚固之甃也。上六高而失位。井道已穷。井用已收。故亦不备。备亦不着其功。惟四在中。而柔之所重。柔以四始。故建井者。于此具其甃。甃具则井成矣。故无咎。善其事者必先利其器。井道不改。必以恒久为本。故甃之具。欲其不敝也。因汲者众。易于毁伤。则有井将不适于用。以甃之力。而后井可坚固。是甃可免于毁伤矣。六四柔也而用刚。故免咎。亦不偏甚之义。四与二同功异位。四多惧。原易得咎。九二以刚在中。且有瓮敝之虞。射鲋之戾。则六四宁易自全乎。惟其得居两阳之中。如人目精。象井之口。陷而不陷。险而无险。是有甃之功。柔以成其刚。阴以协于阳。此所以无咎矣。况近于九五。则得君之信。介于九三。则互济之功。汲者以为安。井亦以为保。此坤安贞之德。厚载之功。如坤六四也。井既全其外貌。其养民利物。亦于焉明。体既备夫安贞。用又达于利济。行既孚于厚载。功且协于自强。六四人爻之外。人道法地。则井甃之义。犹屋之有基柱也。推之于事物。皆有贞固之谋。而免涣滥之害。则可久可大。民人之所依存。岂徒一井口之为哉。时地所宜。施措永当。则居中驭外。柔能胜任。道之契也。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井甃以细事成大用。乃修井之所需。修犹作也。又整理之。补葺之也。人之修井。如修其身。身有未修。必受其害。井有未修。必见其敝。则行之所重。用之以大。无甃之井。如未修之身。身之未修。将何以齐家治平。井之不修。将何以养民利物。泉流为其本。而井不得无闲。如江河之岸。池沼之堤。皆以防水之泛流而溃决者。惟有甃以维护之。则井不敝。而泉不渫。汲不浸。而人不涉险。故修井在坎之始。以坎险易陷也。人道之宜。自免于咎。工器之备。自增其利。为井如是。为道为德。何莫不然。故释文特以修井。明爻辞无咎之义也。

九五。井洌寒泉。食。

孔子《宣圣讲义》

此井九五爻辞也。九五全卦正位。有干飞龙在天之象。而以卦为坎。一阳陷两阴中。下为巽。九二为应。重刚不协。故以沉陷象井之寒泉。以刚应为洌。洌清香也。气清。味甘质洁白。洌如氷雷。阳从阴化也。故曰寒泉。以卦为井。宜有甘泉。九五正位。宜得甘泉。徒以阳之深陷。虽甘而不免于寒。寒与温对。由体言。则寒逊于温。由用言。则寒胜于温。盖寒泉宜于食。温水宜于濯。坎主水。为寒地。当岁之冬。亦寒时。故洌寒之泉。九五得之。而宜于食也。此食字与初三不食正相对。不食明其不当位。不宜食。食则当于位。宜于时矣。而全卦仅九五一爻得食。可见食之匪易。人生固不能无食。而不能不择食。必以宜食始食。不宜则饥渴至死。亦不食也。井之养。以民得所养。而亦养其君。九五之食。君食也。必民已得食。始能甘其食。若民无食。虽食不甘。九五中正之德。故得食而甘。虽寒而不戾于太和。虽泉而仍保其清洁。此刚中而当位。卑已而勿辱。恤民而有恩。膏泽下于民。则民奉其食。如为井者得洌寒泉以食也。六四修井未得食也。九五洌泉。始得其食。而见圣人先民后己。先事后食之道。不独于汲井然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五得正位。居中以御下。即九三所称之王。王正位。而行中道。其德及乎众。则治道之成。而王亦享其福禄。如修井者。得寒泉之甘以为食也。此食字包有食报之意。所谓于食有福。非徒食之福。乃食福也。福者德之报。食者功之果。有食即得报。即受享其功果也。井自初至五。前皆不得食。非不得食。不能食其福耳。九五有中正之德。始克享受寒泉之食。可见食之不易。必先自明其德。自勉其力。德日昭。力日积。则必食其报。而食字亦包人己上下言。我已食矣。人亦食之。上已食矣。下亦食之。此干以美利利天下者也。九五干主位。故天下皆得食王之食。此九三所谓福也。食虽指井泉。而井所得者。不

止泉饮。凡可以养民利物者。皆井之功。皆寒泉也。民得其养。物得其利。皆食也。皆如食寒泉之甘美也。故释文特以中正二字。明食之由来。谓非其德位不能食。德位中正。斯得其食。一人得食。上下无不食。此方能称九五之食。以其称中正之德也。井以养为用。养以食为先。九五食养已至。天下皆乐其生。安其业。则洌寒泉。何异乎天之霖雨。地之江河。其利其功。不可限量。而九五何为哉。顺天之道。尽地之利。养人民之生而已。故无为而成。井之道以成。国天下以治以平。则更何忧乎困穷。何虞乎民食之不足。物力之不充。又何患乎府库之匮。财用之竭哉。民皆得食。则垂拱而治。物皆得用。则天下康宁。此中正之道。以其位昭其德也。习易者。当于中正二字细思之。

上六。井收勿暮。有孚元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井上六爻辞也。上六居终极之地。为井道之穷。井至此已将终之时。用亦随之而尽。故曰井收。收犹闭也。罢也。歇也。井之为用。原无穷尽时。而卦爻则有穷尽。不曰井废。而曰收。犹农业之秋也。农以秋收为一年工作之终。亦功绩之成。则事业可暂罢休。而施措亦告结束。收其器具。歇其工作。如收业然。且古时井之所在。为市之所在。市就井地。便农民之交易。利居众之取舍。有无相换。生息乃全。故收字兼市言。即收市也。井收市亦闭。来汲者既散。至市交易者。亦归其家。井固不必复张。市场亦不须再设。而井之利已着。市之用亦昭。上六大终。本坤代成之德。故有收成之占。在初爻井位未明。井道方始。尚无收获可言。故曰无禽。言无成就。无禽获也。至九五。井道大彰。井用全见。故曰食。言食其功绩所得也。过九五以上。又非当位。不复如九五之食。而积之已久。致之已盈。则曰收。言如农事既成。五縠毕登。存之仓库。储以备平日之需。是收字不徒指市井休息。且兼指井之功。利既备。收获已多。更宜臧于府库。留为日用。则收者。收臧之也。凡井所得之利。皆有其物。皆可储臧。以为久远之计。亦如水泉在井。可潴之待时需也。既曰收臧。应及时为利。若过时不臧。将耗于无用。或敝或损。皆失井收之旨。故曰勿暮。原文讹幕字。暮犹迟也。缓也。勿迟缓言不及时收。则暴弃之咎不免。犹谷物既。熟宜及时收储。勿使滥费。毋俾损害。以重民生。而惜物力也。又暮字包日暮言。则以井包市。古者日中为市。便于民众汲饮。而不误其工作。则有定时开放之制。且以市之所在。人众聚集。品类不齐。易为宵小潜踪。盗贼窃发。故定于日中。恐天晚为匪人之利也。故曰勿暮。亦古时无明灯电器。一至日暮。即黑暗不见。贼匪肆行之时。良民易遭其害。故日中为市。实防杜其祸。凡灾害无论天灾人祸。发于光天化日者。少而易防。固不独盗窃也。此勿暮二字。包收市之时。及收臧之计。而以井言。则重在民之劳绩。物之功利。宜早为保存。勿使迟晚。凡易辞皆从象来。以坎错离。离有日昃之嗟。故不宜暮。且上位穷极易变。不可长久。亦以早时为得。有孚元吉者。以上六既在上位。柔以就刚。故有孚。且与中孚应。九五上六初六九二九三

亦大类中孚。而非真孚。故曰有孚。以有合耳。既为井道之成。实即民物之利。故占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爻辞称元吉。而在上位。上乃穷极之地。宜变与井道反。何以占吉。则以井道至此大成。井道在下。而下卦多不宜于行。上卦却渐利。至九五始食其报。至上六始为大成。故以在上占元吉也。元吉在上。与履上六大有庆也同义。皆本卦用。必至上始着耳。井以养民为本。民养其上为用。九四以下。皆养民之时。亦劳民之时。至九五始得民之养。至上六。则上下皆得养矣。故曰大成。大成犹泰成。亦与泰卦应。泰以九三六四孚既济。而平陂往复。于食有福。井亦以中爻九三六四。与泰同。而三五受福得食。是井之成。与泰相似。故爻称有孚。即阴与阳有所孚合也。以有孚而得占元吉。则元吉者。井道之终。元与贞相往复。贞之尽。元之始。故曰贞下启元。贞者地道。元者天道。上六元吉。即明示地能承天。下能奉上。人能合乎天德。而上能得乎民心也。天与民归。非大成而何。是要在九五之中正耳。有九五之中正。乃孚上六之元吉。有在上之勤施不辍。乃得井道之食报无穷。上六原穷。以其善积。故无穷。此爻辞称收。而释文曰成。收即成也。收成者。食报也。不自修积。将何收成。此贵在六四之修也。上六与九三应。刚柔内外亦孚。宜其占元吉矣。穷而不穷。则困自不困。此井之所继困而称不穷。观夫元吉在上。亦可见不穷之义焉。

《宗主附注》

井卦上六。占元吉。为易卦中少见之例。以上为穷地。穷必变。而前各卦。如履大有颐大畜等卦。亦以吉占。而皆为刚爻。如履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释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大有亦称吉。颐上九则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是履颐两卦之上九。皆与大有上九相通。故释文曰大有庆。明其位虽极而德正明。德明于上。泽沛于下。故天下皆有庆。书所谓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者也。然此数卦。皆以阳在上。若井上六。则阴也。何以亦如履称元吉在上。后人多有疑焉。要知履之元吉在上。与井原无不同。虽一刚一柔有殊。而上位不异。前已将初上爻不分阴阳。详加论证。则以初上无位。虽有位而用不明。犹无位也。故干传上九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可见上爻亦同初之勿用。位不足称也。位兼时言。位不易而时有变。全卦至上爻。时已尽矣。如一岁之终。故不得称位。犹岁已尽。不得复称时。为其德用已穷也。必待斗转星移。历纪更始。一岁之首。为时之春。方着其用。是上位用之不明。即刚柔之不复分。初如婴孩不分男女。上如年老亦不分男女。为已失男女之用。则虽有男女之名。无男女之实。故初上不必以九六之殊。有疑其占之异同也。井之上六。正与履上九同。皆为德至道凝之日。功成行满之时。故履为大有庆。井为大成。庆以情言。成以事言。皆全体成熟之象。如

农事之收成也。盖卦占元吉为至吉。元者。始也。义如第一。多属二五正位或中爻。而在初或上爻者。则例外也。必以卦用所关。时位所合。然后见之。明其必至是时是位。始得之也。履之上九以礼治之既成。井之上六。以民生之既遂。一关于教。一关于富。皆治平之本。既有庶众。必先富之。此井养所宜重也。既臻富裕。必先教之。此礼教所宜尊也。履以礼教定民志。井以食养安民生。其德及于民。其功垂于后。位益崇。德益大。时益永。泽益宏。故必至上位。方占元吉。元吉在上。则天下无不吉矣。此明天人之合。福禄之增。感应之昭。生育之极。所谓位天地育万物者也。而必以人代天工。始克见之。即以刚柔言。刚出于干。柔本于坤。履重性行。故法天者多。井重物利。故法地者多。是以皆称元吉。以乾坤合其德。天地同其道也。而与人事亦有所关。则视夫在上位者。能致力于民否耳。

《宗主疏述》

一困井二卦往来。即颠倒一卦成两卦也。在周易序卦。困与井所关甚大。亦如损益往来。互成其用。传曰。升而不已必困。故升后受之以困。困于上者必反下。故困后受之以井。是困由升变。井由困来。困穷之极。变为井。而坎由下上。兑反为巽。传曰。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又曰。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又曰。困以避怨。井以辩义。观此可见井与困实相反。而互济其用。困本穷困。不得有作为。而内刚外柔。不得排其难。以舒其志。故曰德之辨。盖以之试人之贞操。辨行之邪正。所谓疾风知劲草。乱国识忠臣。不有外患。不足以辨其所持。不因多灾。不足以练其性行。此忧患为成德之本。险阻为试能之机。而困乃以穷而通。不为困困。且得亨也。此所谓避怨者也。盖处安乐。多尊荣。怨谤必丛集之。惟自居艰苦。履卑辱。不独无怨谤。且多加慰勉焉。若井则以困之极。而自谋其出路。知其难。而务安于狭隘。故曰德之地。言为人所归宿之地。安身立命之处也。因其无愿于外。则虽坐井而自宽舒。因知多险阻之时。则虽入井。而更宁贴。此井能解困。且为困之变所必至者也。故曰井以辩义。言辨其时宜。遵乎中道。不求于物。有存于心。虽居于卑洼。而不以湫隘为忧。虽屈于狭隐。而仍能顺守其正。故曰井居其所而迁。言居而能不为居所囿也。有其安宿。则能奋发其精神。始于卑下。则可期望夫高远。如大学安安而能迁者也。惟能安于所安。方能迁进于善。此井为通异乎困之穷也。困之通。惟君子能之。井之通。则凡人可逮及之。困以穷极之变而通。井则以安安之迁而通。是所凭者殊。而所行者亦别也。细绎二卦彖辞。自能知之。井彖以汲井未备繘。而羸其瓶为凶。是言民不得养。物不得生之象。非仅汲水不得之故。井以存水润物资生为用。井有水而不得充其用。与有器而不能收其功。皆人之过。非井之咎。井困相反。一穷一通。困于上而通于下。故井位在下。犹民众属下位也。下位者国之本。上位赖以为保。为尊荣。为安富。故裕国先裕民。富上先足下。此治世之道也。困以不得于上。反而就下。两阳由外而内。先固其本。以养其民众。育其物利。以求其最小最简之养。则先井。井之为用大。而为之甚易。取利宏。而得之不难。以其本于天然。

因于土宜。合于人力。而充其物利。四者俱备。故井道者。民。得养而不穷。物得裕而不费。困以井解。上以下安。故井道至平常。而功伟大。井象至简陋。而用宽宏。而在能适其时宜。发其原力。备其用具。充其功行。故彖辞但以无繘羸瓶占凶。以见所失虽小。所关必大。若非如此。则不足以繘瓶为人之凶也。繘瓶细物。所值无多。有无强弱。何与人之吉凶。而竟称凶者。为其失不在物。而在民生。不为汲。而为养民。不为水之盈虚。而为民生物利之穷通丰歉也。生之本。养之源。民之所依以存。物之所因成利。则不可以其细而忽之也。卦坎在巽上。是水已出。其用已昭。而犹不善处之。则自悖井之道也。见其利而忘其害。贪于前而罔恤于后。此所以凶也。故井道天时。而用在人事。人合天德。斯为得之。井字四正四方。而延其横直。永成方正均匀之界线。故井道如之。由下而上。由近而远。推至无尽。不离其界。而井之为物。以掘土深入。取地中之泉。资汲饮灌溉之利。而其取汲之法。必假木之力。入水之中。摄水使上。凡井所需。如桶。如辘轳。如桔槕。如其他汲水之物。以及瓢勺瓶罍之器。绳索之属。皆为所必备者。此井卦以巽入坎。而象其义。巽者木也。风也。入也。而坎。水也。深陷也。以巽木之入。取深陷之水。而上之。则井之义备矣。而卦爻却本二五两刚。居中得位。以驭群众。九三六四。同乎既济。以喻其效。故井道足以济困穷。养民而利物。原为民生之源。而彖辞以汲至亦未繘。井为未有功。羸其瓶为凶。是有戾井之用。何也。则以井之用本有功。以其人之未慎。遂无功。井之道本非凶。而以其器之未良。遂占凶。是犹有善策而不善施。有良方而不善用。则守成者。负创业之苦心。在位者。昧民下之情志也。故曰汲至。亦未云云。言及汲而未使繘及井之泉。可见只知汲。不备汲之具。只知井有水。不求出水之方。故未有功。是人自失之。非井也。而羸其瓶者。只图得水。而忘水之量。只思有持。可以酌水。而忘所持之不宜。是其占凶。亦器与人之咎。非井也。井道不改。则何时何地。皆有功。皆不罹于凶。惟人之不臧。器之不适。斯无功而凶。盖易明示井道之利害。在夫用井者。即喻民志之安危。在夫治民者。民无生而乱者。苟得其治。天下无不平。惟有不问民之情。不省物之性。刚愎自用。闭户造车。则何以服民心。而成物利哉。彖辞之举无功及凶者。正以卦刚中在位。易于刚愎之咎耳。譬之井而枯竭。是废井也。不得以其名而予之。故刚中之德。指人而非井。然井果乖于汲饮灌溉之道。则为井者之过。井无知也。二五在中。固重人道。以井而喻人。非谓井即人也。观于象辞即自知之。井象辞称劳民劝相。此君子治国之要。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井困往来。井以解困。困解即不匮矣。故必先勤其民。劳民者。勤之且慰之也。勤劳其民。使有生业。有成就。有依存。而慰劳之。则使乐其生业。志其成就。安其依存。则使民无二心。父子祖孙。世世其业。农耕工艺。各得其所。则伙无游民。国无旷土。地无弃材。民无饥寒穷窘之苦。斯皆劳民之效也。劝相者。孟子所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礼运所谓。民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孤独鳏寡。废疾有养。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谓大同。则民人皆相保。而无离心。亲疏近远。莫不相爱。而如其分。婚丧庆吊。莫不相及。而如其情。故居则

安其家。出则乐其群。有无相通。忧乐相共。财不富于一人。物不私于一家。则贫富不争。利不为己。害不委人。则恩怨泯迹。此即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者也。在上劝之。下民效之。一道同风。莫不井井。则井道之成。亦治之极也。井以养民。民以养君。故必先重民生。而培其本。民生依井。国强在民。故有井则有民。有民则有国。劳之而不怨。取之而不仇。则上下和。而远近安。民物肥。而仓库实。此教养之道。莫不本于井。有其国土者先庶之。民已庶矣。先养之。民有养矣。先教之。此教本于养。养本于众。而皆本于井。井兼富庶。而行教养。故上从水。明生之源。下从风。明教之化。中互家人。明亲族之和乐。中爻既清。明民物之阜康。刚得中而柔来协。下有本而上有助。故君子劳民劝相。斯井道之成。人道之立。治道之着。三者皆备。斯不困穷矣。井初爻辞。以井泥不食。旧井无禽。释井卦之初。其用未昭。位在下而时未至。故释文明示其义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盖井非以泥食民者。今地位低洼。抵于井底。无水而徒泥之存。则何以为民之食。是失井之用。由于下位也。而下位勿用。无论刚柔皆同。故干初九亦以潜龙勿用。为其位在下。犹言不足为用之意。如草木初有根芽。不得明其功用。功用不明。则何雌何雄。何刚何柔。举不可辨。故不得以阳与阴。争执其异同。物之初生。无论动植及人。皆不分阴阳男女。非体不分。用不明耳。卦爻之分在于用。勿用之时。自无刚柔之异。必待其用已着。为刚为柔之道已殊。方可辨其孰得孰失。孰利孰害。故卦爻之用。必至二爻始明。而井之初六。上应六四。重阴之象。尤易与阳混。坤上六阴疑于阳必战。即重阴反疑为阳。为其极则变。变则反。反则阴阳不复如前分明。此穷也。而其初始亦然。则以尚未分阴阳之先。亦成相疑之象。是极以变而反。初以稚而同。反则为变。同则为和。和者生之原。变者化之机。如婴孩之初生也。无男女之分。及其老也。生机已断。亦无男女之分。则变也。故年老不生子。而妇人无月经。亦如未成年男女。皆失其阴阳之用。不复有刚柔之殊也。无禽者。不用则不得。无用则无功。禽亦由用来。井不成用。则无水可食。阱不成用。则无得可言。故曰时舍也。言当止则止。当舍则舍。以时为辨。舍字与师逐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舍字一义。言舍鹿而弗追。射希得之也。以地不宜追获。故见几而止。不如其己。此则初爻在下。井空无水。井凝惟泥。则无可得。亦无能得。且旧井。废井也。有陷入之危。以非有所为而设之险。是见危知止。则不涉于险。故贵知止。舍止也。以初爻合上九二反连上六互成艮卦。艮止也。原巽为入。巽入则有陷入之忧。艮止则有知避之智。是在人之何去何从也。故曰时舍。时止而止。则免于害。时止而强进。则必罹于灾。时舍而舍。则虽无利亦无害。时拾而必求有取有获。则必于贪欲之咎。而成阱中之禽。是在慎于所用。勿用而求用。何啻入井以泥为食。投阱以禽为图乎。此皆戾夫干初二爻之义。而不知地之不宜。时之不至。德之未大。施以未普。将贸贸焉。以得失为怀。则何以免于咎戾哉。故释文就干初二爻文。以释井初爻。盖亦有深意寓焉。井卦九二爻。以井合射鲋。与瓮敝漏二语。明示九二之用。为不当于位。则井卦各爻大同。皆如彖辞所称。汲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不克充井之用。失养民之道。乖利物之功。则时世所为。人事

之咎也。譬之井田之制。行之数千年。三代圣治。未闻有改革者。而至秦孝公则竟废之。是非井田不良。乃时世使之必变易也。井道亦然。井以养民利物为主。而后世反因以劳民殃物。又岂井之不良。亦时世之敝也。故井道久则必革。此井卦之下继以革也。革则先去其利。而徒见其害。重变易不克依成规。尚新奇不甘仍旧贯。故改革之际。无不乱者。其意固为拨乱反正。其行则将以乱济乱。此历来改革所不免者。而孰能如汤武革命。顺天应人哉。汤武圣人。于其未定之先。犹不免有干戈之祸。此古昔圣人不敢轻言改革也。惟时世所至。不得不革。不得不乱。乱则思革。革则益乱。此井道不可改。而其敝害。亦终不可免。故有乖戾之行。凶危之虑。虽井亦无以逃避。是井道之敝。敝于时世。井用之乖。乖于人为。人不自乖。则器胡不备。时不先敝。则人胡不良。故未繘者时也。亦人也。射鲋者人也。亦时也。瓶羸者物也。亦人也。瓮漏者。人也。亦物也。皆相因而至。岂井所及料哉。井之道未变也。井之用未易也。而徒人事之非。时世之殊。则何咎于井。更何疑于井之辞。辞指其所之。即示其所变易耳。不变则不有此辞。所谓吉凶悔吝生乎动。不动则何有吉凶悔吝可言。此九二虽正位。而行仍乖戾。器仍敝坏。位不能与时争。爻上下乃相拒。所谓无与是也。上下异其情志。而利害抵牾。君民异其好恶。而公私纠葛。有养而不得养。有利而不为利。皆同于无用之初。则井道不可久矣。不然。往来井井。奚有射鲋之行。敝漏之瓮。见于九二正位哉。非其时而为之。则反时为灾。故曰大畜时也。无亡灾也。得其时则灾亦时。此井之养。不如颐之养。为颐能养正。井则刚中过甚。遂失其正。失正则偏。偏则害矣。故顺以往者。家人之正。逆以来者。睽之乖。观于中互。即见其所同异矣。井九三爻以内卦之末。重刚而临外六四爻。刚柔相得。上接九五。而与上六应。上下相和。虽刚在柔中。如困之被揜。而刚多在下。有升之飞扬。是以九二九三虽不吉。无相与。而可用。有其时。九三又合既济。沟通内外。率群下以求于上。而终受其福。此井道之大。为民物所依存生息者也。井在下而志于上。犹益卦损上益下则吉。若用损卦。损下益上则凶。故全卦以利物养民为旨。物之利。即国之利。民得养。即上得养。仓库之财。皆民物所出。君上之食。皆民物所供。是无民。即无君。无井。即无民。故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为我者。为民也。亦为其上也。民不得食。上安能自饱。有泉而任其渫。若有食而任其废弃。有财而任其虚糜。则用违其材。器违其用。如瓶羸而瓮漏。不足以达汲引之功。何贵乎有井。何重乎有民。财物不先及民。则民无所用。饮食不先足民。则民无以生。将有民如无民也。则有国奚以为国。有君奚以为君哉。此爻以慨商纣之昏庸。徒暴敛其民。而不省民之生。徒耗散其物。而不培物之力。则如井之渫。将何成井之用。故曰求王明。始受福。王之不明。将何福之求。此忠君爱上之诚。求冀王明。而复抚其民。育其物耳。一求字。何等悲惋。人不得其愿。则呼天。如舜不得于父母。则号泣于旻天。为哀其亲。而欲其悟也。故曰求王明。求其明而不昏耳。九三处下位。不敢直干于君。则不得不出于求请。知其危。伤其暴弃。不觉心恻。而难自已。始为哀求。而冀其省悔。非忠孝之至者。不得与于斯。忠孝其君亲。悲悯其民物。则不徒恻乎心。而必求之。必号泣之。视民如伤之文王。于此求字足以见其心矣。

《宗主疏述》

二井养之义。前已详讲。而人生之养。莫先于食。全易所讲食养者。以噬嗑与颐两卦为本。此义已见前。颐为养正。而卦象以两阳包四阴。明食养之义。必自口腹。所谓观颐自求口实是也。噬嗑则以三阳分错三阴中。以颐中有物。象人口腹得食。故噬嗑者。一般人之食。颐者。君子之食。因食为养。则噬嗑者。小民之养。颐者。君子之养。而井亦以养称。且爻中历举食字。如井泥不食。井渫不食。井洌寒泉食。皆以食为重。食即养也。盖井亦小民之养。故取农民为喻。农业为生之首。古昔无工商。惟农为民业。农民因有所需。而不能自作。于是以所有易所无。而日中为市之制兴。此即商业之滥觞。原无以商为业者。不过集中一地。以物易物。所谓物物交换是也。此种易物之市即自噬嗑始。日中为市。即由民之食养所必需。而其所在地。则井所在处。故曰市井。言人居以井为最适中。而汲饮又人家所必至者。就汲为市。取物既便。择物亦宜。故古之市即井旁。井旁列置之物。即民家以所有易所无者。而其象。则全取噬嗑卦。传已言及之。惟市所在。即井所在。则未指明。不知井即市场。市井原一地。则因井亦以食养为用者。井卦所称食养。非仅指水。所谓食不食。非仅指一人一家。皆包括民生日用。必需者言。故井养之义通于天下。而其为市。则以噬嗑与井原相错对。所谓体与用也。水风为井。火雷为噬嗑。此先后天卦位。相对或相交。而八宫卦序亦正对也。坎与离。震与巽。体即用。用即体。体在此。用在彼。原相通也。如干与坤。阳与阴。后天不能独生存者。则体井者用噬嗑。体噬嗑者用井。皆相交易。而人法之。以成市井之制。市即井也。故井上六爻称勿暮。暮误幕即言收市勿暮。亦即日中为市之义。以日中民当食时。如有所需。则携所余者往井。以易所不足。故至日昃即罢。不待暮也。卦以离不取日昃。而井之汲。亦非暗中所能为也。井养之义。前已述及。与火雷噬嗑。皆民食之原。民生之本。而井卦各爻所称之食。及九五寒泉。九三受福。亦均指人民得食而言。诗所云民之质矣。日用饮食。见天保章。为古今颂人福寿之词。天之所保。即民之福禄。即日用饮食不匮。故井九五之福。即民人之得食。而九五之食。亦即天之所保。福食原一事也。天之所保。亦王之所赐。九三求之于王而受福。九五得之于天而有食。亦一也。而天无形。不足。以指其所保何在。则书所谓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则天之心。即民之心。天之所保。即民之所奉。则九五王食。亦民之食也。民已有食。而食其王。则王亦有食。故所食比之寒泉。以其情甘而洁白。民所心悦诚服。供其劳力。出其财物。以与其上。得之不易。故喻于甘泉。取之不竭。享之弥甘。而来自井下。即犹民物之得自民人也。民人乐事其上。甘供其食。不以为苛。不招其怨。则犹井泉香甘而寒洌。饮之食之沁于心脾。无不知适。无不畅达。此惟九五得之。以其中正之位。中和之德。克受天之保。民之奉耳。故九三之福。为王下施。九五之食。为民上奉。一施一奉。上下克谐。帝力何有。国用何忧。故九五之有食。天之福也。天既施其民。复福其君。民既得其福。亦以奉其君。君民皆

得食。皆受其福。故福食原不可分。福虽多种。自食为首。故俗称火食曰福食。明食之必由福致。无福则无食。无食则无生。生之不全。命之不保。尚何福之可言。故有食即有福。即天之所保。细读诗天保章。自知其义。而易泰九三亦明示曰。于食有福。九三六四。一进一退。一刚一柔。成陂平往复之象。即天人契合。因果感应之情。天以福赐人。人以善答天。善斯得福。而首见于食。故曰于食有福。此与井九三受福。九五得食之义正相应。亦以天之所施。成民之福。民之所报。为上之食。以成天人上下互相报施之例。此所谓往来井井者也。往来即往复。亦即泰九三无往不复。往来相互以成既济。上下互助。居民共生。原无二道。往者如是。来者亦然。施者如是。报者亦然。此所谓井井也。亦即语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之意。欲望食报。必先自施。欲望其来。必先自往。礼曰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尤可证明。井养之道。首重施报。厚往来。观于初六释文。旧井无禽时舍也句。恰与干九二德施普也同诂。更可见井。首即重德施。施即舍也。时舍实时舍。时而施之也。时而施之。自时得其报。故夫子讲时字。包食报食福之义。施之于前。则食报于后。施自初六始。而食报仅见于九五。可见食报匪易。不时施之。安望食报之日。此古人明德不少已也。德积而道凝。施勤而报至。在上者可忽此哉。


道家经典.CN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611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