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易经证释革卦详解

网络 2023-09-22 18:56:03

《易经证释》革卦


革卦。兑上离下。

孔子《宣圣讲义》

革卦上兑下离。为泽火革。由困井三阴三阳交错之卦。变为两阴四阴革鼎。兑离皆一阴两阳。兑一阴在上。离一阴在中。合为革卦。六二九五。孚乾坤正位。此时用之大。为他卦所莫及。阳始而阴终。又孚于乾知大始。坤道大终之德。爻由三至五为乾。包于六二上六之爻中。刚多而不暴。柔包而不揜。则以六二得内正。而初九得卦本也。中互天风姤。为柔遇刚。其反为泽天夬。为刚决柔。义取下上。则从夬决。故名革。以决去其旧也。四阳虽盛。而中断于六二。离火文明。而外泛于兑泽。二女同居。志不相得。故革。革变也。变易其趋向。而改异其旨趣。有如睽。同体而易上下为睽。睽违而革变。违者各不相协。而自异其道。变者各持所见。而互争其行。此睽为乖。而革则克。乖不同谋。则终无成。克必有胜。终将溃决。是睽无功。而革可大。顺时之极。因地之利。依人之情。乃不得不革。此革之由井变也。井道不久。如居穴者不得不易以屋宇。如陷入阱者。不得不出于平地。是井道不得不革也。革鼎往来。相反相成。一为革变成规。不存其旧。一为择摘利便。务求其新。故传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其道相须。不有旧。无以取新。不有新。无以名故。是两卦相终始。二犹一也。革曰去故。而随曰无故。是革与随有相类。不过随以随时为用。随和而无变动。虽震在兑下。其势勃发。如不可遏。卒则因循苟且。仍不能易其旧。而谋其新。但情知其非。原欲有所易。故曰无故。无者非革去之。乃饰之也。非改易之。乃补葺之也。在革则不然。惟新是图。不复恤其旧。惟道之适。不甘师其先。此革为逆取。如皮之去毛。乃曰革。皮毛一体。去毛而存其皮。则外貌全非。为用自异。革性坚韧。以中刚也。革卦之用亦如之。中坚不拔。势逼其上。而上柔不足为御。故终必革。此革之从下上。由内外也。行近于睽。而非睽孤。志类于随。而非随和。守刚而内有主。上柔而外失援。则两情相执。其行异趣。兼弱攻昧。取乱悔亡。强用以兴。逆取以大。此革之必以时也。时至则有功矣。

革上为兑泽。下为离火。泽灭火。则上胜。火焚泽。则下胜。水火相竞。情志亦犹水火。然合则成其利。天地之间。非水火不生化。离丽则为利。分离则为害。少女中女同居。而行止不同。水流下而火炎上。异者终同于一。则泽在上而火在下。不似睽日行日远也。升者日升。降者日降。永不相见。是为睽孤。今上者降。下者升。行必相近。道必相接。此革之情志虽殊。而所至终可孚合。故能兼乾坤四德。而为文明以悦之行。如天时依序以变。春夏秋冬。终必有始。则革又何害焉。革字中藏中字。可见其道必中和。上若井字。仍由井变来。下若十字。则横直之交。天地之合。其往其来。无不通达。四方俱至。万类大同。此革之用。可通于天。而在时之宜革耳。天地尚以革而成其德。况于人乎。故穷则变者。理数之定例。故则革者。事物之恒情。若无故而革之。则乱矣。故传以去故为训。不故则无用于革。不敝则何需夫新。惟故始革。惟革始新。此顺时所为。本后天往复之道者也。故恒与革相倚。恒以久而不敝。革以敝而求新。相与推移。以同悠久。此变则通之道也。故圣人明革用。以治历而明时。回圈不息谓之恒。随时迁易谓之革。刚柔相代。新陈相谢。大哉革乎。不得以其变而少之也。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孔子《宣圣讲义》

此革卦彖辞也。原己字有读作戊己己字者。有读作已止已字者。实系地支巳午巳字。宜改正之。革以离在兑下。为泽中有火之象。其用先火。以兑泽水也。若火势微。则被水所灭。况水在上乎。故泽中之火。非水灭火。乃火蒸水。火虽在下。其势正盛。水不得灭之。离长于兑。故水弱于火。而以时言。则宜火日。亦取火之盛。足成其蒸腾之用。故以巳日为孚。巳午皆火。而巳为长。易之言时者。皆取干支。如蛊之先甲后甲。巽之先庚后庚。干也。革之巳日。支也。支虽属地。而于五行则同。巳午为火。亥子为水。离日也。火也。而在革则以巳火为用。不取午日。日在空中。不得居泽中。故以巳为孚。以巳火之日。能助离之德。蒸兑泽之水。水遇热而化。始着其生成变化之功。革道变易。必本于水之蒸化。水流质。遇冷成冰。则固质。遇热成气。则气质。是其变易之明证。今离火在下。则所变者。必为气。而非冰。而有行者。亦必因其变易而昭其德。此巳日乃孚。取于火之能变易水耳。孚者信也。合也。如鸟之孵卵然。亦必以温热之气。变易之。生成之。革之为道。正类于是。鸟之生雏。欲其成长。革之致用。欲其成功。皆必本乎热情。发于至性。以育之鞠之。卵之翼之。俾于成立。达于强壮。期为良材。底于大用。是革之志也。少女中女。亲也。原天性之爱。情或不同。怜惜之心。终未异也。长者见少者之弱。欲辅成之。因少者之失。欲匡正之。则必变易其行。改革其心。此革之旨。本二女同居。而志不得洽也。志不洽者。有得有失。有贤有否。则去其不善。以从其善。纠其不当。以底于当。则发于规劝之诚。达夫改易之道。如治革然。则弱者以强。失者以正。则一革而同善矣。故刚柔并用。惩劝兼施。欲其有成。则不获其短。望其能大。则毋吝于劳。此基于亲爱之心。而非发于嫉妬之念者也。故行止正大。心地光明。乃备乾坤四德。而协夫元亨利贞。元以其仁。亨以其礼。利以其义。贞以其信。仁以长人。礼以率众。义以和行。信以守分。则不愆于仪。不戾于道。不乖于物。不违于志。则亲亲之谊。贤贤之旨。两情虽睽于始。而和于终。虽拂逆于初。而变化于成。此革兼四德。有乾知大始。坤之大终也。而占悔亡者。悔由于吝。不吝何悔。教诲之不足。则规诫之。规诫之不足。则鞭策之。惩以济劝。猛以济宽。则无不同化。无不同革。此悔于前者悦于后矣。故曰悔亡。亡犹无也。古原通用。五行之数。生制之用。为后天生化之本。凡卦皆不得离五行。兑金也。离火也。原相制而互相成。金无火炼。则不见其用。则虽畏之。实赖之。此革之道也。革以相制而胜。乃昭其功。故取火之盛。火愈盛。金愈精。推之事物皆然。为道亦然。修道曰修炼。道家曰焚修。皆欲以金试火。以火成金。fo家说金刚不坏身。亦由地水火风。相息相炼。始得之。此革之义也。悔亡亦可谓之无悔。即无所悔。由无妄念。始无悔心。无妄者诚也。至诚则刚。刚之至者。妄欲不生。则金刚之体。其坚韧不可毁折。道之成也亦如之。故形而上者。水火相炼以成真身。形而下者。水火相息以成生化。皆必自水火始。而革则概上下。视其所革。观其所变。顺乎道。则革以为真。随乎化。则革以为妄。故原有悔。而必以革之当乃亡。此革卦之用。为诸卦所莫逮也。孚字为革之要义。不孚不为革。以私而革。将何孚哉。故革者必孚。孚于天下。孚于后世。天下后世皆利其革。革斯当矣。

象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革卦彖辞之义。明革之时用也。革上兑下离。兑泽为水所储地。离为火。故称水火相息。与坎离既济有相类而微异。既济水在火上。革则泽中有火。是居处有殊。而为水火者无异也。坎之水泛言一切水也。兑泽之水。则限于地面江湖河海之水。故坎水随时可升可降。可上于火。而泽水则在地上。在泽中。不得包天空云雨之水及其他流止之水。是兑泽之义狭于坎也。然既称水。其性同。其用亦无大差。如江海之水。亦可蒸为云雨。引为灌溉。视夫时地而显其用。则泽水亦犹坎水也。况在离之上。正与既济之义有孚。后天生化之原。端由水火。而必以水上于火。方着其功。若水在火下。是如未济。则不克生成化之用。水流下。火炎上。上下违行。何以见其同化哉。故革与睽同而未同。睽则异驰。革则合化。此革犹既济。睽犹未济。推之先天乾坤之合。则革如泰。睽如否。一为交泰。一为否塞。是未济否之分也。革以泽在火上。成水火相息之象。其用以大。其功以宏。故卦德孚乾坤。而卦义合于时用也。息者消与息。即生息也。亦兼熄灭言。生息为消之反。而熄灭则与消同。是一为正用。一为邪行。视其所为而异。本既济之义。则息者生息也。有相生养之功。天地人物。均赖此水火相息以生以长。以化以成。故曰息。如人之呼吸。亦曰息。息则生机相续。若一息不续。即熄灭矣。故相息者相生也。相养也。相化育也。则以火在水下。蒸腾变化。足宏其用耳。若不得其道。不依其理。强与混合。则熄灭矣。故水不灭火。火不涸水。两相涵育。如天地絪緼。如阴阳媾合。互为助护。不相嫉妬。互为提撕。不相毁损。则其德无量。其道莫名。此相息者。生生之本。万有之机。而妙在能济。济则达其用。不济则无以昭其功。卦离长于兑。而下于兑。亦如泰之乾下于坤。而二五中位。皆得其正。如家人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六二九五。刚柔允协。故能成相息之道。达革之用。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此明兑少女也。离中女也。而同居。如家人睽。如鼎。皆其例也。而独睽革称二女同居。则以家人内外皆正。有如男女。鼎亦如之。惟睽革二女异志。不能协和。故睽曰不同行。革曰不相得。睽以水火分离。背向而驰。革则水火交至。相向而进。故睽为孤。而革得孚。此其异也。凡二女之卦。尚有风泽中孚。泽风大过。何不称二女。则亦如家人鼎。非二女子之象。且巽长女。兑少女。虽同为女。长幼悬殊。有如母女姑媳。而非姊妹。故大过以老夫少女老妇少夫为喻。不称二女。即以革睽之称二女。亦有微异。则睽犹姊妹。而革则妯娌。姊妹同出而异行。故曰远。妯娌异出而同居。故曰近。此革上下相接。成相息之用。而异所出。成不相得之情。因其不相得而又同居。则不得不变易之。故曰革。谓将改易其情志。使终相得。遂其同居之乐。而立家道之基。正如家人之义。不过家人已能自正。而革则有待夫反正之功耳。故革者拨乱反正也。

巳日乃孚。明时日之所宜。巳见前讲。而以卦用重在变易。变必以穷。穷而变。变而通。故革者。将以求通也。通者通于一切。则革之行。以能信于一切为先。信者如人之约。不失其言。而此信字。又作伸字讲。屈者志伸。即穷者志通。困者志达之意。故曰革而信之。此申释乃孚二字之义。以巳日为孚于时。而信则孚于天下。天下后世皆孚其所革。则革之道至矣。由卦言。下离文明之象。上兑悦泽之用。合则为文明以悦。内文明而外悦。宜其能孚。宜其能信矣。以二五得乾坤正位。外内皆正。而阳刚在中。上柔以顺之。本刚以昭之。备元亨利贞四德。是大亨以正者也。大亨元亨也。以正指利贞。而贞为本贞者正也。不及利者。内贞外利。体用之间。有其体。自着其用。乾之大亨。坤之贞利。两者合德。乃有其位。有其时位。正时宜。其行必当。盖由文明以说。大亨以正。四德昭备。而以为革。自无不当。既当矣。更何悔乎。故曰革而当。其悔用亡。此释彖悔亡之义。而特拈一当字。明悔亡之由来。换言之。即革之未当。安能免于悔哉。所谓当者。仍本孚字信字来。孚于天时。信于人事。其行既正。其成必大。其内刚而文明。其外柔以悦。其德备夫乾坤。其道通于天地。则无不当。斯无悔矣。由此可知。革原有悔。其亡者。行之当耳。古今来之好为变易者其审诸。当者宜也。当变则变。当革则革。不当而强变革之。其悔无及矣。何以知革之当。则可鉴诸天时。徵诸往史。天时之革。即四时之代谢。往史之革。即汤武之代兴。一岁既终。不得不变。不得不革。革变则终者复始。穷者复通。而后四时成序。万物随化。春尽夏来。秋终冬至。冬春递嬗。寒暑代迁。此天地之革也。不革则时序紊。而天道穷。往古来今。治极渐乱。乱极渐治。兴亡强弱。世代回圈。尧舜揖让。为治道之极。而继之以家天下。则小康之世。异乎大同。君主不齐。政令不一。昏庸暴虐者。失其天命。仁义宽和者。代得其民。此汤武之革命。为桀纣之无道也。汤之伐桀。以商代夏。武王伐纣。以周易殷。此往史人事之革也。不革则世道敝。而人道危。治乱无纲。民生殄瘁。将何以维兹世纪。承诸天命哉。汤武圣人也。革命者。变易夏商之敝政。而拯救人民于水火也。故汤武之革命。系顺乎天。应乎人。而非好为变易者。其革旧以建新。正与天时代谢。不得不变者同。人知天时之革。四时成序。则法天者。可以革矣。知汤武之革命。顺天应人。则法汤武者。可以革矣。由斯言之。革之时用大矣哉。时指时用。亦即时与位。有革之时位。始宜行革之道。无革之时位。将何以为革哉。汤武革命。后人不得藉口。必如汤武之顺天应人。亦如四时代至。必依时之极而循其序。若失其序。则如革其夏者。忽易以冬。或如革其冬者。反易以秋。不得谓之革。以不得称其当矣。故革之时。即当也。时之宜也。时宜之革。有天时可鉴。有汤武往史可师。非可轻言变易也。圣人作易。将以教天下后世。恐人误会。始举其人。如明夷之箕子文王。是其例也。以革水火相息。而非相害。则革命者。犹此旨。惜其旧之不善。而欲正之。悯其民之无辜。而欲拯之。非仇于上。而为己也。故能顺天应人。若仇其上。而欲私其帝位者。安能顺天应人。故革备四德。而贵在时宜。文明以悦。可见非仇于旧主。大亨以正。可见非私其天下。本卦德以明卦用。端在此二语。因其孚于天下。信于后世。始称四德之全。故兑离一水一火。非相害。乃相息。桀纣无道。陷民水火。上下相害。故汤武革之。出民水火。以成相息。一正一邪。视其所行。此释文详言之。为恐后世谬假革命之号。以重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也。

《宗主附注》

革之义为变易。而鸟兽之皮已制成者名革。可见革卦之用。系就其故物而变易之。更成为坚韧不敝之用。则其未革也。如皮之未治。不足以充良工之材。故必变易之。使克竟其用。而变易之。非欲毁损之也。将以成全之。非欲改削之也。将以坚固之。是易弱者为强。寙者为善。敝者为新。涣散者为整一而已。故变易之曰革。不直曰变。恐人疑其变。将毁其旧也。将弃其原物也。非如物之变化。别为一种。乃就所有洗髓伐毛。以成其精。故革为去故。换言之。去其敝耳。去其不可用。而留其可用。磨砺以新之。攻错以精之。如工人治金玉也。虽改其旧观。而仍不失其本质。此革之为道。在依时之宜。时宜变易。则革之非轻改换。更非漫言毁损也。今之革者。不达此义。只知破坏。而无以底于成功。徒恣摧残。而不克见诸大用。是毁也。非革也。是伤折之。非变易之也。故不得革之功效。使人物以革为病焉。夫革者。为志其成。而期其新。易其不善。而求其精美。去其不用。而存其良材。是积极之行。非相为仇也。是深惜之念。非相与嫉妬也。故二女同居。本亲亲之谊。知其不善而欲改易之。因其不明将纠正之。故初虽异行。终将同化。始若抵牾。成则和谐。故能备乾坤四德。而有悔亡之占也。盖卦本兑在离上。水火相息。兵成其用。非水之灭火。乃火之蒸水。后天生化之原。皆由水火相蒸。升则为云雨。流则为润泽。阳在下在中。以鼓舞其阴。故能成革之用。内外正位。不失中和之德。故收改革之功。以井之下。不得不革。故易以革。为将光大井养之道。而变易其畛域卑污之见耳。此革道之以时行。读释彖之辞。即明其旨矣。

又曰革卦释彖辞。引汤武革命以明革之时用。革命为革之大者。而非革之全体。革包天时人事。地利物情。无不有革。即人事之革。亦非只革命一途。不过革命关乎世道。系乎民心。为改变之最大最难者。易特以汤武征诛示其例。并非谓革即革命。而人事之革。必如汤武之征诛也。故文中首着明文明以悦。大亨以正之道。且申以革而当。其悔乃亡。尚恐人之未察。更以天地革而四时成。明天之革。即汤武革命。亦犹天之革。故曰顺天应人。盖顺天始孚天命。应人始得民心。天与人归。始孚于革道。若徒如后世之易代。以其诈力。行篡取之谋。恃其威权。欺孤寡之主。而犹托于汤武之革命。实不足孚于革义。盖不顺乎天。不应乎人。则非如天时之革。无文明以悦。大亨以正。则非如易卦之革。则虽革。不得谓之当。不当将何以亡悔哉。如曹魏篡汉之天下。而筑受禅台。其后司马氏又仿其例。复筑受禅台。以代取其位。则岂非彼祖先贻其悔乎。司马既得天下。至怀湣遂为虏于五胡。则其子孙之后悔。又何如也。下至隋唐六朝五季。其例更多。其革既频。为悔亦甚。甚至有愿世世勿生帝王家者。可见初时革之不当。则何以免其后之悔哉。行之不正。用之不宜。徒自招其悔而已。更何望于汤武之征诛哉。文中特以汤武昭示革命之义。而要其旨趣于顺天应人。可见其防微杜渐。寓意深远矣。世之扬言革命。而不思其当否。则又奚以亡悔乎。此革之义。实关乎时。天时之革。始孚于革道。故彖辞特以时。明革卦之用。时之不明。革其有当乎。天地之革。四时以成。足见时之所至。不得不革。革合于时。自无悔矣。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孔子《宣圣讲义》

此革卦象辞也。革以泽中有火。如地中之火。火者阳之所托。后天之阳。以地下之火。为生阳之根。以天日之热。为化物之本。故阳出于地中者即火。如山之喷火。井之温泉。皆此火也。而离本象日与火。在空为日。在地为火。今在泽中。亦若地中之阳也。地中之阳。愈寒愈盛。故冬令井泉多温。穴居者常煖。泽中之火。亦犹井泉之热。化水为气。助物之生。故名革。以其善变也。以其随时异其用也。如夏日井泉则凉。地下则寒。是外热则地中反冷。外寒则地中反温。非地之异。阳为之也。阳虽藏地下。而用以时显。故泽中有火。其用亦以时殊。此所以名革。谓其随时自变。如天之四时也。阳随时生息。则生化之功。亦随时变革。水火之效也。水以火化。火以水熄。互成其用。则不相害。而相益。如蒸腾变化。必以火之力。水不能自为之。是水火相息。后天生生不已之原。而革卦因之。以成变易不穷之道。物穷则变。变则不穷。不变则终穷。故不穷者。赖变化以易其旧。而为之新。天道如是。人事亦然。天道之变见于时。不变则亦穷矣。春夏秋冬。往来终始。永不息者变化。变则能久。此岁序有定。时令必更。而其所本。仍不外离日之功。冬至日南极。而复北则成春。夏至日北极。而复南则成秋。此日之往复。为四时变易之准则。故革卦之用。必取离火在泽中之象。火在泽中。有如明入地下。明入地下为夜。推之则岁之冬。犹日之夜。即日行南陆。北地不得直受其光热。故天寒地冻。闭塞成冬。而冬之前为秋。秋分之后。曰日以南。是革卦之象也。日入于泽。犹日之晚。火入于泽。犹岁之秋。日晚渐至夜半。秋凉渐至冬寒。夜半为明夷。冬寒为否。皆以离火渐入渐深。渐行渐远。而成变易之机。革以离在泽中。明时变之将始。正如秋分以后。渐变为冬。由夏而秋。由秋而冬。日变不居。乃成四时往复之序。其变也。非骤易之也。必循序渐渐而进。如日之南行或北行。日移一线而已。待其既至。则突异其原来时地。此变易之例也。革之为用亦当如之。故其革也。非偶然为之。必因其渐。传曰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故坤初六称履霜坚冰至。则革之义。亦必以其渐。渐至渐革。人无所骇。物无所惊。即如汤武革命。亦非一旦之功。商周积之已久。夏殷毁之已多。迄至桀与汤。纣与武。始见其革。则革岂可贸然为哉。故君子知革之有所仿。仿于时。时者天地之革。则欲明人道之革。必先明时。明时以明革义。则君子以革而治历。治历以明时。书所谓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即古圣治历明时者也。谓治天文。知日月星辰轨度。所行所至。何往何返。而后知春夏秋冬所交所易。何去何来。天示其时。人定其事。天垂其象。人指其名。此天文不可不讲。而历数不可不知也。故治历者。治天之所历。明时者。明数之所移。变由于穷。易由于敝。天道不穷不敝者。以变易也。人亦法之。而后同免于穷敝。此革之道所由着也。不革则不得免于穷敝。革而不当。亦不得免于穷敝。惟有当而革之。则穷者以通。敝者以新。此贵在知其当革。而必先治历明时焉。

时指一岁之时。包古往今来时世。所谓运会之数劫纪之称。皆时也。欲穷其变。先知其数。欲明其数。先通其史。察往知来。因故知新。则革之事也。故治历犹治史。史称历史。即已往之事。何以知其必革。惟审天时之所至。何以知其当革。惟顺乎天。应乎人之所行所着。故革道以达变。变以济时穷。四时之革。至小焉者。苟得其故。则万世可知也。卦以象为本。乾知大始。坤以大终。而乾在中。此革卦爻已示其义。读者须合象辞参之。

《宗主附注》

革象辞以治历明时。为革卦人道之要。盖不明时。无以应变。不治历。无以知时。治历者。以天地所垂示之象。日月星辰所运行之度。而见其何终何始。孰常孰变。推之人事。自古迄今。治乱兴衰。征伐代禅。孰得孰失。何去何从。此皆明时之义。而即明革卦之用也。革之为象。水火相息。兑离互济。刚中而得本。柔主而能远。此最孚于卦爻之所贵者。卦爻乾为本始。坤代终成故。凡初九上六之卦。为得本始。而有终成。反此者则否。卦分内外上下正位。坤主六二。乾主九五。凡内六二外九五。相匹相应者。为孚正位。而合天地之德。反此者则否。又如中爻人道所寄。九三六四。刚柔交济。与既济同。是凡九三六四卦者。皆得相济之用。反之者则否。他如阳体阴用。天下地上为道之源。孚于天地生成之德。乾下以自卑。坤扬以就上。如泰是也。凡得交泰者。皆得生化大用。反之者则否。此易卦爻大体。所占吉凶。所成利害。由斯判焉。革卦初九上六。已孚乾始坤终之例。而六二九五。又得乾坤正位之情。是克备乾坤四德。与时偕行。故革道不可量。其义已见乾九四爻。乾九四传曰。或跃在渊。乾道乃革。此革字即与革卦相关。乾六爻纯阳。而九四则革。革者变也。刚变为柔。阳变为阴。九四自高而下。自上跃渊。为变之最着者。故革卦三四五三爻为乾。而九四恰当其中爻。亦仍本乾九四之革来。为乾君主九五之位。今革则降于九四。而失原有之尊。虽犹属上卦。而非独尊之时。此所以必革。革则可复其尊严。昭其德业。是由九四更返于九五也。当其未革。则不能复。而日坠日下。将入于渊。必待已革。始复其初。故革卦以离日坠入泽中为象。亦犹乾九四或跃在渊之义也。乾道自坠。阳纲不振。虽欲不革。不可得矣。此革之时用诚大哉。而欲知其革之当否。不得不先明时。故君子因革。而治历明时。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孔子《宣圣讲义》

此革初九爻辞也。初九在下。本乾潜龙勿用之时。时位不宜。所行不当。故爻辞取黄牛之革为喻。巩坚也。革本坚韧。黄牛之革。其坚可知。而非可大用者。以虽坚。而不良于用。则其为用不足称。然革卦重在变易。不重坚固。变易之旨。在以不善者变善。不良者变良。此卦义也。初爻勿用。乃取牛革为象。黄牛之革。由牛皮之变。坚则坚矣。而不与爻称。以初九乾爻刚也。刚在下为升进之阶。今以牛革之坚。不足语于金玉之质。是因取其坚而求于牛革。可见其所见之小。所图之疏。非革之大用也。革固包皮革言。而皮革之贵者。应以虎豹之类为上。故至五上爻。即取虎豹之文为喻。明爻用之大。与君子大人之德业相似。若初九则犹不足言用。但取黄牛之革。徒以其巩。不称其文。从(徒?)以其易。不称其变。盖牛虽黄色。无炳蔚之文。虽坚巩。非虎豹之变。此就其近易者为喻。犹人类平庸之行而已。革以变明其德。所变必远胜于其原质。故大人君子。以虎豹之文。为德业之光。初九爻象属离。离称黄离。牛为离之象。故爻辞以为言。而不及吉凶。仍本乾勿用之义也。革之道大而用着。其始则比之黄牛之革。可见大者发于细。着者生于微。人知其大而忽其细。见其着而忘其微。是失本也。初九全卦之本。故不及其他大者着者。此中含义。宜深味之。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初九在下勿用。则爻辞所称不外此义。遯卦亦云执之用黄牛之革。与此相证。皆非大用之材。财不足语于有为之日。初九在卦言为本始。而在用言则无位。故维取革变之义。不能及于大变。虽牛革亦有其坚。而非与虎豹之文美者并论。以比人之德业。士之才能。各有大小之殊。优劣之别。革固重变。而初九所变。不过黄牛之革。则其不可有为明矣。事之发于平庸者。恒至于奇特。行之出于细微者。恒成于伟着。则初九之革。亦不可以其小而忽之。革变之道。固如坤初六履霜而坚冰即至。则将来之变。正由此细微中可以见之。此君子贵知几。而象辞重明时也。

《宗主附注》

革初九用黄牛之革。与遯卦执用黄牛之革。辞义同。惟革称巩。遯称执。则以遯主遯避。而欲留之。故曰执。犹维系也。革主革变。意取坚固适用。故曰巩。巩亦从革。即言如革皮之坚靭。不易损敝也。然既巩固不敝。何以释文称不可以有为。则以时位非宜。虽有牛革之巩。而非大用之材。虽当革变之初。而非跻于良好之境。可见革之变。必先毁改。如治革者当初制之时。反不若未制者之良于用。必待制已成革。乃显其坚靭之材。初九无位。不足为大用。即不足材称。是虽巩固如牛革。仍弃物也。因革贵在变。初不在坚。虽变之终。欲其坚。而变之始。反以坚为病。是初九之巩。不可有为。咎在初。不在巩。初之咎。在下勿用之时。不在物之如何也。读者勿以辞害义可也。

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革六二爻辞也。六二居内卦正位。为离中爻。秉坤之德。为柔得中位。离以两阳中藏一阴。为日为火。中爻主其用。故六二称巳日乃革。与彖辞同。可见此爻能主持全卦之用也。虽上有九五。刚柔相应。君主于上。六二不得擅专。且柔道顺承。不得先于乾刚。则六二之用。不得过于九五。而以上为兑。悦泽之德。乐就于下。则六二本坤厚载之功。安贞逢吉。亦足为卦用之要。卦主革变。异于常经。故全卦反以六二尊。以离火之德。胜于兑泽也。故泽中有火。而火不为水灭。此其变也。亦其时用。为本革之道。不得不反其所为。革其故而谋其新。设火不胜水。更何语于革变哉。故爻虽柔。而位为火之主。德虽顺。而行为刚之师。此与彖所称。亦以巳日孚于火盛之时。克成其蒸化之用。比之革命。必发于下。若臣若民。为以德得众。以道顺天。天与人归。方可举行革命。如汤武是。汤固桀之臣。武固纣之臣。皆取于下位。德足服民。行足应天。故一举而革夏商之旧。措天下于新。则六二之位。即汤武初举义师之时。时宜而位当。德昭而行正。故一戎衣而天下定。此所以占征吉也。为以其发于臣位。故在六二以其革君之非。故得正位。以其应天顺人。故占征吉。行孚于道。用孚于时。革之大用。即以此爻为之主。故巳日之时。革变之日也。在十二支。惟寅申巳亥四支。为革变之岁。以六气所值。此四岁皆木火通明。类多革变。故巳非指日巳也。凡岁令世纪。合乎巳者皆当之。则以四支中。如寅申固亦多变。而非革卦所称。如亥则与巳对。称巳已赅亥。巳亥不必强分。盖由三合之数。寅午戌为火。申子辰为水。火水过烈。易不以为贵。且卦已有水火矣。若重取水火之时。是太过也。惟巳酉丑为金。亥卯未为木。合卦中水火。恰备四德。土藏其中。克孚五行之数。故日取巳亥。欲其变而不失中和。无过不及。庶免于偏激之害。此圣人择日之微意。向无人能体会及之。今特为明示耳。至称无咎者。此革变发于下。以臣民而革其君上。自有咎。为其位正时宜。德明道大。乃免。本爻已暗示革之匪易为者。非汤武之臣。桀纣之君。不足以孚吉而免咎。读者识之。

象曰。巳日革之。行有嘉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二正位居中。而柔道乘时以革刚。乃孚于巳日之时。故行有嘉。行字指爻辞征字。亦即暗喻汤武之誓师。为其伐暴救民。应乎天而顺乎人。乃占吉耳。有嘉犹有庆有喜。师出而有功。一戎衣而定天下。其喜可知。其庆可知。喜者主革者之喜。庆者天下之庆。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是也。而嘉字兼含天所嘉许之意。谓人庆其成功。天亦嘉其成功。此所以为顺天应人。若从一己之喜。而惠不及众。禄位之图。而功不及民。则天将许之哉。是征吉之占。实由六二之德。有以感天。其功有以惠民也。故释曰行有嘉。即明行之有功可庆。亦示行之得民可嘉。即爻辞征字。不似寻常泛指出行。实取汤武征诛之义。为当其必用征诛之时。则征诛非黩武好战。而为伐罪吊民。故可嘉。若徒逞其兵威。好为杀戮。则对邻国犹不可。况以凌其君上乎。义例由上讨下曰征。今六二在下位者。亦曰征。可见卦用特予之也。以其顺天应人。则虽以下伐上。不得为叛。以臣伐君。不得为逆。故以征许之。比之天子之讨逆臣也。易辞之义。依时为释。六二内正位而为柔。却能代全卦大用。以主革命。此中微旨。宜细味之。诗称文王柔嘉为则。正可引证本爻以柔行而有嘉之义。

《宗主附注》

革卦辞有巳日乃孚之语。六二爻又曰巳日乃革之。巳日之义。夫子固已言明取干支火日。以明革之用。在本火以蒸水。水火相息。方见革变之原。而尚有关夫史事者。未引为证。按彖辞人事之革。以汤武为例。汤之伐桀。史书未详其日。而武王伐纣。则其发师之日。实取癸巳。武成篇已明载一月壬辰朔。翌日癸巳。王乃誓师。由周而东。可见巳日之义。有前事足为引证也。巳日不过发动而已。亦即以易辞孚于天时为本。天时人事相应。其行有功。故古时大事必卜日。日以干支断。或取干。或取支。亦有微别。大抵自上动而下。或外而内。则取干。自下发而上。或内而外者。则取支。如蛊与巽。取甲与庚。干也。而革则取巳。支也。革以下革其上。汤武原在下位。为桀纣之臣。故数取支。而必以火日。则全本易革卦象离在下来。离火文明。发动于下。推而大之。天下同化。此巳日之孚。既孚于火之盛。又孚于革之大。革以去故。不有德。无以昭其道。不有力。无以致其功。故革之位在内中爻之六二。即坤之正位。坤以革乾。六二以正九五。即臣以伐君。仁德以除暴虐。水火相息。而不相害。刚柔相易而不相妬。故革以六二而占吉矣。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孔子《宣圣讲义》

此革九三爻辞也。九三内卦之终。重刚失中。非如六二柔得正位。刚则易折。偏则易害。故六二征吉。九三反为凶。征同而吉凶大异。在下位同。而得正失中大异。柔道宜于下。今九三在下而刚。亦如乾九三。必朝乾夕惕若厉。方无咎。故曰贞厉。贞者正也。能自反就于六二之正。则能守。守以贞为本。九三欲免其凶。惟自戒惧。以守其正耳。厉同乾九三厉字之义。以其自勉自砥。慎其行止。必存警惕。庶免于凶危也。革言三就有孚者。以本卦用在下革上。新革故。而非可一几而成。必三就其行。而损益之。商讨之。以关革变。故言为革言。三者再三也。审慎之也。必再三而后有成。可见其艰危矣。而以能戒慎恐惧。乃有孚。为其得众之信从。或可成其革言之用。言者议论之谓。包括所持名义。所标主旨。足以号召大众者。既曰三就。可见其一致之不易。群言庞杂。众论纷纭之象也。言论尚难统一。则革者奚有成功可期。虽有孚。所信者亦必不多。故曰有。言有所近信。党同伐异之类而已。非如六二之得正。为天下所服。上下远近无间言者可比。此九三之革。时位之非。德之不足。言之不正。所占如此。九三与上六应。上六亦称征凶。则可见时位所关大矣。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爻辞征凶。释文恐人未明。以为六二九三均在下位。且六二柔也。宜于守。而称行有嘉。九三刚也。宜于行。而称征凶。岂非与他卦悖乎。不知革主变。正为变言。变则宜守者变为宜行。宜行者变为宜守。故六二以柔而占征吉。九三以刚而占征凶。且申以贞厉。明在守正惕危。方能免害。释文更以爻辞革言三就。明其行之不宜。议论纷纭。莫衷一是。则将何之哉。此征凶由于自己主持不定。而由名不正。言不顺来。虽以刚在下。志在上进。却以位失中。其德不明。则前行见扼于九四。不得协济之功。合六二九三九四为巽。主进退。原不良于行。合九三九四九五为乾。重刚之象。而被六二上六两阴所揜。有似困卦。更不宜轻往。向例三多凶。而革变忌过刚。刚易为暴。若以刚革刚。是以暴易暴。则其为凶可知矣。外既不得所协。则寡助。内既不知适从。则自乱。以纷乱之众。为寡助之行。则将何往哉。此九三爻。有如后世叛臣逆贼。以一人之欲。假汤武之名。而侈言革命。卒至身败名裂。九族不保。则爻所谓凶也。革变重在顺天应人。果天与人归。尚奚有革言三就乎。时至自革。时至自成。若再三其言。二三其德。将何以服天下。将何语于革命哉。此释文明言其无可往也。故革言之纷纭。亦犹出师无名者。支吾其词。何以信于天下乎。故爻云有孚。不过其亲幸左右相助为乱而已。何足以称革之用哉。

《宗主附注》

革六二爻为全卦主持革变之位。而在上者。则受革变之位。故不得以九五为先。六二为后。此即所谓变也。革也。革其旧制。变其常经。则不得以常例论革。而主卦遂反为六二。由下革上。由柔革刚。如汤武臣也。桀纣君也。其初桀纣乃天下之主。奄有四方。普天之下。莫非其臣民。则势盛而位尊。非如汤武侯服之国。一隅之主。其势单而位微。故有刚柔之殊。上下之别。然其终则征诛暴虐。伐罪吊民。彼盛以尊者。反被放戮。而革以微者。反代取其位。由一方之主。为天下之君。是柔以克刚。下以胜上也。故六二柔而在下。乃为革变之主。正如汤武誓师之时。以其正位。孚于坤贞。上应九五。合于乾健。故能举此大事。成此大业。而其所为。恰孚于全卦所取之巳日。即足明六二之重要。非他爻可望。六二征吉。至九三反为征凶。则以失正。戾乎坤贞。乖于柔兑之道也。在下同而位不同。刚柔之德亦不同。故吉凶相反。由此可见。主革变必视其人。必视其位。必视其德。位当而正。德柔而明。庶能顺乎天而应乎人。则革而当。其悔乃亡。否则虽革亦不当。凶且不免。况无悔乎。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革九四爻辞也。九四外卦之始。为兑之九四爻。与九三同属中爻。而重刚失中。以革重革变。故不似他卦之多惧。且占悔亡。与彖辞应。所谓革而当。其悔乃亡。卦例内贞外悔。九四在外。故原有悔。以革变有当。乃亡其悔耳。九四与六二。属同功之爻。虽下应初九。亦刚而中间六二。得柔道之正以相孚。故曰有孚。由卦用言。则本九四之德。有信于外。而全卦之用。亦以能孚于天下为贵。即革变之行。必有所孚。不孚不足以协于革。为其不能正己以正君也。革以去故从新。若不取信于众人。将以乱天下而已。何能孚于大亨以正。文明以悦之象。此有孚。实革卦第一要义。果不孚于众。不信于天下后世。则无以顺天应人。是所行不合于天时。不协于征吉。则率众为乱耳。奚有于革哉。故有孚。始明革道之正大。而见天人之所同归。天与人归。则足以改其故命。故曰改命吉。命者天命。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即此可见文武能改命矣。天之明命。不可见。见于民。民心所服。即天命所属。书曰顾諟天之明命。古为圣王皆以能承天命。而后能履帝位。必有光明之德。始受明威之命。所谓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则天命之显于众民。得众即得命。革变其故。则改其命。改天之命。非我改之。民改之也。虽天之命。于穆不已。于戯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纯亦不已。此文王之改天命也。文王改命。在其纯德。纯德昭明。万国来同。故三分天下有其二。天下之民三分有二。则天命之改。于民心徵之。纣之失之。文王得之。则有商之命。不得不改为周矣。此牧野之师。一戎衣而天下定。遂开八百年之基。岂非文武能孚改命之吉乎。为其能孚革变之正耳。革犹改也。改命犹革命。六二动于下。至九四始改天之命。可见革命者。必顺天应人。必阅时而后见其功业。故九四虽重刚而占吉。以其克改命耳。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爻辞称改命吉。释文恐人未明。特述吉占由于能信其志。信犹孚也。孚于所志。且孚于天下民人之志。又伸也。伸其所志。且能伸天下民人之志。志犹愿望也。如汤之始征自葛。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人民望其至。如大旱之望云雨。则革命者。为民人所愿望。民人皆待其早出之水火。登之袵席。故革命之志。非一人之私志。乃天下民人之所同志。革命既成。非一人得伸其志。实天下民人同伸其志也。如此方谓之有孚。方谓之革而当。故能悔亡而占吉。夫改命何等重大。而九四以之占吉。若非克孚天下民人之志。安能致之。九四改命之吉。实能以天下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志为志。故曰信志。信既孚于天下。又伸于天下。故不曰孚曰伸。而曰信。以赅二义也。古信字多与伸字通用。九四能伸己之志及民志。是民与我交孚。可见己应乎民。应乎民者必顺乎天。民既归心。天命斯至。此改命。不待革者之求。而天自予之。天之所予。必奈(夺?)自故旧者。一夺一予。斯为改矣。犹四时代谢。一陈一新。去其陈者。而授新者。则时序改矣。天命之改。亦犹是焉。故汤武兴师。桀纣亡国。一兴一亡。天命自改。不必于天求之。但视民之所志即明。民志所仇。则天必弃之。民志所服。则天必予之。民志同信。天亦同孚。此洵顺天应人者也。舍汤武尚有谁乎。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孔子《宣圣讲义》

此革九五爻辞也。九五外卦中爻。全卦主位。而为乾九五飞龙在天之象。此卦属兑而非乾。故九五同。取象不同。乾取象于龙。革取象于虎。与上爻取象于豹。皆异夫乾。盖乾六爻纯阳。而革则四阳二阴。虽乾爻得本始之位。而终以坤爻之柔。是以不得称龙。初爻在下。不独非龙。亦非虎豹之类。遂喻以黄牛。以其用细而才疏也。至九五乘时当位。才大用宏。故以虎喻。在履卦有履虎尾之辞。则以五阳履一阴也。阳刚之德。乘阴柔之用。则多险。如履是也。而革亦如之。四阳在两阴中。九五虽正位。而下应六二。柔得中得时。以革其上。则被革者九五也。九四亦在上。而非君位。有如辅相大臣。固可代君宣政施令。如古大宰阿衡。故爻辞称其协改命之吉。以其言行亦足孚于天下。信于民人。而九五至尊。君临天下。如天子帝王。故称大人。谓其德位俱至也。大人君子。以德位为别。有德而位不至。则以君子称之。九五诚备德位。故以大人称。与上六君子有别也。卦用在革变。故曰虎变。变犹革也。初九黄牛之革。不言变。而变在革字中。九五上六虎豹之变。不言革而革在变字中。以九五上六象属已革。故但称变。非如初二爻象属将革也。九四称改不言革变。则当革之将成。变之且就。故曰改。改则变矣。虎变者。谓大人之革。如虎革之变。耀其文采。昭其威仪。足以垂示天下也。以卦内文明而外悦泽。文明以泽。宜有如虎革之斑烂美丽。而非徒美。必有其威光光耀之德。故曰未占有孚。言不待占。知其有孚也。有孚之义已见九四。而未占占字。或者疑为吉字之讹。则以九五被革之位。有损之时。故未吉。实则易重在数。卜与占皆欲知其数。故以占字示其不卜可知。又未占者。占与占呫古一字。犹念也。兑为说言。口中念诵其文亦曰占。如诵书曰占毕。吟诗曰口占。未占犹无念。诗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无念念也。必心存之。而口念之。以示不忘。书曰念兹在兹。皆重在口诵心维之意。此处未占。犹未念。而有孚。犹念也。非从尚口说也。九五既昭其德。着其文。文德昭明。天下共信。不待口说。而心悦服也。此爻为革之已成。九五之位。即六二之人。正如汤武既诛桀纣。代履帝位。万国来同。天下咸服。不待谕诰。而民人莫不孚信。故以虎革之文为喻。言其文德成于武功。是犹以虎之革变。而昭其文采也。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五大人之德。乘时而变。其威武如虎。其文德如虎之革。是由武而文。由戎衣而致天下于安定。武功之至。即文德之明。革变之终。即治平之象。非徒以变乱天下。乃以变安天下。非徒以革动大众。乃以革定大众也。是始于革而终于文明。动于乱而成于治。故比之虎变。其文彪炳。有威可畏。有仪可象。民不畏其威。而怀其文德。不怼其征伐。而悦服其安邦定国也。故称大人以美之。革至此。已见大功告成。前之所革者。今但见其文采悦目。光华动人。更无视如虎之猛。咆哮之凶。故曰其文炳也。本卦上有悦泽之情。下有文明之象。虽出于变。而正由变着其德。虽成于革。而转由革昭其文焉。炳者明也。如日星之炳耀。光辉无不被。是其行由充实而光辉。斯孚于大人之号矣。或以虎变指在上位如猛虎不可犯。是以人而虎。俗称强暴不德者。为虎而冠。革之九五。岂如此哉。不知虎变云者。乃指虎之革。由其变而成。非人之变于虎也。以大人革命之后。偃武修文。亦如虎革之变。徒炳其文。不见其凶残。徒悦其光采。不畏其咆哮。是虎革已非生虎矣。虎固猛兽。性凶残好杀。及其为革。则温煖和融。有益于人。能护其体且壮观瞻。增华贵之象。避外来侵害。有使人安适愉快之情。是其用与其生时已大变矣。故称曰虎变。革命之主。武功既着。文德亦昭。使天下民人。皆安其生。乐其业。心悦诚服。以赞叹之。歌颂之。岂非亦如虎变。而炳其文。不矜其威乎。是即爻辞所谓未占有孚者也。言不待歌颂。已足孚于天下后世矣。引申其义。则天下后世。未有不同声歌颂之者。此即念念不忘之意。则以其德入人深。其功垂世永也。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革上六爻辞也。上六穷极之地。全卦之终。但以兑之上爻。为卦主用之位。在他卦上爻无位。不得大用。惟革取变易之义。与恒情异。虽至极位。却非穷尽之时。故爻辞称君子豹变。亦如九五之虎变也。九五正位。故称大人。上六以柔在上。而非正位。故称君子。谓德至而位不称也。虎变豹变。亦逊一筹。虎为兽王。豹则猛鸷而已。然既变矣。亦以文德称。犹虎革也。虎豹之革。皆有其文。而足适于用。文实俱茂。德业可嘉。此君子成德达道之象也。上六以柔居尊。高出庶物。必有德昭于大众。方足以孚君子之名。若小人则否。然革重在变易。则小人近君子者。亦随之而革其面焉。面指面貌。亦取皮革之义。虎豹之皮革。以文显其美。小人之面貌。以善着其情。是革面有其表已。君子之德。表里俱至。故外有其文。中存其实。远昭其德。己着其诚。诚于中。见于外。行无不践。名无不副。此君子之变。如豹文之蔚然可观。而其德之加于天下。亦如之。小人则外常有余。中常不足。有其面貌。而乏于衷心。善其容止。而慊于诚实。此则革面之谓也。以其所变者。但有其文。而难期笃实。具其光采。而无以充其明德。则量为之也。又君子小人。包贤不肖智愚之别。言德既殊。论才亦异。君子如豹。小人则犹狸犬之革。是徒面貌相似。其为用不可同语。盖以上六柔爻。柔阴之性。惟君子能革其心。若小人。则徒易其面耳。不过易面。固亦善也。如凶顽者。易以温良。暴戾者。易以慈善。岂非已革其故。而能自新哉。故小人革面。即可随君子之变。以昭其文。而显其德。文质相表里。君子文质彬彬。小人则不能免俗。是面貌之革。亦犹村野之夫。渐习礼仪。虽不深明于道。而亦循夫法度。效为揖让。以步君子之后。岂非革之所造乎。上六以无位而重阴。秉坤之德。故征凶不似六二得中得时占吉。征凶则不宜于行。故居贞吉。谓顺安贞之德。有守以淑其身也。全卦革变之用。至此已极。不可复革。故不得进。进必凶。惟居贞固守。斯吉耳。

象曰。君子豹变。蔚其文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原文其文蔚也。不叶下君子韵。特改之。以君子有德无位。如豹之变。而蔚盛其文。蔚茂也。葱郁茂畅曰蔚。又美也。积厚光采之意。以豹文蔚然可观也。虎革炳然以光辉胜。豹革蔚然。以华茂胜。实皆文采。如人之文德昭垂。在位则炳如日星。在下则郁如花草。是其文之可观。而非豹生前猛鸷之可畏。粗野之不驯。则为变之所得。变以革其故也。小人革面。从外貌之易。亦足昭其性质之驯。行为之顺。则随大人君子之变。亦顺从于文德之中。乐其业。安其生。以孚以信。此所谓文明以悦。大亨以正者也。君字指九五正位。即由六二之晋于上者。又包含君子之意。君子省称君。言其明德足为大众之主。天下所瞻。万民之望也。上六本坤之德。顺承夫乾。故曰顺以从君。此爻以在上。故称君子。以为柔。故称小人。称其文不曰炳。而曰蔚。系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无不从偃。故释文以顺从君子明其意。盖君子主革。小人从革。天下同革。靡不心悦诚服。书曰黎民于变时雍。即小人革面顺从之证。故革变非在上者一人之为。必天下民人共欲之。一变而天下皆变。不劳而得。不思而中。此于变也。以变之出乎自然也。如此革变。方孚于泽火革之用。为水火相息以成其变。如天之四时不为而成耳。

《宗主附注》

爻辞虎变豹变。固重在革变。而实重在其变成之文。以变者由不善变善。不良变良。故不材者。变则成材。无用者。变则大用。虎豹野兽。于人无所用。且易受其害。以其性质难驯。情暴好杀。是生时不善良之物。非材用之类。及其皮革之变。外观有文采之美。实用有坚靭之质。而威仪奕奕。温和益人。是则变之所为。亦即革之所志。人比虎豹。于其生时。则苛暴之性。狠鸷之行。民将不堪。如桀纣之政是也。推其极。不独有如虎豹。且又过之。礼记所谓苛政猛于虎。则凡人类而能忍受乎。故必革而去之。变而易之。于是汤武征诛尚矣。汤武革命之后。放牛归马。示天下以弗用。散粟发财。予人民以同富。更复制作礼乐。振新文德。以安天下。而定民生。则如虎豹之变。易暴为文。变苛为驯。文明绚烂。威仪笃实。向之所畏者。今则惟爱悦之。前之所怼者。今则惟诚服之。此所谓九五之德。未占而有孚者也。岂徒汤武二人之功业已哉。凡天下民人。莫不顺其志。而乐其所就。民既归心。天亦归命。此即九四改命之吉也。与彖辞顺天应人相证。足见革命之义。必于九五正位昭其文德。方告大成。革者武功。既革则惟存文德。此虎豹之变。不见其猛。但炳其文。


道家经典.CN

求解关于易经,革卦,九五爻辞与自己问题的解法。问题是本人与另外一男性分别为彼此生命中的什么人?

当易经用于卜筮时,虽然要看卦主的爻辞,或者占筮后变动的一二爻的爻辞,但解说时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爻的爻辞,易经我是自学的,纯粹出于兴趣,因此这一卦我的理解是这样子的:
革卦在言国家大事时,是讲不同人处在不同位置时如何实行政策变革,或革命; 在言人事时,就是变动,变化了。
革(离下兑上)的卦象是,水在上火在下,水润下,火炎上,二者相克,必然起冲突变化,要么是水大灭火,要么是火大灭水。易经中兑是少女,离为中女,革卦是离下兑上,少女在中女之上,长幼失序,这二者又都非能长护幼,幼敬长之辈,也没有操持家业的品德,居家辙意见相左,及长又各有志向,必然起矛盾引变革。 因此我觉得你和这位男性是水火不相容的,性格,意见,思想,主张,风格之类不同,总之,你们根本上不同,彼此矛盾冲突不断。要么是你,要么是他,总有一方,没有处在自己该有的位置上,这是一切矛盾的根源。 目前处于这种位置,化解矛盾的话,要么你做好自己的本分,他也做好他的本分,不要手伸得太长,管自己不该管的事 。双方都应该有包容和接纳对方的不同的品质,求同存异,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去对待,或许你们彼此的矛盾可最终消灭(你们性质不同,不太可能),或在彼此可承受的范围内,还可相安无事。 但我觉得位置的不对,你们的冲突也许总有会爆发的一天,这一卦是为你和他的未来关系占卜的,而且又是九五爻,九五的位置既中且正,说明你们现在虽然矛盾重重,但是位置很好,时机成熟,稳定。九五的爻辞是,大人虎变,未占有孚。字面意思,虎,大人之像,虎每年在春秋脱换新毛之后,文采更为光泽。此时,正是变革的时刻,得天时地利人心,即使不占决,变革也是得民心。 你们的关系,此时也正是应该做出改变的时机,改变后会更上一层,更深,更固,而且如果此时改变,周围人也觉得是应该的,他们信服,是众望所归。

这一卦显示,你们的关系中,你和他的位置不对,没有站在各自应有的位置上,如果变革了,你们的位置颠倒一下,就会变成睽卦(兑下离上),卦辞,小事吉。长幼有序了,你们处于各自应有的位置上。火上,水下,火炎上又处上位,水润下,又居下,是暌乖背离的(睽,背离,但虽然相离,却不相革,不会发生矛盾,自然不会变革了。而且在相离中又含藏相济相通之理,《彖传》里写,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意思就是,天和地相背离,但他们共同承载万物,男女背离,志向却相通,万物背离不同,但他们的内在规律是类似或相同的。 所以我觉得你和他的关系如果变了,其实更好,革卦,九五变革正当时,睽卦,变了后可能虽然看似背离,但你们的志向相同,灵魂相通,各自在的位置上发挥各自的优势,最终目标一致,殊途同归,也没了根本上的矛盾。但睽卦之中每一爻又都各有爻辞,因此不要希冀一劳永逸,日子就是问题叠着问题前进的,你们还会有摩擦,但是要在不同阶段注意方法,最终结果会是好的。

你和他未来分别为彼此生命中的什么人?
你们的关系有四种情况: 1.水火不相容的仇人 2.如兄似父的友人 3 情人,爱人 4. 路人
我觉得易经高深到可以解释世间万物,也可以通俗到教人们趋吉避凶,它能预测到你和这位男性所可能成的各种结局,但他不会规定就是什么样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有事在人为的成语,就像小说暮光之城里Alice看到的未来是subjective 的一样(因为每个人的思想意识随时随地都在改变,每种改变所带来的结果未来是不一样的)所以,你和他的未来是changable的,但是,易经已经明确的告诉了你该怎么做了,这样做,这种结果,那样做,那种结果,看你怎么选择。行与不行的关键在你,你要做好承受这种后果的准备。这就是自作,也要自受。它是一本帮我们认识世界和万物联系的工具书。

PS. 1. 最后一段文意完全对事不对人。请楼主不要将我的用语放心上。
2. 卦爻辞解释的参考来自朱高正《周易六十四卦通解》P126,P167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9.11)

以上是我的理解,我是自学的易经,因此非常迫切的想知道我的解释正确与否,与你的实际情况是否相差很远,就当是对我的小测验吧,请楼主看在我花了两个多小时回答的份儿上,务必回复我一下,感激不尽。

.

《易经》之革卦,打破僵化

受疫情的影响,为防止疫情的扩散,图书馆公共活动这周末开始暂时停止,这样就不能去图书馆学习国学了。昨天周六上午书友书线上学习《易经》革卦,学习心得供书友参考指正。

泽火革,泽代表有水,底下是火,火水不能兼容,在一起就造成互相改变的情况,“革”就是改革、改变。《序卦传》说:“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前面是井卦,一口井使用久了必须定期清理,所以井卦之后是革卦。《杂卦传》说:“革,去故也。”要除旧布新。比如一个村子人囗增加了,一囗井的水不充吃了,要末重新挖井,要末扩大这都是改革。

不同的书有的是“己”有的是“巳”。己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第六个,刚刚“过中”。巳是十二地支也排第六,可是还没有过中。所以我解释“己日乃孚”是指事物发展中期改革比较适合。“孚”就是要取得诚信,取得了别人的信赖,才能够动手改革,没有得到别人的信赖就改革,恐怕会造成猜疑和灾难。

“元亨利贞”本来是乾卦的卦辞,革卦都有是表示改革之后,又有新的开始。但有讲时机的巳时和如果失败的悔亡。变革难免造成动荡,但终将回归正常,平息之后懊恼便会消失。

彖传,《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己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义矣哉。”

《彖传》说:革卦,是水与火互相消灭对方水火不容,一家之中的二女儿和三女儿住在一起,但心意不能投合,就要改革。到了己日才有诚信,是指变革取得人们的信赖。文采装饰下光明的离卦来喜悦的兑卦,才有通达而能守正道。变革做到了适当,他的懊恼才会消失。天地四季的变化,商汤与周武王的社会革命,是顺从天道而应合人心的,这里有个互卦顺是巽卦天是乾卦。革卦所依循的时势太伟大了。义者,宜也。

革卦是上泽下火,水与火两者都想消灭对方,泽中有火。泽为少女,火是中女,少女中女两个女儿在家,将来要分别嫁给不同的人,各有自己的未来归宿,彼此的心意当然不会相投。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象传》说:沼泽里出现了火,这就是革卦。君子由此领悟,要制定历法,明辨时序。

爻辞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初九。用黄牛皮做的绳子来捆绑。

《象传》说:用黄牛皮做的绳 子来捆绑,是因为不可以有所作为。

革命必须特别谨慎,初九以阳爻居刚位,动力强,但刚进入革卦,不能够随便乱动;与九四又不应,还不能有为,所以用黄牛皮做的绳子来捆绑,使它不能妄动,不可以有所作为,就如乾卦初九“潜龙勿用”。

六二。己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象》曰:“己日革之,行有嘉也。”

六二。到了己日才来变革。前进吉祥,没有灾难。

《象传》说:到了己日才来变革,是因为行动会有美好结果。

六二与九五正应,前进当然吉祥,行动会有美好的结果。六二是阴爻居柔位,既中且正,在离中,离就是“己日”,为火、为明,可以进行变革。六二在互卦巽中,巽为近利市三倍,所以六二往上走,加上有九五正应,非常适合,在革卦里六二已经准备好要行动了。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九三。前进有凶祸,正固有危险。变革之言三度符合,才有诚信。

《象传》说:变革之言三度符合,还要往哪里去呢?

革卦的重点在于上卦,真正的变革是上卦三爻。变革特别需要准备,准备的工作是由下卦来负责,初九还不能动,须稳住;六二很好,准备完成;九三要动了呢?这时候出现很大的考验。九三居上下卦之间,正是水火冲突之际,前进与正固都有困难,是“非凶即厉”的处境,往前走是凶,停下来有危险。在革卦里不能停,必须往上走,但往前进压力很大,因为上面两个阳爻挡住。还好有上六正应,可以有出路。九三在下卦中,由于听从上六之言,而能安居其位,表现诚信,也就不必再躁动了,所以《象传》说:“又何之矣?”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九四。懊恼消失,有诚信,改变天命,吉祥。

《象传》说:改变天命而吉祥,是因为有值得信赖的心意。

到了九四,懊恼消失了,因为已经到了上卦。我们可以看到革卦的一个特色,就是九三、九四、九五都“有孚”,说明要做任何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诚信,取得大家的信赖。九四有孚,因为在互卦巽,也在上卦兑,又顺利又喜悦,这是一个好的位置,可以改变天命,九四的位置底下是互卦巽,巽代表风、命令,上面是互卦乾,乾乃天,两个互卦配合起来,是上天有命。改变天命而吉祥,是因为有值得依赖的心意。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九五。大人改变而形貌如虎,尚未占问就有了诚信。

《象传》说:大人改变而形貌如虎,是说他的文采灿烂耀眼。

有九五这个位置的叫做大人,没有位置的只能称为君子。至于“虎变”取象自互卦乾卦,可去履卦找出处,变则是因为既然改革,当然要变。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上六。君子改变而形貌如豹,小人变换他的面目。前进有凶祸,守住正固就吉祥。

《象传》说:君子改变而形貌如豹,是说他的文采盛美可观。小人变换他的面目,是说他顺服而追随君主。

有位者称大人,无位者称君子,到上六已经退位或是宗卿的层次。君子改变形貌如豹,虎与豹同科,豹的色彩比起虎来要略逊一筹,这是古人的观察。大人及君子都是要将内在的光明展现出来,以变化形貌。所谓内在可以观察其下卦离,离为火、为光明。小人的改变则无法及于内在,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是无志而未自觉者也,外表可以改,但内心不容易变,所以不能洗心,只能说革面。

此时前进有凶祸,守住正固就吉祥。在改革刚刚完成时一定要先稳住,不能再躁进了,因为已到了上六的位置,往前进就会离开。

革是象形字象被剥皮的兽皮,中间是兽身皮,余下是头脚尾。文采盛美可观称为“文蔚”,文采灿烂耀眼是为“文炳”,后来常用以取为女孩名和男孩名,如莫文蔚。? ? ? ? ? ? ? ? ? ? ? ? ? ?

~~如果你觉得我写的不错,能够给你带来些许快乐,或对你有所帮助,记得点赞加关注哦,并在留言区留下你的赞赞赞赞美之词,哈!那会激励我今后写出更多好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609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